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优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优质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素养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知识整合,知识拓展,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全球气候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区域图,认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综合思维: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原理图,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环境安全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国际碳减排合作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
4.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碳排放、碳减排的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难点:碳循环
【预习交流】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征:
(1)以 为突出特征的气候变化。
(2)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 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 尤其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 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
3.碳循环过程:
(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过程。
①碳循环:碳元素在大气圈、 、 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②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2)人类活动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思考】温室气体仅指二氧化碳吗?
答案: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影响途径
举例说明
全球变暖通过自然过程危害自然系统的各
种 功能,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① 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地被淹→造
成 问题
②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和 加剧→造成疾病、死亡人数增加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最为严重的影响。
①生存空间的丧失指的是 地区被海水淹没。②影响区域:一些沿海低地和岛国。
(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 ,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影响国家安全。
(4)受 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主要途径有 、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
【思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吗?
答案: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应对措施:2.加强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原因及关注的重点。
合作原因
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关注重点
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方面
(2)国际合作的原则。
①基于原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②明确责任:发达国家要负主要责任,要率先减排;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3)合作方向。
①通过在科学、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上的 性。
②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 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思考】
在碳减排中,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提示:
【知识整合】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③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④对工业的影响。
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生存空间
的丧失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国面临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加剧资源
危机或
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当某地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
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
激化国家
间的资源
争端
当一个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矛盾,甚至导致武装冲突
受其他国家
波及而间接
影响国家
安全
气候变化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胁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1)整体措施。
(2)国际合作应对全球变暖。
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具体表现如下:
【知识拓展】中国碳减排的行动措施
(1)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2)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严格的环保巡查制度,转变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3)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出行。
(4)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
(5)开征环境保护税。
【合作探究】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互动探究一】教材图3.27 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1880-2020年)
(1)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2)解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增温的原理。
【互动探究二】英国摄影师勒弗朗向媒体公布了一组北极熊母子被困在狭小浮冰上的照片。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在海中巡游捕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亡的现象。据科学家研究,至2100年预计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平均海平面将升高0.09~0.88米。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图示时间段,大气中CO2含量变化趋势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图示时间段,全球气温变化特点如何?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特点是什么?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为什么全球变暖会导致旱涝灾害增多?
【对点训练】
(2022·苏州高二检测)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下图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 ( )
A.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 B.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
C.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 D.城镇化加快,内需扩大
2.本次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所有冬奥会场馆实现全太阳能发电 B.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
C.冬奥会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 D.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2022·梅州高二检测)下图为碳在各个圈层的迁移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代表溶蚀作用的序号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碳在各个圈层的迁移转化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
A.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 B.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C.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022·扬州高二检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挖掘农业碳汇潜力,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畜牧养殖和秸秆燃烧等环节;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秆还田等植物和土壤固碳。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碳效应对比数据。据此完成5~6题。
农业生产模式
具体生产形式
亩均碳排放量/吨
亩均净碳汇量/吨
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
粮食作物+家禽家畜
0.131
0.195
设施作物复种模式
蔬菜/瓜果类轮作(多茬)
0.587
-0.194
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
粮食作物/家禽家畜+经济林园
0.141
0.130
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
(粮食作物/作物秸秆/饲草)→(家禽家畜+沼气技术)→粮食作物
0.206
0.253
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
5.推测设施作物复种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 ( )
A.畜牧养殖 B.地膜大量使用 C.秸秆燃烧 D.农业机械耗能
6.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
是( )
A.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 B.设施作物复种模式
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 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互动探究三】 除两极地区的冰川外,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该地区的冰川正以20世纪末2倍的速度融化。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部分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冰川快速融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2)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互动探究四】在很多描绘世界末日的电影中,灾难常常是从南极冰层断裂开始,随着冰山融化,洪水洗劫万物,人类陷入恐慌。如今,电影中的一切似乎正在变成现实。据英国南极调查局最新观测发现,一座面积达1270平方千米的巨型冰山,已经脱离了南极冰架。一个比美国纽约市还要大的巨型冰山,正在南极洲四处移动。据英国南极调查局称,冰川观测科学家们10年前就发现,南极冰川上出现了许多裂缝。2021年1月份,其中一条裂缝开始迅速蔓延,每天至少延长1公里。到了2月26日,科学家见证了冰山脱离冰架的全过程。这条迅速扩大的冰川裂缝,出现在英国在南极地区的冰川观测点——哈雷研究站附近。26日上午,冰川观测专家发现,这条裂缝在几小时内迅速崩裂了数百米,最终分离出了一座庞大的冰山。
问题1 (综合思维)南极冰山的形成说明了气候变暖,极地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问题2 (人地协调观)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对点训练】
(2022·茂名高二检测)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下图为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净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在于 ( )
A.收集封存 B.减少排放 C.植树造林 D.能源结构
2.要实现我国“碳达峰”及“碳中和”的目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以氢能逐渐取代煤炭等化石能源 B.打造中西部地区非化石能源基地
C.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D.整治环境问题,加大对废弃物的处理
(2022·苏州高二检测)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
A.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 B.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
C.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D.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
4.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措施有 ( )
①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发布的《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中指出,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的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下图示意2015-2050年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与2℃情景的碳排放趋势对比(含预测)。据此完成5~6题。
5.与2℃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情景 ( )
A.碳排放顶峰不会到来 B.2050年完全实现零排放
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 D.极端气候会逐渐消失
6.与2℃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情景减少的碳排放量主要得益于 ( )
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 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C.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D.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
【当堂达标】
下图为地理环境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2022·葫芦岛高二检测)某高校在天山东部调查分析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采样发现:在林地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的树木径向(直径)生长呈现较大差异,表现为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与气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而在高海拔则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完成3、4题。
3.气候变暖对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的影响是 ( )
A.高海拔年轮更稀疏 B.中、低海拔长势趋好
C.低海拔年轮更稀疏 D.中、高海拔长势趋缓
4.在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之下,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分布的变化可能是
( )
A.上限和下限均下降 B.上限不变,下限上升
C.上限和下限均上升 D.上限上升,下限下降
(2022·北京高二检测)下图为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距平。读图完成5、6题。
5.地表气温距平与地表温度距平 ( )
A.自1961年起开始持续增大 B.变化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基本一致
C.近60年来始终保持正相关 D.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年际变化而变化
6.2005-2017年的气温变化,可能导致当地 ( )
A.湖泊面积增大 B.植被返青期滞后 C.林线位置下降 D.冻土区面积增加
(2022·绍兴高二检测)新生代伴随着造山运动,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引发了“冰室效应”。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其中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下图是碳排放权交易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冰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大气受热过程是 ( )
A.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量减少 B.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
C.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增加 D.冰川对大气辐射的吸收量增加
8.发电行业首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原因是 ( )
A.碳排放数据计算统计不便 B.发电行业的产品复杂多样
C.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火电为主 D.发电行业二氧化碳配额剩余多
(2022·开封高二检测)2020年9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中和是指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据此完成9~11题。
9.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 (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热量收支失衡C.地面辐射不变D.大气逆辐射会减弱
10.人类活动产生的巨量碳排放,可能导致我国 ( )
A.1月0 ℃等温线南移 B.内外流区界线西偏
C.人口地理界线西移 D.天山雪线海拔升高
11.以下举措有助于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是 ( )
A.东部地区发展水电 B.东北优化产业结构C.中部地区开发风能 D.西北地区全面造林
(2022·北京高二检测)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
A.企业甲能源使用效率高 B.企业乙占地面积更小
C.企业甲碳排放总量更大 D.企业乙交通运输量更少
13.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 ( )
A.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下降 B.高科技企业空间集聚增强
C.重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D.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减弱
二、非选择题
14.(2022·南昌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203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逐步下降。为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下图是我国2020至2025年碳排放量变化统计图。
(1)推测2020年至202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原因。
(2)分别说明三大减排战略对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积极意义。
15.(2022·山东等级考)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16.(2022·衡水高二检测)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海洋碳库”上了热搜。研究表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但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其碳汇能力;全球变暖可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季风增强。冰川的融化使海洋表层和深层之间盐度和密度差异扩大;增强的季风使浮游生物被翻搅到海洋深处。
(1)分析海洋成为世界上最大碳库的主要原因。
(2)描述全球气候变暖使海洋表层和深层之间盐度和密度差异扩大的主要过程。
(3)说明季风增强对海洋碳汇能力的主要影响。
【质疑反思】
参考答案
〖预习交流〗
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征:(1)变暖(2)上升;增温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大气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3.碳循环过程:(1) ①碳循环:水圈、生物圈
【思考】温室气体仅指二氧化碳吗?
提示:不是。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N2O)、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服务;环境难民;高温热浪;旱涝灾害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 ①沿海地(3)资源争端(4)其他国家;环境难民
【思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吗?
提示: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匮乏。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加强国际合作:
(3)合作方向。①不确定性。②经济发展诉求
【思考】在碳减排中,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提示: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同时,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碳转移,故在碳减排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一】(1)提示:两者基本呈正相关。
(2)提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吸收大气中的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增多,同时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所以气温升高。
【互动探究二】1:图示时间段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且有加快的趋势,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及大量砍伐森林造成的。
2:全球气温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有加快趋势。全球海平面也呈波动性上升趋势。
3:全球变暖后,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都会升高,更容易发生蒸发和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就会增加。气温升高意味着要达到降水条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气达不到饱和状态,大气就会不断吸收水分,使得陆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灾害。而一旦大气达到饱和状态,由于大气含水量的增加,容易形成强降水,从而可能导致洪涝灾害。
【对点训练】
1选B,2选D。3选B,4选C。5.选B, 6.选D。
【互动探究三】(1)提示:一方面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及一些岛国。
(2)提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互动探究四】1:一方面会引发当地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及一些岛国。
2: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对点训练】
1选D,2选B。3选C,4选A。5选C,6选B。
〖当堂达标〗
1选D,2选B。第1题,读图可知,②为植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④为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CO2,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CO2,①为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2。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矿物燃料释放CO2。第2题,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要研发新技术,降低新能源的污染税费;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CO2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应为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
3选A,4选C。第3题,据材料可知,高海拔地区落叶松生长与气温呈正相关,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落叶松生长长势(径向生长)会趋好,年轮会更稀疏;林地中、低海拔地区随气温升高,水分条件变差,落叶松生长速度减慢,长势会趋缓,年轮会更加密集。第4题,气候持续变暖,会使林地低海拔地区蒸发加剧,原下限处水分条件变差,落叶松无法继续生长,导致下限上升。而同时,气候持续变暖使高海拔地区落叶松长势趋好,是因为这里水分较为充足,且热量条件改善,落叶松的上限会上升。
5选C,6选A。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表气温距平与地表温度距平自1961年起开始波动上升;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地表气温距平与地表温度距平的周期不是11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1961年开始,地表气温距平与地表温度距平始终保持正相关;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的年际变化不大。第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05-2017年地表温度和地表气温距平都为正值,说明气温升高,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补给水源增多,湖泊面积增大;气温升高,导致植被返青期提前;气温升高,林线位置上升;地表温度升高,冻土融化,冻土区面积减小。
7选B,8选C。第7题,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少,大气保温作用变差,气温降低,引发“冰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冰室效应”形成后,气温降低,冰川面积增大,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增加,C选项是“冰室效应”的结果,不是导致“冰室效应”形成的过程;与“冰川对大气辐射的吸收量增加”关系不大。第8题,目前我国的发电行业以火电为主,煤炭使用量大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首先进入可以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同时发电行业产品相对单一,排放数据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相对简便;我国的发电行业以火电为主,煤炭消费量大,二氧化碳配额不足,需要通过碳交易市场从其他企业获取剩余配额。
9选B,10选D,11选B。第9题,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的热量返还给地面,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地面辐射有所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导致大气热量收支失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10题,人类活动产生的巨量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是气温升高,使1月0℃等温线北移,即秦岭-淮河线北移;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天山的雪线海拔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对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区界线影响不大。第11题,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水能资源短缺,不适合开发水电;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多高能耗工业,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我国的风能分布在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开发风能不合理;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全面造林会加剧水资源短缺情况,导致荒漠化程度加重。
12选A,13选C。
【知识拓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14【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20年至2025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单位GDP能耗降低,但碳排放总量仍在上升,因此原因是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第(2)题,根据材料“国家积极实施技术创新、能源变革和经济调整三大减排战略”可知,国家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通过能源变革,积极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1)经济规模扩大,化石燃料消耗增加。
(2)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变革:降低化石燃料消费比重;经济调整:压缩高能耗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15【解析】第(1)题,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a模式与b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第(2)题,从碳减排角度,通过种植香蒲,而非单一还草模式,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湿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从生态安全角度,维持湿地面积,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从水资源安全角度,短期看,地表保持20厘米水深,不利于水资源保护。从长期看,种植香蒲,保护了湿地,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对水资源进行了保护;从耕地安全角度,短期来看,三江平原为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是我国粮仓,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导致粮食产量减少。从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改善了生态环境,能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提高了单产,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1)15.8(或-15.8)。
(2)答案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也可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16【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大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蕴含的水量大约占全球总量的97.3%,是地球最大的水体,对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强;且海洋内生物量大,种类多,固碳能力非常高。第(2)题,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陆地冰川大量融化,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进入海洋之中,海洋淡水增加,导致表层海水的盐度下降,随之密度也会下降,使表层的海水与深层海水之间盐度和密度差异扩大。第(3)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海洋中的大量动物生活在表层之中,其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浮游生物;结合材料“增强的季风使浮游生物被翻搅到海洋深处”,将导致大量的浮游生物死亡,光合作用减弱;海洋碳汇能力受到干扰,固碳能力减弱。
答案:(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溶解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海洋内生物量大,固碳能力高。
(2)(全球气候变暖使)陆地冰川大量融化、流入海洋的淡水增加;大量淡水降低表层海水的盐度和密度,使海洋表层与深层之间盐度和密度的差异扩大。
(3)大量的海洋动物生活在表层,其食物来源是浮游生物;季风增强导致海洋表层浮游生物进入海洋深处而死亡,光合作用减弱;海洋碳汇能力被干扰,固碳能力减弱。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精品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素养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知识整合,知识拓展,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