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第11课 短文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展开
第11课 短文二篇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2.领略写景方法,欣赏语言之美。
3. 感受作者的情感何人生态度。
1.“歇”“乱”“与”“念”“盖”等是中考易考词。
2.中考古诗文默写题常考到本课中的句子。
3. 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作品
陶弘景(43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 ”。著有《 》《 》等。
苏轼(1037——1101),字 ,号 ,眉山人。 代 家、 家,与父亲 ,弟弟 合称“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 ”;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 ”。代表作有《 》《 》《 》《 》等。
2、背景链接
《答谢中书书》选自《 》卷四十六。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卷七十一。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书”即 ,是 文体。从题目可见本文是 。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 ;“夜”点明 。题目点明 。
4、主旨点睛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绘 景色,表达了作者 。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 描写,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
知识点02 内容与写法
1、《答谢中书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概括文中的“山川之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四个方面:(1)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二者相映成趣。(2)色彩配合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3)晨昏变化之美。如“晓雾”与“夕日”。(4)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为动。
【即学即练1】
《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2、结合课文,分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在文中的作用。
(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 ,表达了 。(2)结构上,
3、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的“乱”和“竞”。
4、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 。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 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5、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 ;其次 ,苏轼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即学即练2】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知识点03 字词积累
猿(yuán)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2.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住户,人家。)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欲 与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念) 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4.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能力拓展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留
“留”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如《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为人名,可保留。《记承天寺夜游》中“承天寺”为地名,可保留。
2.换
“换”就是替换,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替换:(1)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等等。(2)用本字换通假字。(3)用适 当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中的“十二”是个虚数,“十二卷”可译成“很多卷”。
3.调
“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 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如《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中状语“于中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相与于中庭步”。
4.增
古代汉语语言精练,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补充一定内容。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增补: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中的“游”“细“直”“碍”等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应将其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该句可译为: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 ,毫无障碍。
(2)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进行必要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文意。如《记承天寺夜游》中“解衣欲睡”省略了主语“我”。
(3)文言文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如《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中, 数词“一”与名词“葫芦”之间无量词,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进行补充,译为“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5.删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词语,就可以删去不译。如《狼》“久之,目似瞑”中的“之”,可删去不译。
以上所说的几种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翻译时,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 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跃)
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置身其中)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B.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4. 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欲界之仙都 但微颔之
B.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C. 山川之美 花之富贵者
D. 蔽林间窥之 乃记之而去
5.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中藻、荇/交横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信。
B.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C. 《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写,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D.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闲人”,即清闲的人,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四时俱备
②沉鳞竞跃
③五色交辉
④晓雾将歇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徐以杓酌油枥之 B.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 蝉则千转不穷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品析。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两个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ˈ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 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呼。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3)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译文: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译文: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2.微型写作训练:请你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描写深夜的市民广场,100字左右。
以动写静
以动写静是通过描写动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庭下如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则写出了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