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概括分析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概括分析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概括分析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概括分析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概括分析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概括分析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共16页。
    金学案33 概括分析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

    年份
    卷别
    文本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2021
    天津
    方龄贵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概括分析
    形象特点
    2019
    天津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概括分析
    形象特点
    与作用
    2017
    北京
    叶梅
    《根河之恋》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概括分析
    形象特点
    天津
    朱以撒
    《挺拔之姿》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概括分析
    形象特点



    活动一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分析散文的形象,主要有两大考查角度:概括形象特点和分析物象作用。其中,概括形象特点题常见两种类型:一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二是事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北工作的L
    □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
    学生用书第277页
    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练,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繁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是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注]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服么?”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挣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
    学生用书第278页
    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愿你平安。
    (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 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题目: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尝试:                                    
                                        
                                        
    【满分解构】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通读题干可知,本题考的是概括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在作者笔下”即依据文本,“怎样的人”是概括内容及要求。
    2.通览全文,依据事件检索。①文中友人L是一个爱国的革命者。从开头的信中“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语言,可以看出他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为了祖国牺牲自我。②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南京,从“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等语言,可以看出友人不恋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③后来“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从“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等语言,可以看出友人隐忍坚毅。④后来友人来信,从“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等语言,可以看出友人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不畏牺牲。
    答案: 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类题指津】
    明了概括角度,遵循“2层面”
    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4角度”
    (1)事件角度。从记叙的事件中分析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描写角度。从描写中分析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特点。
    (3)抒情议论角度。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4)两结合角度。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概括分析特点。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要准确概括分析形象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2.概括分析物象内涵“2层面”
    (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有时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原文见金学案32“活动三”即学即练),完成后面问题。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 (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2)象征意义:象征鄂温克人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以及鄂温克人乐观向上的精神;象征鄂温克人淳朴的性格、纯净的文化;象征孕育鄂温克人的母亲。
    学生用书第279页
    活动二 概括分析物象作用
    散文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是作者抒情说理的主要载体,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悟。物象作用在高考中往往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要物象的作用,二是次要物象的作用。这两种物象的作用是有一定区别的,需要分类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牛铃叮当
    □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篙。这些也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20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篙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 “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是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着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地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甚少,干的却是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里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
    学生用书第280页
    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条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有删改)
    题目: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满分解构】
    1.审题干,明要求。首先确定物象类型,即“牛铃”为主要物象。“艺术效果”为答题内容,“多次”表明需要筛选概括。
    2.依文本,析效果。全文共分3部分:水牛对水乡人的重要价值;水牛的水性、习性;现今水牛放养方式的变化。很明显,“牛铃”贯穿文章始终:④段“牛犊学走,挂铃好帮手”,⑤⑥段“水牛摆动着头角,牛铃‘叮当’作响”,⑦段“公牛发怒,摇铃显勇猛”,⑧⑨段“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⑪段“水牛圈养,铃声少悠扬”。结尾处“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饱含作者对农耕时代的情感与满满的回忆,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
    答案: 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类题指津】
    通晓思考角度,明了答题步骤
    1.物象作用题思考“2角度”
    主要
    物象
    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
    物象
    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提示:如果是考查局部现象(或景物形象)描写的作用,一定要注意分析局部的描写文字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2.物象作用题解答“3步骤”
    (1)确定物象类型。通读文本,确定题干所涉及物象的类型,即分清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
    (2)多角度思考作用。圈画文本中所涉及物象的内容,参照上面“思考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象,结合文本内容,多角度思考相应物象的作用,尤其是“艺术构思方面”。
    (3)运用术语规范作答。物象的作用一般涉及多个方面,答题时应先答最重要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结合文本内容分点表述,注意运用术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
    学生用书第281页
    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寂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课时精练(三十三)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九 天
    □ 李 娟
    第一年,来到地边的第一天,我在地边的水渠里取水做饭。
    上游的水闸已经落下,只剩从闸缝中漏出的细细一股水流,缓慢、低浅而混浊。我用一只碗舀了很久,才收集了半锅水。
    很想澄清后再使用,却实在等不及了,便直接下了米开始生火熬煮。
    黄昏已经降临,我们忙于搬家,从早上到现在一直没顾上吃饭。
    外婆最可怜。我们饿了可以随便嚼点干粮打发肚子,外婆没有牙,只能喝稀饭;肠胃也不好,只能吃滚烫的热食。
    我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痛苦——在水渠里取水时感到痛苦,吃这顿饭时感到痛苦,吃完这顿饭过去了很多年还是痛苦。后来外婆死了,死去很多年后仍为之痛苦。
    仿佛她正是因为那顿饭而死,仿佛正是从那天那个奔波辛忙的黄昏开始,她才一天天走向死亡。
    是的,无能为力。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中间。
    这一天,天刚亮我们就起来收拾行李,打包,装车。等折腾到一百公里外的耕地旁边,已经下午了。
    等全部家当卸下卡车,太阳已滑向彩霞簇拥的西方。
    卡车开走后,四面愈发无遮无拦。我们和我们的家,如同被大风吹至此处的微小事物。
    我在附近捡了几块石头,砌成一只简陋的三角灶,又拾了点干草引火。
    风很大,好容易才把炉火升起。
    叔叔去寻找住处。他听附近的种植户说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地坑,修理收拾一番,再架个屋顶就可以住进去。
    我妈急于整理眼前小山似的一大堆物品——种子,粮食,饲料,煤、柴火,鸡笼鸭笼,被褥,床板,数十根碗口粗的圆木……忙忙碌碌,头也不抬。
    我守着石灶添柴,被烟火熏得泪流如瀑。一扭头,看到外婆和赛虎站在不远处满地零乱的家什间默默凝视着什么。不远处的上空有一大朵惊异的云。
    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
    我们破破烂烂的家,我们潦草而唐突地突然出现。
    饭做好了,我赶紧给外婆盛了一碗。她早就饿坏了,也顾不上烫,坐在风里大口吃了起来。没有菜,只是一碗白米稀饭。
    我妈顾不上吃,仍在遍地狼藉中忙碌着。
    斜阳沉重,空气金黄。这个黄昏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
    赛虎始终静静地卧在外婆脚边。
    第一天夜里,我们铺开被褥冲着满天星光睡了一夜。
    第二天中午时分,在邻近的几位种植户的帮助下,我们的地坑之家基本完成。所有家当一一搬到地下。
    第三天一切整理完毕。
    可是到了第三天,外婆就想回家了。
    她拄杖沿着地坑一侧的通道艰难走上地面,转身四望,快要哭了。
    她九十多岁了,一生颠沛流离,数次白手起家,仍难以接受眼下的荒凉。
    她以拐棍“笃笃”触地,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她说:“能长出来吗?这种地方能长出来什么?”
    鹅和鸭子对生活的动荡毫无感触。它们很快发现了附近的水渠,啄着那层薄薄的水流,凑合着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
    第四天,鸡开始下蛋。
    同时,两条狗,赛虎和阿黄在地坑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好几天。爪子都刨烂了,流着血,仍不肯罢休。
    就在第四天,外婆也接受了现实,不再抱怨。她每天时不时地数鸡数鸭、唤狗唤鹅。荒野这么大,她总担心它们走丢。
    而我妈收拾地坑的同时就开始计划犁地的事。
    她和附近几家种植户共同租用了一辆大马力拖拉机。第三天就犁完地,第四天就能播种了。
    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抢抓季节,快快播完,我妈骑摩托车跑到几十公里外的永红公社,一口气雇了二十多个人。还算兴师动众。
    可是,一进入空旷的大地,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却那么单薄微弱,凄凉无助。
    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走一步,停一下。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再也回不来了。
    第六天,种子播完,大地闭上眼睛。
    每当我从地下走上地面,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空空大地,忍不住像外婆那样小声说:“这能长出来什么?”
    第七天,我妈干完地里的活回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
    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走上地面,转身四望。
    这干涸无际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
    我拾回一只矿泉水瓶,装上水把花养了起来,放在投入地下的唯一一束光线之中。过了两三天,花都没败。
    可我出去散步时,无论走多远都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来的这些就是眼下这场春天里的全部了。
    第九天我离开了。
    我把我妈、我外婆和小狗抛弃在荒野深处,抛弃了一整个夏天。
    又觉得像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
    似乎这些年来,她们仍在那片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而艰辛地劳作,而种子仍在空旷的大地之下沉睡。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
    [注]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开垦的一片贫瘠土地。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举家迁徙到阿勒泰戈壁草原开垦荒地种植向日葵的故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
    B.作者对于在这样荒凉的戈壁滩上种植向日葵,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
    C.“仿佛这一天有大半天的时间都属于黄昏”,写出了边地的气候特点,也点出了劳作之艰辛,时间之长。
    D.文中用“抛弃”一词来写作者离开荒蛮之地的戈壁滩,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离开家人、离开土地的歉疚之情。
    A [“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错误,结合“四面愈发无遮无拦……大地粗砺,四面地平线清晰而锋利……未开垦的大地极其坚硬”等描写可知,不是优美的田园风光,而是艰苦的戈壁开荒生活。]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清浅的文字来揭示深刻的内涵,于不经意间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B.文章既描写了母亲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也描写了鹅鸭洗澡和狗刨田鼠洞等与主题无关的气息。
    C.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鸭子“凑合着”洗去身上的煤灰,用语诙谐幽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D.文章将写景穿插在叙述当中,寥寥几笔,却以一当十,描绘出了边地寂寥无边、空旷荒凉的景象。
    B [B项,“与主题无关”错误,鹅鸭洗澡和狗刨田鼠洞可以衬托环境的恶劣,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
    3.有评论家说,李娟的文字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她笔下涌动着的那股温暖向上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①作者以时间顺序写九天的拓荒生活,鸡开始生蛋、种子被迅速播完、采来一束野花等描写让人在困苦中看到生机与希望。②文中母亲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向上的积极力量。
    4.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勤劳能干,为了尽快规整好家当,连饭也顾不上吃;②坚韧执着,外婆和“我”都感到难以忍受这种艰苦生活的时候,她仍不灰心;③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妈妈”从怀里掏出野花的情节,体现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④做事有计划性,每一个农活,都规划得非常清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看不够的祁连山
    □ 刘恩友
    ①祁连山,河西走廊的骨架山。它是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是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三地文明的交汇地带。祁连山地区曾经见证了大唐与吐蕃的战与和,人们至今还记得文成公主日月山上的深情回望,记得穿越祁连山的敦煌僧人摩诃衍那的吐蕃弘法以及莫高窟中的吐蕃造像的传奇故事。而被祁连山滋润的整个河西走廊,也成就了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出产了美玉,更重要的是有祁连山的护卫,祁连山周围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而安闲。
    ②从我所居住的嘉峪关这座城市驱车十几里,就能到祁连山脚下,这是我们居住在祁连山脚下的人独有的幸福。山顶是皑皑白雪,山上是茂密的草植,而山下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这种植被和地貌上的强烈反差,也只有我们这些生活在祁连山脚下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③看祁连山,首先要看祁连山的雪。
    ④祁连山顶的雪,终年与我们为伴,但唯有冬天,才是离它最近的季节,雪将祁连山拉近到身旁。每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祁连山就把自己堆积成沉思的模样,勾勒出一山山思考的皱纹,陷入一个绵延冬季的沉默。大雪过后的清晨,祁连山卧在阳光下一副不肯醒来的样子,如青草般新鲜;而太阳也像被雪粒洗过了似的,反射出晃眼的光亮!这个时候天寒路滑,没有要紧的事情,多半不敢进到山里,可通往山里的大马路上,那些顶风冒雪的桔红色交通人的身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在风雪中跳动,看不清他们的脸,分不清是男是女。别人顶风冒雪朝家里走,他们是沿着风雪逆行,风雪越大越往山里走,用昼夜不停的巡查,除去路上的冰雪,换取来来往往车辆的安全。他们成为风雪中祁连山上怒放的花色,让冰雪的祁连也富有个性和色彩。
    ⑤天光将尽未尽的时候,借着雪野的微亮,驾车在戈壁中徜徉,祁连白亮白亮的山体,在天光和雪光里起伏成一种意境。这个时候看祁连山的雪,一定能看出诗意,看出灵魂,看出高度和思想。
    ⑥看祁连山,最应看的是祁连山的草。
    ⑦夏天的祁连山坡,一层一层的草,一片一片的坡,从低到高,在眼前延伸起伏。高的像玫瑰花叶或田田的荷叶,低的如层层的水浪,一波一波、一山一山地涌动,涌过一个个沟坎、一个个渠洼、一个个山头,将一页连着一页的山峦,涌动成绿色的草海,涌动得没边没沿,涌动得失去自我,涌到山顶,腾地就开出一片又一片鲜艳的花朵,让群草们在起起伏伏的山头来一个欢呼雀跃的盛大绽放,像燃起五颜六色的火苗,像花炫花韵构成的花浪。
    ⑧站在如烟绿草的深处,我仿佛看见古人的牛羊就在草丛里出没。经过几千年浩荡时光的冲刷,那些马背上的民族,似乎依然没有走出祁连山。他们骑着向西迁徙的高头大马,踏平沟涧和山谷,鲜绿的地衣和灿烂的野花顺着他们的马蹄向西生长,一川川蔓草,一川川水涧,一川川奔走的羊群和马匹,已深深地嵌进了祁连山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里,漫入祁连山的风雨里。
    ⑨一座座草山,是那些红脸蛋的坚强牧人的家园,也是那些羊群的家园。牧人们把毡房盖在向阳的山坳处,把羊群赶向山坡。他们爱着那些羊群,也爱着那些草山,不让人擅自闯入,不让人攀爬,只让羊儿静静地吃草。“也许明年就不让放羊了呢!”一位红脸牧人忧伤地说。其实,她的忧伤,也是祁连山的忧伤啊!正因为如此,国家才对祁连山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祁连山不再忧伤,让整个河西走廊生机勃勃,让祁连山永远是绿水青山,福泽万家。
    ⑩“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冬天,丝路长城与祁连雪山相映生辉。这时候的山体上,连绵不绝的草棵,渐渐地矮了下去,还原成大地的颜色,山体似乎脱去绿装,裸露出大地的金黄肤色,祁连山也伸展了身姿,晒着冬日的暖阳,张着浑身的毛孔,畅快地呼吸。很多时候,大自然是我们心灵的镇定剂,就像冬天去看祁连山是怡人的享受,那是一种似乎颗粒归仓后的放松和安然。
    ⑪看祁连山,必须看的是祁连山的河流。
    ⑫冰雪融化的古历七月,一川川雪融水,流得哗哗啦啦、流得汹涌澎湃,轰轰隆隆像一川川马群,奔出祁连山。这样的一川川雪融水,融汇成奔涌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一路奔走在干旱的河西走廊上,滋养出一个个绿洲,滋养出“金张掖”“银武威”,滋养出居延文明、敦煌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像是一个个祁连山的传说。
    ⑬沿着河流走,五颜六色的祁连石,是那些五颜六色的丹霞山体落下的羽毛。作为褶皱山系的祁连山,由于其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广泛分布着各类矿藏,为周边玉门、嘉峪关等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玉门的石油、镜铁山的铁矿石,都是这一地区极富代表的矿产资源。顺着丹霞山体往里走,就能找见晶亮的矿石。那些头戴矿灯的矿山工人,把山里的矿石装进绿色的火车皮,运进嘉峪头这个因关得名、因矿设企、因企建市的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再把这些矿石冶炼成优质的铁和钢,运送到祖国四面八方,沿着丝绸之路运向世界。这些矿石包含着祁连山的海拔和折痕,包含着祁连山的灵魂和高度,它们就是祁连山谱就的“神曲”。祁连山的各种矿产资源是丰富的,但这些年来祁连山做到了有限开发利用,这样才能还原无限的生态。
    ⑭“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其实,辽阔的河西走廊,何尝不是祁连山最大的传说呢?多少年来,这里见证了战马奔腾、刀光剑影,也目睹了牛羊成群、商旅纵横。从翻山越岭的马匹,到蜿蜒爬坡的汽车,再到风驰电掣般的高铁,驶进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绢帛山积的丝路关口,与久远的驮着丝绸逶迤西去的驼队,在这里完成历史性的对接。祁连山脚下的河西走廊,陪伴的不仅有时光与过往,更有文明与未来。而天天生活在祁连山下的人们,望望祁连山的白雪,看看祁连山的河流,瞅瞅祁连山的花和草,已经是一种习惯和长久愿望,也是最大的欢喜和满足。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祁连山的地理位置和悠久历史开头,既介绍了祁连山,也引出下文居住在祁连山脚下的“我们”特有的幸福。
    B.桔红色交通人在祁连山雪后天寒路滑的情况下,为了车辆安全冒雪执勤,由此看出这些交通人的坚韧和奉献精神。
    C.文中提到“一位红脸牧人”的忧伤——“也许明年就不让放羊了呢”,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不平和惋惜。
    D.祁连山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祁连人没有过度开发,体现了新时代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C [“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不平和惋惜”错。根据原文“‘也许明年就不让放羊了呢!’一位红脸牧人忧伤地说。……正因为如此,国家才对祁连山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祁连山不再忧伤,让整个河西走廊生机勃勃,让祁连山永远是绿水青山,福泽万家”可知,文中提到“一位红脸牧人”的忧伤,是为了赞美国家为保护祁连山做出的努力。]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色遥看近却无”本指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作者将其用于写祁连山冬天草的特点,贴切又新奇。
    B.作者将祁连山视为生命体,如:第⑩段连用“伸展”“晒着”“张着”“呼吸”四个动词,显示其生机和活力。
    C.本文选材详略有致,既有典型景物的选取,又有对祁连人的描写,自然景色与市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D.文章首尾照应,写出了承载着文化底蕴的“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的祁连山的历史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D [D项,“一直延续下去”错。根据原文“那些头戴矿灯的矿山工人,把山里的矿石装进绿色的火车皮,运进嘉峪头这个因关得名、因矿设企、因企建市的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再把这些矿石冶炼成优质的铁和钢,运送到祖国四面八方,沿着丝绸之路运向世界”,可见,“马上望祁连”在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7.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特点鲜明,请举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 ①善用叠词,富有音韵美。如“田田”“层层”“起起伏伏”“川川”等,真实、贴切地写出了祁连山坡上的草的生机和活力;②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和节奏感。如“一个个沟坎、一个个渠洼、一个个山头”,突出了祁连山植被的生机勃勃;③多用修辞,形象生动。如“每一场大雪过后,白茫茫的祁连山就把自己堆积成沉思的模样”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大雪过后祁连山的形象特点。
    8.文章的标题是“看不够的祁连山”,文中着重写了祁连山的雪、草和河流,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①作者细致地描写了祁连山具有代表性的景色——雪、草、河流,使祁连山的景象更真实、具体、生动,以更好地突出祁连山所带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②祁连山的雪、草和河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触发点,寄托了作者对祁连山的深挚情感,以及对新时代国家对祁连山一系列生态保护策略的肯定和赞美。
    学生用书第282页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四 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精准分析概括形象: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三 任务四 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精准分析概括形象,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精准审题,就答题而言,它包含两个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任务组三 任务四 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精准分析概括形象: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任务组三 任务四 因形悟神,立象尽意,精准分析概括形象,共5页。

    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小说阅读 课时58 精准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小说阅读 课时58 精准分析概括形象——因形悟神,立象尽意,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重点题型——分析人物心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