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647538/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小鸡吃食》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后练习和答案课件PPT
展开《小鸡吃食》说课稿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第三单元第八课时《小鸡吃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和练习题及答案、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个十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时《小鸡吃食》一课内容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为“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6、7、8、9”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我们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10要向前进1,因此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是本册七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和一年级下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材提供了“小鸡吃食”的情景,通过这个情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10”分成,并抽象出“10”的加法算式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更容易接受直观演示和情境体验的认知过程。在同时一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特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同一种活动中所保持的时间不长,因此课堂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听、说、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相结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 班上孩子有一定的计算基础,绝大多数都能熟练地口头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仅个别孩子还需要借助手指或者学具进行计算。根据具体情境图列算式时,多数孩子都能准确的提取图中的数学信息,但完成一图两式时,部分孩子有一定困难。据分析,这部分孩子对加减法互逆关系的理解不够牢靠,运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也不牢靠。因此,在学习10的加减法时,个别孩子可能在提问环节还有一定障碍。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情境体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初步认识“10”的分成及相应的加减法。掌握“10”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能力目标】: 通过分小棒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历观察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四、说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用“10”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明确任务,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10的分成及相应加减法,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本课所运用的教具有:算式卡片、小棒和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二)说学法学生根据创设的故事情境,仔细观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结合已学知识经验,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大胆汇报想法及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小组交流,让更多的孩子敢于充分展示自己。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要求,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本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小鸡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小鸡吃食》。(二)、自主探究、得出新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关10的加减法,思考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1)结合已学知识经验,观察小鸡吃食图1,初步认识得数是10的加法。 (2)根据小鸡吃食图2中的信息,探索10的加减法,了解用多种模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学具代替小鸡,亲自动手摆一摆,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同桌相互说说图意,体会算式与问题的对应。(3)直观演示拨珠子动态画面,让学生系统有序的整理10的分成,边看边说,加深印象。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帮助记忆10的分成。(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1)出示课本习题,让学生先理解题意,自主练习,再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全班反馈,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2)针对难点,让学生寻找解决办法,适时引导方向,加强学习习惯培养。(3)设置数学小游戏,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师生互动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生生互动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合起来是10。七、课堂小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10的加减法。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八、课堂练习 1.算一算。1+7= 8-1= 2+6= 8-2=8-6= 7+1= 8-7= 8-5=2.10的组成。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 )、4和( )、5和( )。3.计算与10有关的加法,可以利用数的组成计算。计算8+2时,想8和2合成几,结果是( );还可以一个一个地加。计算减法时,可以想( )算减法,还可以利用数的( )计算。计算10-5时,想几加5的和是10,或想几和5组成10。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10的组成,会计算与10有关的加减法:用数的( )既可以计算加法,也可以计算减法。5.我还有( )不明白。6.算一算。3+7= 5+5= 10-4= 10-3=7.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参考答案】:1. 8 7 8 6 2 8 1 32. 7 6 5 3. 10 加法 组成4. 组成 5. 略 6. 10 10 6 77. 6+4=10九、说板书设计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板书9+1=10或1+9=108+2=10或2+8=1010-2=8或10-8=2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十、教学反思 从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都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已有的数的分成经验,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并在游戏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有效性,同时渗透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均衡,小组交流时会有一定的障碍;小组合作的指向性较弱;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