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 解析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B.山川相缪          缪:环绕
    C.哀吾生之须臾      哀:为……悲哀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突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二宿。
    C.白露,文中理解为白茫茫的水汽,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意思不同。
    D.舳舻,“舳”是船尾,“舻”是船头,舳舻连称则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在月明之夜与友人们泛舟赤壁,他们享受着江天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事。
    B.苏子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
    C.苏子扣舷而歌时,有个客人倚歌吹着悲凉的洞箫应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蛟龙起舞、孤舟上寡妇哭泣的魔力。
    D.苏子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认为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生命难得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在第四段中,苏子是如何通过水与月的特点进行说理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A    3.B    4.①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②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5.作者用江水不停奔流、月亮时圆时缺,但终究都没有增减,形象地说明事物处于“变”与“不变”之中,“变”与“不变”是相对的,进而论证“物各有主”,不必强求,应该寄情自然随遇而安,以此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卒:突然”错误。“而卒莫消长也”的意思是“终究没有增减”,所以“卒”的意思是“最终,终究”。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错误,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后一天。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歌词里所说的‘美人’是美丽的女人”错误。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纵”,放纵;“如”,往,去;“凌”,越过;“万顷”,浩瀚无垠;“茫然”,旷远的样子。
    (2)“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共适”,共同享受;“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在主客答辩中,苏子针对客的思、哀、羡、求,仍以“水”与“月”为喻。苏子首先提醒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然后进行论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永在流逝,但江水还是那个江水),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圆缺永在变化,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然后再从哲理上作类比分析:“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水在流逝,月在盈亏,人生短暂)”,“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水未尝往,月卒莫消长,物与我永存)”。作者让“水”与“月”这组意象再次显示其明理魅力,将短暂与永恒的人生哲理阐释得形象明了。
    在意象上与江水日夜奔流、循环往复,明月东升西落、阴晴圆缺相呼应映衬。水,随物赋形,容纳万物;月,明朗高洁,俯照众生。水与月所隐喻的性情品质、人生态度又彰显出作者旷达乐观的大智慧与大胸怀。作者就是这样紧紧抓住“水”与“月”,以它为美景,用它来抒情,拿它来说理,再用它来抒写自己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结束全文。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6.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区分)/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在)/道皆砌石为磴(台阶)/余始循以入(沿着)
    B.道少半(不到一半)/遂至其巅(山顶)/苍山负雪(背,覆盖)/明烛天南(照亮)
    C.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渐渐)/绛皓驳色(黑色)/多平方(平坦方正的石头)
    D.而皆若偻(引申为“鞠躬”)/僻不当道者(阻挡)/多平方,少圜(通“圆”)/生石罅(缝隙)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   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0.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答案】6.B    7.A    8.A    9.(1)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时,我和子颖(或朱孝纯)在日观亭里坐着,等待日出。
    (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10.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分:分界。句意:在那南北分界处的。
    C.绛:大红。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当:处在。句意:那些偏僻没处在道路的石刻。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错误,应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朱孝纯之子朱颍”错误,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颍。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晦”,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坐日观亭”,省略句,“坐(于)日观亭”,坐(在)日观亭里;“待”,等待。
    (2)“是日”,这一天;“刻”,石碑、石刻;“漫失”,模糊或缺失。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道中石刻”可知,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意思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这些祠庙和石刻都是泰山的人文景观,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没处在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①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裒:póu,聚集。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能语其要          要:要旨,要点
    B.易米以救饥者     易:交易,交换
    C.乃裒羡缗得二千    羡:羡慕,向往
    D.既至杭             既:已经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与此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D.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15.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答案】11.B    12.C    13.C    14.(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2)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    15.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轼宽其禁约”中,“轼”为主语,“宽”是谓语,“其禁约”是宾语,句子结构齐全,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D。
    “巡铺内侍”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羡:羡慕,向往”错。“羡”是多余的意思。句意: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错误,根据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不是“同时”“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故选C。
    1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属文”,写文章。
    (2)“见”,表动句;“外”,调到外地;“拜”,授予官职;“知”,管理。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找出文中关于苏轼对写文章的看法的句子,“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是说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意思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也就是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为议论政事而(与人)积怨,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文章之道,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应该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
    姚   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②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有删改)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号。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B.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C.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D.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五岳之首,即中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B.乾隆,年号,是一种纪年的方式。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
    C.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也叫阴历。
    D.城墉,即城墙,古代建筑在城市四周作防守用的墙。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详细写了作者从泰安出发游览灵岩的过程,并介绍了朗公谷、朗公石名字的由来。
    B.最初作者是与朱子颍相约来游览灵岩的,但朱子颍恰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作者同游,朱子颍是后来才来灵岩游玩的。
    C.相传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弟子竺僧朗时常到灵岩寺讲经,而灵岩寺自宋以后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D.作者在文章最后明确指出此次游灵岩有个遗憾,即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没来得及前往。
    【答案】16.A    17.A    18.B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寺后的山崖上凿出石龛,来供奉佛像,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
    “佛像”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横”修饰“出”,状中短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中岳”错。泰山是“东岳”,“中岳”是“嵩山”。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朱子颍是后来才来灵岩游玩的”错,由原文最后一段“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可知,文中是作者告诉朱子颍如果以后去要怎么游玩。
    故选B。
    参考译文:
    泰山北部有很多巨大的山崖,其中灵岩最有名。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头垒起来的城墙,高一千多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但南面为群山的缺口。南面有重叠的山峦遮蔽着它,条条的溪流环绕着它。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柏林中,柏树林下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积雪的寒光反照在寺庙的墙壁上,使得墙壁好像在晃动。在灵岩寺后的山崖上开凿岩石做了个石龛,以供奉佛像。度量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的十分之九,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横行,或侧身攀援,才能登上去。登上后向四周眺望群山,只见群山竞相奔驰,奇妙有趣.如帷幔张开,像军队行进。山崖脚下有泉水,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之泉”。寺里的僧人拿出器皿,倒上水让我们喝。转过头看到寺院左右立着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游人所题刻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来砌成了石阶,石阶上刻有宋徽宗的年号“政和”二字。
    我最初与朱子颍约好来游览灵岩,恰好朱子颍有公事,他就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逆着水流的方向向东.越过一道山岭,可以进入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溪水向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时常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在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直至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到了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于是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朱子颍以后来游玩时,可以沿着泰山的西麓,参观灵岩,可向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向东南走,到达东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文言文课内外)(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