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1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2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3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4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5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6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7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微专题1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微专题1,题组1,题组2,题组3,题组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编者按:虚词释义是安徽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编者特设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微专题,整理了16个古诗文重点虚词,并给出相应虚词对应的样板文,帮助考生掌握其常见用法和意义。
    古诗文重点虚词一词多义通关
    一、而 (虚词样板文:《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执策而临之 (4)博学而笃志 (5)择其善者而从之
    (1)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2)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3)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4)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5)择其善者而从之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乃记之而去 (3)不义而富且贵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濯清涟而不妖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2)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3)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5)濯清涟而不妖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1)温故而知新 (2)学而不思则罔 (3)呼尔而与之 (4)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佳木秀而繁阴
    (1)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2)学而不思则罔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3)呼尔而与之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4)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5)佳木秀而繁阴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1)临溪而渔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杂然而前陈者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乃援琴而鼓之
    (1)临溪而渔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3)杂然而前陈者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5)乃援琴而鼓之 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二、何(虚词样板文:《陋室铭》)
    (1)何陋之有          (2)何夜无月 (3)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何以战 (6)问君何能尔
    (1)何陋之有         疑问代词,什么 (2)何夜无月 疑问代词,哪一个 (3)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疑问代词,何故,为什么 (4)徐公何能及君也 疑问代词,怎么 (5)何以战 疑问代词,什么 (6)问君何能尔 疑问代词,何故,为什么
    (1)长夜沾湿何由彻 (2)水何澹澹 (3)何似在人间 (4)然则何时而乐耶 (5)万钟于我何加焉 (6)乡书何处达
    (1)长夜沾湿何由彻 疑问代词,怎么 (2)水何澹澹 副词,多么 (3)何似在人间 疑问代词,怎么 (4)然则何时而乐耶 疑问代词,什么 (5)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什么 (6)乡书何处达 疑问代词,何处,哪里
    三、之(虚词样板文:《爱莲说》)
    (1)水陆草木之花      (2)求之下流,固颠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何陋之有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1)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相当于“的” (2)求之下流,固颠 第三人称代词,指石兽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何陋之有 助词,标志宾语前置,不译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三人称代词,指徐公
    (1)为宫室之美 (2)往送之门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曲肱而枕之 (5)马之千里者
    (1)为宫室之美 助词,相当于“的” (2)往送之门 动词,往,到……去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4)曲肱而枕之 第三人称代词,指胳膊 (5)马之千里者 助词,标志定语后置,不译
    (1)无案牍之劳形 (2)渔人甚异之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此之谓失其本心 (5)公与之乘
    (1)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渔人甚异之 第三人称代词,指桃花林的景色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助词,相当于“的”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公与之乘 第三人称代词,指曹刿
    (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其此之谓乎 (3)吾妻之美我者 (4)处处志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三人称代词,指“是心” (2)其此之谓乎 助词,标志宾语前置,不译 (3)吾妻之美我者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处处志之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助词,相当于“的”
    四、于(虚词样板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相与步于中庭       (2)至于夏水襄陵 (3)吾于何逃声哉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相与步于中庭       介词,在 (2)至于夏水襄陵 介词,到 (3)吾于何逃声哉 介词,从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从(向)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介词,在 (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对于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皆以美于徐公 (3)征于色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皆朝于齐        (6)欲有求于我也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2)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3)征于色 介词,在 (4)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对于 (5)皆朝于齐        介词,到 (6)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对
    (1)多会于此 (2)所恶有甚于死者 (3)至于斟酌损益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欲报之于陛下也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多会于此 介词,在 (2)所恶有甚于死者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3)至于斟酌损益 与“至”连用,表示承前另提一个话题,至于 (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介词,在 (5)欲报之于陛下也 介词,给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介词,到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当求之于上流 (4)至于负者歌于途 (5)能谤讥于市朝 (6)舜发于畎亩之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2)奉命于危难之间 介词,在 (3)当求之于上流 介词,在 (4)至于负者歌于途 与“至”连用,表示承前另提一个话题,至于 (5)能谤讥于市朝 介词,在 (6)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自
    五、虽(虚词样板文:《马说》)
    (1)虽乘奔御风      (2)虽有千里之能 (3)故余虽愚
    (1)虽乘奔御风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使 (2)虽有千里之能 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然 (3)故余虽愚 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然
    (1)虽有嘉肴 (2)故虽有名马 (3)虽欲言
    (1)虽有嘉肴 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然 (2)故虽有名马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虽然 (3)虽欲言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即使
    六、其(虚词样板文:《马说》)
    (1)不得志,独行其道       (2)其真不知马也 (3)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4)流辈甚称其贤 (5)其名为鲲 (6)谓其妻曰
    (1)不得志,独行其道      代词,指自己的 (2)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3)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代词,指大鹏 (4)流辈甚称其贤 代词,指马生的 (5)其名为鲲 代词,指它的 (6)谓其妻曰 代词,指他(邹忌)的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喜洋洋者矣 (3)颓然乎其间者     (4)以其境过清 (5)人不堪其忧 (6)其真无马邪  
    (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示选择,还是 (2)其喜洋洋者矣 指示代词,那 (3)颓然乎其间者     代词,指他们(众宾客)的 (4)以其境过清 代词,指小石潭的 (5)人不堪其忧 指示代词,那种 (6)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反诘。岂,难道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其此之谓乎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词,指大鹏的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指渔人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指示代词,这种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指千里马 (5)其此之谓乎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代词,指岳阳楼的
    (1)乐亦在其中矣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必先苦其心志 (5)策之不以其道 (6)锺子期辄穷其趣
    (1)乐亦在其中矣 指示代词,这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代词,指他们的 (3)其岸势犬牙差互 代词,指小石潭的 (4)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指他的 (5)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它的 (6)锺子期辄穷其趣 代词,其中的
    七、以(虚词样板文:《曹刿论战》)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卷石底以出 (3)以中有足乐者 (4)必以信 (5)可以一战 (6)不敢出一言以复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介词,拿,用 (2)卷石底以出 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 (3)以中有足乐者 介词,因为 (4)必以信 介词,按照,依照 (5)可以一战 介词,依靠 (6)不敢出一言以复 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以衾拥覆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以伤先帝之明 (6)以为顺流下矣
    (1)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2)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词,拿,用 (3)以衾拥覆 介词,拿,用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5)以伤先帝之明 连词,表示结果,有“因而”的意思 (6)以为顺流下矣 动词,认为
    (1)可以为师矣 (2)必以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以其境过清 (5)策之不以其道 (6)受命以来
    (1)可以为师矣 介词,依靠 (2)必以情 介词,按照,依照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4)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为 (5)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依照 (6)受命以来 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
    (1)无从致书以观 (2)俯身倾耳以请 (3)必以分人 (4)皆以美于徐公 (5)以彰其咎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1)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2)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 (3)必以分人 介词,把 (4)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5)以彰其咎 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介词,把
    八、为(虚词样板文:《鱼我所欲也》)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故不为苟得也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以顺为正者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变为,变作 (2)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做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介词,由于,为了 (4)以顺为正者 动词,当作,作为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动词,叫作,称为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介词,被
    (1)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为人谋而不忠乎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全石以为底 (6)其名为鲲
    (1)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动词,担任,充当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给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向 (5)全石以为底 动词,当作,作为 (6)其名为鲲 动词,叫作,称为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武陵人捕鱼为业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4)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5)念无与为乐者 (6)众服为确论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动词,做 (2)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当作,作为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动词,做 (4)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动词,担任,充当 (5)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做 (6)众服为确论 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1)俱为一体 (2)酿泉为酒 (3)初为霖雨之操 (4)可以为师矣 (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化而为鸟
    (1)俱为一体 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2)酿泉为酒 动词,变为,变作 (3)初为霖雨之操 动词,做(弹奏) (4)可以为师矣 动词,担任,充当 (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动词,做 (6)化而为鸟 动词,变为,变作
    九、者(虚词样板文:《记承天寺夜游》)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马之千里者 (3)或异二者之为 (4)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人” (2)马之千里者 助词,标志定语后置,不译 (3)或异二者之为 代词,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 (4)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1)二者不可得兼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南冥者,天池也 (4)无可进者
    (1)二者不可得兼 代词,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方法” (3)南冥者,天池也 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无可进者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事情”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以中有足乐者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后遂无问津者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2)以中有足乐者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事情”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后遂无问津者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人”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4)故渔者歌曰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助词,标志定语后置,不译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3)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人” (4)故渔者歌曰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的人”
    十、然(虚词样板文:《醉翁亭记》)
    (1)豁然开朗    (2)然则天下之事 (3)欣然起行 (4)然后能改
    (1)豁然开朗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2)然则天下之事 指示代词,与“则”连用,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欣然起行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4)然后能改 指示代词,这样
    (1)屋舍俨然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屋舍俨然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
    (1)独怆然而涕下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杂然而前陈者 (4)然则何时而乐耶
    (1)独怆然而涕下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指示代词,这样 (3)杂然而前陈者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4)然则何时而乐耶 指示代词,与“则”连用,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然后能自反也 (3)颓然乎其间者 (4)佁然不动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2)然后能自反也 指示代词,这样 (3)颓然乎其间者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4)佁然不动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十一、乃(虚词样板文:《桃花源记》)
    (1)见渔人,乃大惊  (2)乃不知有汉 (3)乃石性坚重 (4)乃重修岳阳楼 (5)乃援琴而鼓之
    (1)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2)乃不知有汉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竟然,居然 (3)乃石性坚重副词,表示肯定,就是,原来是 (4)乃重修岳阳楼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5)乃援琴而鼓之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1)乃记之而去 (2)乃入见 (3)乃下令 (4)久而乃和 (5)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1)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2)乃入见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3)乃下令 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4)久而乃和 副词,表示两事顺承,才 (5)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
    十二、所(虚词样板文:《小石潭记》)
    (1)仿佛梦魂归帝所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曾益其所不能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仿佛梦魂归帝所     名词,处所,地方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 (3)皆若空游无所依 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事物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事物 (5)曾益其所不能 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事物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与“以”连用构成介宾结构,可译为“……的原因”
    (1)优劣得所 (2)不知所言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所以动心忍性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优劣得所 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 (2)不知所言 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事物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与“以”连用构成介宾结构,可译为“用来” (4)所以动心忍性 与“以”连用构成介宾结构,可译为“用(这些)来”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事物
    十三、乎(虚词样板文:《岳阳楼记》)
    (1)不亦说乎       (2)宜乎众矣 (3)子未学礼乎 (4)在乎山水之间也    (5)是亦不可以已乎 (6)其此之谓乎
    (1)不亦说乎       语气词,表示反问 (2)宜乎众矣 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 (3)子未学礼乎 语气词,表示反问 (4)在乎山水之间也    介词,相当于“于” (5)是亦不可以已乎 语气词,表示反问 (6)其此之谓乎 语气词,表示推测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3)不更颠乎 (4)得无异乎 (5)颓然乎其间者 (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1)为人谋而不忠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气词,表示推测 (3)不更颠乎 语气词,表示反问 (4)得无异乎 语气词,表示推测 (5)颓然乎其间者 介词,相当于“于” (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语气词,表示反问
    十四、与(虚词样板文:《鱼我所欲也》)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吾谁与归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4)遂与外人间隔 (5)每与臣论此事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与之论辨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介词,和 (2)吾谁与归 连词,和,同 (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连词,和,同 (4)遂与外人间隔 介词,和 (5)每与臣论此事 介词,和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助词,同“欤” (7)与之论辨 介词,和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与民由之 (4)蹴尔而与之 (5)念无与为乐者 (6)天与云与山与水 (7)公与之乘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介词,和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与民由之 连词,和,同 (4)蹴尔而与之 动词,给予 (5)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 (6)天与云与山与水 连词,和,同 (7)公与之乘 连词,和,同
    十五、则(虚词样板文:《岳阳楼记》)
    (1)则有去国怀乡     (2)不效,则治臣之罪 (3)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则有去国怀乡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2)不效,则治臣之罪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3)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 (5)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连词,常“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1)则素湍绿潭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学而不思则罔
    (1)则素湍绿潭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2)入则无法家拂士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如”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 (5)学而不思则罔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十六、焉 (虚词样板文:《湖心亭看雪》)
    (1)不复出焉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又何间焉 (5)惧有伏焉
    (1)不复出焉       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3)万钟于我何加焉 语气词 (4)又何间焉 语气词(5)惧有伏焉 语气词
    (1)必有我师焉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二石兽并沉焉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5)则又请焉

    相关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字词整合迁移训练(四)实词一词多义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文言字词整合迁移训练(四)实词一词多义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数量小不多,排行在后的,擅长善于,好的方面优点,做善事,好的正确的,待等到,比得上,来得及,做得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说明文阅读课件1: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说明文阅读课件1,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三说明文阅读,一按说明对象分,二按语言特色分,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逻辑顺序,冬眠的奥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1: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1,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帮,真题帮,记叙文阅读,刘四爷刘四,曹先生,承上启下,知识帮,记叙顺序,记叙人称,人物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