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考点四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四 正确使用修辞手法-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判断下面各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填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
拟人__“浓妆淡抹”是人的行为,这里用来描写梧桐树。
(2)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那只是阶前窗下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引用、拟人__“芭蕉分绿上窗纱”引用的是杨万里的诗句。“上窗纱”运用拟人的手法。
(3)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
夸张 “如没有村落一样”是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4)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排比、拟人 “那么……那么……那么……”句式整齐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含着笑”赋予天以人的情态,“告诉”赋予天以人的动作。
(5)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反复__这里反复使用“她含着笑”。
(6)面对这一塘荷叶荷花,扑面的芬芳,什么生命能不振奋?什么意兴能不飞扬?
反问__“什么……能不……”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7)“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设问__有问有答是设问。
(8)如果运气更坏,会遇到呼啸而过的飞车党,还有带伴唱机来跳舞的青年,那时所有的感官全部电路走火,不要说清欢了,连欢都不剩了。
拟物__把“感官”的感觉比拟成“电路走火”。
(9)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社会价值,是我们片刻也不能背离的坚强靠山。
比喻__“良好生态”是本体,“坚强靠山”是喻体,“是”是比喻词。
(10)那些水果都被摆成散发着香气的立体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艺术家。
比喻__把“摆列的水果”比作“图案画”。
(11)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着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
拟人、通感、移情__“群花……做着……清梦”“微雨偷偷洗去”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甜软的光泽”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群花的“光泽”本为视觉,却以味觉与触觉的“甜软”来形容;最后一句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情感转移到色彩纷呈的花朵上,把花与人融为一体。
(12)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
引用、比喻 从整句话来看,“薄如蝉翼洁如雪”是引用。“薄如蝉翼洁如雪”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3)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深黛。
借代__“紫黄深黛”代指荷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B [画波浪线句子与B项均为比喻。画波浪线句子本体是“中华文明”,喻体是“大树”。A.夸张,对偶,“万里”夸张,极言距离之远;“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B.比喻,本体是“琵琶声”,喻体是“银瓶乍破”声、“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乱之声。C.无修辞,借举止抒情。D.借代,反问,借“汗青”代指“史书”,“人生自古谁无死”是反问。故选B。]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就是写满春汛的素笺,草地就是春潮萌生的家园。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个角色,迎来送往,相互守望,在进退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轮回。“冬风不过篱,春风钻牛皮”。我确信,春天的抵达是从风开始的,只有借助风的力量,才能冲破冬的封锁。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空没有翅膀痕迹/而我已飞过/思念是翅膀的痕迹
B.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C.七叶树呵/你穿了红的衣裳嫁与谁呢
D.一头青牛走来闲卧/慢慢地咀嚼碧绿的岁月/岁月在牛嘴里发出响声
解析:A [例句修辞是暗喻,“是”是比喻词,把“白雪”比作“写满春汛的素笺”;把“草地”比作“春潮萌生的家园”。`A.修辞是暗喻,“是”是比喻词,把“思念”比作“翅膀的痕迹”。B.修辞是反复和通感,两句“道一声珍重”是反复;“道一声珍重”是听觉,“甜蜜”是味觉,“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听觉和味觉相通,属于通感。C.修辞是拟人,“树”拟人化,“穿了红的衣裳”“嫁”。D.修辞是拟人和顶真,青牛拟人化,“咀嚼岁月”;“慢慢地咀嚼碧绿的岁月”“岁月在牛嘴里发出响声”,“岁月”是上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语,是下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语,属于顶真。故选A。]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比作江面的粼粼波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状态特点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扣住“粼粼波光”“刺痛”等词,分析被江水濯洗的灵魂与江面的粼粼波光的相似性,“粼粼波光”是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联系上文“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和后文的“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可分析出“被江水濯洗过的灵魂干净、纯洁,和江面上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波光明净的样子相似”。
答案:①把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比作江面的粼粼波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大方面)②被江水濯洗过的灵魂干净、纯洁,和江面上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波光明净的样子相似。(小细节)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展开时光的长卷,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有许多钢铁般的身躯静静矗立,有许多坚毅的目光默默守望,有许多鲜红的血液悄悄流淌,有许多感人的壮举暗暗传颂……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一代代中国军人为了胜利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历久弥新。岁月把军人们的战斗姿态雕刻成一座座令人景仰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这支军队走向未来的征程上。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解析:先看拟人,第一句的主语是“岁月”,“雕刻”是人的行为,用“雕刻”形容“岁月”,赋予岁月以人的情感动作,是拟人,“岁月”雕刻军人的战斗姿态,是说岁月在军人身上留下的印记。
再看比喻,“军人们的战斗姿态雕刻成一座座令人景仰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这支军队走向未来的征程上”,本体是“军人的战斗姿态”,喻体是“丰碑”,“丰碑”是指伟大不朽的功绩,用来形容军人的战斗姿态,表达对军人的歌颂赞美,“永远矗立”是说永远让人铭记。
答案:①拟人,将“岁月”赋予人的动作“雕刻”,真切表达出“岁月”在战士们身上留下的印记;②将“战斗姿态”比喻成“丰碑”,形象地表达出战士们的功绩,永远让人铭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龙山郁郁蓊蓊的山林里,毛竹有的是。砍一棵来,破竹,剖条,截短,将一头削尖,穿过腌肉的一端,缠绕成环。有了这翠绿的竹环,肉就可以挂架熏烤了。经过一个月烟熏的腊肉,虽然外表看起来黑漆漆、硬邦邦,似块烧焦的柴,吃起来却如经霜的岁月一般,有嚼劲,耐回味。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修辞手法。
解析:解答此题时,题干中未明确点明表达技巧的,在作答时要点明技巧,题干中已经明确表达技巧的,可以在作答时不单独提技巧。作答时格式应为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句中的运用+效果。
“黑漆漆、硬邦邦”,使用了叠韵修辞法,从外在感官视觉上形容熏肉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增强可读性。“似块烧焦的柴”,本体为熏肉,喻体为“柴”,二者不同类,有了相似点“烧焦”的色泽“黑”,触感“硬”,比喻词为“似”,属于明喻,生动形象。“吃起来却如经霜的岁月一般”,“如”,可见也是明喻,本体熏肉,喻体“岁月”,相似点为经历丰富,受了磨砺锤打,化有形为无形,变陌生为熟悉,通俗易懂。两个喻体,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熏肉的特点,耐咀嚼,有味道,含蓄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答案: 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用“烧焦的柴”比喻腊肉的外表,用“经霜的岁月”比喻腊肉的味道;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腊肉虽然外表又黑又硬,但吃起来耐咀嚼,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绎,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散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修辞效果。
解析:“果然”运用两次,为反复,强调山东这块土地物质丰饶,人民知书达理;鲁国代指山东,秦人代指来自陕西的自己,这样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时代结合起来,语言更富有内涵,耐人寻味;把自己比喻为“虎狼”,既指古来秦地民风彪悍,又表明自己的性格和民风一致,粗犷豪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答案:反复的修辞强调了山东土地的富庶和人民的修养;借代的修辞,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古今纵横,使语言更有张力,表达了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敬畏之情;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呈现了“我”这个来自陕西的汉子粗犷豪放的形象特点。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很少有人知道构树。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排比具有列举和强化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手法,分别列举了构树的形体、气味和身姿,作者借此强化了它的不起眼、冷清寂寥、少有人知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一 正确使用词语-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十一 图文转换-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想象力是知识的翅膀,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部分 考点三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23高考语文艺考生文化课百日冲关课时作业word(统编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