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第四单元《14 露和霜》课件PPT+教案+视频素材
展开《露和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露和霜相关的白露和霜降。
【教学重点】
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做造霜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易拉罐、泡沫胶、湿毛巾、数显温度计、冰块、冷水、冰块铲、泡沫箱、盐、塑料杯、勺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谈话: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云和雾,明白了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2.提问:观察右边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露和霜
- 提问:你知道露和霜的关系吗?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4.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露和霜的关系以及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板书:露和霜)。
[设计意图:联系身边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出研究课题。]
二、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1、观察露和霜的图片,想一想露和霜有什么不同之处?
2、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露是液体,是小水滴。霜是固体,是小冰晶。
生2: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生3: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时的天气更冷。
[设计意图:观察并比较露与霜的不同,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研究露和霜的形成作铺垫。]
三、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1、露是怎样形成的
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露是怎样形成的?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师生小结: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2、霜是怎样形成的
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露是怎样形成的?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师生小结: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因散热而降温至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体,即为霜。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露与霜的形成视频,了解露与霜是怎样形成的,突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为接下来造露和造霜的模拟实验作铺垫。]
四、做人造露和霜的模拟实验
1、人造露的模拟实验。
师:造露需哪些器材呢?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实验材料:
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
师: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呢?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实验步骤:
(1)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2、人造霜的模拟实验。
师:造霜需哪些器材呢?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实验材料:
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盐。
师: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呢?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实验步骤:
(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3、人造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视频。
师:播放人造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生观看后讨论、交流、汇报:
生1:人造露的模拟实验现象是: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
生2:人造露的模拟实验结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生3:人造霜的模拟实验现象是:杯子外壁出现了很多白色的小冰晶。
生4:人造霜的模拟实验结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会凝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4、实验拓展:
师提问:杯子底部放湿毛巾的目的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杯子底部放湿毛巾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杯子四周的水蒸气含量。
师提问:在碎冰中加盐的目的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在碎冰中加盐的目的是为了让杯子温度降至更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后,不经过液体而直接变成固体的小冰晶。
师提问: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壁的小冰晶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
师提问:露和霜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遇到更冷的物体会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
师提问:露和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师生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5、总结露和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提问:本节课研究了露和霜,谁能小结一下露和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将自然界夜晚发生的天气现象直观地在学生面前显现出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露与霜的形成过程。]
五、了解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师谈话:二十四个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41),思考:你从这份材料,获得什么信息?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秋天,天气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水珠。早晨,经阳光照射,这些小水珠看上去晶莹剔透,因而得“白露”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
生2:霜降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师补充: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雨、寒露、小雪、大雪。
[设计意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制造露和造霜活动,知道了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七、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1-5题在横线上填“会”或“不会”)。
1、从冷冻室拿出的雪糕包装袋的表面( )出现水珠。
2、秋天的早晨,路旁草丛上( )出现水珠。
3、冰箱门的外面( )出现水珠。
4、夏天,水龙头外面( )出现水珠。
5、加热的蒸锅锅盖外面( )出现水珠。
6、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 )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 ),这就是露。
二、判断题
1、霜的形成条件之一是空气温度在0℃以下。( )
2、装了热水的玻璃杯杯口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是凝结现象。( )
3、露的物态变化过程与雾类似。( )
4、露是固体,霜是液体。( )
5、节气“霜降”这一天,一定会出现霜。( )
6、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的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原来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道理就在这里。( )
7、露的形成条件之一是空气温度在0℃以上。( )
三、选择题
1、露一般在( )形成。
A.上午 B.夜间 C.午间
2、夏天的中午,空调房的玻璃窗上会出现水珠,这些水珠出现在玻璃窗的( )
A.外侧 B.内侧 C.两侧
3、下列现象中,水珠形成的原因与装冰块的杯子外壁形成水珠的原因不同的是( )。
A.冬天玻璃窗内侧出现的水珠
B.冬天在太阳的照射下,冰块表面出现的水珠
C.夏天车窗外侧出现的水珠
4、夏天,每当自来水管壁“出汗”时,过一会儿就会下雨,这说明( )。
A.自来水管能预测天气
B.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高
C.自来水管中的水很热
5、节气“白露”一般在每年的( )。
A.9月7日或8日 B.10月23日或24日 C.10月8日或9日
6、在做露和霜的形成实验时,在杯下垫一块湿毛巾,是为了( )
A.降低水的温度 B.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 C.防止杯子打滑
【板书设计】
14.《露和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