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中考第四次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中考第四次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中考第四次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诗词和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体现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属于物理变化
D.“人要实,火要虚”中“火要虚”指氧气浓度越高,可燃物燃烧越旺
2.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表现了文物修复者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的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
银器用除锈剂见新
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
古画水洗除尘
木器表面擦拭烫蜡
A.A B.B C.C D.D
3.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金属材料:生铁、硬铝、青铜 B.铵态氮肥:硫酸铵、尿素、硝酸铵
C.盐类:高锰酸钾、小苏打、纯碱 D.溶液:盐酸、生理盐水、医用酒精
4.结合下列图示或符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H:表示两个氢元素
B.该粒子是阳离子
C.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2
D.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
5.乙烯()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
C.图示中x的数值是3 D.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关于实验现象的记录,错误的是
A.将红热的细铁丝放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变为红色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错误的是
A.、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甲烷含有碳元素,因此甲烷属于有机物
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8.为探究铜、锌、X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实验操作
现象
产生气泡
无明显现象
X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A.锌、X、铜 B.X、锌、铜 C.锌、铜、X D.铜、X、锌
9.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中的CO:将气体点燃
B.区别棉和羊毛织物:取少量,点燃闻气味
C.除去溶液中的:加入过量锌粉,过滤
D.除去NaCl溶液中的: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
10.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总结完全正确的是
A.化学与生活
①人体缺硒会引起发育不良
②小苏打能治疗胃酸过多,发生了中和反应
③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食品充氮防腐
B.化学与健康
①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补充维生素
②多食用腌制食品有益健康
③六大基本营养素中只有水和无机盐不是有机物
C.化学与发现
①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②张青莲测定了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③拉瓦锡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D.化学与环境
①、、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②推广车用乙醇汽油,节省石油资源,会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③将熟石灰和碳酸氢铵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肥效
A.A B.B C.C D.D
1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呼出气体与空气中含量的差别
探究溶剂的性质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探究可燃物燃烧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关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2.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各项科技的运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造”。
(1)“冰墩墩”的冰晶外壳由塑料制成,塑料属于 (填“天然材料”或“合成材料”)。
(2)冬奥会运用的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上图是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镓离子的符号为 。
13.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后,发现有很多不同类别的物质在发生反应时都有盐生成(其他物质省略),如图所示。请回答:
(1)若盐是氯化钙,则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盐是氯化亚铁,则在已显示的变化中可以通过置换反应来实现的有 (填序号)。
(3)若盐是硝酸铜,由⑦来实现,则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4)图中⑤处应补充的文字是 (写一种,不能与图中已有信息重复)。
14.NaCl、、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一、图二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一可知,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g,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2)如图三所示,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石灰水变浑浊,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填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B.硝酸铵固体 C.冰块 D.生石灰固体
(3)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提纯硝酸钾,可采用的方法是 。
(4)时,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同时降低温度到,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硝酸钾 氯化钠。
三、实验题
15.实验室利用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填序号),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 (填“a”或“b”)端通入。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实验后的固体残留物进行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白色固体。用E装置蒸发时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实验室采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获得氨气,应选用上述装置 (填字母)来制取该气体。
四、计算题
16.农业生产上常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进行选种。实验小组取该溶液36g,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洗涤、干燥后,用电子秤称得沉淀质量为14.35g。
(1)配制选种所用氯化钠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 、溶解。
(2)计算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五、科学探究题
17.同学们为了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产生的气体,用如下图进行实验。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 ,气球胀大。
(2)提出问题: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是什么呢?小华同学认为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却遭到同学们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 。小东同学对气球收集到的气体进行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猜想Ⅰ:是;猜想Ⅱ:是CO;猜想Ⅲ:是 。
【进行实验】小东用如下图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分析
1.打开活塞
A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气体中含有
石灰水变浑浊的方程式是
2.点燃B处酒精灯加热
B处玻璃管内
气体中含有CO
【获得结论】猜想Ⅲ成立。
【实验反思】①实验步骤中若先点燃B处酒精灯,后打开活塞,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
②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产生CO的原因是 。
18.学习酸的性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某化学兴趣小组以“探究硫酸的性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图1实验中,观察到用石蜡固定在铜片下的乒乓球脱落,此现象说明浓硫酸溶于水 (填“放热”或“吸热”)。
【任务二】硫酸的浓度对硫酸化学性质的影响。
图2实验中,观察到很快变黑的是 (填“滤纸A”或“滤纸B”),由此可知硫酸的浓度不同,硫酸的腐蚀性不同。
【任务三】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小组同学按图3进行实验,分别将稀硫酸滴加到各个试管中。
(1)试管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试管2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试管3中不断滴加稀硫酸时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4所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5所示。
①图4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②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4)小组同学对试管4中反应后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试管4中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能是K2SO4;
猜想二:可能是 (填化学式);
猜想三:可能是K2SO4、H2SO4。
【实验与结论】某同学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管4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4,他认为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评价】对该同学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进行评价,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结论正确 B.方法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C.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D.方法正确,结果偏小,结论不正确
【任务四】废液回收处理。
实验结束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将四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废液缸,并对废液缸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回收。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应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 (填物质名称),处理后再排放。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即使高温条件也不发生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有“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现象,选项说法正确;
C、“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均是改变了物质形状,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正确;
D、“人要实,火要虚”中的“火要虚”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可燃物才能燃烧得更旺,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A
【详解】A、银器表面的锈蚀物大多数为氧化银、氯化银、硫化银等,除此外还常会有银合金里所含铜元素的腐蚀产物,对于锈层含较多铜元素锈蚀产物的,可以考虑使用甲酸溶液,甲酸能有效地除去铜元素锈蚀产物,而对银不起作用,对于银器表面变色较深、锈层较厚重的,要考虑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处理,以上过程涉及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
B、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主要原理是通过施加外力使器物恢复原状,未涉及化学变化,B项错误。
C、古画水洗除尘是用羊毛排笔蘸温水淋于画上,等画完全浸透进水,再用毛巾蘸干画上的水分,如此进行多次,直到毛巾中挤出的水由浑浊变得澄清透明为止,未涉及化学变化,C项错误。
D、木器表面擦拭烫蜡利用了蜂蜡熔点很低的性质,可以用吹风机对固体蜂蜡吹一会,蜂蜡会有稍微软化,此时把软化的蜂蜡大致涂到木头上,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吹涂好蜂蜡的木器,使蜂蜡融化并完全覆盖木器,然后用棉布把多余的蜂蜡擦掉,再用热风吹使蜂蜡更好地渗入木头当中,该过程未涉及化学变化, D 项错误。
故选:A。
3.B
【详解】A、生铁是一种铁合金,硬铝是一种铝合金,青铜是一种铜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分类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铵态氮肥是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硫酸铵、硝酸铵中都含有铵根离子,属于铵态氮肥,尿素中不含有铵根离子,不属于铵态氮肥,分类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与高锰酸根离子构成,小苏打是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纯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都属于盐,分类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盐酸(含有氯化氢和水)、生理盐水(含有氯化钠和水)、医用酒精(含有酒精和水)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分类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表示两个2个氢原子,错误;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外电子数大于质子数,表示为阴离子,错误;
C、由镁元素的元素周期表信息图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则镁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2,正确;
D、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化铁中氧为-2价,所以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错误;
故选:C。
5.B
【分析】由乙烯()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2个C、4个H、2x个O,反应后有2个C、4个H、6个O,则有2x =6即x=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3O22CO2+2H2O。
【详解】A、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合理;
B、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C2H4)、乙(O2)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2+1×4)∶(3×16×2)=7∶24,不合理;
C、分析可知,x=3,合理;
D、生成物为CO2和H2O,都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都属于氧化物,合理。
故选B。
6.A
【详解】A、“将红热的细铁丝放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描述的是实验现象,“生成四氧化三铁”描述的是实验结论,说法错误;
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物质变红色,稀硫酸显酸性,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法正确;
C、硫酸铜与氯化钡生成氯化铜和硫酸钡沉淀,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法正确;
D、将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的降低,说法正确。
故选A。
7.A
【详解】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以是原子。例如,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8。A错误;
B、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其中含有碳元素,因此它属于有机物。B正确;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正确;
D、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8.A
【详解】将X加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说明X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X排在氢前,将X放入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X与硫酸锌不反应,则锌比X活泼,将X放入硫酸铜溶液中,X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说明X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X比铜活泼,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锌>X>铜。
故选A。
9.B
【详解】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中,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方法错误;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的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没有烧焦羽毛的味,故区别棉和羊毛织物可以取少量,点燃闻气味,方法正确;
C、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和铜,过量锌粉会与硫酸亚铁溶液发生反应,消耗原物质,方法错误;
D、若加入的是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则会引入新杂质碳酸钠,方法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A、①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①不正确;
②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小苏打是盐不是碱,小苏打能治疗胃酸过多,发生的不是中和反应。②不正确;
③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没有毒,用于食品充氮防腐。③正确。
A不符合题意;
B、①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补充维生素。①正确;
②常吃腌制的食品,对人身体健康有害。②不正确;
③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属于有机物的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属于无机物的是 维生素、水和无机盐。③正确。
B不符合题意;
C、①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①正确;
②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锑、铕、锌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②正确;
③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的结论。③正确。
C符合题意;
D、①CO2不会导致酸雨的形成。①不正确;
②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它的使用可节省石油资源。因为乙醇只含碳、氢、氧元素,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减少尾气的污染。②正确;
碳酸氢铵是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含)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氨气,降低肥效。施用时,不要与熟石灰等碱性物质混合。③不正确。
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择C。
11.A
【详解】A、验证二氧化碳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探究呼出气体与空气中 CO2 含量的差别应用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加到盛有呼出气体与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确定呼出气体与空气中 CO2 含量的多少,图示中的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 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除溶剂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不溶于汽油,可探究溶剂的性质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除水的温度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通过对比现象,可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碎片先燃烧,根据此现象可探究可燃物燃烧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1)合成材料
(2) 失去 Ga3+
【详解】(1)塑料是一种合成材料,故答案为:合成材料;
(2)由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镓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3个电子,形成镓离子的符号为Ga3+。
13.(1)
(2)⑥④/④⑥
(3)复分解反应
(4)金属氧化物+酸
【详解】(1)酸+盐反应得到新盐和新酸,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若盐是氯化亚铁,可通过铁与盐酸反应得到,也可以通过铁与盐溶液反应得到,故选⑥④或④⑥;
(3)盐与盐之间的反应属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⑦是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一种生成物是硝酸铜,另一种生成物必须是沉淀,故填:复分解反应;
(4)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生成,图中⑤处应补充的文字是金属氧化物+酸(或非金属氧化物+碱)。
14.(1) 36 小于
(2)AD
(3)降温结晶
(4)小于
【详解】(1)由图一知,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50°C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在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2)由图二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20°C 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加入该物质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升高,故A符合题意;
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块加入水中吸热,水的温度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固体加入水中,和水反应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故D符合题意。
故填:AD。
(3)由图一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溶液中提纯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4)由图一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50°C 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同时降低温度到20°C,仍是20°C的饱和溶液。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此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硝酸钾小于氯化钠,故填:小于。
15.(1) B a
(2)
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A、C
【详解】(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B装置;
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短管a端通入;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将实验后的固体残留物进行溶解、过滤、蒸发得到白色固体,用E装置蒸发时不断搅拌的目的是使液体均匀受热,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实验室采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获得氨气,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装置,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收集装置只能选择C向下排空气法(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氨气在上方积聚,氨气应该从短管a端通入),故应选用上述装置AC来制取该气体。
16.(1)量取;(2)16.25%(详见解析)
【详解】(1)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计算所需的氯化钠和水的质量)、称量(称量所需的氯化钠质量)、量取(量取所需的水的体积)、溶解。
(2)设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x=16.25%
答: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25%。
17.(1)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为碳和氧化铜,不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不会含有氢元素 CO2、CO
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爆炸 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详解】(1)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均为黑色,铜为红色,加热一段时间后,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所以观察到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为碳和氧化铜,不含有氢元素,因此生成物不会含有氢元素,因此不会生成氢气;
[提出猜想]
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高温下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气球收集到的气体可能只是二氧化碳或者一氧化碳,也可能是两种气体混合物,
猜想Ⅰ:是 CO2 ;
猜想Ⅱ:是CO;
猜想Ⅲ:是CO2、CO;
[进行实验]
1、打开活塞,A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 CO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程式是;
2、根据实验结论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点燃B处酒精灯加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为红色,而生成铁为黑色,故B处玻璃管内看到红色固体变为黑色;
[获得结论]
猜想Ⅲ成立;
[实验反思]
①一氧化碳为易燃易爆气体,若不先通入气体排空气,直接加热,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后发生爆炸;
②木炭粉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18. 放热 滤纸B 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NaOH、Na2SO4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K2SO4、K2CO3 C 熟石灰
【详解】任务一:图1实验中,观察到用石蜡固定在铜片下的乒乓球脱落,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石蜡熔化;
任务二: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而稀硫酸不具有脱水性,故图2实验中,观察到很快变黑的是滤纸B;
任务三:(1)试管1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试管2中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现象是: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3)①图4中a点pH大于7,此时氢氧化钠还未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故此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Na2SO4;
②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作出猜想: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硫酸钾,如果碳酸钾过量,则溶质为碳酸钾、硫酸钾,如果稀硫酸过量,则溶质为硫酸钾、硫酸,故猜想二:可能是:K2CO3、K2SO4;
反思与评价:测定溶液的pH: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将pH试纸润湿,将pH试纸润湿,会稀释溶液,导致测定结果偏大,但是测定结果还是酸性,还是可以得出猜想三正确,故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故选C;
任务四: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应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熟石灰,酸碱中和,处理后排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考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中考第四次模拟化学试卷,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