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单元教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pptx
    • 教案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4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5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6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7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第8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大单元】第2单元 良知与悲悯 单元课件+单元教案,文件包含大单元第2单元良知与悲悯单元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pptx、大单元第2单元良知与悲悯单元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解读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莱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三篇课文节选的部分都是三部剧作中展示矛盾、表达形象、深化主题的关键部分,并以注释的方式对剧情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三部剧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能够启发学生更好地认识戏剧这一体裁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单元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2.通过比较阅读,初步认识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西方古典戏剧的基本特征,积累戏剧体裁的有关常识,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3.研讨剧本,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4.改编剧本,排练演出,领略戏剧的感染力,把握其悲剧意蕴,感受其中的无穷魅力,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二)教学设想及教学主题本单元的导语是 :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三篇戏剧作品“寄托着他(作者)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根据本单元三篇作品内容及单元导语,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悲剧中人性的光辉,对正义的追求,对邪恶的鞭挞,激发读者心中的悲悯情怀。人性的善良、亲情爱情的美好和面对邪恶敢于反抗的精神在三篇作品中都有体现,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性的光芒,学会爱与被爱。【阅读参考书目】关汉卿《窦娥冤》曹禺《雷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课时安排】八课时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规划】一、导入情境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的意义在于“引起恐惧和怜悯”,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让读者切肤地体验人物的痛苦,产生共鸣和共情,这种共鸣和共情又能让我们获得一种情感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悲剧主人公的不幸唤起我们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唤起我们的良知与悲悯;主人公与悲剧命运顽强抗争的勇气激发我们的正义感,也会让我们深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获得新的见解和智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古今中外的三部著名悲剧《窦娥冤》《雷雨》和《哈姆莱特》。二、背景呈现给学生提供补充资料,让学生对三个悲剧故事的时代背景、前情故事有所了解。三、活动设计与思考活动一:采用批注式阅读法,自行阅读三篇文本,也可对原著做拓展阅读。一边读,一边记录自己初步的阅读感受。在小组中以讲故事接龙的形式复述主要故事情节。活动二:、理清人物关系,画出人物关系图,在小组在交流。活动三:三部戏剧都是悲剧,对节选部分主要戏剧冲突和人物悲剧命运做梳理,完成下列表格。小组交流,展示优秀作品。人物戏剧冲突悲剧命运窦娥  鲁侍萍  哈姆莱特  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戏剧,在完成此表格之前,教师要对戏剧特点做简要介绍,何为戏剧冲突,教师要做举例讲解。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及人物的内心冲突。《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窦娥与社会(人与环境),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人物内心的冲突)。《雷雨》中的复杂戏剧冲突表现为周朴园和侍萍、周萍和鲁大海、鲁大海和周朴园间的冲突。《哈姆莱特》中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与以新王克劳狄斯为代表的邪恶的封建势力之间的冲突,另外还有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设计此表格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感知悲剧意蕴。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规划】一、导入情境戏剧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戏剧语言,特别是人物的台词,来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情节起伏、塑造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尤其是人物台词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字句,对于激化矛盾冲突、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台词入手,来品味人物形象和理解主题。二、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心理、情感。三、活动设计与思考活动一:在窦娥的台词中,除了“冤”字之外,还有一个与“冤”相近的字反复出现,能够代表窦娥临刑前的心理状态,大家找到是哪个字吗?顺便划出带有这个字的三句台词,讨论分析窦娥的“怨”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明确:(1)将天地也生埋怨。—— 怨天地不分好歹,错勘贤愚。(2)吞声忍气空嗟怨。—— 怜自己孤身只影无亲眷。(3)一腔怨气喷如火。—— 清白做人,却枉陷死罪 ;官府黑暗,官吏昏庸 ;负屈衔冤,有口难言。善良的窦娥无辜蒙冤,本指望官府会为她伸张正义,却被昏庸的太守桃杌严刑逼供定了死罪。窦娥的三“怨”表达了她的冤屈与无助,更表达了她对这个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的满腔怨愤。活动二:结合全文概括窦娥形象,小组内讨论。明确:窦娥身上不仅有善良、孝顺、坚贞、勤劳等传统美德 ,她还有不屈 、刚烈的一面,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活动三:有感情地朗读《滚绣球》一节,同学做评价。朗读指导,朗读有画面感,情景再现,读出窦娥的怨、悲、恨。活动四:《雷雨》中表现了两组人物的矛盾冲突,试进行概括。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相认。( 人性的冲突)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活动五:阅读课文中“周朴园你静一静……”至“周朴园可是你—— ”部分,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一共对她说了七回“好”。品读这些台词,体会人物潜台词,理解周朴园形象。小组交流,班级分享。(1)那更好。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谈。—— 周朴园安抚侍萍,想要息事宁人。鲁侍萍被他虚伪的深情打动,回了句“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这正合了周朴园的心意 :既然我不说,你不说,我们的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人知道,各自相安。(2)那双方面都好。—— 周朴园担心贪婪势利的鲁贵会拿他与侍萍的特殊关系来敲诈勒索,当他得知鲁贵不知情,意识到来自鲁贵的威胁可以消除,得了一粒定心丸。(3)(忽然)好 ! 痛痛快快的 ! 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 周朴园得知带头罢工反对自己的鲁大海竟是自己的儿子,他不想承认、接纳这个儿子,又不能拒绝这个儿子。鲁侍萍的“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正是重利薄情的周朴园希望得到的一个非常满意的回答。(4)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周朴园得知不需要他施舍、不接受他的钱财、不会拿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要挟敲诈他的时候,获得了心理安全和声誉安全,得了第二粒定心丸。(5)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周朴园得知鲁侍萍大后天就带着四凤离开,打消了诸多顾虑。从此,所有知道或可能知道这段恩怨冲突的人,都会远离这个地方,不再与周家有任何往来。这个结局正是周朴园最乐意看到的。(6)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周朴园认为付给鲁侍萍一笔钱,补偿罪过,于心稍安 ;鲁侍萍则认为,一个人再苦再累,也过了三十年,怎么还会再要周朴园的钱。周朴园只好接受侍萍的严词拒绝,连说三个“好”。(7)(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鲁侍萍想见周萍,周朴园不想让她当场与周萍母子相认,鲁侍萍同意了。周朴园所有的担心都可以放下了。明确 :综观周朴园的七次说“好”,不难看出他的虚伪与薄情。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不光彩行为被人揭穿,威胁到他的地位、家庭、事业与风光。而死去的鲁侍萍对周朴园不会有任何威胁,所以他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温情与体谅、关心与帮助。在周朴园心中,现在的家庭、事业、地位、荣誉比什么都重要。这对三十年前的“恋人”的对白仿佛是在谈判,谈一桩生意买卖 :谈儿女,绝不相认;谈鲁贵,提防敲诈;谈大海,阶级对立,恨之入骨 ;谈周萍,地位差异,母子不认 ;谈路费、谈补偿,就是不谈爱情、不谈亲情、不谈恩义、不谈彼此帮衬。由此可见,狡诈、虚伪、冷酷、无情正是资本家周朴园的性格底色。活动六:通过品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讨论分析鲁侍萍人物形象。明确:一个善良的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被周朴园始乱终弃,历经生活的磨难,表现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坚强、骨气与尊严。 活动七: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了五遍“出家去吧”,品读这些句子,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理解人物形象。小组讨论,班级分享。(1)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2)我们都是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出家去吧。—— 哈姆莱特为了让奥菲利娅相信自己没有爱过她,故意用恶语伤害她。说自己是个十足的坏人,不值得相信 ;同时也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纯洁善良的奥菲利娅,这是一个到处充满着罪恶思想的污浊的社会。(3)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 :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出家去吧,去 ;再会!(4)……出家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 哈姆莱特继续用恶言伤害奥菲利娅。他假装诅咒自己的爱人,实际是在继续告诫她 :这是一个充满着谗人诽谤的世界,像奥菲利娅这样坚贞、纯洁的人在这个世界中很难保全自我,还是尽快离开为好。(5)……我说,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已经结过婚了,除了一个人以外,都可以让他们活下去;没有结婚的不准再结婚,出家去吧,去。—— 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也是对自己的母亲说。性情温顺的奥菲利娅被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当成了试探自己是否装疯的道具,美丽的母亲在父亲死后一个月就嫁给了杀死父亲的叔父,哈姆莱特不能不痛恨纯洁善良的母亲脆弱,也无法不把母亲的改嫁当作堕落和对父亲的背叛。在这段不同寻常的言语背后,隐藏着哈姆莱特对纯洁脆弱的奥菲利娅的爱和关心。他不想让奥菲利亚卷入自己的复仇计划,希望自己的毫不留情甚至残忍的斥骂,能让奥菲利娅对他彻底死心,离开自己,从而避开这场是非,以免受到伤害。这段疯言疯语,也表现了哈姆莱特对现实的失望,充满罪恶的丑恶现实让他万念俱灰,让他对爱情也失去了信念。第五课时第六课时【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规划】一、导入情境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都是美好的人物形象,为什么他们都被戕害了呢?这两节课我们从探讨悲剧的成因入手,来审视社会、审视人性,理解主题。二、学习目标通过探讨悲剧的成因理解小说主题 三、活动设计与思考活动一、针对三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入思考悲剧是如何发生的,探究悲剧成因,进而理解主图。小组交流,班级分享。此任务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悲剧的成因,思考黑暗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扼杀,个人在社会面前的渺小无奈。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社会的黑暗。她短短的一生,遭到失母丧父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处死。大悲剧的造成,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直接原因是官吏贪污、狱刑黑暗和恶霸横行。鲁侍萍的悲剧直接来源于周朴园,周朴园的始乱终弃使鲁侍萍失去生的信念,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的捉弄,又让鲁侍萍三十年后再次与周朴园相遇。四凤和周萍之死,是三十年前周朴园罪孽的延续。剖析鲁侍萍悲剧的原因,要从个人到社会,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周朴园一个人身上。周朴园对鲁侍萍不是没有真情,是难以跨越的门第观念、封建大家庭的利益考量、资本家的身份地位让他在戕害鲁侍萍的同时,也杀死了自己的爱情。所以,鲁侍萍的悲剧同样是社会造成的悲剧。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在于他所持有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强大的现实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哈姆莱特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在丹麦黑暗的现实社会里,完全没有立足之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陷入了迷茫和忧郁,从而失去了果断的行为。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还缺乏人文主义胜利的条件。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活动四:课堂写作。如果一个邪恶的人死去,读者会觉得大快人心。而三部悲剧的主人公,都是那样美好的人。写一篇作文,表达三部悲剧怎样毁灭了美好,并且表达出你所感受到的悲剧的力量和悲剧之美。设计这个写作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写作深层次思考悲剧如何产生,悲剧何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窦娥既温柔善良又刚强不屈,富有正义感。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窦娥认为这是天意,未曾抱怨。她坚守道义,不肯屈从于张驴儿父子,公堂上受审,她被打得血肉模糊,也不肯屈招,最后,在她即将被处死的时候,她痛骂天地鬼神,在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意识里,“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窦娥对天地鬼神的痛骂,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质疑和反抗。鲁侍萍从年轻美貌、心思单纯的底层少女,到满面风霜、受尽生活折磨的底层劳动妇女,她的一生同样是一部无辜被吞噬的悲剧史。尽管受到生活的百般折磨,鲁侍萍身上依然具有劳动人民本性的美好,她善良、吃苦耐劳,无论怎样艰难也绝不接受周朴园的金钱收买。哈姆莱特是怀有人文主义者理想的新青年,他心地纯正 , 聪明机智 , 嫉恶如仇。奥菲利娅赞美他是“朝廷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反映了丹麦人民对这个年轻王子的美好期许。可惜,黑暗的丹麦社会吞噬了他。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能触动人心,人的本能是快乐转瞬即逝,而痛苦久久萦怀。阅读悲剧,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与共情,引发人们深层思考悲剧的成因,从疗救社会或者个人成长的角度,汲取经验教训。这个单元教学的一个极有意义的主题是欣赏“悲剧之美”,三位美好的主人公被戕害被吞没,他们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势单力薄、渺小无助,毁灭触发了人的怜悯和恐惧,从而使人得到了净化。《窦娥冤》故事的最终结局,是正义战胜了邪恶。《雷雨》的结局虽然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哈姆莱特尽管忧郁、延宕,他面对父王的亡魂,最终生出决绝的勇气,揭露新王的邪恶、王室的黑暗,拯救丹麦人民脱离水火,即使最后死去,哈姆莱特仍用行动印证了真善美在与邪恶势力较量中的强大力量。这些都是悲剧之美。主人公的痛苦、牺牲,最终唤醒的是人的良知和对黑暗的控诉。悲剧“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对悲剧美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研读文本之前,就给文本贴上“良知与悲悯”的标签,让学生去按图索骥,独立的文本解读是基础,“良知与悲悯”的教育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七课时第八课时 活动设计与思考活动一:组织话剧表演,采取自荐与同学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两个剧组,每组设导演一人、演员若干,排演课本剧《雷雨》《哈姆莱特》,并录像。这个任务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就已经布置,以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准备。有表演意向的同学要带着任务学习,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特点,深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从中获得灵感。活动二:组织观评剧活动。观众对演员表演做出评价,必要时可以回看录像。评剧是对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是课堂整合教学的有效延伸。评价演员演得好不好,前提是观众要对文本有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演员的表情、语气、动作的处理,取决于演员对这个剧中人物的定位和理解。观众对演员的评价,也是从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出发。评剧过程中必然产生观点碰撞和争鸣,而这样的观点碰撞恰恰在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入。以下以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相见一场为例,来阐释如何通过表演和评剧推动学生的思辨性思考和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从“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这个问题切入,学生产生了争论。认为没有真爱的同学,为周朴园设定的表演是一脸冷酷,颐指气使。他的资本家身份使他和鲁侍萍的对话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礼貌和距离感。他们认为表演要使周朴园呈现出反面形象,以冷酷、自私、残忍引起观众的愤怒与仇视。思考较为深入的同学,对周朴园的认识更加复杂化,也更加生活化。他们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爱是有的。真实的复杂的人性,没有百分之百的恶,周朴园家破人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同样值得悲悯而不是幸灾乐祸。因而表演周朴园这个人物,不能脸谱化,要演出他的丑恶,更要演出他对爱情亲情的渴求,要把他处理成一个圆形人物而不是扁形人物。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呈现出一种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交织与矛盾。三十年前的梅侍萍青春正好,美貌温顺,符合周朴园对理想女性形象的设定,接受过西方现代文明洗礼的周朴园不顾门第差异爱上了梅侍萍,这是周朴园自然人性的展现,是真性情。然而当激情逐渐褪去,周朴园的理性战胜了性情,他逐渐屈服于封建家庭,初心不再。随着年龄渐长,周朴园成为大资本家,社会名流,社会是个大染缸,资本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种种黑暗让周朴园不知不觉中被浸淫,手上沾满矿工鲜血的周朴园甚至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贪婪残酷,常以慈善者自居,鲁大海痛骂的周朴园无疑是社会性的周朴园。然而人性复杂,被社会同化了的周朴园回到家庭的时候,依然又有真性情浮上来,当年和梅侍萍的恋情是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这种恋情脱离封建家庭和资本社会,是无处寄生的镜花水月,周朴园怀念的,是不复存在的梅姑娘,不是活在现世的鲁侍萍。如果我们能看清周朴园性格的发展轨迹,理解社会对他性格的塑造作用,就能深入地悲悯各色人物的悲剧命运,理解作者疗救社会的深刻意义。周朴园给周围人带来了一系列的悲剧,鲁侍萍的悲苦命运,繁漪的压抑与疯狂,周萍的忧郁自杀,四凤和周冲无辜死去,周朴园是一切悲剧的源头。但是,我们细思周朴园的一生,他又何尝幸福过?除了年轻时和梅姑娘有一段纯真的恋情,周朴园后半生既无亲情,又无爱情。除了钱和一个社会成功人士的虚名,周朴园一无所有。如果理解到这个层次,就可以理解周朴园对梅姑娘的怀念是多么真实。周朴园的专制、自私与残忍,当然是周朴园的个性,但同时也是封建家长和资本积累时期资本家的共性。周朴园对自己的恶并没有清醒的认知,因为周围的人多如此,他便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也当如此。周朴园作为自然人的正常诉求,诸如亲情爱情,因为他的人性之恶而彻底失去,可恨之人往往有可怜之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曹禺曾多次表达对周朴园的同情。“周朴园也是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周朴园不也同许多人一样,被社会主流意识裹挟,被命运捉弄,而失去人与生俱来的对爱和温暖的需求吗?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冲突,恰恰是周朴园悲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曹禺说:“他从不绝对地‘讽刺’‘批判’自己笔下的人物,而是怀着“悲悯”的感情去写他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曹禺是否也寄予同情。悲悯与同情是人类的应该具有的品格,心怀悲悯,这是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怀,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学会以悲悯情怀看待世界,这是我们的精神成长。在我们演出和观剧评剧的过程中,对一处细节的争论也很有意义。周朴园和鲁侍萍都说到“无锡是个好地方”,两位演员对人物的处理引起了同学们的争鸣,最后大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同样的句子表达不同的人生感喟,同曲别调,一个是施暴者的怀念,一个是受害者的悲痛,人生况味大不同,演员的眼神、语气也应该是大不同的。活动三:写作从窦娥、鲁侍萍、周朴园、哈姆莱特四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围绕“良知与悲悯”这一主题,写一则戏剧评论。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