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1.20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以_______为突出特征。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密切相关。2.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_______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3.碳循环(1)含义: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2)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___________。
4.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的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___________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特别提醒:温室气体不是单指二氧化碳,它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
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___________,甚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___________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2)_______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3)_______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4)受其他国家_______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特别提醒: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人类要加强对气候的保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1.采取减缓措施主要包括减少人为温室气体_______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___________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2.采取适应措施以___________为目标,根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_______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3.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1)各国都要基于“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_______________的减排行动,特别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2)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提供资金、___________和能力建设支持。(3)各国需要通过___________,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难言岛(163°40′E,74°53′S)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西侧紧邻维多利亚地,每年难言岛沿岸会生长一定范围的固定冰(与海岸、岛屿或海底部分冻结在一起的冰)。如图为难言岛位置示意图以及2008—2018年1月3日前后难言岛固定冰宽度空间范围变化过程(注:冰架是与大陆冰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简述2008—2018年难言岛固定冰的空间范围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2)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难言岛固定冰的变化情况。
提示:(1)难言岛固定冰的空间范围变化季节性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南半球10~11 月的气温较低时,固定冰宽度基本达到最大值;12 月底至第二年 2 月底,南半球气温较高时,沿岸固定冰最少,基本处于无冰期。固定冰宽度最大值的年际差异较大,2011年、2012年和 2015 年年均气温最低,固定冰宽度都超过1 000米;2010 年、2013 年和 2014 年平均气温较高,最大固定冰范围不足50米。难言岛最大固定冰宽度和年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2)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水温升高,固定冰将从海岸、岛屿或海底部分冻结在一起的冰脱落;固定冰范围将随着气温的继续升高而逐渐退缩直至完全消失,难言岛固定冰的宽度变化也将逐渐减小。
1.全球变暖的人为方面原因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2.全球变暖的影响
大气中除了CO2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外,封存于北极海底的甲烷由于冰层融化而被大量释放,对全球变暖也起着推动作用。下表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据此完成(1)~(2)题。
(1)上述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近百年来,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②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加热了近地面的大气③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④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大气热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红外线能量很小,排除A;相对于太阳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很低,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很长,不可能发射紫外线,且温室气体主要吸引长波辐射,不能吸收紫外线,排除B、D;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温室气体对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强,因此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而使大气增温,温室气体的增加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导致全球变暖,C符合题意。故选C。
第(2)题,近百年来,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①符合题意;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其总能量相对地球表面能量很小,对近地面的大气的加热作用极小,且容易散失,这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②不符合题意;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③符合题意;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全球变暖的表现和影响,不是全球变暖的原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如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C.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吸收CO2少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2)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解析] 第(1)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导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植被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的季节变化分析,故A符合。第(2)题,图示长期趋势曲线反映全球气候变暖,故导致该地农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推移,但西伯利亚不可能种植热带作物,A错误;森林的分布范围向高纬扩展,B错误;高山林线随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而上升,C错误;由于海平面上升,北部海岸线向南退缩,D正确。
材料 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制定了不同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简称“碳配额”)。某企业2014年获得了2 046万吨碳配额,实际排放超出配额115.3万吨,最终花费3 000多万元购买了碳配额。第二年,该企业加强碳资产管理,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把生活垃圾、工厂废弃物等加工成为垃圾衍生燃料替代煤炭,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碳配额盈余,通过出售盈余的42.4万吨碳配额,净收益900多万元。这种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碳交易的意义。提示:背景:全球气候变暖。意义: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手段控制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拓展提升:(1)碳循环
(3)碳排放交易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来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机制,允许减排企业在碳排放交易规定的排放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市场销售获取效益。超排企业必须从交易市场购买其他企业多余配额或者能抵减排放量的碳汇产品。如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
如图所示为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注:圆形大小表示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大小
(1)有关二氧化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B.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C.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正相关D.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反相关
(2)当前可采取的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主要有( )①植树造林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④加强国际合作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印度、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均碳排放量不大,A错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的是发达国家,B正确;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不呈相关关系,C、D错误。故选B。第(2)题,植树造林可以消耗二氧化碳从而减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实际;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提高各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水平。①②④正确,故选A。
2.近年来,安徽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不断降低。如图1表示1995—2009年安徽省碳排放量与GDP变化,如图2表示1995—2009年安徽省煤炭和石油碳排放构成。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 )A.GDP 增速低于碳排放量增速B.a 表示碳排放量C.c表示石油D.能源消费总量几乎不变
(2)为降低碳排放强度,安徽省应着力( )①加强皖北平原水能的开发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调整产业结构④发展节能技术⑤提高皖南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⑤ B.①③④C.①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安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导,故C错误;伴随GDP增加,能源消费总量应该不断增加,D错误;安徽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碳排放量增速减缓,GDP增速大于碳排放量增速,a表示碳排放量,B正确,A错误。故选B。第(2)题,皖北水能资源贫乏,①错误;提高皖南植被覆盖率增加碳吸收,但不能降低碳排放强度,⑤错误。②③④正确。故选D。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1.主要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及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
(1)下列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第(1)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第(2)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海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气温距平是指气温与平均温度的差异。读19世纪中叶以来每十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更暖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变化,后期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的气温距平都高于前十年,说明气温比前十年更暖。第2题,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如图为北极地区不同年份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北极地区冰川面积最大值出现在3月的原因是( )A.此时北极地区开始进入极昼B.海水降温慢,海洋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陆地C.此时北极地区受人类的影响最小D.此时北极地区风力大,浮冰大量扩散
4.北极地区冰川面积正在缩小,为了减缓北极地区冰川消融的速度,下列做法中,合理的有(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利用太阳能发电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⑥禁止轮船在北冰洋航行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解析] 第3题,由于海水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海洋的温度变化滞后于陆地。每年1月北半球陆地温度最低,而海洋温度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晚于陆地;每年3月北冰洋海区温度最低,冰川面积最大,B正确,D错误。3月靠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存在极夜,其他地区为极昼,A错误。随着夏季临近北极地区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C错误。故选B。第4题,北极地区冰川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的,故应通过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如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①②③⑤正确,D项正确。故选D。
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5~6题。
5.二氧化碳对全球变暖“贡献”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B.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C.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D.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6.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B.使太阳活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C.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第5题,从表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虽然其年增长率不大,但贡献率却是最大,故选D。第6题,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多,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虽然导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但不是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太阳活动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关系较小。故选D。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逐渐升高。如图示意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据此完成7~9题。
7.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②大规模毁坏森林③人口激增,呼出CO2增多④火山喷发,释放大量CO2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气候变暖 B.臭氧空洞C.酸雨增多 D.雾霾增多9.为减缓二氧化碳增多趋势,以下的做法可行的是( )①加强国际合作 ②开展植树造林③开发新型能源 ④开发节电技术⑤发展电子商务 ⑥加快城市化进程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第7题,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②大规模毁坏森林,森林资源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降低; 而③人口激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④火山喷发,释放二氧化碳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①②正确。故选A。第8题,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气候变暖。臭氧空洞、酸雨和雾霾是大气污染导致的。A正确,故选A。第9题,为减缓二氧化碳增多趋势,以下的做法可行的是①加强国际合作、②开展植树造林、③开发新型能源、④开发节电技术。而⑤发展电子商务和⑥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会减缓二氧化碳增多趋势。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二、综合题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积聚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则原因与图中代码_______相关,理由是什么?
(2)针对全球变暖,有人建议向南极附近海域撒入大量铁以促进海藻生长,以此来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请评价其可行性,并说明理由。[答案] (1)理由: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水土流失影响绿色植物生长,都会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减弱。(2)可行。撒入大量铁可以促进海藻生长,有利于吸收温室气体。(不可行。海藻繁盛会导致海水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破坏南极附近海域磷虾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引起新的生态灾难。)
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871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文配套ppt课件</a>,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难归纳1影响,应对措施,注含预测数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871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多媒体教学课件ppt</a>,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例剖析,方法技巧,重难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871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图文ppt课件</a>,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环境安全问题,重难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