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评价思想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评价思想内容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评价思想内容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评价思想内容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评价思想内容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评价思想内容,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阅读-课外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这两首词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题目。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忙杀③看花人!
    望江南·闲梦远(二)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这两首词在写景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①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注:①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本诗运用了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7.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蜀相①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②
    杜甫(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③。三分割据纡筹策④,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⑤,指挥若定失萧曹⑥。运移汉祚⑦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蜀相》是诗人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探访了成都城西北诸葛武祠写下的。②《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访武侯祠写成的组诗之一。③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④纡,苦心谋划。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⑤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⑥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⑦祚:帝位。
    结合以上诗句,分析两首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范成大,南宋诗人,江苏苏州人,号“石湖居士”,石湖位于苏州西南。
    同样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叶梦得
    唱彻阳关分别袂,佳人粉泪空零。请君重作醉歌行,一欢须痛饮,回首念平生。却怪老来风味减,半酣易逐愁醒。因花那更赋闲情①。鬓毛今尔耳,空笑老渊明。
    【注】①闲情:指陶渊明《闲情赋》,全赋运用比兴手法,描写一位日夜悬想的佳人,赞美其美丽、品德和志趣。
    词意含蓄委婉,“笑”字用得极少,而就“笑”字出现的频率,叶梦得词当属宋词第一,从本词的“笑”字中,可以看出词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唐】杜牧①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华清宫》绝句(其一)
    【唐】崔橹②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释】①杜牧,唐代诗人,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②崔橹,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登进士第,曾做过棣州司马。
    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但内容和情感各异,请结合诗句简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①,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④两谢⑤,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气岸:意气高昂。②华颠:花白的头颅。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④追:赶得上,比得上。⑤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句运用生动的描写,“一漏天”“似乘船”写出屋内漏雨积水如塘的艰难处境。
    B.语言表现力强,用重阳天霁渲染心情,以鬼门关的险峻表现作者忘怀得失的傲岸胸襟。
    C.下阕以“莫笑”“君看”等词塑造了一个高傲、自大的老翁形象,他要和两谢比高低。
    D.本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表现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
    13.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 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 “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着笔于景物的动态。
    C.“飘飘”“萧萧”两个叠词用“又”字强化,充分表现词人对春风春雨的喜爱。
    D.词末“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14.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注)
    (唐)殷尧藩
    遐荒迢递五羊城,归兴浓消客里情。家近似忘山路险,土甘殊觉瘴烟轻。
    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此去定知偿隐趣,石田春雨读书耕。
    (注)公元805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失败被贬远州(今湖南常德),公元815年受征召回京,次年再次被贬同属南方的连州(今广东连州)。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连州路途遥远艰难开篇,以“归兴”一词点明朋友此次前往南方如同归乡,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使用“山路”“瘴烟”等典型环境渲染了沿途的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烘托了朋友接连被贬的苦闷。
    C.颈联中写“梅花”入梦,既写出南行路上令人期待的景致,同时也以梅花清雅的形象烘托友人高洁的道德品质。
    D.尾联“此去定知”是对刘禹锡到连州后的生活场景的想象,开拓了诗歌的内容与意蕴。
    15.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一诗中的“ ”字具体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
    16.阅读下文,选出最接近其意旨的选项(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节选自余光中《青青边愁》)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
    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8.下面两首诗都是写华清宫的,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取材于安史之乱以后的华清宫,请从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赏析,200字左右。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阐干。
    19.因事说理,是古人记游的共性,也是宋诗的共性。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说一下这首诗所阐述的道理与本文中的观点有哪些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整体形式体现出“绘画美”,诗行的排列富有层次感,两行一个层次,句式整齐又有变化。
    B.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人不同的感觉。
    C.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用“气息”“体温”“呼吸”等词语,赋予大海以生命,将大海写得很有人情味。
    D.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使人读起来有一种安然、苍劲的感觉。














    参考答案:
    1.(1)苏词运用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等句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2)贺词以细节写人(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通过阅读两首词可知,两首词都是对已逝妻子的怀念之作,都对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两首词在表达这一情感时所用的手法却不相同。
    贺铸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谁复挑灯夜补衣”,其中“挑灯夜补衣”是对妻子的回忆,也是细节描写,表现妻子勤劳的品行以及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并与自己“空床卧听南窗雨”的寂寞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苏轼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结合前句“夜来幽梦忽还乡”来看,这是对梦境的描绘,也就是运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想象妻子对镜梳妆的美妙情景以及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加的情景,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尘满面,鬓如霜”的窘迫状态。
    2.相同点:都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囚居生活中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痛楚之情。
    不同点:①第一首词以阳春盛景来抒发愁情苦意,是借乐写愁的写法(以乐衬哀),十分婉约含蓄。第二首词用凄寒冷寂的秋景抒发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以哀衬哀)。②第一首词的春景宜人而人情热闹,是以闹衬静;第二首词的秋景凄冷而人单情孤,楼上笛声是以声(动)衬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之写景手法、抒情手法的能力。
    相同点:
    第一首是写春色,“南国正芳春”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而第二首是些秋色,“南国正清秋”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词人从三方面具体描写了这“芳春”美景。“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从三个方面对清秋进行具体描写。词人借江南的春景、秋景表现出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的痛楚,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并且“闲梦远,南国正芳春”“闲梦远,南国正清秋”都是作者梦中的景象,所以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满城飞絮辊轻尘”中“飞”“辊”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满城的飞絮飘来飘去。“芦花深处泊孤舟”中“泊”写出小船停泊在芦花深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不同点:
    第一首是描写的是春暖花开的景象,表达的却是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的痛楚,所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十分婉约含蓄。而第二首描写的是秋景,用凄寒冷寂的秋景抒发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属于正衬的手法。第一首中“忙杀看花人”写出了春景宜人而人情热闹,是以闹衬静。而“笛在月明楼”描写的是月下吹笛,因为看到这萧瑟凄凉的景象而感到自己更加地孤独,楼上笛声是以声(动)衬静。
    3.①直抒胸臆。“过此不堪回首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诗人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②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末句以景结情,诗人将一腔忧思愁绪寄托给荒矶鸥鸟、衰草寒烟。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凉意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的能力。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意思是说曾经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过去时,不必回忆也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荒凉的赤壁矶而今只有鸥鸟流连栖息,满目所见皆是衰草连天,寒烟笼罩,面对此景,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再加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把百般感慨万般思绪倾注于眼前的画面流泻于笔端,但言有尽意无穷,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令人凄怆伤感的情绪,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
    4.①借景抒情。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②借典抒情(用典)。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
    ③对比抒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作者通过“三山”“青天”“二水”“白鹭洲”等意象,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总为浮云能蔽日”,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这句诗寄寓着深意。根据注释“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可知,李白这句诗运用典故,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既有担忧,又十分沉痛。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作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作者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5.议论
    (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
    (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
    (3)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首句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颈联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诗人通过赞颂诸葛亮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其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进而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颂扬,以及壮志未遂叹惋,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6.(1)借景抒情,本诗写了连空的苍雾,堕水的冉月,飘飖的风,辽远壮阔,却让诗人倍感“恍惚”,飘摇“无定”。(2)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羁栖正愁绝”直接点明了羁旅之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方式、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的意思是漾漾雾气在空中弥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边。阵风不停地吹动我的双鬓,我的船漂流着恍恍惚惚向前。作者用连空的苍雾,堕水的冉月,飘飖的风等意象,创设了一个辽远空阔又飘忽朦胧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让人倍感“恍惚”,飘摇“无定”。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意思是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愁绝”表明忧愁到了极点,直接点明情感,直抒胸臆。愁的原因是“羁栖”,是因为羁旅在外,客居他乡,夜里愁得睡不着,只好披衣起床,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厌烦之情。
    7.(1)《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隔叶”为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两句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高度评价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2)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首句就以议论入之,高度评价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颔联和颈联充分肯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和卓越才华。尾联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武侯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
    《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景,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动静结合,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议论,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赞扬其才能和忠心;尾联抒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此句是咏古迹抒情,其余七句均是议论,“诸葛大名垂宇宙”评价诸葛亮名垂千古;“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评价其抱恨终身,英雄未遂平生志。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8.(1)相同点:两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高洁,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不同点:①周文侧重托物言志,借荷花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②范诗尾联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象自己家乡石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归隐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该题需要联系所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内容,以及本诗全诗进行作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借写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自己坚守道德理想,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联系本诗前三联可知,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开放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所以该诗同样表达了对荷花高洁的喜爱和赞美。
    细读诗歌尾联,联系诗歌注释可知,该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尾联中却提到自己的故乡“石湖”,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任官之际赏花却想到故乡的花、物,从侧面隐隐传达出诗人的归隐之情。
    9.①词人自比为年老的陶渊明,诙谐地调侃自己双鬓已如此斑白,再也无法对着娇艳的花朵创作《闲情赋》了。②这里的“笑”是词人自嘲,惆怅而不衰颓,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寄寓了豪迈的情感,传达出一种自信乐观、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因花那更赋闲情。鬓毛今尔耳,空笑老渊明”,意思是即使看到美丽的花朵也难以像陶渊明那样写出《闲情赋》了,如今毛发雪白已经到了这样,白白笑话陶渊明。词人借陶渊明自比,年老后的陶渊明不能写出《闲情赋》了,正如现在的自己。诙谐地调侃自己双鬓已如此斑白,再也无法对着娇艳的花朵创作《闲情赋》了。
    ②年华老去,词人不是不难过,词中写“却怪老来风味减,半酣易逐愁醒”;但是词人并不消极,反而拿自己与老渊明作比,“笑”字有自嘲之意,但惆怅而不衰颓,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寄寓了豪迈的情感,传达出一种自信乐观、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10.①杜诗重在叙史,用华清宫联结“渔阳探使回”和“霓裳千峰上”,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并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有力地鞭挞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借古讽今。
    ②崔诗重在描景,通过对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在内容上,杜诗通过“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都描写了安史之乱前的一段史实,唐玄宗派人探查驻守渔阳的节度使安禄山是否忠诚,探查的使者回来报告安禄山是忠诚可靠的,所以唐玄宗放下心来,一心奢靡享受,宠幸杨贵妃。两句诗篇幅极短,却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并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
    而崔诗与杜诗则有不同,作者注重景色的描写。“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描写了如今华清宫凋零衰败景象,“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则是借描写孤独来去的明月与无人的亭台,突出如今华清宫的冷清景象。
    在思想感情上,杜诗中“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写出了当时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们对迫在眉睫的危险视而不见,依然陶醉在奢靡的生活之中。而一个“破”字,运用夸张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揭示出中原之破亡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的。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
    崔诗中没有杜诗中的激愤之情,却多了一份伤感之情。“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明月无情,自生自落,完全没有察觉美人的消失。曾经繁华的华清宫,如今凄凉冷清如此,这一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流露出对唐朝当年兴盛繁荣的缅怀及时过境迁的伤感哀叹。
    11.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酸。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作者写下这首诗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毫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致为书所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1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塑造了一个高傲、自大,和世俗格格不入的老翁形象”错误。从词中看来,老翁精神饱满,意气高昂,不服输,但这不等于“高傲自大”。
    故选C。
    1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充分表现词人对春风春雨的喜爱”错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
    故选C。
    1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烘托了朋友接连被贬的苦闷”错误,颔联应该是用“家近”“土甘”宽慰朋友,所以虽然山高路远,但却“似忘”“殊觉”,为之释怀。
    故选B。

    15.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本诗前两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及结果,颔联和颈联交代了劳动的艰辛,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的心愿。“但使愿无违”中“愿”具体指诗人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过隐居躬耕的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1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
    所给文段主要说诗歌和文字的力量强大,时间流逝仅能使人或物逝去,但带不走艺术作品。也就是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 的主旨。
    A.大意是说:落笔时风雨震惊,诗成后鬼神为之哭泣。这两句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言其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言其感人肺腑。本是用来赞美李白的创作才华,后来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不符合所给文段的意旨。
    B.意思是:我怜惜的并不是歌者内心的苦楚,而是能够听懂歌者内心苦楚的人太少了。两句诗发出了知音难觅的感叹。不符合所给文段中心思想。
    C.大意是: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揭示不平。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与所给文段主旨不同。
    D.大意是说:屈原的诗词歌赋代代流传,如同日月般熠熠生辉;楚王建造的水榭楼台却都已经零落倾颓,成为遗迹荒丘。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或正义长存,小人纵然得志,也是一时的,历史终究会有公正的评判。中心思想与所给文段有相同之处。
    故选D。
    17.(1)写法上照应前文“一春略无十日晴”;以声衬静,用午后鸡鸣说明午后的静。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尾联的意思是: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这里的“衣湿”说明有雨,正好照应首句的“无十日晴”。“破梦午鸡”,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说明午后的静。
    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18.两首诗都写了华清宫。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用了对比手法。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檐掩映。诗人将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深刻揭露唐朝统治者腐朽奢靡的生活。崔诗取材于安史之乱以后的华清宫。杂草遮没了石道,磴道冷清,全无昔日的鸣鸾盛况;树木森森,显得宫殿凄清、寒冷;明月自来自去,无人倚栏欣赏。诗人采用寓情于景和夸张(“云树深深碧殿寒”)、拟人(“明月自来还自去”)的修辞手法,置读者于荒芜死寂的悲凉氛围之中,形象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本题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将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并且指明是从“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着手。内容方面,考生需要通读两首诗,结合注释、题目、重点词句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考生要准确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可以由课本内学过的杜牧《过华清宫》展开联想,弄清华清宫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奢侈生活的象征,再结合诗句自然就能悟出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时,要注意找出最鲜明而突出的写作特点。
    吴融的《华清宫》描写华清宫的宫外,雪纷飞,暗云压城,天寒地冻,草木枯瑟;而宫内呢,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林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一片暖融融,统治者的生活自然悠闲,外面的寒冷,他们也毫无察觉。这宫内宫外的对比很鲜明,深刻揭露了唐朝统治者的腐朽奢靡。
    崔橹的《华清宫》写天宝之乱以后华清宫的荒凉景色,运用了寓情于景、拟人、夸张的手法,作意则在于缅怀唐帝国先朝的隆盛,感叹现在的衰败,有很浓重的感伤情绪。前一首起句写骊山磴道。用石头修得非常工致整齐的回环磴道,也就是当日皇帝来时乘坐御辇经过的地方。御辇既不重来,辇上鸾铃的鸣声也就绝响了。鸣鸾既经绝响,磴道自然也就荒草丛生。次句写山中宫殿。皇帝不来,宫殿当然空着。树木长得更高了,高入云端,故称“云树”,更茂密了,故曰“深深”。被这深深云树包围起来的皇宫,虽然在花卉林木掩映之下,依然呈现一片碧绿,也许还更碧绿了,但由于空着,就充满了寒冷的气氛。只这一“寒”字,就把宫中富贵繁华,珠歌翠舞,锦衣玉食一扫而空。后半转入夜景,写人事更变之后,多情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空山寒殿,已经无人玩赏。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宝十载(751)七月七日夜半在骊山盟誓,“愿世世为夫妇”。诗人想象他们一定也曾如同元稹在《连昌宫词》中所写的“上皇(玄宗)正在望仙楼,太真(杨妃)同凭阑干立”一样,在月光之下,共倚玉石阑干,但现在却只余明月,自去自来,而先帝贵妃,俱归寂寞,玉阑纵存,却更无人倚了。
    19.此诗所阐述的道理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拥有远大的志向,就能不被困难吓倒。
    这个观点与《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相似之处:都强调至人所未至之处,领略别人不能领略之景,即不畏艰难、不随波逐流才会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收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一下这首诗所阐述的道理与本文中的观点有哪些相似之处”,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关键句来分析。本题还需找出相似之处。所谓因事说理,就是通过评价眼前的事情,引申出这一类事情的共同特点及其道理。首先,要立足事件,找准角度;其次,以小见大,提炼观点。《登飞来峰》,通过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曙,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与这一观点由相似之处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不畏艰险、不随波逐流,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2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整体形式体现出‘绘画美’”错,应该为“整体形式体现出‘建筑美’”。《海》的形式美体现在“建筑美”,诗行的排列富有层次感,两行一个层次,句式整齐又有变化。
    故选A。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语言风格: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语言风格,共19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炼字: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炼字,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分析人物形象,共18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