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虞美人优秀ppt课件
展开虞美人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初读感悟
深度探究
思考延伸
课后作业
05
激趣导入
素养目标
01
02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 缪塞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激趣导入
1.诵读诗词,了解李煜生平及艺术风格。2.品析意象手法,感受意境美、情感美和音乐美。3.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的无限愁情。
素养目标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据说是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
知人论世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今存词三十余首,与其父李璟汇刻为《南唐二主词》。
知人论世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宋代王铚《默记》:“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祖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知人论世
四面楚歌时,虞姬拔剑自刎,血染之地长出鲜红的花,后人为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1.明确字音了(liǎo) 砌(qì) 恰(qià)
初读感悟
2.解释词义①了:了结,完结。②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③雕栏玉砌:即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泛指南唐宫殿。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暗指亡国。
初读感悟
初读感悟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初读感悟
初读感悟
任务2:自由诵读,感悟诗歌情感。
初读感悟
深度探究
思考1:《虞美人》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明确 ①上阕的“春花”“秋月”“东风”都是美好的事物,但随着词人的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的心里改变了颜色。往事的美好与现在的“不堪”构成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主题。②下阕的“雕阑玉砌”是回忆故国的景象,它们应当还在,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因而和“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样,只能引起无限的感慨。如此遥相对应,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以永恒与无常对比,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主题。
深度探究
思考2:“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 ①“春花秋月”泛指春秋美好的景象,这里以乐景衬哀情。②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在词人心理改变了颜色。春花秋月愈美好,词人这个阶下囚便愈悲伤,故而词人希望它早点结束,也好早日结束这种屈辱的生活。
深度探究
思考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 ①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②体现了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深度探究
思考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明确 ①原因:第一次提到“月”:“春花秋月何时了”。“秋月”为秋天美好的景象,但是这对于深陷囹圄的李煜来说,就是一种强烈的讽刺,美好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所以他希望这些早些过去;第二次提到“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狱中望月,睹物思人、思国、思故土。②意象月亮:思念妻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思念征夫——“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秋浦歌》);思念家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深度探究
思考5:“雕阑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明确 ①“雕阑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②词人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深度探究
思考6:“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的含义指哪些?明确 ①“朱颜”指红颜,此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朱颜改”说明宫女们都老了。②其实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其深层含义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物是人非之悲,年华已逝之叹。
深度探究
思考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写愁的千古名句,为什么? 明确 ①作者运用比喻和设问。②用春水来比喻愁,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名季节的词语,又将抽象感情具体化:愁思像春水一样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之多;又像春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深度探究
思考8:在古典诗词中,一些虚词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请认真体会这首词中“又”“应”“只是”三个虚词所蕴含的内容。明确 “又东风”点明词人降宋后,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词人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应犹在”,一个“应”字表明了词人对故国生活的强烈思念,而紧随其后的“只是”便以叹惋的语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情。
深度探究
思考9: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明确 ①有亡国之恨。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失去自由尊严的无奈。和安逸生活的留恋,有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②有往事之叹。回首往事,不能回到从前,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体现出往事之恋。③有思家之苦。一日离别,故园难回,想象故园景象,“雕栏玉砌”应该,“朱颜”已改,不堪回首,物是人非,时事流逝。
深度探究
拓展: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深度探究
深度探究
思考1:从整首词来看,作者用“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进行对比衬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明确 ①“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自然景物或人工建筑具有永久性或长久性。“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朱颜改”等往事如风而逝,故国不能重回,青春容颜已衰。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②“一江春水”“几多愁?”对比衬托,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
深度探究
思考2: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哪些想象?明确 设问、比喻、夸张。①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②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③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④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夸张,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深度探究
思考3: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明确 ①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②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深度探究
古人评论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
深度探究
思考4:总结艺术特色明确 ①诘问(自问):不停地追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气势和说服力。②对比。宇宙永恒有常,昔日九五至尊;人生短暂无常,今日阶下囚。③设问、比喻、夸张④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 ---自然永恒---景虚写:往事、故国 、雕栏玉砌、朱颜、春水 ---人生无常---情
深度探究
总结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深度探究
深度探究
千秋岁秦 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注]。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鹓鹭:谓朝官之行列,如鹓鸟和鹭鸟排列整齐有序。飞盖,状车辆之疾行。思考:“愁”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绪,古人喜欢用“水”来喻愁,本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都有此类诗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异同。明确 相同点:都用“水”来喻愁,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不同点:表达的情感不同。本词中的“飞红万点愁如海”表达了词人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仕途失意、被贬孤寂的愁苦。《赏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词人对亡国之痛的无限哀愁之情。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李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①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②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注】①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②秋晴:晴朗的秋天。思考:同样是写“愁”,本词上片前两句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明确 ①本词前两句写愁的手法是直接写愁(直抒胸臆),兼用反问,直言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自己伤心不已,悲情无限。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写愁。作者自问自答,将自己内心的“愁”比喻成“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深度探究
材料一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审美体验和审美经验是一种既相连又相区别的关系。一般地说,审美经验的意义较宽泛,大体可包括一切过去和当下的审美感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不仅是美的对象,甚至丑的、怪诞的对象也可以是审美对象。在当代西方美学中,审美经验一词已逐渐取代了“审美意识”和“美感”一词,美学的对象从美的本质问题为中心转到了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进行描述。但是,人们仍感“审美经验”这个词太宽泛,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是审美主体从无数次的审美活动中获得各种审美感受和内心印象的总汇。总而言之,审美经验有积淀性、被动性和接受性的特点,更注重历史沉淀性,更多普遍认同性,是相对静态的、一般的。而审美体验是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导向活动的,更显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鲜明个性特征,是审美动态过程论。审美体验是主体审美的张力场,随着情感、想象、理解、灵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重叠、震荡、回流而出现各个不同形态。
思考延伸
但审美体验又与审美经验不可分。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动态发展和激烈演进。审美经验更具有普遍性。如春日观花,人们大多心神怡悦;明月当空,人们皆悠然意远。而审美体验却个性色彩浓郁,如杜甫“感时花溅泪”,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对月当歌,体验到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发出沉重的人生旅途的迷惘失落和人世阴晴圆缺难全的喟叹。所以,又可以说审美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是今人依据过去的审美经验,对当下的审美对象有感而生的新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经验强烈而深刻、丰富而高妙、充分而激烈的动态形式,并以其设身处地、情感激烈、想象丰富、灵感突现、物我两忘、浑然同一为其鲜明特征。
思考延伸
人类体验形式远远不止一种。除了审美体验形式以外,还有非审美体验形式,如日常生活体验、实践体验、道德体验、宗教体验等等。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活动产生的对于审美价值的体验。在一定的条件下,非审美体验可以导向审美体验,或转化为审美体验。而且,一般地说,丰富的人生经验的积淀,将有助于审美体验的深化,换言之,审美的深层体验,是以深度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杠杆的。屠格涅夫《猎人手记》中记述了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牺牲性命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作者在文中写到“一阵虔敬(崇高美体验)的心情涌上我的心头”,表明了作者从人生体验(生命和母爱)向审美体验(崇高美体验)的转化。
思考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敏感的审美感受能力的艺术创作者,往往获得审美体验对日常经验的超越。日常经验,像任何规范一样,具有双重特性,即显明和蒙蔽。如李清照《如梦令》,在“雨疏风骤”之后,诗人晨起问卷帘人风雨后的海棠花怎样了,侍女答曰:“海棠依旧”。而清照并没有去观察雨后的海棠,超越了常识的感受,获得深度的体验:“应是绿肥红瘦”。在侍女看来,雨后海棠依旧原样,几无变化,双目似乎清晰却蒙蔽。而诗人以其“内在的眼睛”从风骤花落上面,体验到了人生短暂、如花青春易逝的真谛,完成了日常经验向深度审美体验的超越。(改编自胡经之《审美体验:艺术本质的核心》)
思考延伸
材料二金斯利·普赖斯(Kingsley Price)在《什么才使一种经验成为审美的?》一文中就主张审美经验是审美特质的一种客观反映。他举出一个例子:假设琼斯坐在音乐厅里专心致志地听音乐,因而他获得了一种音乐的审美经验;史密斯从一间房间走到另一间房间,他检查各种家具,画下房屋的平面图,他有一种想出售房屋的实践经验;布朗在教堂里跪着做祷告,他有一种宗教经验;鲁滨逊在读某先生的竞选演说稿,他有一种履行公民义务的道德上的经验。那么是什么因素才能使得琼斯的经验是审美的而不是实践的、宗教的或道德的经验呢?普赖斯认为不能把一种经验的特点和主体的某种行为混为一谈。他说:“我不相信琼斯的音乐经验是由于他坐在音乐厅中睁着眼睛听音乐的缘故,我也不相信史密斯关于房屋的经验是由于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在笔记上记下些什么的缘故。”他认为审美经验之所以是审美的,就象南瓜之所以是黄色的一样,是一种语义上能表明原因的力量在起作用。每种经验实际上都由两种因素所构成,一种因素来自客体,一种因素来自主体的感知,而那种使琼斯的经验成其为审美经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主体的感知,他的经验中的感知部分是和其他人一样的,因此“琼斯的经验作为审美的经验,必然源出于对象之中。”但是普赖斯又说,至于对象的审美特质是什么,却很难在现在就找出来。“我的目的,只是提出这样一种观点——那种造就一种经验成其为审美经验的东西,不是那种经验中感知的东西,而是它的对象的某种特质。”(改编自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各种因素的分析》)
思考延伸
思考:春花秋月本为美景,但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却产生了极其沉痛的审美体验,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明确 ①审美体验个性色彩浓郁。李煜面对常见的春花秋月之美景,因其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交融,使其审美体验充满个性色彩而异于常人。②审美体验以深度人生体验为杠杆。李煜不同于常人的沉痛审美体验是在其国破家亡之痛的人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③审美体验是对日常经验的超越。李煜从日常所见美景中,体验到了人生无常的虚无感,从而完成了对日常经验的超越。④审美体验是依据过去的审美经验而对当下对象产生的新的审美感受。李煜依据过去的宫廷审美经验而对当下美景有了新的审美感受。
思考延伸
完成同步资源的《分层作业》
课后作业
课程结束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鹊桥仙(纤云弄巧)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鹊桥仙(纤云弄巧)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鹊桥仙》同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pptx、《鹊桥仙》同步学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鹊桥仙》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鹊桥仙》分层作业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鹊桥仙》分层作业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鹊桥仙》朗读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试讲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试讲课ppt课件,文件包含《静女》教学课件-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pptx、《静女》同步学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静女》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静女》分层作业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静女》分层作业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静女》朗读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优质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优质ppt课件,文件包含《涉江采芙蓉》教学课件-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pptx、《涉江采芙蓉》同步学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涉江采芙蓉》分层作业解析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涉江采芙蓉》分层作业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docx、《涉江采芙蓉》诵读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