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获奖教案
展开《插秧歌》教学设计
学习提示
①《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②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的特点。阅读时,要充分地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冒雨插秧,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要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
素养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经历,了解“诚斋体”诗歌的特点。
2.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歌中白描、比喻等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4.体会诗中表现出来的劳动的热情和欢欣。
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观看插秧的短视频。
插秧农忙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辛劳,也能感受到劳动之美。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u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籍贯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身份地位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履历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2.文学成就
诗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3.了解时代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4.解题
“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景,通俗明白,一目了然。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兜(dōu) 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
霎(shà) 莳(shì) 匝(zā)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
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
他,代词。
朝餐
早饭;吃早饭。
半霎
极短的时间。
莳
移植。
匝
遍;满。
照管
照料,照看。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归纳拓展】
匝
秧根未牢莳未匝
动词,布满、遍及
长雾匝高林
动词,笼罩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量词,周,圈
插在炉内拜三匝
量词,遍
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
动词,环绕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聆听诗朗诵,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七言律诗的朗诵节奏】
①七言古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②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④三四式的很少见。
任务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思考1: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重复用词
叠相呼应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一韵到底
富有韵律
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通俗晓畅
节奏轻快
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巧用动词
富于跳跃
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任务活动二 品诗味语言,鉴诗歌画卷
任务说明: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诗与画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中“诗中有画” 在后世广泛用于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歌精练的语言,能够凝聚时间的流转,将情景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活动1: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活动2: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任务活动三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思考1: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明确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l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任务活动四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①动作描写。
一、二句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低头折腰只不答”,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
②环境描写。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③语言描写。
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送饭人赶紧管好那帮鸭鹅,不要作践了秧苗。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思考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捕捉场景
新鲜有趣
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分工明确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活也较轻,田妇干;抛秧和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充满生气,新鲜有趣。
想象丰富
设喻风趣
颔联,以盔比笠,用甲喻蓑,形象鲜明。这种比喻,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的战斗,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同时暗含赞扬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
对话设计
颇具匠心
“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但农夫不正面作答,而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提醒送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户之长的责任感。
语言自然
活泼
“田夫抛秧田妇接” “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明白如话,如一股山间清泉自然流畅,毫无忸怩作态之感。
思考3:感受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①比喻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②白描
“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③细节描写
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
任务活动五 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也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思考1:有人说诗歌的第二联,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
明确 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
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
思考2:杨万里《插秧歌》中“唤渠朝餐歇半霎”,“唤者”是谁呢?有人认为是农妇,有人认为是农夫的其他家人。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简叙理由。
观点一: “唤者”是农妇。农妇在田中忙碌一阵后,回家准备好饭食送至田间,呼喊农夫吃饭、歇息。因此,“唤渠朝餐歇半霎”中用第三人称代词“渠”(他)。如果是农夫的其他家人,没吃早餐没有休息的不只农夫一个人,这里应该用表示群体的“他们”,而不应该用“他”。
观点二:“唤者”是农夫的其他家人。一、二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送饭食的是农妇,这个劳动过程就被打断了。且农妇刚刚也在插秧,她明白“秧根未牢莳未匝”的情况,农夫再作提醒,显得多余。而农夫的其他家人来送饭食,就与整个劳动过程相契合。
思考3:分析本诗情感。
明确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总结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任务活动六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l 对比阅读第一组: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思考:两首诗都写劳动,但描写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 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辛苦和农人的勤劳。a.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田夫“抛”、田妇“接”、小儿“拔”、大儿“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分工明确,描绘了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低头折腰不回答”也写出了农人的艰辛与勤劳。b.“笠是兜鍪蓑是甲”,用比喻手法把“笠”和“蓑”分别比作“兜鍪”和“甲”,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雨从头上湿到胛”突出春雨之密之大,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的艰辛。c.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简短的嘱咐话语中,可以看到农人的勤劳与细心。
②苏诗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劳动的繁忙和辛苦。a“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虽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但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慰劳辛勤的收麦人的场面可以看出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b“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l 对比阅读第二组:
插田歌①(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②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③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注释)①插田:插秧。②田滕(chéng):田埂。③嘤咛: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插 秧 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思考: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点:语言特点均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具有口语化、民歌特点。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没有佶屈聱牙,没有费解的典故,融进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不同点:一、《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二、《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1)全诗共八句,五十六字,紧扣一个“忙”字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2)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者淋雨情形的描写,反映了插秧的紧张和艰苦。(3)接下来的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u 环节四:思考延伸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①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②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③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④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⑤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⑥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还比他们要早两天,但我们的还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⑦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也是灌浆不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来,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
⑧周四清晨,父亲又去田间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⑨我看了十几分钟。虽然稀稀拉拉有几株稻穗已开始散粒低头,可大多数依旧故我,真的像青春期里,那些不知轻重的孩子,只会执拗地挺着脖子。
⑩“好像,还是差不多。”我过了好一会儿,弱弱答道。
⑪沉默好久,我觉得有必要再说一些什么。今年的品种是我定的,我不能让父亲担心太多。我一字一句地斟酌:“爸爸放宽心,我们静观其变吧。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风险和变化,或许会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⑫这样的话,是我真实的想法,但对于父亲,能算得一种安慰吗?即便算得,这安慰也是空洞的。而且我还没有预计到,这对于父亲信心是否有打击,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有什么会比自己田里没有收成更令人沮丧的呢?
⑬但我又不能问。好在,父亲过了一会儿,还是回复我:“好的。”
⑭几天来,我居然开始默默祈祷。
⑮自然是神秘的,也是无法预料的。比如干旱、洪涝、虫害、病害,以及其他农人眼里始料未及的状况,或许都会轮番出现。一群蝗虫,或许能让一片稻田颗粒无收;一场稻瘟,也会让连片水稻一夜焦枯。此外,稻子发棵多不多,开花好不好,授粉佳不佳,几乎都得听天由命——农人们在这些事情上,能够介入的程度相当有限。
⑯我常常觉得,草木自有草木福,且由它们去吧。种田种久了,人的狂妄的自信心是会低下来的。低下来,得听稻子的话,听天的话。
⑰我记得年幼的时光里,多少次陪着父亲母亲一起,守在田埂上,守护涓涓细流流进自家田畈;也曾拿着脸盆,在小小一方池塘里舀水入渠,为久旱的稻田送去甘露。当然更不会忘记,农忙时节割稻和插秧,怎样地挥汗如雨,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犬。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劳作里,人变得敬畏。
⑱面对一块稻田,我和父亲都有变化。父亲慢慢理解我,知道我们期待的收成,其实不只是稻谷。劳作本身,即是收获。即使是一把空稻,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和创新,所需要承受的失败风险,不正是其应有之义吗?时间长了,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父亲,终于慢慢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⑲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今日我们离开城市回到水稻田,低下头,也是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脚下的世界与生活。我们这一季的水稻品种,是沈博士研制的新品,一种长粒粳稻,与我们故乡南方历来种植的籼稻很不一样,首先生长时间就不一样——这也便是为什么,一埂之隔的邻居家的水稻已经散粒结实,而我们的稻穗还带着稻花,仍执拗直立——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我们家的水稻田的稻穗,也日渐一日地低下头来,慢慢地显出成熟与内敛。
⑳秋天快到了,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里,耐心等待稻子成熟。
(摘自厦门中学生助手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思考:请说说你对第⑱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即使是一把空稻,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
明确 ①劳作本身,即是收获;
②尝试和创新本身,需要承受失败风险;
③我改变了父亲对事物的看法。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
不足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145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6.2 插秧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6.2 插秧歌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学生诗歌,品评重章叠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