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随堂练习题
展开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单选题
1.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因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起到辅佐皇权的丞相的替代作用。为此,明太祖设置了( )
A.内阁 B.殿阁大学士 C.六部 D.中书省
2.读图。下列有关明朝边疆少数民族的史实正确的是( )
A.在①处设立驻藏办事大臣 B.在②处设置都司、卫、所
C.在③处布置“九边”重镇 D.在④处沿袭元代土司制度
3.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
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
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
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
4.如图可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B.君主专制被严重削弱
C.政治统治潜伏着危机 D.地方取消了省县建制
5.如下图甲、乙、丙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6.下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重新复活
B.张居正擅权专政,削弱了君主专制
C.明朝中期,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7.明史专家樊树志在著作中提到,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
A.首辅与丞相职权相当 B.内阁权威源自君权强化
C.明代内阁是法定机构 D.内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8.明朝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阁臣就职权和地位而言也位居六部之上。这说明内阁( )
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C.成为国家正式的机构 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9.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 )
A.君权至上 B.法律严酷
C.等级森严 D.伦理治国
10.为了弥补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的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他的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B.代理皇帝批阅奏章
C.直接领导六部 D.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11.《明史》卷127记载,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因卷入胡惟庸案被赐死后第二年,五品郎中王国用上书明太祖:“(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籍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上述论断( )
A.旨在为丞相李善长开脱罪责
B.有助于挖掘李善长被诛的深层原因
C.质疑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初衷
D.表达了对明太祖滥杀无辜的愤懑
12.唐朝六部尚书不能参与决策,仅作为尚书省下执行机关的首脑,而明朝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明朝( )
A.中央政府精兵简政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D.国家权力的下移
13.1502年,迁徙到保定府的西夏后裔,在寺庙所立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经幢铭文中,记录了众多人名,其中也有以鲜卑为姓者多人,如鲜卑丰多仁、鲜卑三鸠、鲜卑由保、鲜卑富成等。民族名称变成姓氏说明( )
A.民间宗教色彩较浓厚 B.民族间的通婚较普遍
C.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 D.民族之间的深度交融
1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5.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1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
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废宰相,权分六部
C.废行省,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士
17.明代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参预机务”转变为“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内阁已开始给人以“偃然汉、唐宰辅”的印象。这一时期,明代内阁( )
A.监督六部行政事务 B.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C.独立处理行政事务 D.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8.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郑和)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明朝航海的持续发展
C.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D.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9.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
(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回答:
根据上图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宋中枢权力体制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参考答案:
1.B2.B3.C4.C5.D6.D7.B8.B9.A10.A11.B12.B13.D14.B15.A16.B17.D18.C
19.(1)宰相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或者答为: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揽全国政务的人)
(2)①阶段: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②推动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③原因:相权与皇权是一对既统一又冲突的矛盾。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皇帝的专制之下宰相有效地行使职权,而宰相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削弱皇权。皇帝既依赖宰相治理国家,又对宰相存有疑忌之心,不时地采取各种 措施限制相权,把剥夺回来的种种中央行政大权交给自己身边的亲信。于是,相权就逐步转移,“三公制”因此也逐渐演变为“三省制”。
(3)相同点:都改任亲信或身份低微的人辅佐皇帝;都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都反映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点:汉武帝采取措施将丞相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明太祖则废除了丞相。
20.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
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户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复习题,共11页。
高中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