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基础知识汇总(理解性默写+表现手法+常见意象)
展开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基础知识一、理解性默写(一)《峨眉山月歌》(李白)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写月光柔柔,水面波光粼粼,月影轻盈流动的美景的句子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3.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4.《峨眉山月歌》中的②“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远行的喜悦。5.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明月有情,仿佛和流水一起陪伴着诗人远行。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峨眉山月歌》中李白连用三个地名寄托也无法释怀的心绪: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8.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描写青山吐月、江映山影的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9.《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之妙。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江南逢李龟年》中寄寓诗人追忆昔日、对开元初年鼎盛眷怀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5.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慨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一语双关,蕴含了对人世沧桑、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沉感叹;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诗人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风俗的诗句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紧扣标题的是: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5.思念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它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不负秋阳,竞相绽放的秋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6.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了诗人惜花、思乡、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句子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7.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8.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借花思乡,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同情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9.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情之哀。(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的句子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正面写情,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行军将士的乡愁通过夜半的笛声恣意蔓延。6.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言的是边城月色,凄神寒骨。7.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写诗人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如雪、月华如霜,只留下征人绵绵不绝的乡愁。.8.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表现了边塞气候的奇寒。9.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运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描写边塞荒寒夜景的诗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五)《秋词》(刘禹锡)1.刘禹锡在《秋词》中,通过对秋天别致景观的描绘,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3.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描写秋天美景)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4.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5.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6.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7.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8.刘禹锡在《秋词》中借白鹤形象抒发豪迈乐观之情的一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六)《夜雨寄北》(李商隐)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把客居的寂寞转化为重逢的希冀,抒发相思之苦。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在羁旅中无奈、孤独的心情。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想象了团聚后的情景。4.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天南海北,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诗中点名时节的句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8.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9.“西窗剪烛”现指亲友相逢叙旧,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它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1.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写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愿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直抒人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爱国激情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豪情壮志。(八)《潼关》谭嗣同1.《潼关》中能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的是: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2.谭嗣同《潼关》中写关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句子是: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3.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4.谭嗣同在《潼关》中表现他通往直前、借景抒怀言志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5.谭嗣同《潼关》中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6.在《潼关》中谭嗣同“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诗句激荡着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7.谭嗣同在《潼关》中借黄河与华山,表达豪迈奔放的激情和追求自由愿望的句子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8.谭嗣同的《潼关》中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壮阔的河流和巍峨雄峻的山脉。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人的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修辞手法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排比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成申排列,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加强气势。设问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可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二)描写方法 描写方法白描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常见的有以 动衬静、以乐景衬衰情。烘托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渲染 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虚实结合与现实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点面结合 哄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细节描写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 (三)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到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面含蓄的抒情方式。 托物言志不具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格融于某种具体事务中直抒胸臆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三、常见意象 (一)植物类青草:喻离恨、荒凉。杨花:写离情。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也象征高洁美好的品格。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丁香:愁思或相思,高贵等落花时光流逝,时光不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杨柳: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菊花: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品格的象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常常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品格的象征。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青松:它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因此常象征孤傲、正直、高洁的品格。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莲花: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又由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二)动物类燕子:春光美好或伤春惜时;思念亲友、羁旅情怀马:比喻志向或漂泊思乡之情。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猿猴:写愁绪。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乌鸦:常表现荒凉凄清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传信使者。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子规(杜鹃、布谷):常常是凄凉、哀伤、思乡的象征。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鸿雁:诗人常借雁抒情,寄寓乡愁。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寒蝉:常常成为诗人自喻清高的载体。同时,一人秋,蝉就命在旦夕,一番秋雨后,蝉便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蝉又有悲凉的意味。(三)景物类春雨:喻愁绪、惆怅、人生的挫折。大海:喻愁绪或理想。月亮:寄托思念。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西风:写愁绪。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春水:写愁绪。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常以水喻愁或时光的流逝。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