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课件(11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课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沙漠边缘,质量下降,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面积大,农牧交错带,喀斯特,半湿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学习目标]1.知道生态脆弱区的概念,能说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及特点。2.能说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土地退化的原因。能结合案例分析具体区域的土地退化(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3.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能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提升学以致用能力和地理实践力。4.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生态脆弱区|教材初探|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及特点。(1)什么是生态脆弱区?答案: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2)生态脆弱区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 、水陆交界、森林边缘、 等地区。
(3)生态脆弱区的特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 、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 、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 等。(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①特点:我国生态脆弱区 ,类型多,分布广。②集中分布区域:南方 地区和北方 。
|过程评价| 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荒漠化的实质是 ( )A.耕地退化 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 D.林地退化
2.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 D.西南地区3.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区域,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碱化B.西南喀斯特分布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华北平原—石漠化
解析:第1题,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即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C项正确。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仅是土地退化的类型之一,A、B、D三项错误。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沙漠分布广,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B项正确。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荒漠化问题较轻,A、C、D三项错误。第3题,次生盐碱化一般分布于较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而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湿润,A项错误;西南喀斯特分布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形成石漠化,B项错误;西北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植被的破坏而形成沙漠化,C项正确;华北平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风沙、旱涝和盐碱等,D项错误。答案:1.C 2.B 3.C
读我国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5.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主要是过度放牧导致生态脆弱B.乙地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C.丙地地表水短缺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D.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在渤海湾的西北附近有贫困县的存在,该区域属于东部经济地带;在浙江和江西等区域有一定量的生态脆弱区的分布,该区域的人口并不稀少,并且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县数量往往比较多,易连片出现。第5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的农耕地带,该区域的生态脆弱主要是过度农垦导致的;乙地低山丘陵的数量比较多,地形起伏较大,且该区域降水比较多,加上植被破坏,陡坡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因此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是改善乙地生态脆弱的重要手段;丙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严重的石漠化是该区域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丁地蒸发加剧,高山冰川融化加快,对该区域的生态是有影响的。答案:4.D 5.B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教材初探|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 地区与 地区的过渡地带。(2)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 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 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1)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 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不合理的开矿、 、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
|迁移应用|1.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在100~500毫米。
(1)根据材料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答案:自然特征: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潜在自然因素:全年高温,蒸发旺盛;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下图,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答案: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答案: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环境整治。
2.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人文要素,尤其是土地利用方面,都表现出过渡性和波动性特点,使自然环境有潜在的脆弱性,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方式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该地带上的土地退化。西辽河流域是农牧交错带上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水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地区,盐碱化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余的地区盐碱化土壤有零星分布。下图为西辽河流域地形图。
材料二 农牧交错带的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曾达到3.08‰,平均人口密度从10~15人每平方千米,增加到40~60人每平方千米,高者可达80人每平方千米。尽管进入80年代以后,北方沙漠化地区很少再有移民涌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的速度并没有减缓。下图为西辽河流域1998—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1)分析西辽河流域中部和东部地区风蚀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答案:靠近冷空气源地,冬春季节多大风;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降水稀少,地面植被稀少,因此表层土裸露、疏松;地势西高东低,利于大风顺势东蚀。(2)分析西辽河流域西部和南部地区水蚀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答案:夏季降水集中,且易有暴雨;位于丘陵地形和高原边缘,地势起伏较大,利于雨水侵蚀;土质疏松且地面植被稀少。
(3)分析盐碱化集中分布在西辽河流域东部地区的原因。答案:东部地区地势平坦,适宜耕作,灌溉农田使地下水位较高;干旱时间长,蒸发旺盛,易使盐分上升至地表。(4)根据材料二中的统计图指出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变化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答案:未利用土地和草地面积大量减少,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开垦未利用土地和草地获得耕地,未利用土地的自然植被被破坏,以及草地的减少,加大了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的强度,导致风蚀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增加,灌溉水量增大,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
|过程评价| 某调查小组对某地方圆1 000米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最可能形成该地生态特征的人类活动是 ( )A.滥采矿产 B.滥垦耕地C.滥伐森林 D.过度放牧2.该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 )A.云贵高原 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解析:第1题,此图为土地荒漠化圈,其成因是过度放牧。第2题,土地荒漠化圈最可能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答案:1.D 2.C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
解析:第3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蚀荒漠化。第4题,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黄土高原以深厚的黄土覆盖、土层疏松、直立性强。但两地均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且地表水缺乏,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荒漠化。答案:3.B 4.B
5.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受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以下,到塔里木盆地,降水量更是不足50毫米。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A.干旱 B.降水稀少 C.内流河、湖(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第(1)题,首先必须清楚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而根据其关系来回答问题。第(2)题,从关联图可以看出,是海陆位置、地形造成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答案:(1)(从左向右)B A C(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由海陆位置和地形两大因素决定的。越往西北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越远,到达的海洋湿润气流越少,降水越少;我国山脉众多,特别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再加上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因此,降水稀少。
6.土地沙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给农林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将下列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陡坡开垦 b.过度放牧c.生态环境脆弱d.大风季节开垦(2)①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3)②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解析:第(1)题,阅读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可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包括粗放经营、不因地制宜和不因时制宜。过度放牧属于粗放经营,陡坡开垦属于不因地制宜,大风季节开垦属于不因时制宜,这些都会加剧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退化,导致荒漠化更为严重。第(2)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首先从干旱的自然特征来分析,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然后从气候异常来分析,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第(3)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答案:(1)(自上而下)c b a d(2)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风力作用强;气候异常(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教材初探|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1)治理方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 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迁移应用|1.恢复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1)常见的优良固沙植物有哪些?与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有何差异?答案:梭梭、柠条、沙拐枣等。 这些植物根系发达,叶子很小,能适应干旱的环境。
(2)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困难,为什么?答案:因为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一旦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速度将非常快。一旦绿洲变荒漠后,恢复植被异常困难,这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其次是由植物的生长习性所决定的,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最后是植被遭破坏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旱,植被恢复更加困难。
2.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境内。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
(1)草方格沙障属于荒漠化防治中的哪项措施?答案:工程措施。(2)包兰铁路为什么会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答案:腾格里沙漠在包兰铁路(中卫附近)以北,冬春季节的西北风会使流动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3)该草方格沙障为何能阻挡荒漠化的推进?答案: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过程评价| 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 )A.干旱的气候条件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C.人口激增 D.过度放牧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B.人类活动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D.气候异常3.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土地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化C.裸岩 D.次生盐渍化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人口激增、过度放牧属于社会经济特征,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不一定会引起土地荒漠化,B、C、D三项错误;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由于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故选A项。第2题,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第3题,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导致表层地下水大量蒸发,盐分大量积累,盐分在地表集聚而形成次生盐渍化。D项正确。答案:1.A 2.B 3.D
我国农牧交错带范围广泛,多分布于我国北方农耕区与西北畜牧区之间。下表为我国农牧交错带中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受人为扰动状态的土地植被类型的变化情况(注:盖度可表征植被覆盖率,禾本科为优良畜牧草类),据此完成4~5题。
4.表中甲、乙、丙三类植被可能分别是 ( )A.林木草原、沙生植被、灌木草原B.沙生植被、灌木草原、林木草原C.灌木草原、林木草原、沙生植被D.林木草原、灌木草原、沙生植被5.目前,科尔沁正引种适生植被来改善沙漠化的现状,推测其特征是 ( )A.植株高大,叶片总面积大 B.植株高大,叶片总面积小C.植株低矮,叶片总面积小 D.植株低矮,叶片总面积大
解析:第4题,根据文字材料和表中信息可知,科尔沁大草原因受人为扰动,部分区域发生了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表中体现的是科尔沁草原沙化过程中植被退化的更替过程,沙化过程也是土壤水分逐渐丧失的过程,植被生物量越大,蒸腾耗水量越大,越需要更为充足的水资源(含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等)补给。因此,沙化越严重,水资源越短缺,补给植被生长的水分越少,植被生物量越小。甲、乙、丙所代表的土地退化(沙化)程度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练习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分层练习解析版-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梳理•探新知,能力弱,盐碱化,知识点,生态脆弱区,石漠化,半干旱,知识点,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课课件ppt,共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