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
1. 约分−a2b4ab2的结果是( )
A. −14 B. −14b C. −a4b D. a4b
2. 若分式x2−1x−1的值为0,则( )
A. x=−1 B. x=0 C. x=1 D. x=±1
3. 数据0.00006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6.2×105 B. 62×10−5 C. 6.2×10−6 D. 6.2×10−5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2)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 (1,2) B. (2,2) C. (3,2) D. (4,2)
5. 将直线y=−3x−1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A. y=−3x+2 B. y=−3x+1 C. y=3x+1 D. y=−x+1
6. 函数y=−x+1与函数y=−2x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是( )
A. B.
C. D.
7. 直线y=kx+b交坐标轴于A(−3,0)、B(0,2)两点,则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 )
A. x>−3 B. x<−3 C. x>2 D. x<2
8. 某生数学科课堂表现为90分、平时作业为92分、期末考试为85分,若这三项成绩分别按3:3:4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则该生数学科总评成绩为( )
A. 86分 B. 86.8分 C. 88.6分 D. 89分
9. 在▱ABCD中,∠A=3∠B,则∠C的度数是( )
A. 45° B. 60° C. 120° D. 135°
10. 如图,在菱形ABCD中,AC、BD交于点O,若AC=6,BD=8,则△ABC的周长为( )
A. 16
B. 18
C. 20
D. 26
11. 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CE垂直平分DO,AB=4,则BE等于( )
A. 4
B. 5
C. 6
D. 7
12. 三个边长为8cm的正方形按图所示的方式重叠在一起,点O是其中一个正方形的中心,则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
A. 16cm2
B. 24cm2
C. 28cm2
D. 32cm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3. 计算:3×(−0.2)0−(23)−2= ______ .
14. 方程3x−3−2−x3−x=1的解是______ .
15. 如图,在菱形ABCD中,∠C=120°,点E、F分别在BC、CD边上,连接EF、AE、AF,若∠EAF=60°,AB=12,BE=4,则DF的长等于______ .
16. 如图,矩形ABCD的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4)、(1,2)、(4,2),则点D的坐标为______ ,若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与矩形ABCD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2.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 (本小题12.0分)
计算:
(1)(2ab−2)3⋅b44a2;
(2)(1−xx+2)÷x2−4x2+4x+4.
18. (本小题10.0分)
某城市在道路改造过程中,需要铺设一条长为1500米的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的工效比原计划增加20%,结果提前2天完成这一任务,求实际每天铺设了多少米管道?
19. (本小题10.0分)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择一人参加电脑知识竞赛,在相同条件下对他们的电脑知识进行了10次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成绩
76
84
90
84
81
87
88
81
85
84
乙成绩
82
86
87
90
79
81
93
90
74
78
(1)请填写下表.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85分以上的频率
甲
84
84
14.4
0.3
乙
84
84
34
(2)利用以上信息,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甲、乙两名同学的成绩进行分析.
20. (本小题10.0分)
A,B两城相距6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城出发驶向B城,甲车到达B城后立即返回.如图是它们离A城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
(1)求甲车行驶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当它们行驶了7小时时,两车相遇,求乙车速度.
21. (本小题15.0分)
【证明推断】
(1)如图1,在矩形ABCD中,AD>AB,点P是BC的中点,将△ABP沿直线AP折叠得到△AB′P,点B′落在矩形ABABCD的内部,延长AB′交CD于点E,连接PE.
求证:①EB′=EC;②AP⊥EP;③若CE=ED=12,求AD的长;
【类比探究】
(2)如图2,将(1)中“矩形ABCD”改为“▱ABCD”,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①②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拓展运用】
(3)如图3,在▱ABCD中,AD>AB,点P是BC的中点,将△ABP沿直线AP折叠得到△AB′P,点B′落在▱ABCD的内部,延长AB′交CD于点E,连接PE.连接BB′与AP交于点M,CB′与PE交于点N.
求证:四边形PMB′N是矩形.
22. (本小题15.0分)
如图,直线y=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直线BC与x轴交于点C(3,0),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B不重合),连接PC.
(1)求直线BC的解析式;
(2)设动点P的横坐标为t,△PAC的面积为S.
①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②当S△PBC=S△BOC时,求点P的坐标;
③在y轴上存在点Q,使得四边形PQCB是平行四边形,求出此时点P、Q的坐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2b4ab2=−ab⋅a4b⋅ab=−a4b,
故选:C.
利用分式的性质化简得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了约分,正确化简分式是解题关键.
2.【答案】A
【解析】解:由题意,得
x2−1=0且x−1≠0,
解得x=−1,
故选:A.
分式的值为零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分子为0;(2)分母不为0.
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值为零的条件:是分子等于零且分母不等于零.注意:“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不能少.
3.【答案】D
【解析】解:0.000062=6.2×10−5.
故选:D.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指数幂.
本题主要考查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对称,根据轴对称性求出对称点到直线x=1的距离,从而得到横坐标是解题的关键,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先求出点P到直线x=1的距离,再根据对称性求出对称点P′到直线x=1的距离,从而得到点P′的横坐标,即可得解.
【解答】
解:设点P(−1,2)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为P′,
∵点P(−1,2),
∴点P到直线x=1的距离为1−(−1)=2,
∴点P关于直线x=1的对称点P′到直线x=1的距离为2,
∴点P′的横坐标为2+1=3,
∴对称点P′的坐标为(3,2).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解:将直线y=−3x−1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的表达式为:y=−3x−1+2,即y=−3x+1.
故选:B.
直接利用一次函数“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正确记忆“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是解题关键.
6.【答案】A
【解析】解:函数y=−x+1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2x的图象分布在第二、四象限,所以A选项正确.
故选:A.
利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解.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熟知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由图象可以看出,x轴下方的函数图象所对应自变量的取值为x<−3,
∴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x<−3.
故选:B.
看在x轴下方的函数图象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即可.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理解函数值小于0的解集是x轴下方的函数图象所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该生数学科总评成绩为:90×3+92×3+85×43+3+4=88.6(分),
故选:C.
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将各成绩乘以其所占权重,即可计算出加权平均数.
本题考查了加权平均数的求法,重在理解“权”不同,各数所起的作用也会不同,会对计算结果造成不同影响.
9.【答案】D
【解析】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C,
∴∠A+∠B=180°,
∵∠A=3∠B,
∴3∠B+∠B=180°,
∴∠B=45°,
∴∠A=135°,
∴∠C=135°.
故选:D.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A+∠B=180°,根据∠A=3∠B求出∠A即可解答.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角相等解题.
10.【答案】A
【解析】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CO=12AC=3,BO=12BD=4,AO⊥BO,AB=BC,
∴BC= OC2+OB2= 9+16=5,
∴△ABC的周长=AB+BC+AC=5+5+6=16,
故选:A.
利用菱形的性质即可计算得出BC的长,则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运用,关键是掌握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11.【答案】C
【解析】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OB=OD=OC,
∵CE垂直平分相等OD,
∴CO=CD,
∴OC=OD=CD,
∵△OCD,△AOB都是等边三角形,
∴OB=AB=OD=4,OE=DE=12CD=2,
∴BE=OB+OE=4+2=6,
故选:C.
由矩形的性质得出OA=OB=OD=OC,证明△ODC,△OAB都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
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2.【答案】D
【解析】解:连接OD,OC,
由题意知:四边形ABCD,四边形OMNP都是正方形,
∴∠EOF=∠DOC=90°,OD=OC,∠ODE=∠OCF=45°,S△AOB=S△OCD=14S正方形ABCD,
∴∠EOD=∠FOC,
在△OED和△OFC中,
∠EOD=∠FOCOD=OC∠ODE=∠OCF,
∴△OED≌△OFC(ASA),
∴S△OED=S△OFC,
∴S四边形OEDF=S△OCD,
∴S重叠部分=12S正方形ABCD=12×82=32(cm2).
故选:D.
连接OD,OC,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S△AOB=S△OCD=14S正方形ABCD,证明△OED≌△OFC可得S四边形OEDF=S△OCD,进而可求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34
【解析】解:3×(−0.2)0−(23)−2
=3×1−94
=3−94
=34,
故答案为:34.
先化简各式,然后再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本题考查了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x=4
【解析】解:原方程可化为:3x−3+2−xx−3=1,
方程的两边同乘(x−3),得
3+2−x=x−3,
解得x=4.
检验:把x=4代入(x−1)=3≠0.
∴原方程的解为:x=4.
故答案为x=4
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2x−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本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2)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
15.【答案】8
【解析】解:连接AC,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CB,AB=BC=CD=AD=12,
∴∠D+∠BCD=180°,
∵∠BCD=120°,
∴∠D=60°,
∴△ADC是等边三角形,
∴∠DAC=∠ACD=∠60°,AC=AD,
∵∠EAF=60°,
∴∠DAC=∠EAF,
∴∠DAF=∠CAE,
∵∠ACE=∠BCD−∠ACD=60°,
∴∠D=∠ACE,
∴△ADF≌△ACE(ASA),
∴DF=EC,
∵CE=BC−BE=12−4=8,
∴DF=8.
故答案为:8.
由菱形的性质推出△ADC是等边三角形,得到AC=AD,又∠D=∠ACE=60°,∠DAF=∠CAE,推出△ADF≌△ACE(ASA),得到DF=EC,求出CE=8,得到DF=8.
本题考查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连接AC,由菱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推出△ADF≌△ACE(ASA).
16.【答案】(4,4) 2≤k≤16.
【解析】解:∵矩形ABCD的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1,4)、(1,2)、(4,2),
∴点D的坐标为(4,4),
当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过点B时,k=1×2=2;
当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过点D时,k=4×4=16;
∴若反比例函数y=kx(x>0)的图象与矩形ABCD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为2≤k≤16.
故答案为:(4,4),2≤k≤16.
根据矩形的性质即可求得点D的坐标,求得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B、D时的k的值,结合图象即可求得k的取值.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矩形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解:(1)(2ab−2)3⋅b44a2
=8a3b6⋅b44a2
=2ab2;
(2)(1−xx+2)÷x2−4x2+4x+4
=2x+2⋅(x+2)2(x−2)(x+2)
=2x−2.
【解析】(1)先算积的乘方,再进行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即可;
(2)先通分,把能分解的因式进行分解,除法转为乘法,再约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解答的关键是对相应的运算法则的掌握.
18.【答案】解:设原计划每天铺设x米管道.则
1500x−1500x(1+20%)=2.
解得:x=125.
经检验:x=125是原方程的解.
∴x(1+20%)=150.
答:实际每天铺设了150米管道.
【解析】本题求实际每天的工效,工作总量为1500,那么一定是根据工作时间来找等量关系的.本题的等量关系为:原计划用时−实际用时=2.由于工作效率比计划提高了20%,所以应设原计划每天铺设了x米管道.
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应用题中一般有三个量,求一个量,明显的有一个量,一定是根据另一量来列等量关系的.本题应用的等量关系为: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效.需注意应观察能不能设直接未知数,分式应用题也需验根.
19.【答案】解:(1)把甲同学的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76、81、81、84、84、84、85、87、88、90,
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4+84)÷2=84,
则中位数是84;
乙同学的成绩中90出现了2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90;
乙同学85分以上的频率是:510=0.5;
填表如下:
(2)甲成绩的众数是84,乙成绩的众数是90,从两人成绩的众数看,乙的成绩较好;
甲成绩的方差是14.4,乙成绩的方差是34,从成绩的方差看,甲的成绩相对稳定;
甲成绩、乙成绩的中位数、平均数都是84,但从(85分)以上的频率看,乙的成绩较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频率的概念及求法,以及会用这些知识来评价这组数据.
(1)根据中位数、众数、频率的计算方法,求得甲成绩的中位数,乙成绩的众数,85分以上的频率.
(2)可分别从众数、方差、频率三方面进行比较.
20.【答案】解:(1)①当0≤x≤6时,设y=k1x,
把点(6,600)代入得:k1=100,
所以y=100x;
②当6
∴6k+b=60014k+b=0,
解得k=−75b=1050,
∴y=−75x+1050,
∴y=100x(0≤x≤6)−75x+1050(6
V乙=5257=75(千米/小时).
【解析】本题根据实际问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运用,注意分段函数的求算方法和代数求值时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1)先根据图象和题意知道,甲是分段函数,所以分别设0≤x≤6时,y=k1x;6
21.【答案】(1)证明:①如图1,
∵四边形ABCD是矩形,
∴∠B=∠C=90°,AB=CD,
∵点P是BC的中点,
∴BP=CP,
∵ABP沿直线AP折叠得到△AB′P,
∴AB=AB′,BP=B′P;∠AB′P=∠B=90°,∠BPA=∠B′PA,
则B′P=CP,∠PB′E=∠C=90°,
在Rt△B′PE和Rt△CPE中,
B′P=CPPE=PE,
∴Rt△B′PE=Rt△CPE(HL),
∴∠B′PE=∠CPE,EB′=EC;
②∴∠APE=∠B′PA+∠B′PE=12(∠BPB′+∠B′PC)=90°,
∴AP⊥EP;
③解:∵CE=ED=12,
∴EB′=12,CD=2CE=1,则AB′=AB=CD=1,
在Rt△ADE中,AE=AB′+EB′=32,
∴AD= AE2−DE2= 102;
(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BCD=180°,
∵点P是BC的中点,
∴BP=CP,
∵△ABP沿直线AP折叠得到△AB′P,
∴AB=AB′,BP=B′P,∠AB′P=∠B,∠BPA=∠B′PA,
则B′P=CP,
∵∠AB′P+∠PB′E=180°,
∴∠PB′E=∠PCE,
在图2中,连接B′C,
∵B′P=CP,
∴∠PB′C=∠PCB′,
∴∠PB′E−∠PB′C=∠PCE−∠PCB′,即∠EB′C=∠ECB′,
∴EB′=EC,故①成立;
在△BPE和△CPE中,
B′P=CP∠PB′E=∠PCEEB′=EC,
∴△B′PE≌△CPE(SAS),
∴∠B′PE=∠CPE,
∠APE=∠B′PA+∠B′PE=12(∠BPB′+∠B′PC)=90°,
∴AP⊥EP,故②成立;
(3)解:由(2)证明过程知:AB=AB′,BP=B′P,B′P=CP,EB′=EC,
∴AP垂直平分BB′,PE垂直平分B′C,
∴∠PMB′=∠B′NP=90°,
又∵∠MPN=90°,
∴四边形PMB′N是矩形.
【解析】(1)①②根据矩形性质和折叠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Rt△B′PE≌Rt△CPE(HL),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平角定义可证明结论正确;③根据矩形性质和折叠性质求得AB=AB=CD=1,进而求得AE=AB′+E′B=32,利用勾股定理求解AD即可;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折叠性质得到∠PBE=∠PCE,在图2中,连接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可证明EB=EC;再证明△B′PE≌△CPE(SAS)得到∠B′PE=∠CPE,利用平角定义证明∠APE=90°,即可证得AP⊥EP;
(3)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证明AP垂直平分BB′,PE垂直平分B′C,得到∠PMB′=∠B′NP=∠MPN=90°,利用矩形的判定可证的结论.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折叠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推理论证.
22.【答案】解:(1)∵直线y=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
∴A(−6,0),B(0,6),
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k≠0),
将点B(0,6),C(3,0)代入,得b=63k+b=0,
解得:k=−2b=6,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2x+6;
(2)①∵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B不重合),动点P的横坐标为t,
∴yP=t+6,−6
∴AC=9,
∴S△PAC=12AC⋅yP=12×9⋅(t+6)=92t+27,
∴S=92t+27(−6
∴OB=6,OC=3,
∴S△BOC=12OC⋅OB=12×3×6=9,
∵S△PBC=S△ABC−S△APC,S△ABC=12AC⋅OB=12×9×6=27,S△PAC=92t+27,
∴S△PBC=27−(92t+27)=−92t,
∵S△PBC=S△BOC,
∴−92t=9,
解得:t=−2,
则t+6=4,
∴P(−2,4);
③如图,
∵四边形PQCB是平行四边形,
∴BC//PQ,BC=PQ,
∴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2x+m,
将点P(t,t+6)代入,得−2t+m=t+6,
解得:m=3t+6,
∴直线PQ的解析式为y=−2x+3t+6,
由y=−2x+3t+6,令x=0,得y=3t+6,
∴Q(0,3t+6),
∵B(0,6),C(3,0),
∴BC2=(0−3)2+(6−0)2=45,
∵P(t,t+6),Q(0,3t+6),
∴PQ2=(t−0)2+(t+6−3t−6)2=5t2,
∵BC=PQ,
∴BC2=PQ2,
∴45=5t2,
解得:t=±3,
∵−6
∴P(−3,3),Q(0,−3).
【解析】(1)由题意可先求出点B(0,6),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BC的解析式;
(2)①根据题意可得yP=t+6,−6
③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BC//PQ,BC=PQ,于是设直线PQ的解析式为y=−2x+m,将点P的坐标代入可求出直线PQ的解析式为y=−2x+3t+6,则Q(0,3t+6),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BC2=45,PQ2=5t2,利用BC2=PQ2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正确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以此熟练掌握求一次函数图象交点坐标的方法是解题关键.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部分校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B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部分校八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B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