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 26《诗词五首》(第1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
展开第26课 诗词五首(第1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掌握诗歌中易读错的字词,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前三首诗歌,体会不同体裁、题材诗歌的不同韵律特点。
2.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1.先认读生字词,再熟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搜集前三首诗歌作者的生平信息及其代表作品。
《饮酒》(其五)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有《陶渊明集》。
2.了解写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有名的组诗。一般推断该组诗写于诗人归田(405)之后的第十二年。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诗兴大发,借诗抒发感慨。
3.了解古代诗歌的分类。
(1)按照体裁,诗歌可分为:
①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②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④曲:又称为词余,包括散曲和杂剧。
(2)按照题材,诗歌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咏物言志诗: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等进行描摹,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作者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对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抒发守边将士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二、合作探究
1.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听《饮酒》(其五)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饮酒》(其五),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2.给诗歌分类。
从体裁和题材来看,本诗分别属于什么诗?
3.理解诗歌之意。
(1)从表达方式来看,全诗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先明确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判断归类。)
(2)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作者住在繁杂的“人境”,却说自己听不到人世的嘈杂,这是为什么?“心远地自偏”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怎样理解“真意”一词?(结合全诗,说说“真意”指的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体会作者情感。
有的版本为“悠然望南山”。你认为“见”和“望”哪个字更好?(先将这两个字分别带入原句并朗读,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然后小组讨论,从不同的字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的角度,分析哪个字更好。)
《春望》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了解写作背景。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二、合作探究
1.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听《春望》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春望》,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2.给诗歌分类。
从体裁和题材来看,本诗分别属于什么诗?
3.理解诗歌之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写了哪几种意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提取首联中描写的意象,简单说一说这些形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2)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和“恨”的主体是人还是花鸟,历来有争议,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体会作者的感情。)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根据整首诗的背景和内容,理解白头短发、插不上发簪的原因,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4.体会作者情感。
本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如何完美结合的?(先要理解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别指的是什么,然后分析两者是如何融于一诗的。)
《雁门太守行》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被后世誉为“诗鬼”,他的诗被称为“李长吉体”。有《昌谷集》。
2.了解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二、合作探究
1.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1)听《雁门太守行》的朗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2)自由朗读《雁门太守行》,尝试融入自己的情感。
2.给诗歌分类。
从体裁和题材来看,本诗分别属于什么诗?
3.理解诗歌之意。
红旗为什么是“半卷”?(从诗歌的背景以及战争的情况分析。)
4.体会作者情感。
(1)赏析诗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这一联所描绘的画面,结合其中具有突出表现力的关键字或词进行赏析。)
(2)赏析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先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然后体会句子所传达出的感情。)
(3)诗中大量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找出本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怎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