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作业ppt课件
展开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三教图》。此图绘佛、儒、道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这体现了思想领域( )
A.三教合一 B.贵儒尊道 C.儒学繁盛 D.理学产生
2、介绍唐朝时人们会想到“三省六部”“科举选才”“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下列描述最能概括这些主题的是( )
A.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
3、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生产技术进步 B.艺术种类众多 C.佛教广泛传播 D.社会持续动荡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B.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C.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D.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5、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勾画狼藉”却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书法精妙却未有留名青史的书法作品,其原因在于( )
A.民众好恶决定对艺术的评判 B.颜真卿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标准 D.唐代书法迎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
6、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a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②b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③c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④d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8、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9、《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名著,书中孙思邈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书名为“千金”,并不是说其中药方价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见,《千金方》( )
A.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B.收录的药方价值较低
C.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 D.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
10、中国传统礼仪强调避讳,而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儿子却取名王献之。这是因为“之”字是五斗米道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即使最重家讳的家族,“之”“道”等字都在不避之列。同时,道教也日益重视不同辈分弟子之间的礼仪差异。这说明当时( )
A.儒学已丧失主流思想地位 B.儒学与道教相互影响
C.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D.书法家博采众家之长
11、下图为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的壁画《马球图》。这幅壁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华夷观念的盛行 B.通俗画开始流行 C.尚武精神的盛行 D.贵族生活的场景
1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当时( )
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 B.佛教本土化倾向
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中外交流的频繁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类别 | 说明 |
行卷诗 | 应试者把自己的上佳作品献给社会贤达、名公巨卿,得其赏识,再向主考官推荐,以便中举。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大诗人杜甫也有许多行卷之作,如《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赠韦左丞丈济》 |
应试诗 | 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而且关系到举子们能否被录取,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唐朝的科场考试必定会产生大量的诗歌,不仅数量多,且质量上乘 |
及第诗 | 中举后吟诗作歌,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风气。如刘沧的《及第后宴曲江》:“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
落榜诗 | 随着唐科举的发展,“落第”、“下第”题材的诗篇几乎成为一大门类。如赵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叹道:“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
——摘编自郭桂花《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四类唐诗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这一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在列国游说,诸侯都不接受,最后,孔子回到家乡,经过整理和创新,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首先仁义,非礼不成”。战国孟子首次将儒学思想带入到政治当中,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而荀子则主张用儒家的礼和法来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
——摘编自涂少华《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尚书·礼记》等
材料二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汉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强权法制,是不利于国家统治的。在唐代,儒学一直保持主导地位,但不时受到冲击。宋代的一些学者,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对其进行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
——摘编自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礼记正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孔子的儒家学说核心观点。分析孔子学说不被诸侯接受的主要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儒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的思想,简述唐代儒学受到的政治冲击。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此图绘佛、儒、道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佛、道、儒三者集于一图,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三教合一,没有涉及贵儒尊道倾向,排除B项。材料强调三教关系,无法体现儒学的繁盛,排除C项。理学是在宋朝逐渐产生的,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三省六部”“科举选才”体现的是制度创新,而“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统一与强盛,排除A项。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只能反映“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而不能体现“三省六部”“科举选才”,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的制度创新与文化交流,与开放相关,而与繁荣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典型的代表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C项正确;石窟制作不能体现生产技术进步,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佛教的石窟艺术,并没有种类众多,排除B项;“持续”的说法太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佛教吸收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推动佛教本土化,有利于在中国传播,B项正确;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佛教与儒家思想互相融合,但思想有区别,排除C项;佛教思想是主动适应中国社会而发生变化的,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法并非精妙绝伦,但“因表达为国忠贞的悲愤情绪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蔡京和明代严嵩均以奸臣闻名于世,他们的书法作品虽然精妙却不能留名青史。由此可知,艺术评价标准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故C正确。
6、答案:B
解析: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处是秦朝,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处处于高潮,原因是西汉“罢黜百家,独尊L儒术”思想的推动,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处处于低潮,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有关,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A
解析:题干“儒者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等信息体现了佛儒道“三种思想”和睦相处的局面,体现了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局面,故A正确;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题干也没有强调佛教文化影响扩大,故排除C;题干体现的文化的融合,故排除D。故选:A。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书法艺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柳公权等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是楷体,故C项正确;秦朝推行小篆,隶书在汉代流行,因此A、B两项错误;草书大家是张旭和怀素,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首要位置”体现了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重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则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由此可知《千金方》有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故选A项。“价值较低”不合史实,《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排除B项。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是《唐本草》,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千金方》的医学思想,未提及其传播情况,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之字是五斗米道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道教也日益重视不同辈分弟子之间的礼仪差异”可知,魏晋时期重视儒家礼仪的士族子弟在取名时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同时道教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重视礼仪差异,这说明这一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相互影响,故选B项。汉代以后,儒学一直居于正统主流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书法家作品,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的壁画《马球图》”可知,太子喜爱马球并经常参与,再结合图片信息可知,马球的参与者为贵族,故选D项。华夷观念在本质上带有民族歧视的特征,而材料体现的是华夷交融,排除A项。《马球图》反映的是贵族生活,通俗画反映的是平民生活,排除B项。《马球图》反映的是贵族的娱乐生活,而非比武竞争,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可知,佛经中倡导的感恩和孝顺的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张,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儒家的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互相影响,可材料内容只体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外国和其他区域,不能说明中外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均与科举制度相关;均反映了诗人在科举制度下的际遇和心态。
(2)随着科举制度在唐代的逐步完善,参加进士科考试成为广大读书人改变命运,门第生辉的主要途径。由于进士科主考诗赋,学会题诗吟赋便成为参加试举的重要条件。士人不仅以诗参加举试,并且会因为诗文出众而受到社会的尊重,这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影响了整个社会,有力地推动了唐朝社会各个阶层对诗歌的热爱,大大地刺激了诗人的创作,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唐诗走上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解析:(1)根据材料出处《论科举制度与唐诗的繁荣》“应试者”“主考官推荐,以便中举”得出均与科举制度相关;根据“行卷诗”“应试诗”“及第诗”“落榜诗”及说明项的内容得出均反映了诗人在科举制度下的际遇和心态。
(2)根据“应试者把自己的上佳作品献给社会贤达、名公巨卿”“诗赋是进士科必考科目,而且关系到举子们能否被录取”“中举后吟诗作歌,是唐代十分盛行的风气”随着“唐科举的发展,‘落第’‘下第’题材的诗篇几乎成为一大门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与诗歌的密切关系展开阐述,认识到科举制主考诗赋,士人就在诗赋上下足功夫;应试前、应试时、及第后、落第后士子都创作诗歌,推动了整个社会热衷诗歌,从而推动了诗歌的繁荣。
14、答案:(1)核心观点:仁、礼、中庸、德治等。
原因: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儒学脱离政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吸收:法家、道家、佛教、道教的观点。
冲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形成了以‘仁义’、‘周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观点为仁、礼、中庸、德治等。第二小问,主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儒学的特点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西汉初年,黄老思想盛极一时……他们将佛、道两家的思辨带入儒家思想当中”可知,儒家吸收了法家、道家、佛教、道教的观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唐代的史实可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兴起,正统地位,魏晋玄学,三教并行复兴儒学,儒学复兴运动,无神论,曹操父子,陶渊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文学艺术,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等奖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