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3节 比热容获奖第1课时教案
展开教学案例
课 题
第十三章 第3节 比热容 第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通过比热容的实验,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实验。
教学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ppt 3】生活中的物理
老师介绍: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太阳西落后,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依然是暖和的。
提出问题: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体会生活中的现象,思考原因:沙子和海水的吸热情况不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学习了本节课比热容的知识,我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妙了。
【ppt 4】提出问题:对于由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ppt 4】情境1
相同规格的加热装置,使一壶水与半壶水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的热量相同吗?如何判断多少?
教师讲解:
加热的是同种物质:水;
水的质量不同:一壶和半壶;
使用相同规格的加热装置→即热源相同,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等同→加热时间越长,传递的热量越多→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Q吸
师生共同总结:
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与其质量有关。m越大,Q吸越大
【ppt 5】情境2
相同规格的加热装置,加热质量相等、初温都是20℃的两壶水,一壶加热到60℃,另一壶加热到100℃,哪一壶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长、需要的热量更多?
师生共同得出:
加热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物体需要吸收的热量与它要升高的温度多少有关。升高的温度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总结:以上两个情境告诉我们,加热同种物质,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高,物体需要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ppt 6】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加热不同物质,它们吸收热量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要研究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否会受到物质种类的影响,那么,我们需要保证哪些物理量不变?
回答: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
所以,这个实验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提问:如何比较不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回答:通过比较相同规格加热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Q吸。
所以,这个实验我们还要用到转换法。
由此,实验思路基本得出。
【ppt 7】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水和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并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实验名称: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注 意:①电加热器要浸没在液体中;
②不要让温度计接触到电加热器。
【ppt 8】播放实验视频《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ppt 9】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①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在吸收相等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是不同的。
②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由②得出: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本领不一样;
教师讲解:这里的吸热本领,就是“比热容”。
教师提问:现在,你能否解释本节课刚开始提出的,海水和沙子温度不一样的现象了?
【ppt 10】
【板书】
一、比热容
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反映了物质的吸(放)热本领。
(1)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强;
(2)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弱。
【ppt 10】
教师讲解:
比如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
c水 = 4.2×103 J/(kg·℃),c沙石 = 0.92×103 J/(kg·℃)
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的比热容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沙子的比热容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少。
(注意:ppt 11-13,教师选用)
【ppt 11】
在一次实验中,得到如表格所示的多组数据(教师展示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有几个?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变量有:液体的种类、液体的质量(m)、液体温度变化的情况(Δt)。
【ppt 1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表格1、2或4、5组数据,可得到:
①同种物质,m相同,Δt相同,Q吸相等;
表格1、3数据,可得到:
②同种物质,m相同, Q吸与Δt成正比;
表格4、6数据,可得到:
③同种物质,Δt相同,Q吸与m成正比;
表格1、4数据,可得到:
④m相同的不同物质, Δt相同, Q吸一般不相等。
提出问题:比热容的表达式是怎样的呢?
【ppt 13】
回顾密度的定义方法:
①同种物质, m与V成正比,并且比值是一定的。
②物质不同,它们m与V的比值也不同。
由①②得到:
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m与V的比值反映了物质本身的特性,即密度:=
根据刚才得到的四个结论:
同种物质:
①m相同,Δt相同,Q吸相等;
②m相同,Q吸与Δt成正比;
③Δt相同,Q吸与m成正比。
由以上①②③得到:
同种物质,Q吸与m和Δt的乘积成正比,且比值是一定的。
不同种物质:
④m相同的不同物质, Δt相同, Q吸一般不相等。
由④可以得到:不同种物质, Q吸与m和Δt的乘积的比值不同。
这两条再与上面密度的定义方法进行类比,就可以得到比热容的定义。
【ppt 14】
【板书】
2.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3.吸收热量时:c= 或 c=
放出热量时:c= 或 c=
4.表达式中,c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Q吸、Q放的单位是J,m的单位是kg,t初、t末的单位是℃。
【ppt 15】
【板书】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 4.2×103 J/(kg·℃)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质量为 1 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3 J。
5.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ppt 15】
教师讲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
【ppt 16】
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格)
从表中可以看出,水的比热容最大。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也可能是相同的。
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不一样。
物质的密度大小与其比热容大小没有关系。
【ppt 17】
例题讲解。
【ppt 18】进行小结。
【ppt 19】知识拓展:城市热岛与人工湖
【ppt 20】布置作业。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学生听教师讲解,并思考、回答。
学生总结、听讲
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后回答。
思考并总结。
思考总结。
学生根据刚才的两个结论进行思考、回答,最终得出实验的基本思路。
听讲、理清实验思路。
观看实验视频。
观察表格并思考,在老师的带领下得出结论。
听讲。
思考并回答。
记录
听讲。
看实验数据表格并思考、回答。
在老师的带领下思考并回答。
听讲并思考、回答。
记录。
记录。
听讲。
查看表格并听讲、回答问题。。
阅读题目,给出答案
听讲。
阅读、听讲并思考。
会根据生活现象推出吸热情况液体的质量有关。
会根据生活现象推出吸热情况液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引出吸收的热量液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基本得出实验设计的思路。
明确实验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演示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引出“比热容”。
回应本节课开头的问题,并进行解释、回答。
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出比热容的定义方法。
给出比热容的定义、表达式、单位等。
知道不同物质、不同状态其比热容不同,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
拓展延伸:知道可以通过建造人工湖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板书设计
第3节 比热容 第1课时
一、比热容
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反映了物质的吸(放)热本领。
(1)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强;
(2)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放)热本领弱。
2.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3.吸收热量时:c= 或 c=
放出热量时:c= 或 c=
4.表达式中,c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Q吸、Q放的单位是J,m的单位是kg,t初、t末的单位是℃。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 4.2×103 J/(kg·℃)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质量为 1 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3 J。
5.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初中第3节 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第3节 比热容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课时,巩固复习,新课引入,进行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2节 内能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2节 内能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课时,巩固复习,新课引入,进行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比热容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3节 比热容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ppt 3,ppt 4,ppt 5,ppt 6,ppt 7,ppt 8,ppt 9,ppt 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