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场贸易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6625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场贸易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6625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场贸易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6625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同步检测(20份)
新教材202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场贸易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场贸易同步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共10页。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场贸易
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系日益加强,人类文明不断交融。这种“交融”在当时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
A.鸦片贸易 B.殖民掠夺
C.商品输出 D.资本输出
解析:这种“交融”在当时实现的主要方式是殖民掠夺,这种方式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鸦片贸易此时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商品输出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故C项错误;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2.19世纪世界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如下图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新航路开辟推动“商业革命”出现
B.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拓展了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D.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结合时间1800—1880年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因此可得出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早期殖民扩张是在16—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B两项错误;D项不能由题目信息得出,排除。
答案:C
3.(2022·广东中山)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材料信息有误,当时无电报
B.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
C.英国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
D.科技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0年的一艘货船在17个月跨越六大洲,是在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进行安排的,电报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说明科技推动世界市场发展,故选D项;电报发明于19世纪3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一艘货船是身处伦敦的经纪人安排的,无法得出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且此时美德崛起也冲击了英国的贸易地位,排除B项;此时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英国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
答案:D
4.下图是1870—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图。其变化反映出 (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
B.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
C.英国依然保持全球贸易垄断地位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组织出现
解析:不能从各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的变化判断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所占比重上升,体现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故B项正确;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不具备垄断地位,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组织出现在题干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5.19世纪下半叶,无论新兴工业还是采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都需要大量投资,于是一些资本家便合股开办各种大企业,并对小企业予以兼并。这一现象促成了 ( )
A.工厂制产生 B.垄断组织出现
C.公有制发展 D.计划经济盛行
解析:19世纪下半叶,大企业兼并小企业,资本和生产越来越集中,导致垄断组织出现,这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工厂制,19世纪下半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私有制发展,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形成计划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本课提要
1.时间
(1)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2)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3)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4)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2.知识
(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转移,商业经营方式和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基础巩固】
1.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和贝壳,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荷兰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
C.荷兰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荷兰地处欧洲的交通要地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和贝壳,从巴西进口蔗糖”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根据“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等职业,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并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使荷兰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促进了荷兰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
答案:A
2.如下图所示,推动采矿业、交通运输业革命的动力是( )
19世纪早期英国煤矿 1825年斯蒂芬森
发明的火车机车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促进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B项正确;珍妮机是纺织业领域的发明,排除A项;C、D两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
答案:B
3.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从材料中可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列强的资本输出已完全取代了商品输出
C.世界各地产品已打入欧洲市场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材料“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制成品提供了市场”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但依然存在商品输出,故B项不符合题意;“世界各地”表述太绝对,故C项不符合题意;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4.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商业贸易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变化。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变化的是 ( )
A.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推动了人口迁移与族群混合现象
C.新型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D.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人口迁移与族群混合现象,但是这不属于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因此答案为B项;其他表述均正确,可以排除。
答案:B
5.17世纪上半叶是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英、法、荷等国在国内外贸易中竞争的重要手段是 ( )
A.殖民扩张 B.组建贸易公司
C.军事征服战争 D.输出商品
解析:17世纪初,为了有效地垄断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6.鸦片战争之后,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对于这一过程的研究,下列资料最可信的是 ( )
A.《官场现形记》中的相关描述
B.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影像资料
C.《清朝兴亡史》中的内容记载
D.中国通商银行章程影印件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最为可信的研究史料是“中国通商银行章程影印件”,这属于第一手史料,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7.下列关于16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列强向美洲与非洲大量倾销商品
C.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非洲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A项错误;“三角贸易”中欧洲向非洲输出廉价工业品,从美洲掠取金银、原材料等,故B项错误;“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正确;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奴隶,主要是卖到美洲以补充当地种植园劳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8.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B.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
C.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
D.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500年和1900年分别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四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盖恒十而八九也。”
(1)材料一、二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不同的 看法?
(2)材料三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归纳其具体 表现。
(3)材料四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解析:第(1)题,由材料“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可见材料一认为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由材料“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可见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各地区、各种族集团由隔绝走向联系和交往。第(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二问,由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可从商品种类、商业机构和商贸中心等方面归纳。第(3)题第一问,由材料“(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结合所学可知,此处“旧工业”当指家庭传统手工业。第二问,结合所学,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紧对外扩张,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世界各地区、各种族集团由隔绝走向联系和交往,即新航路开辟。
(2)商业革命。表现:商品流通的品种和数量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业投机现象盛行;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3)传统手工业。关联: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拓展提高】
10.阅读以下示意图,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以后,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得到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A
11.(2022·广东湛江)从17世纪末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直接贸易(用银支付),荷兰东印度公司却仍习惯于接待乘坐帆船前往巴达维亚(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进行贸易的中国商人,他们始终坚持以货易货的间接贸易,避免使用现金。材料可用来说明 ( )
A.近代英荷两国对外贸易的根本差异
B.近代荷兰对外贸易依赖中国
C.17世纪荷兰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D.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败的原因
解析:从材料“从17世纪末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直接贸易(用银支付),荷兰东印度公司却仍习惯于接待乘坐帆船前往巴达维亚(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进行贸易的中国商人,他们始终坚持以货易货的间接贸易,避免使用现金”中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用白银开展直接贸易,用白银和棉花换取中国的茶叶,越来越掌握亚洲贸易的主动权,荷兰始终坚持间接贸易,这使得荷兰无法适应即将到来的18世纪的商业革命,与英国相比荷兰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败的原因之一,故选D项;材料是英荷东印度公司的表象差异,并不是根本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荷兰更多和中国商人进行贸易,不能代表依赖中国,排除B项;17世纪英国和荷兰通过东印度公司获取了巨额财富,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但材料考查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方式的差别对荷兰的影响,故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答案:D
1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三角贸易” (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解析:由材料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通过向美洲贩运大量的奴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三角贸易”成为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故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并不只是“三角贸易”,故C项错误;贩运奴隶是为弥补美洲种植园劳动力的不足,而不是因为开采白银的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A
13.下表是1850—1870年国际贸易统计表(单位:亿马克),据此表可知 ( )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50
145
33.8
15
21
12.8
1870
374
91.8
45
42
34
A.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
B.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
C.欧美经济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D.美国贸易增速居首位
解析: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在1850—1870年的国际贸易中占比最大,遥遥领先于法、德、美,所以说大国贸易发展不均衡,故选B项;工业革命之前国际贸易一直存在,工业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1850年欧美四国国际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6.97%,1870年欧美四国国际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6.90%,所以,欧美经济扩张的趋势不明显,排除C项;法国贸易增速居首位而不是美国,排除D项。
答案:B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地瓜)、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园生产的大量菸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督鄂,汉口的早期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1889年前,汉口的直接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只有数十万两、数百万两不等,到1905年已突破3500万两;间接贸易1880年为4220万两,而1904年已突破1亿两大关。除了传统的英国银行外,德国、法国、俄国、日本的银行也纷纷来汉设立分行。同时,中国通商银行、大清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也在汉口开业。
——摘编自陈锋《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 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口早期近代化的体现,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图中的事物和世界市场形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解析:第(1)问,变化由商品交换的种类、商业范围来分析即可;从其时代背景中分析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体现”通过对外贸易数字及开设银行分行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通过所反映的中国当时所处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现象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第(3)问,左图到右图讲的是交通工具由帆船到汽车的变化,这说明动力发生了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体现:进出口贸易数量增长很快,国内外银行纷纷在汉口设立分行。关系: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新型的商业经营 方式。
(3)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