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姓名: 得分: 日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7 小题)
1、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实验Ⅰ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Ⅱ中若用干冷的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Ⅱ中能够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熏黑
④实验Ⅲ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的缘故
⑤蜡烛熄灭时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蜡烛燃烧实验,证明蜡烛燃烧生成( )
A.水
B.氧气
C.水和氧气
D.水和二氧化碳
3、以下是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的实验步骤,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实验步骤
步骤一:取两个空集气瓶,在空气中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另取两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两
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
步骤二: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的气体的样品中,观察
步骤三: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步骤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两块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A.步骤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氮气不助燃、二氧化碳也不助燃
B.步骤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的空气
C.步骤四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
D.步骤二中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替换为带火星的木条
4、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中,下列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B.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能够被点燃
C.蜡烛燃烧只有二氧化碳生成
D.罩住火焰的时间太长,烧杯底部变黑
5、在进行“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的实验时,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少
B.呼出气体中氮气含量与空气无差异
C.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
D.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少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有黑烟产生,黑烟可能是( )
A.水
B.二氧化碳
C.石蜡颗粒
D.炭灰
7、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 )
A.氮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
8、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最亮的是______,温度最低的是______。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______加热。用一个干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___生成。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______,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______生成。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______色的______生成,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______产生,说明了______。
9、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______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______ 处最先变黑.
结论:蜡烛火焰的 ______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了 ______ .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 ______ .熄灭蜡烛时,可观察到产生白烟,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观察到 ______ .
10、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
(1) 火焰共分三层,温度最高的是 ______ ,温度最低的是 ______
(2) 用一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 ______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时有 ______ 生成. 用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 ______ ,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 ______ 生成.
11、化学现象中包含放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发光、发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_____________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a. 烧杯内壁上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
b. 手触摸烧杯有热的感觉;
c. 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一种新物质的名称是水,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_变化。
(2) 观察白炽灯( 灯丝为钨丝) :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触灯泡感觉___________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属于_________变化。
【结论】猜想____________( 填“一”或“二”) 正确。
1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内壁醮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
13、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把点燃的一支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干燥集气瓶里,燃烧停止后,冷却,可观察到瓶内壁上有______附着,由此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______;取出蜡烛,向瓶内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说明蜡烛燃烧产物还含有______.
1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蜡烛燃烧的产物,设计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在A、B两集气瓶中充满氧气,瓶底分别装有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①点燃集气瓶A中的蜡烛,观察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点燃集气瓶B中的蜡烛,发现蜡烛燃烧的产物使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请回答:
(1)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是______;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2)以上实验说明蜡烛的燃烧产物有:______、______;
(3)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温度最高.
15、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假设: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样多。
(2)设计实验方案: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3)实验报告: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连续重复3次)
实验现象
① ______ B, ______ A,缓慢深吸气(选填“打开”或“关闭”)
______
② ______ A, ______ B,缓慢尽力呼气(选填“打开”或“关闭”)
______
(4)得出结论:分析比较Ⅰ与Ⅱ中实验现象的差异,你的结论是:______。
16、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 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 提出问题] 食盐是否会影响蜡烛的燃烧?
[ 猜 想] 可能会影响蜡烛的燃烧时间和稳定性.
[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取6 支不同的蜡烛,在其中5 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质量的食盐,另1 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并观看蜡烛燃烧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0
0.1
0.5
0.7
0.9
1
燃烧时间( 分钟)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实验结论:(1) 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得出结论:
① ______;② ______.
实验反思:(2) 此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 至少写出一点) :
______
(3) 你认为此实验结果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______.
17、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B白烟是燃烧生成的______;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
实验探究:(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______,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2)吹灭蜡烛,立即用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注意不能接触灯芯),发现蜡烛______,这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练习,文件包含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含培优竞赛试题原卷版docx、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含培优竞赛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