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课件,共60页。
唐诗五首八 年 级(上)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诗五首》,感受唐诗的魅力。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每首律诗有八句,一、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律 诗野 望 王 绩走进作者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律诗之一。 课文讲解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野 望 王 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2)薄(bó)暮:傍晚。薄,迫近(3)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4)秋色:一作“春色”。(5)落晖:落日。(6)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7)禽:鸟兽,这里指猎物。(8)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注 释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东皋 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 徘徊。 归依。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 不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落日。诗意: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诗句运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诗意: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相视,互看比喻隐居不仕。诗意: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只好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诗句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诗人“望”的时间、地点,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远景 静 静谧萧瑟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是怎样来描写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近景 动 画面鲜活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诗文理解 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 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野 望诗歌结构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苦闷彷徨文章主旨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 鹤 楼(唐)崔颢19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楼,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的由来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hào(?~754),汴bian州(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崔颢以才名著称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有《崔颢集》。其代表作《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作者简介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离开,离去。只剩下,仅留下。飘飘荡荡的样子。诗意: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晴日里的原野。分明的样子。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故乡。诗意: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烟霭笼罩江面。文章探究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铺垫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世事茫然,吊古伤今之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晴川历历汉阳,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平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念之情。七、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字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而自己官途失意,还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更添异地飘泊之感。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怀乡之情。尾联将思乡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艺术技巧 1.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的前四句从神话传说写起,是诗人登楼向上远望后的联想,是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是虚景、写意。 接着的两句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 ,见到隔江一派大好景色: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是实景、摹象。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知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 情景交融——景随情动,情由景生。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是远景。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是日景。 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乡之情,是晚景。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黄鹤楼诗词结构愁而不怨意境高远 诗歌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表达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文章主旨使至塞上 王 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孟浩然齐名,时称“王孟”。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的。当时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tǔ)(bō ),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旱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在赴边途中,心情激愤抑郁,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使至塞上”,即奉命出使边塞。注释: 1.“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2.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 3.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4.长河:指黄河。 5.“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欲:要。问:慰问。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课文解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黄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首联 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颔联 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诗句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运用比喻手法,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 绘景—— 塞外风光 (千古名句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 颈联 绘景—— 塞外风光 (千古名句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句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尾联 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叙事抒情 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出使边塞景由事终小结文章主旨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作者简介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背景链接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题目交代了地点——荆门, 事件——送别 。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乘船。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课文解读往。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平原。辽远无际的荒原。(如同)飞下的天镜。结:形成。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仍:仍然,依旧。怜:喜爱。思乡之情诗意:(我)还是喜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乘舟东行。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再读古诗,讨论思考: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鉴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水中映月图“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天边云霞图 鉴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绘景抒情:怜水送行舟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诗歌结构雄浑壮阔意境高远文章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解题 钱塘湖春行地点:钱塘湖 时间:春 事件:游玩课文讲解 听朗读,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再读课文,理解诗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即贾公亭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诗意: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涨得同堤岸相平,白云重叠,与湖水相连。首联如何扣题?1、“孤山寺”和“贾公亭”是西湖边特有的景物, 紧扣“钱塘湖(西湖)”;2、 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包含有位置的移动,照应了“行”;3、“水面初平”和“云脚低”是早春时的特有景 象,紧扣“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初春时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衔取。诗意: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精读细研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争”字用得巧妙,巧妙在哪里?(修辞角度)1.拟人修辞。2.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3.突出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4.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表达春光难得和宝贵。“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各种颜色的野花。副词,将要,就要。使人眼花缭乱。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遮没,盖没。诗意: 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湖的东面百游不厌。同“荫”,指树阴。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诗意: 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 那便是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胸臆译文:我最爱湖东这个地方,总觉得走不完,看不完似的,那碧绿的杨树荫里有多美的白沙堤啊!“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远景仰视俯视远景近景精读细研 律诗行文,一般遵守起承转合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试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析起承转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起:总写湖水。承:承接上文,描写湖边景物。转:从树上转到地上。合:结束全文。钱塘湖春行 首联:地点时令 颔联:绘春景 颈联:绘春景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诗词结构由衷喜悦尾联:抒真情 行不足乱花迷眼浅草没蹄寺北亭西水平云低 文章主旨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东皋( ) 薄暮( )落huī( ) 采wēi( )征péng( ) hòu( )骑燕然( ) jīng( )门•••gāobó晖薇蓬候yān荆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_(2)徙倚欲何依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云千载空悠悠_________________(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5)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_______•••••••接近徘徊飘飘荡荡的样子平川、原野慰问(6)长河落日圆____________________(7)来从楚国游____________________(8)仍怜故乡水 ____________________(9)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______(10)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指黄河往喜爱刚刚向阳的树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通常每两句为一联,共八联。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通常押平声韵。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有“诗圣”之称,精通书画。苏轼评价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C.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黄鹤楼与岳阳楼、芙蓉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与元稹等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他与元稹世称“元白”。【答案】D【点拨】A项,律诗共四联;B项,王维有“诗佛”之称,“诗圣”为杜甫;C项,黄鹤楼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4. 理解型默写。(1)晓雯重阳节陪父母爬香山,面对秋意正浓的山野,她不禁想起《野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交代诗人此行目的及身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奇特大胆的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故乡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表现早春时节鸟儿欢快筑巢景象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5)[跨学科综合题]A、B、C、D是横坐标与纵坐标的融合点,请根据所给信息写出符合要求的诗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赠从弟》(其二)]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5. 诗歌尾联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尾联巧妙用典,用伯夷、叔齐的故事,表明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寻找慰藉。全诗流露出诗人因失意而孤独抑郁的心情。一、课文研读6.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伫立东皋之上,暮色中举目四望,难以名状的愁绪涌上心头,为中间四句的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B.颔联运用对偶对远处景物进行描绘:淡淡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C.颈联着力刻画牧人放牧归来的场景,“驱”“返”“带”“归”四个动词,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绝句风气之先,历来为学者所重视。D7. [跨学科综合题]学校文学社举办了主题为“诗画相映”的活动。老师为此活动准备了以下这幅画。社员们对图画的配文有了不同的意见。A认为应该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B认为应该配“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你赞成谁的观点?请选择并说明理由。我赞成A的观点。理由:“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层层树木都染上秋天的色彩,落日的光芒披覆在重重山岭之上。图画远处是落日,光芒洒在山和树上,符合这两句诗的内容。(二)[2023年1月北京东城期末]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8. 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孤独寂寞(或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9.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示例: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生机盎然。10. 李白登黄鹤楼时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崔颢的《黄鹤楼》,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全诗情景交融,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滋生浓浓的乡愁;此诗由写景而营造的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全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11.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气势,“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这一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多角度问】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________美。②美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①意境 ②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长河”,有浑圆的“落日”。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心境。B.颔联中的“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颈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D.“候骑”意思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诗人倍感温暖。D(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绘景取胜,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整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B.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的楚地游览,交代地点和事由。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诗人喜悦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D.尾联将“故乡水”拟人化,用“怜”“送”二字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情意,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D14. 任选角度品味本诗颔联,并具体说说从该角度品味这联诗的好处。(从节奏、押韵、对仗、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谈皆可)示例:“随”“入”两个动词用得好,不仅平仄相对,而且能与之后的“尽”“流”配合。山本是静止的,“随”字一出,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恰当地描摹出坐在船上的诗人眼之所见,即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用“入”字描摹出长江水朝着荒原奔流而去,和大地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炼字既帮助我想象诗人乘船渡过荆门之后看见的壮阔景象,又让我体会到诗人的喜悦开朗心境。(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15. 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春色的喜爱之情。16.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体现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请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示例:“争”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早春西湖黄莺争鸣的热闹景象,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