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件(21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梳理•探新知,知识点,生产力,生态文明,可持续利用,知识点,区域稳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_______、_______、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我国的做法将___________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_____________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2)两大要求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_______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_______。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___________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________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2)主要途径①推进___________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___________,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推进___________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特别提醒:人类只要科学审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从而保障资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材料 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太阳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圆形巨石直径为3.6米、重25吨,表面用繁琐复杂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形象地雕刻出阿兹台克太阳历:太阳石中间的人像是给生命以力量的太阳神;周围4个圆圈分别代表了太阳时代前的4个时代;内环20个不同的图标标志了太阳历每个月的20天;外环的“V”字符号象征着带给大地能量的阳光;环绕巨石的两条巨蛇则象征羽蛇神和火神。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对太阳神的崇拜。
(1)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2)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3)有人说古印加文明时期没有环境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1)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既崇拜又敬畏。(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3)这种说法不对。采猎文明时期,也存在环境问题,只不过环境问题的影响较小。
拓展提升:构建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③—①—② D.②—①—③(2)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的阶段是( )A.农业社会阶段 B.工业社会阶段C.后工业化阶段 D.采集和狩猎阶段
[解析] 第(1)题,三大产业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图示三角坐标分析可知,①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②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③点第一产业最大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据此确定该地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应该是③—①—②。故选C。第(2)题,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说明此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对自然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因此此阶段是人类社会早期的采集和狩猎阶段。故选D。
1.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完成(1)~(2)题。(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A.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B.农业革命以后C.工业革命以后 D.现代发达国家
(2)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解析] 第(1)题,材料中描述的是农业革命以后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材料一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材料二 我国的能源储量和利用情况表。
(1)材料二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什么问题?(2)针对我国目前能源的现状,分析我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提示:(1)我国能源储量相对不足,且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重视宣传教育,转变消费观念。
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根本1.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2.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拓展提升: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具体措施
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据此完成(1)~(2)题。(1)“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B.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D.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解析] 第(1)题,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所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C正确。A、B、D错误。第(2)题,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A正确;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B错误;毁林开荒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增加,C错误;不可能关停所有污染企业,D错误。
2.浙江某地的“跑道养鱼”是在“五水共治”理念下的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如图。该模式能不间断供氧、持续清污、保证水质,同时可以使鱼“跑步健身”(逆水游动)。据此完成(1)~(2)题。
(1)“跑道养鱼”的高效,体现在( )①增强水体自净 ②发展乡村旅游③提高鱼的品质 ④增大养殖密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这一养殖模式要得到推广,从环境角度看,必须( )A.完善污水处理B.改进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C.创设品牌养殖D.增加饵料投放,缩短养殖周期
[解析] 第(1)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残存的饲料,顺着循环水流进入吸污水道,约80%可以被回收制成有机肥,剩下20%则由已经建成的鱼塘底排污系统收集利用,此过程不是水体自净,是人工进行了干预,①错误;“跑道养鱼”相对于传统养鱼模式非常高效,养鱼的目的是增加鱼的产量,增加经济收入,不是为了发展乡村旅游,②错误;不间断供氧、持续清污、鱼“跑步健身”提高了鱼的品质,③正确;5条“跑道”集中了大量鱼群,增大养殖密度,比传统鱼塘养殖量大,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从环境角度看,该模式要保证水质,必须完善污水处理,A正确;B、C、D均不是从环境角度分析,B、C、D错误,故选A。
如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其自然原因有( )①土层薄,山多坡陡②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流失快③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大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对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全部实施生态移民B.退耕还林还草,适时封山育林C.制定石漠化治理的法规,建立长效激励机制D.加大替代能源建设,如以电代柴、以煤代柴
[解析] 第(1)题,石漠化是由于水土流失,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原因既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本题要求选自然原因,图示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该地区地势崎岖,土层薄,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流失快,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现象。第(2)题,对石漠化的治理应以保持水土为重点,禁止毁林开荒和伐木烧薪等破坏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A选项全部实施生态移民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单项选择题(2022·浙江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高二期中)生态效率是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比值,其核心就是通过最少的资源损耗和最低的环境污染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结合下表,据此完成1~2题。长三角部分城市2008—2019年生态效率平均值统计表
1.下列与生态效率存在正相关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C.对外开放程度 D.科学技术水平2.为提高嘉兴生态效率,正确的措施有(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③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④高能源利用效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生态效率是“通过最少的资源损耗和最低的环境污染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故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生态效率不一定就高,A错误;第二产业比重高,可能会导致资源损耗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效率下降,B错误;对外开放程度高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使得生态效率下降,C错误;科学技术水平越发达,能源和资源利用率越高,消耗越低,保护环境的技术条件越高,故与生态效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D正确。故选D。
第2题,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①正确;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说明资源损耗低、环境污染轻,故不能提高生态效率,②错误;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能会加剧环境污染,并不能提高生态效率,③错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降低资源损耗,减轻环境污染,④正确。故选B。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据此完成3~4题。3.下列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违背的是( )A.购物时使用塑料袋B.就餐中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定位置D.上下班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符合(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人定胜天的观点C.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D.生态优先论的观点[解析] 第3题,塑料袋难降解,不利于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分类投放垃圾,利于垃圾回收利用;使用公共交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利于环保。第4题,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知,其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过20年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38.03%,林业总产值由81.5亿元增加到3 400 亿元。据此完成5~6题。5.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 )A.提高天然林存活率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C.改善林区居民生活 D.提升林地的生产力
6.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三江平原沼泽地大量开垦为耕地B.南方低山丘陵区扩大梯田面积C.呼伦贝尔草原不断扩大养羊规模D.汉江上游山区封山育林
[解析] 第5题,提高天然林存活率、提升林地的生产力、改善林区居民生活都不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A、C、D错;天然林建设主要为了生态保护,所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核心目标,B正确。第6题,三江平原沼泽地大量开垦为耕地,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其对河流的调蓄能力降低,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A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区可在山坡开垦小块的水稻梯田,若扩大梯田面积,会导致水土流失,B错误;呼伦贝尔草原应合理载畜,杜绝过度放牧,C错误;汉江上游山区封山育林是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水土保持,D正确。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据此完成7~8题。7.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 )A.人类半依附自然 B.人类崇拜自然C.人与自然矛盾尖锐 D.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 )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B.全面关停重化工业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D.在缺水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
[解析] 第7题,人类半依附自然是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人类崇拜自然是采集渔猎时代的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矛盾尖锐是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现代,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8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A项正确。全面关停重化工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改造传统的重化工业,B项错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且湖泊面积减小,易加剧洪涝灾害,C项错误。增加地下水的开采,易产生地面沉降等问题,D项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植被覆盖率为75%,以毛竹、白茶和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近些年,随着区域产业的发展,更高更陡的一些山区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园所代替,水土流失呈现恶化趋势。如图示意安吉县的相对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
材料二 浙江安吉县余村三面环山,溪水长流,竹林茶园广布,耕地稀少。安吉县余村在20年前采过石灰岩,建过石灰窑,办过水泥厂,溪流浑浊,烟尘漫天,集体经济一路红火,曾是浙江著名的富裕村。在文明村镇创建过程中,余村结合自身优势,从“卖石头”中脱出来,逐步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不仅是今日余村的“金名片”,而且成为余村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1)据图说明安吉县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可能带来的危害。(2)简述余村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 (1)原因: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大幅度降低;区域地形崎岖,降水丰富集中。危害: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太湖蓄洪调洪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2)关闭矿山和污染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利用低山丘陵,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发展茶叶、竹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气候和生物资源,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
[解析] 第(1)题,结合水土流失的成因,从降水、地形、植被等角度分析。安吉县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结合信息“更高更陡的山区天然植被被人工竹林、茶园代替,”可知,其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图中表示高程的颜色变化大,说明地形起伏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会使山区表层土壤流失,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流失的土壤在太湖淤积,会使其调蓄能力下降,生态功能降低,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示范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探究走向生态文明,图2安吉县水泥厂,安吉竹工艺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新知突破•储素养,生产力,生态文明,可持续,区域稳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素养培优•提技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教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