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课时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题一、单选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桕树(jiù) 凫水(fú) 不惮(dàn)B.怠慢(dài) 潺潺(chán) 行辈(xíng)C.旺相(xiàng) 弥散(mí) 撺掇(chuān)D.归省(shěng) 支撑(chēng) 舟楫(jí)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B.“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 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不仅成都展示了美育成果,还扩大了城市影响力。B.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执行一系列巡视探测。C.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喜爱。D.《社戏》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③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④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二、填空题(共2小题)6.词语积累,正确运用。(1) :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2)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3)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4)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5)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6) :正当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7) :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8)月色便 (散落 倒映 朦胧)在这水气里。(9)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 (舒展 扩展 发展)到说不出的大。7.本文作者是 ,原名 ,字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 》,散文集《 》等。 三、综合题(共1小题)8.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汲取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1)【话开场】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2)【识脸谱】 这次班会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面脸谱所属行当。① ② (3)【提建议】 我国戏曲有着悠久历史,据统计,地方戏有300多种,遍及全国各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很多“家乡戏”日渐没落,个别甚至走向了濒危或衰亡。如何拯救“家乡戏”?请你提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看戏文,绍兴人的儿时记忆张祖平 ①虽然年味淡了,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过年。童年的春节,除了吃吃喝喝穿新衣外,还留下了看戏文的回忆。 ②戏班子摇着水泥船远道而来,船上装满了刀枪剑戟各色道具。看戏瘾头大的老人,经常会去河埠头观望,看见戏班子的船,欣喜若狂。 ③唱戏的钱是村民自筹的,数目不一,红榜公布。绍兴人称看戏为“看戏文”,这种戏其实是越剧,善男信女称之为“太平戏”,顾名思义,唱戏保太平,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④戏台七八米见方,用粗大的毛竹、木板和帐篷布搭成。帐篷顶端呈锥形,悬挂一个扩音器,远处连接着一个大喇叭。从观众席上看,戏台右边是乐队,敲锣、打鼓、二胡、琵琶,还有一个叫不出名的乐器。说是乐器,其实是个打节奏的木头梆子,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木头梆子,敲打的时候,就是戏文最精彩的时刻。 ⑤戏文还没开演,早有人扛着长凳、方凳占据最佳席位。临近戏台的人家,更是喜出望外,在阳台上就能看戏。 ⑥“砰,砰……”几声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一起,戏文就开始了,锣鼓齐鸣。为了招揽观众,开场的时候台上还会抛撒馒头、花生等食物,台下一阵哄抢,热闹非凡。几个身手好的小孩哧溜哧溜地爬到了台上,但不一会儿,就被赶了下来。 ⑦戏文大多是用嵊县话演唱,台上的各色人物到底在说什么,小孩子们是听不大懂的。从大人的口里,我们顶多知道穿龙袍的是皇帝,穿马甲的是小兵,还有就是扬鞭代表骑马。现在回忆起来,戏文的历史背景,大概是宋朝居多,包龙图当仁不让是主角。他的出场比皇帝还气派,小兵两人一组,刀对刀,枪对枪,噼里啪啦地演练几个回合。撤回幕后,包大人走着台步,摇摇晃晃地出场了,至于他为哪个受辱妇女申了冤,为哪个落难公子雪了耻,我们是不关心的。 ⑧那个年代,别说智能手机,就是电视也是稀罕之物。因此,一场戏文能把村里大部分男女老少都吸引出来,附近村落的铁杆戏迷,消息也特别灵通,东奔西跑,不落一场。不过,我们这些小孩纯粹是凑热闹。唱戏文了,最开心的是孩子,台前台后乱窜,这可乐坏了卖零食的老头,有的拉着一箱汽水,有的扛着一扎糖葫芦……这些小贩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或者跟在小孩子的屁股后面,谁都不想错过这个丰收的好日子。 ⑨长达一个下午的戏文,也不知道咿咿呀呀地在唱些什么,也不知道戏台上那个拉二胡的累不累,那个敲锣的有没有打瞌睡。唯独不消停的就是一些小孩子,一会儿爬到台角,一会儿跑到台后,一会儿用水枪射台板缝里的后台演员,一会儿又跑到偏僻的角落推倒谁家的稻草堆。 ⑩演员们吃完晚饭,稍作休息后,继续开唱。晚上的戏台前更是人头攒动,戏台对面则是红烛高照,一个竹篷下,贴着各路神仙的牌位,香烟缭绕,不断有善男信女前来参拜,只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全然没有大人虔诚的样子。 ⑪晚上的戏对大人来说更精彩,对于小孩子来说更无聊。到晚上十来点的时候,戏台上唱的往往是落难公子遭遇强盗后沿街乞讨的桥段,俗称“求乞”。台上的演员假戏真做,如泣如诉,把台下的大爷大娘感动得稀里哗啦,心甘情愿地把省吃俭用的十元、二十元甚至一百元“念佛铜钿”扔到了台上,而小孩子们,很多已经在父母的怀里睡着了。 ⑫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往日古朴的村落变成了整齐的安置房小区,一年到头,还有那么两三次有戏班子来光顾,只是盛况不再,有时候观众还没演员多。在电视机都不受宠的年代,去捧场的清一色的是老人,这种场景,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尽管人老珠黄、浓妆艳抹的演员唱得很卖力,但在观众逐一离去后,戏文也只能在晚上九点多早早收场了。 ⑬或许,去看戏的老人眼已花,耳已聋,他们看的不是戏,是寂寞……(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①戏班子摇船而来→② →③戏文开演前和开始时的热闹场面→④ →⑤小孩子和大人看戏不同的乐趣所在→⑥如今看戏文的盛况不再(2)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会儿爬到台角,一会儿跑到台后,一会儿用水枪射台板缝里的后台演员,一会儿又跑到偏僻的角落推倒谁家的稻草堆。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画线句? 或许,去看戏的老人眼已花,耳已聋,他们看的不是戏,是寂寞……
参考答案 1.【答案】A【解析】B项,“行”应读“háng”;C项,“撺”应读“cuān”;D项,“省”应读“xǐng”。 2.【答案】B【解析】A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引号内后一个逗号应删去;D项,“等等……”中省略号应改为逗号,或将删去“,等等”。 3.【答案】B 4.【答案】C【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把“成都”和“不仅”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巡视探测”后加上“任务”;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的作品”。 5.【答案】D 6.【答案】(1)悠扬(2)潺潺(3)撺掇(4)归省(5)屹立(6)扫兴(7)踊跃(8)朦胧(9)舒展 7.【答案】鲁迅;周树人;豫才;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8.【答案】(1)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从而把中国戏曲发扬光大。(2)老生;花旦(3)示例:①举行“我的家乡戏”网上展播活动,让人们了解“家乡戏”,会唱“家乡戏”。②把“家乡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进行保护和传承。【解析】(1)开场白要求语言简洁、新颖、生动。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活动主题,应把戏曲发展的历史、带给人的好处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表达时,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语言通顺、有文采;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3)拯救“家乡戏”的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家乡戏”,可举行戏曲展演活动;其次是培养继承人,可以让戏曲进校园,成为选修课;当然也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9.【答案】(1)戏台布局与唱戏时用的乐器;戏文的主要内容(2)内容上,写现在“年味淡了”,与童年时年味浓的春节形成对比;结构上,呼应题目,引出下文对童年看戏文的回忆。(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爬”“跑”“射”“推倒”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看戏文时的活动,表现了孩子们的顽皮。(4)老人眼已花,耳已聋,戏台上在演什么、唱什么,其实他们已经不太能看清听清了,所以说他们“看的不是戏”;看戏的人已经老去,他们在生活中容易感觉到落寞,通过看戏,可以回味当年的热闹与活力,感慨如今的时光飞逝,物是人非,所以说他们看的是“寂寞”。【解析】(1)第②段写戏班子摇船而来; 第④段介绍戏台布局与唱戏时用的乐器; 第⑤⑥段介绍戏文开演前和开始时的热闹场面; 第⑦段介绍戏文的主要内容; 第⑧~⑪段分别介绍小孩子和大人看戏时的乐趣所在;第⑫⑬段介绍如今看戏文的盛况不再。(2)解答本题,首先分析第①段的内容,从“年味淡了”可知其暗含对比,与“年味浓”的童年时的春节形成对比。而童年过年时的年味,有一部分就源自看戏文,自然引出了下文对看戏文的叙写,同时也呼应了题目。(4)老人们明明在台下看戏,为何作者说他们看的不是戏?唱戏是热闹的,为何作者说他们看的是“寂寞”?结合“老人眼已花,耳已聋”及全文对儿时大人们看戏的回忆,可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同步训练题,共8页。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灯笼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