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全)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2》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2》教案,共48页。
第三单元·儿童生活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训练学生通过提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共安排了三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本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教材用指导语加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并且提示了写话最基本的要求:“写在方格纸上”“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引导学生注意写话的基本格式要求。起始阶段的写话练习,重在培养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本表达出来,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对学生写话的内容不作过多要求,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曹冲称象
这篇经典的历史故事,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2课时
玲玲的画
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把弄脏的画改成了一幅美丽、有趣的画。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2课时
一封信
本文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温暖的亲情。
比较两封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说说喜欢哪一封信,并说明理由。
2课时
妈妈睡了
本文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的情景,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2课时
口语交际
做手工
介绍自己的一件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学会按顺序进行表达,提高表达能力。
能按顺序介绍制作过程;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1课时
语
文
园
地
三
识字加油站
以9组词语激发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的欲望。
认识12个生字,了解词组的结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运用同音字;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基本写话格式要求;积累好词佳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想象画面,背诵古诗;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2课时
字词句运用
区别形近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写话
写一写自己喜爱的玩具。
展示台
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词句。
日积月累
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我爱阅读
阅读《王二小》这个故事,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4 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
柱子”等11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
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重
点)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
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重难点)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正确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
3.学会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工具“秤”。
导语:(课件出示菜场、超市的人员给顾客称东西图,引导学生说出“秤”)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物品。我们如今使用的大都是电子秤,但是在电子秤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的称重工具是什么样的呢?
2.(课件出示关于秤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秤杆、秤砣”等词语,读准翘舌音“秤”。
3.出示谜语并猜出谜底,导入本课学习。
四条大腿粗又圆,两把长刀硬又尖。全身披挂银盔甲,后面甩根细皮鞭。(大象)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提出质疑。
预设:曹冲为什么称象?他是怎么称的?
(2)认识“曹”和“称”字。“曹”是上下结构的字。“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右边是“尔”。
(3)区分“称”与“秤”字,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
“称”与“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木旁,学生容易混淆误读。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看图的方式,在语境中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4)简单了解曹操和曹冲。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冲(196—208)字仓舒,东汉末年人,从小聪明仁爱,深受曹操喜爱。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查不认识的字,查出后多读几遍。
(2)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组成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指导。
2.读下列词语, 读准加拼音的汉字。
3.汇报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
(1)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
①偏旁相同。
·木字旁:“根”“柱”“杆”。课件出示树根、柱子、木质栏杆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木字旁识记生字。注意“杆”是个多音字,在“枪杆、一杆秤、杠杆”里读ɡǎn,在“旗杆、栏杆、标杆”里读ɡān。
·言字旁:“议”“论”。课件播放学生课堂小组讨论的小视频,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理解“议论”的含义。这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构成词语“议论”,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②加一加、减一减。
砍=石+欠 员=口+贝 柱=木+主
止=正-一 站=立+占 岁=山+夕
称=秤-平+尔 杆=秆-禾+木
③比一比识字。
“重”和“量”:这是一组字形相近的生字,两个字中都有“里”。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④自编字谜:“上”多一竖。(止)
(2)交流其他识记生字的方法。
4.出示生字,学生以开火车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5.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
(2)当小老师范写,师生共评。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预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使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6.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查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过渡:曹冲为什么要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曹冲用什么方法称象?同学们在上课前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读课文要弄懂的重要问题。下面请大家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2.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3.教师引导,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一般来说,一个故事都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起因;再就是故事发展的经过,也就是过程;最后是故事的结果。同学们已经将课文读过几遍了,那现在能和老师一起分一分吗?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起因);第二部分是第3、4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经过);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结果)。
四、积累背诵,作业设计
1.摘抄本课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试着背一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2.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生用多种方式读。
2.读读语段,指名写出生字,教师点评。
七十多suì的王大爷划着小chuán,靠岸卖莲蓬。他zhàn在船头,大声吆喝着:“卖莲蓬啰,刚摘的嫩莲蓬!”岸边的一棵大树dǐ下,有人正在乘凉,听到吆喝声走了过来,挑了一些莲蓬。王大爷拿出一ɡǎn chènɡ,仔细地chēnɡ了chēnɡ,rán后告诉顾客:“这些莲蓬有两斤,就收你10块钱吧!”
3.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并说一说为什么要称象。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大象是哪里来的?有哪些人去看大象?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用横线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3.交流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出示句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1)思考: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2)学生画一画大象的样子,教师课件出示大象的各种图片,感受大象的身子像墙,腿像柱子。
(3)指导朗读:“又高又大”要重读,表现大象的特点。
(4)教师引导:“像……像……”这两处比喻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大象的耳朵、鼻子分别像什么: 像 ,
像 。
4.交流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一边……一边……”的含义,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预设:教师可问学生:官员们看象、议论象是先后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学生能回答出是同时进行的,再告诉学生当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时,可以用关联词“一边……一边……”。
(3)课件出示下面一组句子,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到底”的意思。
(4)学生讨论当时官员们议论象的场面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演一演。
(二)学习第3、4自然段,看看官员们的笨办法、曹冲的妙办法。
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是什么?
2.4个学生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朗读指导:曹操的话,要带着疑问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一句话,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二句话,要用反问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中的“直摇头”要重读,说明曹操很不赞同官员们的办法。
3.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官员们的办法: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来称象。这个办法不可行,一方面,需要先造大秤,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秤,也没人提得起来。(板书:官员们——造大秤)
4.请一个小组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其他学生点评他们演得好不好。
过渡:官员们砍大树做秤杆来称象的办法行不通,曹冲的办法呢?我们来看一看。
5.学生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反复地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
6.出示一组句子进行对比,学生读一读,体会情感、语气上的区别。
◇曹冲七岁。 ◇曹冲才七岁。
预设:教师可以试着故意问一名同学:“你今年几岁?”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回答:“哦,你才x岁。”再请学生想一想:这里的“才”是什么意思呢?可见“才”能加强语气,这里的“才”显示出了学生的年龄小。而课文中的“才”也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带有惊讶、夸赞的语气。
7.结合课后题第二题讨论: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分为四步。再……然后……)
8.教师板书曹冲称象的步骤,学生交流。
(1)称象步骤:赶象上船——在船舷上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头,船身下沉至画线处——称出石头的重量。
预设:描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动词,如“赶、画、装、称”等。可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再说说称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说说图上描绘的是称象的哪一个步骤。
(2)交流: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
9.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称象的过程。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在语境中巩固生字“线”和“止”,再指名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提示:说话时可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三)学习第5自然段,弄清称象结果。
1.对比学习。看看曹操的不同反应,说说哪个方法好。
(1)在文中找出曹操面对不同方法的反应,读一读,注意朗读语气。还可以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
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直”“微笑”来体会曹操的态度。理解“直”时,可让学生试着把“直”换成其他词语,想象曹操不停摇头的神情,可见他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注意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对曹冲办法的欣赏和赞同。
(2)把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对比来看,说说自己的看法。
2.师生互说,明确知识。
哪句话表明曹冲的办法有用?(最后一句话。)“果然”有什么效果?(证明曹冲的办法切实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更突出了曹冲的聪明。)
三、拓展延伸,思维创新
1.当堂做实验,验证曹冲的办法。(机动,有条件的可以做)
一名学生说称象步骤,另一名学生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秤、笔等,让一名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另一名学生根据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演示步骤:①将玩具象放在水中的小木船上→②沿着水面在小木船上画线→③拿出玩具象,往小木船上装小石块让小木船下沉到画线处→④取出小石块,用秤称其重量。
2.引导学生思考:在古时候有限的条件下,你们还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吗?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考新方法,也可以完善曹冲的方法。
(1)创新的方法。
①课件展示学生玩的游戏(滑滑梯、荡秋千、玩跷跷板等),学生交流能否因此受到启发。
②可以用“跷跷板”的方法称象。找一块巨大的木板或石板,做一个类似跷跷板的工具,一边让大象站上去,在另一边放上石头,等跷跷板完全平衡时就可以称石头的重量了。其他学生可质疑:大象重量太大,如何找那么坚固而大的木板或石板?另外,如何保证大象能乖乖地站在木板或石板上?
(2)改进的方法。
①想一想:曹冲称象的哪个步骤可以改进?
②讨论交流,设计多种改进方法,如将石头换成牛,这样不用搬石头,节省人力。其他学生可质疑:称石头的秤比较好找,但能称牛的重量的秤不好找,这是不是又制造了麻烦?
3.学生交流自己对曹冲的印象,以及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我的反思有以下两点:
1.要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曹冲才七岁。”“到底”“才”,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或进行对比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2.读文质疑,合作解疑,用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得到提升。
今后的每节课,如果我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5 玲玲的画
教学目标
1.会认“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幅”等10个字,会写“评奖、
时间”等7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用“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
容,讲述故事。(重点)
3.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重难点)
1.会认“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画、幅”等10个字,会写“评奖、时间”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树洞图和树洞手绘画,激起学生的兴趣。
导语:(出示树洞图)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个树洞,看起来既不美观,又让人心疼大树。那我们再来看看这张图片。(出示树洞手绘画)这是一个爱画画的人,看到这个树洞,想让大树重添生机,就用颜料和画笔画出了一幅生动、可爱的图画。这样一来,这个树洞反而变美观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爱画画、爱动脑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玲玲。
2.板书课题,识字交流:识记“玲”字。
过渡:大家先来给玲玲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小女孩图片,生说:你好,玲玲!)
(1)引导识字、正音:“玲”是后鼻音,“玲玲”是一个名字,第二个“玲”读轻音。“玲”是形声字,右边的“令”表示读音,左边是个王字旁,表示意思。王字旁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王字旁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的、美好的东西。“玲玲”也是拟声词,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2)读课题,猜一猜:小姑娘玲玲和画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通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生字表或字典。
(3)正确朗读课文,不漏字、不添字。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合作识字。
(1)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并准备全班交流。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读文识字效果。
(1)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其他学生适时补充。明确“幅”的读音是fú。
(2)引导学生归纳,可以采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的生字有“玲、详、幅、评、脏、催、懒、糟”。
(3)形近字辨析。
详(详细) 幅(一幅画) 评(评比)
洋(海洋) 副(副班长) 平(平时)
报(报纸) 并(并且)
抱(怀抱) 开(开心)
(4)出示会认字,指名读、抢读、全班齐读。
4.生字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齐读生字,注意一看结构,二看占位,三看关键笔画。
左右结构:幅 评 纸 报
上下结构:奖 另 拿 并
半包围结构:画 独体字:及
(2)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
“报”的右边先写横折钩,再写竖;“及”的起笔是撇,第二笔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同桌比赛书写、互评。
5.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查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完课文后有哪些感受?
2.教师指几位学生接读全文,其他学生听后点评。
点评要点:可以从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语速是否过快或过慢、语气语调是否到位、声音是否响亮清晰等方面来评价,可以先肯定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
3.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预设:可以通过做动作理解“端详、收拾、懒洋洋”的意思,还可以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
4.整体感知情节,理清课文顺序。
(1)出示三幅图画(玲玲最初画的画、玲玲不小心弄脏的画和玲玲最后修改的画,打乱顺序出示),教师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作课文的插图,应该哪一幅在前,哪一幅在后?拿不定主意的可以再快速读课文。
(2)学生根据故事顺序给图画排序并说明理由。
(3)借助图片,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学习《曹冲称象》时,我告诉大家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故事情节,本文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说,谁能说一说?
预设: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增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4)怎样划分课文的层次?
(5)图文对照:想想这三幅图可以分别和文中哪三个自然段对应,在这三个段落前做上记号。
意图:在低年级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这个教学环节采用图文对照阅读的方式,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脉络,用图画帮助学习切入课文的学习。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回顾课文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
(1)与同学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巩固生字新词。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大闯关。
(1)第一关(课件出示会认字):指读、比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2)第二关:听写含会写字的词语,同桌之间互查互纠,再合作报听写。
(3)第三关:读文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两个人物?
(4)第四关:指名朗读两个人物的对话(尝试模仿爸爸和玲玲的语气),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再读。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过渡:同学们可真棒,轻轻松松就连闯四关。今天,也有一些难关等着我们去闯哦!大家有信心吗?好,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再次出示第一课时呈现过的三幅图,图文结合,找出玲玲的情感变化。
过渡:在上节课,同学们找到了这三幅图对应的自然段,分别是第1、4、8自然段。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默读这3个自然段,大家能找出表现玲玲情感的词语吗?
(1)学生汇报:得意——伤心——满意。(教师板书:得意、伤心、满意)
(2)学生思考:玲玲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意图:通过感悟玲玲心情的变化,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1~3自然段,体会玲玲的得意之情。
(1)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了解“端详”:端详是什么意思,谁来做个动作?(生做“端详”的动作)像他这样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就叫端详。(学生认读)
(3)交流:怎样才是“得意地端详”?出示“得意地端详”“得意地看”,引导学生比较、理解两个短语的意思。
预设:根据课文内容感悟两个短语的区别,“端详”表示看得更认真,欣赏的时间更长。
(4)引导想象:课文中写玲玲端详自己的画,这幅画明天要参加评奖,玲玲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想象中体会玲玲得意的心情。
(5)联系生活: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过和玲玲一样的感受吗?哪件事情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好,挺得意的?学生畅谈。
(6)画名给你怎样的想象?同桌互说。
(7)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话,把玲玲得意的心情读出来。
过渡: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促玲玲睡觉了!请大家读一读第2、3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指导:爸爸的话用疼爱的语气来读,语速稍快;玲玲的话用轻松、乖巧的语气来读。
3.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玲玲的难过之情。
(1)小组交流并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画弄脏了。
(2)教师拿出一支笔,故意将笔掉在桌面上,请学生听声音。
(3)“啪”是表示声音的拟声词,“啪的一声”要怎么读?(响而短。)
(4)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辛苦一晚上画出来的得意之作变成这样,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玲玲的表现的。
(5)围绕“玲玲为什么伤心地哭了”这一问题,学生思考并交流。
(6)学生再读这一自然段,读出玲玲又伤心又着急的语气。
4.学习第5~8自然段,了解玲玲改画的经过,感受她的满意之情。
(1)学生自由朗读,想一想:有你读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2)阅读与思考。
①玲玲为什么说“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没有时间再画一幅令自己满意的画。)
②爸爸帮玲玲出的主意是什么?(在弄脏的地方画点儿什么。)
③玲玲是怎么把弄脏的画改好的?(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④玲玲对改后的画非常满意,觉得它“更好”,为什么玲玲觉得改后的画更好呢?
预设:教师可再次出示玲玲的画,让学生对比来看,谈谈改后的画给自己的感觉。
⑤抓住“满意”一词,请学生称赞玲玲,再引导学生在夸赞中理解“满意”的两重含义:对自己画的画感到满意,更对自己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到满意。
(3)引导想象:假如是别的爸爸遇到这种事,会怎么说?学生畅谈。
①劝慰、安抚:没事儿,就脏了一点儿,得不得奖没关系,玲玲的画是最棒的!下次我们再参加,肯定会得奖。
②批评、责备:玲玲,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我天天提醒你做事要小心,你就是听不进去,这下吃亏了吧!
③漠视、无动于衷:行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快去睡觉,明天还要上学呢!
(4)学生畅谈:从这里可以看出玲玲的爸爸是个怎样的爸爸?(和蔼、有智慧、会教育孩子……)
5.学习第9自然段,体会爸爸话中蕴含的道理。
(1)出示爸爸说的话,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学生自由读,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爸爸话中的坏事指的是(弄脏了的画),好事指的是(在弄脏的地方画上小花狗,画更漂亮了),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秘诀是(肯动脑筋)。
(3)再读读爸爸的话,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4)教师扮演爸爸说这两句话,学生扮演玲玲,表达此时最想说的话,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你有过自己动脑筋使坏事变成好事的经历吗?学生畅谈。
6.创设情境,讨论在下面的情形下如何让坏事变成好事。
(1)和朋友在家里玩,把水洒了一地。
(2)穿着新衣服在公园里玩,不小心把衣服弄破了。
7.分角色读全文,深化体验。
(1)小组分角色读,教师巡视发现读得好的学生。
(2)教师进行读法指导,学生再读。
①读第1~3自然段,要读出玲玲为自己的画感到满意的样子。
②读第4~6自然段,要表现出事情突发后玲玲紧张而着急的情形。
③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爸爸处事沉稳的特点。
④读第8自然段,要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⑤读第9自然段,要读出爸爸高兴的语气。
8.两人一组表演读,再选几组上台表演。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尝试用“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再全班互讲,师生评选出讲的最生动的学生,授予其“故事大王”的称号。
2.我会说: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玲玲、玲玲的爸爸和自己说点什么?
四、积累运用,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含有哲理的话,背诵下来,学会用它指导自己的生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却往往是语文老师最“怕”的课文,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以下是我在教学时的几点做法:
1.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即“高兴(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在学习课文内容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理清全文脉络。
2.抓朗读,朗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紧抓“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情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
3.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在朗读、理解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过自己动脑筋使坏事变成好事的经历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6 一封信
教学目标
1.识记“封、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
信”等10个字,会写“出国、今天”等10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第一封信中露西因见不到爸爸而产生的思
念之情,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重点)
3.学习边读边圈画的方法,梳理出第二封信的内容,体会信中表达的亲情。
(重点)
4.通过前后信件内容对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信,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重难点)
1.识记“封、削”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字,会写“出国、今天”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边读边圈画,梳理出两封信的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信封、邮票实物以及邮局、邮筒、邮递员图片,教师谈话。
导语:(出示信封和邮票)同学们知道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吗?同学们虽然都认识这两样物品,但在生活中有没有使用过呢?如今还用纸笔写信的人不多了,所以信封和邮票我们也见得不多。但是在电话、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信件可是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出示邮局、邮筒、邮递员送信图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小朋友写给远在国外的爸爸的信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相机教学生字“封”:“封”是后鼻音。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注意左边的“”第二横最长,最后一笔是提。
(2)提出质疑:这封信是谁写的?这封信是写给谁的?这封信里面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出示13个会认字,学习生字。
(1)指名拼读,其他学生正音。
(2)分类学词: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削、刮、修。)
◆读通长句,理解动词
①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请学生用动作演示。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平时还会“削”什么,加深对“削”的理解。
②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除了“刮胡子”,“刮”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③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 引导学生思索:生活中,我们会在哪些地方见到“修”字?如“汽车维修站”。
(3)分类学词:找一找量词。(封、团、束)
◆选词填空 一(封)信 一(团)纸
一(束)鲜花
提示:“期”也可以做量词,如“一期节目、一期杂志”等。
(4)巧妙识字。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可以用顺口溜的形式识记:鱼羊火锅,味道真鲜。
(5)读词正音。
◆多音字识记
cháo 朝代 朝廷 朝向 朝见
朝
zhāo 朝夕 朝霞 朝露 朝气
chónɡ 重复 重新 重生 重播
重
zhònɡ 重要 重量 重点 重音
jié 结交 结识 结束 结尾
结
jiē 结实 结巴 开花结果
预设:还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课文,通过词语对比的方式,在语境中理解多音字的意思。如“朝”在本课读cháo,另一个读音zhāo在一年级下册《古对今》中出现过;“重”在本课读chónɡ,另一个读音zhònɡ在本册《曹冲称象》中出现过;“结”在本课读jié,另一个读音jiē在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中出现过。
(6)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师: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它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教师指名读。
三、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这些生字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认真观察字的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独体字:电。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2.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学生仔细观察,并在课桌上用手练习。
◆书写指导
“支、笔”书写时上窄下宽。“今、支”中都有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笔、电”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注意这个笔画的竖段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圆”是全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再封口。“灯”的“火”捺变点,先写首点、短撇,再写长撇、末点。“影”最后三撇渐长。
3.学生描红、临写,然后集体反馈,交流书写心得。
4.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作品投影展示,学生共评。
5.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评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6.指名在黑板上听写词语。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找一找,做标记。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一封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第二封信?把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的内容找出来,做上不同的记号。
3.写一写: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封信。(可提前发放题卡,学生合作完成题卡内容)
(1)第一封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 。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 ,一边 。还有,家里的台灯 ,我们 。从早到晚,家里总是 。
(2)第二封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 。太阳 。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 。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 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 。爸爸,我们天天 。
(3)用投影仪放映学生填好的题卡,引导学生朗读并思考、体会。
①朗读:指名朗读,教师纠正字音。
②思考:露西为什么写了两封信?露西会将哪封信寄给爸爸?
③体会:这两封信表现了什么?
五、积累词句,作业设计
1.摘抄本课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第一封信中露西因见不到爸爸而产生的思念之情,读出第二封信中露西的喜悦和对爸爸的想念。
2.通过前后信件对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封信,能说明喜欢的理由。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会认字)学生认读,检查会认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朝、重、结”,指三名学生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教师报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听写,小组互评互纠。
4.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第一封信
1.学生自读课文,回顾两封信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两封信的内容,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封信。
2.思考:露西是在什么情况下给爸爸写信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说一说:露西为什么想给爸爸写信?(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露西很想念爸爸,所以给爸爸写信。)
(3)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这段话一共有几个句子?(5个。)
②露西回到家后做了什么?(打开空调、洗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准备写信。)
3.出示第3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问题: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些事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4.汇报交流重点句。
(1)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这句话开门见山地告诉爸爸她们的生活不开心,这样的信,爸爸看到以后会怎样想?只能徒增烦恼。
(2)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露西少了爸爸的陪伴,觉得很孤单,可见露西十分想念爸爸。
(3)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不太好。“总是”表明“冷清”是家里常有的状态,也可以看出露西是多么想念爸爸。(可指导学生用“总是”一词说一句话。)
(4)这封信表达了露西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板书:冷清——不开心)
(5)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当你的爸爸妈妈长时间不在家时,你有过和露西一样的感受吗?说一说吧。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读第3自然段。
指导:第一封信中,露西因为爸爸长时间不在家,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所以要读出思念之情,甚至会有一些抱怨。
过渡:爸爸不在家是露西不开心的原因。但是如果爸爸收到这样一封信,知道露西不开心,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当然会非常担心露西了。其实露西也是不想让爸爸担心的,那她该怎么做呢?
学习第二封信
1.(课件出示第二封信)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问题。
露西在信里告诉了爸爸哪些事?这封信表达的是露西怎样的心情?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汇报交流重点句子。
(1)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这两句话写出了家里的小狗希比希过得很快活,说明露西和妈妈也过得很快活。
(2)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这句话表明即使爸爸不在家,不能陪伴露西,露西和妈妈的生活也照样能够过得丰富多彩。
(3)出示句子,请学生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同一件事,为什么露西的说法会不一样?
◇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第一封信)
◇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第二封信)
露西在妈妈的引导下,发现了生活中许多令人开心的事情,也知道了要学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我们在朗读第一句时,可以把语速放慢,表现难过的心情,语调稍低沉一些;读第二句时语气要轻快一些,读出骄傲、开心的心情。
3.指名读第二封信的内容,读出露西的喜悦和对爸爸的想念。
4.指两名学生分别阅读第一、二封信,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对比分析,明白道理
1.出示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学生对比来看,想想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学生朗读两封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后的感受,想一想:露西的两封信分别会让爸爸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4.小组讨论:露西写了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信?为什么?
预设:第二封信。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信,爸爸读了信,也会高兴和安心,不用担心露西和家人。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第二封信既表达了想念之情,又考虑到了爸爸看信后的心情。露西和妈妈都不希望远在国外的爸爸太担心,为了让爸爸安心工作,才改变了说法,能够为爸爸着想,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对待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只有乐观面对生活,每天才会有好心情。
6.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调整好情绪,保持快乐的心情,乐观地看待生活,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7.分角色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本课对话较多,既要读出妈妈和露西说话的不同语气,又要注意读出前后两封信中露西的情感变化。第一封信中,要读出思念之情,甚至会有抱怨。后来经过妈妈的引导,露西变得开心起来,急着告诉爸爸身边的好事情,语气变得平和,并饱含喜悦和想念。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师生共同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实践活动。
开一个班级小小讨论会,讨论的主题是“说说家的温暖”。可以说说家人对自己的爱,也可以说说自己给家人送去的快乐。
3.引导学生在课后给家人写一封短短的信,表达对他们的爱。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次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识记生字时,我将生字分别融入课文的具体语句中,赋予单调的汉字以可感的语境。小学低年级倡导语境识字,这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增强了学生认读的兴趣和准确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两封信反复对比阅读,通过对比,学生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课文中的主人公露西和二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大,并且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外出工作,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所以教学时我重在让学生设身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出发,想想自己的感受,便很容易理解露西的心理变化,更有助于本课的教学。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一次尽情的释放,学生也更加明白了要关爱他人,要自立自强。
7 妈妈睡了
教学目标
1.认识“哄、先”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8
个字,积累“的”字短语,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重点)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
间美好的爱。(重难点)
1.认识“哄、先”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发”,会写“哄、先”等8个字,会写“明亮、故事”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利用课文信息,说说睡梦中的妈妈美丽、温柔、辛劳的样子。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播放一组具有浓浓亲情的图片,随着美妙的音乐和感人的画面,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妈妈。
3.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朗读提示:“睡了”应该读得很轻。
(3)学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交流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
2.多种方法巧记生字。
(1)闭、等、吸、粘。
“闭、等、吸”可以用动作表演识记;“粘”字可以用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比如,把贴着双面胶的小花粘到黑板上,理解“粘”的意思。
(2)看部首识记:哄、润、吸、汗、额、沙。
“哄”和“吸”都是口字旁,表示的动作与嘴部有关;“润、汗、沙”的部首都是三点水,它们都与水有关;“额”字的部首“页”表示头部,如“颜、颊、颈、颌”等字。
(3)语境记忆多音字“发”。
“发”在文中念fà,可组词为“头发、白发”,在“头发”中是轻声。另一个读音念fā,可组词为“发现、发明、发展”。例句:我发(fā)现妈妈的头上长了好多根白发(fà)。
(4)近、反义词识记:紧、乏。
①紧:结合反义词“松”识记。
②乏:在文中找近义词“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2)去掉拼音再读生字。
(3)一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另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4.指名乱序读会认字,学生再自由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由交流:我能识记住哪些字?哪个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
书写指导:“先”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略长,竖弯钩写圆润;“闭”的门字框不能写得太窄;“哄、脸、沉、沙”是左窄右宽的字,其中“脸、沉”左右大体等高,“脸”左边写窄长些,“沙”右边的撇伸至左下;“窗”笔画最多,上宽下窄,框中的点下端要出头;“发”的撇长伸,与末笔捺的起笔相接。
3.教师边讲解书写要领边示范写字,学生描红,再写一个。
4.利用投影仪讲评学生的书写。
5.听写课本“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评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摇篮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要点:引导学生自由说,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卡。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写的是妈妈在哄“我”午睡时,她自己先睡着了。睡梦中的妈妈真( ),睡梦中的妈妈好( ),睡梦中的妈妈好( )。
3.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朗读。
五、积累语句,作业设计
1.课后把这篇课文读给妈妈听一听。
2.观察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积累“的”字短语。
2.通过关键词句,感受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温柔与辛劳,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复现巩固,如指生读、齐读等。
2.学生分段读课文并思考:妈妈睡着时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交流妈妈睡着时的样子,教师板书:真美丽、好温柔、好累。
4.教师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同学们肯定大都没有见过睡梦中的妈妈的样子,因为妈妈总是比你起得早,比你睡得晚。那我们就先和文中的“我”一起去看看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吧!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哄”的意思。
2.初步体会妈妈的辛苦:妈妈哄“我”睡觉,怎么自己先睡着了?(教师引导:妈妈累)
(二)学习“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1.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
2.出示问题,小组同学讨论。
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3.学生汇报:从“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可以看出。
4.随机出示与之相关的图片,找找班上谁有“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或“红润的脸”。
5.指导学生读好这3个短语,学习带“的”字的短语。(出示小练习)
( )的眼睛 ( )的眉毛
( )的脸 ( )的头发
( )的小河 ( )的小草
( )的花朵 ( )的小路
注意:读好带“的”字的短语,把“的”字读得短而轻。
6.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并说说喜欢哪一句,感受写法的生动。
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弯弯的眉毛,也长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妈妈睡得很香,就连妈妈的眉毛也“睡”得很香。第1句中“睡”字用得非常恰当,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睡梦中妈妈的安静和妈妈的美。
(三)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全班交流讨论:好温柔。从“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可以看出来,她在睡梦中都在想着给孩子讲故事,说明妈妈很爱孩子。
(2)理解“温柔”: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来说说什么是“温柔”。
(3)质疑:这段中描述的并不都是看到的情景,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4)阅读推测:为什么孩子看到妈妈微笑,就想到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呢?(从中推测妈妈经常微笑着给孩子讲故事。)
2.回忆与交流:你见过妈妈微笑的样子吗?那时候,你的心情怎样?
(四)学习“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1.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从哪里能看出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2.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理解。
◇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1)妈妈干了好多活儿,她都会干什么活儿呢?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妈妈在家里要做的事情说一说。
(2)妈妈每天要干这么多的活儿,多么辛苦啊!此时的妈妈一定感觉很累、很困。当你看到妈妈累得睡着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心疼。)请你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文字中,再读一读这句话。
朗读指导:读这一句话时,语调轻柔,不要太大声,带着心疼妈妈、害怕吵醒妈妈的爱意来读。
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师生共读课文。
过渡: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那么劳累。随着老师一起,再轻轻地读一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
2.引导学生有所发现:第2~4自然段有什么特点?(整体读这3个自然段,教师点拨。)
(结构相似,第一句话都是描写睡梦中妈妈的样子,其他句子都围绕这句来写。)
3.出示插图“母子午睡图”,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完成下题。
(1)你特别想对图中的孩子和妈妈说些什么?
(2)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课后拓展活动。
(1)请家人帮忙,查找并阅读《妈妈心·妈妈树》《袋鼠宝宝小羊羔》《大棕熊的秘密》这三本书,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伟大的母爱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2)为妈妈做一件事,让她感受来自孩子的爱,如帮妈妈梳头、洗脚,帮妈妈做家务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语言质朴流畅,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理解、词句体验等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是在范读中浸润情感。在舒缓轻柔的《摇篮曲》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二是在想象中丰富情感。妈妈为什么睡着了?因为她很累。这时我紧紧抓住“干了好多活儿”进行生活拓展:妈妈在一天里可能干哪些活儿?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当他们想到妈妈要做饭、洗衣、送自己上学、上班、收拾屋子、照顾老人……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疼妈妈、爱妈妈的情感。当这种情感被诱发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三是在实践中升华情感。无论是第一课时的“观察自己的妈妈睡觉时的样子”,还是第二课时的“推荐阅读”,这两项作业都是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将文本中体会到的情感移至生活中。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读懂妈妈的爱,并随时关爱妈妈,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真正实现了。
口语交际:做手工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的一件手工作品,能按照顺序介绍制作的过程。(重点)
2.认真聆听别人的介绍,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话题
1.课前创设“手工节”情境,学生制作好手工作品,放置在课桌上。学生自由参观作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
2.播放儿歌《人有两件宝》,会唱的学生跟着一起唱,一起欣赏优秀的手工作品。
3.结合学生的手工作品,导入本课的交际话题。
导语:老师刚才一进教室,就发现大家的课桌上摆放着手工作品。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做手工的快乐吧?好,高举你的作品,大声地告诉我们:“看,这是我的作品!”(生照做)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手工作品。(板书:做手工)
4.初步了解表达的注意事项。
(1)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手工作品的图片,教师挑选出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介绍这个作品是怎么做成的。
预设:这个手工作品的名字叫作“美丽的蝴蝶挂饰”,是用彩色卡纸、剪刀、胶水这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先用剪刀把卡纸剪出蝴蝶的身体、翅膀,再将蝴蝶的翅膀粘在它的身体上,然后给蝴蝶的翅膀贴上装饰物,最后给它拴上绳子。
(2)学生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5.具体指导。
(1)准备作品。把你的手工作品贴上小纸条,写上作品名称、制作人的名字。
(2)介绍作品。介绍时说明自己制作的是什么、怎样做的,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的时候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
(3)学会倾听。听别人介绍时,态度要认真,要能抓住并记下主要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要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4)交流评优。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围绕“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进行初步练说,要求说清步骤。评选出优秀的讲解员和作品。
二、示范引路,指导听说
1.教师示范介绍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记。
师: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手工作品是玩具鼓。我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废铁罐、透明胶带、黑胶带、彩纸、筷子。第一步,先用透明胶带一层一层地将废铁罐的开口处完全封住,注意要贴紧。第二步,用黑色胶带粘贴在罐子的上下两边,最后粘得宽一些。第三步,在废铁罐的中间部分粘贴一层蓝色彩纸,用黄色彩纸在上面进行装饰。第四步,做鼓棒。将筷子用彩纸装饰,装饰的花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最后,按照上面的步骤依次制作几个高矮不一的小鼓。这样,一组玩具鼓就做好啦!
2.学生听完示例后,说一说记住了什么主要信息,并交流记住主要信息的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1)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制作的过程。
(2)注意介绍的顺序。
(3)记住主要步骤。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提问,加深印象。
3.交流讨论,提出质疑。
(1)交流获得的主要信息。
①你觉得老师的手工做得怎么样?
②从老师的介绍中,你记住了哪些信息?
预设1:我知道老师的手工作品是玩具鼓。
预设2:我知道老师制作玩具鼓的材料。
预设3:我知道老师制作玩具鼓的步骤。
(2)引导提问:老师说的制作玩具鼓的方法你记住了吗?
4.启发思考,明确方法。
过渡:听了介绍,你们会做玩具鼓了吗?为什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也会做了呢?
小结:因为老师说得很清楚,在介绍的时候用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最后”这些提示顺序的词语(板书: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最后),这样就把制作的过程讲得清清楚楚,你们也一听就明白了。
三、多向互动,促进交际
过渡:听了老师的介绍,大家想不想知道别人的手工作品是怎么做的?老师可是非常好奇呢!接下来,我们会玩一个叫“夺宝奇兵”的游戏,你们必须从“说一说”“听一听”这两关拿到其他同学的小红花,这样才能成为我们的“小巧嘴”和“识记小能手”。下面我们就带着各自的手工作品进入第一关。
(一)第一关——说一说,我是“小巧嘴”。
1.课件出示过关要求。
(1)介绍者要注意按顺序说清楚作品的名称、材料、制作的过程以及制作的感受等。学会按照“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顺序或运用“先……再……然后……”的句型来介绍。
(2)聆听者要注意静静倾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学生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出示交流要求)
(1)小组成员轮流介绍手工作品,告诉同学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
(2)组内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说说记住了哪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要礼貌地提问。
(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进行全班展示,其他成员认真填写手中的评价表,力求将听到的主要信息记下来。
3.小组代表依次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过渡:下面我们将请出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来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因为是向全班同学介绍,所以声音要比刚才更响亮些,让每一个角落的同学都能清晰地听到。其次,还要注意态度大方,有礼貌。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注意他什么地方讲得特别棒,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生做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做好评委,将优胜小组记下来。)
示例1:我做的小手工是一个不倒翁。需要的材料是乒乓球、橡皮泥、白色硬纸、胶水、彩笔和剪刀。我先把乒乓球用剪刀去掉一半,将橡皮泥捏成团填在半个乒乓球内抹平。再把白色硬纸剪成一个扇形,扇形的弧长应稍大于乒乓球的圆周长,并将扇形两边对接,做成一个圆锥形。最后,将纸圆锥与乒乓球粘起来,用彩笔在乒乓球上画出头像,白色的锥形帽子也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图案或花纹进行装饰。这样,一个可爱的不倒翁就制成了。
示例2:我做的小手工是向日葵花,它需要的材料有黄、白、绿色手工纸以及剪刀、胶水、棕色彩笔。它的制作过程很简单。第一步,做花朵。先用四张
黄色彩纸折成四把小扇子,再把四把小扇子的边缘依次用胶水粘好,粘成一朵圆形的花。第二步,做花心。先拿一张白纸,用剪刀剪成圆形,接下来用彩笔在里面画上小方格和小点,做成花心。第三步,做枝干和叶子。先用绿色的彩纸搓成枝干,注意要从一个角开始往下搓,这样才能搓成长条。再用剪刀剪出两片绿叶,最后把绿叶粘在枝干上。第四步,把所有的东西组合起来。把花心贴在花朵中间,把花朵与枝干、绿叶粘在一起。这样,一朵漂亮的向日葵花就做好啦!
4.所有小组代表介绍完之后,请学生评选出两名“小巧嘴”,并说说中选的原因,再说说落选者的改进办法。
(二)第二关——听一听,我是“识记小能手”。
1.教师随机请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手工作品的制作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在讲述时抓住制作重点来说。
2.其他同学讨论,选出自己心中的“识记小能手”。
3.投票评选。
教师请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选出两名记得最清楚、讲得最明白的同学,评选出两名“识记小能手”。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举行“小小展览会”。
(1)看作品,听介绍。
过渡:(在黑板上贴出“小小展览会”字样)我们举行一个“小小展览会”,把你们的手工作品都展示在讲台上,邀请你的好朋友来看作品,你来介绍。还可以先卖个关子,让你的好朋友猜一猜你的制作过程,然后再介绍。
(2)谈感受。
过渡:看了这些手工作品,听了同学的介绍,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竞选最佳手工作品。
①全班投票,选出最佳手工作品。
②得奖作品的主人发表获奖感言。
2.全班点评,颁发“最佳创意奖”“最佳发言奖”“最佳小听众”“最佳小评委”等奖项。按“讲清楚”“认真倾听”“记住主要信息”等要求颁发奖状。
3.课堂小结。
介绍手工作品时,按顺序介绍清楚很主要;认真听是记清楚的关键。
4.布置作业。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自己回家做一做,看谁做出的手工作品最具有创意。
“做手工”结合了动脑、动手、动嘴三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并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敢说、乐说,在倾听别人介绍的时候学会抓住重点。本节课,我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夺宝奇兵,将“说”变成一种闯关冒险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消除了畏惧心理。课堂上,我示范介绍了自己的手工作品,接着引导学生把自己构思、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给大家听,在小组内互相介绍手工作品,最后参与手工作品竞选活动,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在评比的过程中,深化本次口语交际的意义,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掌握了交际的方法,进一步培养了交际能力和文明交往的习惯,在评价中学习赏识别人。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弹、钢”等12个生字;发现“动词+名词”的构词特点,并拓展练
说。
2.正确辨析“园”“圆”等4组同音字。
3.学习“一边……一边……”的用法,练习说句子。
4.学习写话。先说后写,写出玩具的样子和好玩在哪里,表达对玩具的喜爱
之情。
5.能从不同角度积累好词佳句,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6.朗读、背诵《小儿垂钓》。
7.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抗战小英雄王二小和敌人斗智斗勇而英勇献身的故
事。
1.认识“弹、钢”等12个生字;发现“动词+名词”的构词特点,并拓展练说。
2.正确辨析“园”“圆”等4组同音字。
3.学习“一边……一边……”的用法,练习说句子。
4.学习写话。先说后写,写出玩具的样子和好玩在哪里,表达对玩具的喜爱之情。
一、识字加油站
1.教师出示一组小朋友课外生活图,学生边看边交流每张图展示的是什么活动。
2.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9个短语。
(1)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短语。
(2)指名读短语,教师相机正音。
3.出示与短语对应的活动图片,理解活动内容,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预设:这里的大多数活动学生都参加过,容易理解,但“唱京戏”“捏泥人”“滚铁环”这些活动,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教师可配以图片或小视频,让学生了解。
京戏 也称“京剧”,我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是我国的国粹之一。
4.再读短语,把这9个课外活动的名称记下来,自由读,开火车读。
5.单独出示要求会认的字,指名认读。
预设:可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换一换、偏旁归类识字等。
6.再读短语,说说这些短语有何共同特点。
(1)出示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 )舞蹈 ( )钢琴 ( )京戏
( )围棋 ( )秋千 ( )泥人
(2)仔细观察,说说发现。
这些短语都是“动词+名词”结构,“练、弹、唱、下、荡、捏”都是动词,“舞蹈、钢琴、京戏、围棋、秋千、泥人”都是名词。
7.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拓展类似构词特点的短语。
预设:折飞机、踢毽子、拉二胡、织毛衣、剪窗花、编花篮、跳房子。
8.结合生活,同桌互说,句式:我会 ,还会 。
意图:采用了多种形式扩词,加深印象;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说句子,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构词特点。
二、字词句运用
1.出示“比一比,填一填”内容,观察发现每组的特点。(都是同音字,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2.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每组字的用法。
3.学生自主完成“比一比,填一填”中的4组练习,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这4组同音字的。
5.巩固拓展。鼓励学生举例说说每组同音字还有哪些不同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小结。
(1)“园”和“圆”。
(2)“只”和“支”。
“只”常用在小动物前面,如“一只鸡、一只鸟”,也可以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中的一个,如“一只眼睛、两只耳朵”。“支”多用于形容细长的东西,如“一支笔”,也可以用于队伍、歌曲,如“一支歌”。
(3)“进”和“近”。
“进”是一个动作,指向前移动或向里面去,与“出”相对,如“前进、进入、进出”等。“近”则是一个形容词,指距离短,与“远”相对,如“远近、附近、就近”等。
(4)“带”和“戴”
“带”表示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或像带子的长条物,也有随身拿着的意思,如“皮带、带领”等。“戴”指把某样物件加在头、面、颈、手等处,也有推崇和拥护的意思,如“戴帽子、戴手套、爱戴”等。
小结:要正确使用同音字,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它们的意思,根据意思来选用恰当的字词。
6.课件出示3个句子,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用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露西玩。
·老师一边说,一边拿着笔在纸上写。
(1)指名读句子并交流:这3个句子有什么特点?(都含有“一边……一边……”这一关联词。)
(2)教师指导:同学们,你们谁来说一说我们什么情况下才用“一边……一边……”呢?
(“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表示两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不分先后。)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练习用“一边……一边……”说句子,先自己练习,再说给同桌听,然后指名说句子。
(4)请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三、写话
1.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2.课件出示观察提示,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自己的玩具,为介绍自己的玩具做准备。
(1)整体观察: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看上去是什么感觉?
(2)玩法介绍:它怎么玩?好玩在哪里?说清自己的玩具独特的地方。
提示: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玩具,如“雪白”“长长的”“胖乎乎”等。
3.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的玩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介绍玩具的情况并适当加以指导。
4.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去介绍自己的玩具。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补充。
5.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再次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
6.根据交流内容,明确写话要点。
(1)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提示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中的小提示。
(2)出示写话指导。
①写之前,先想想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再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介绍它的样子,它是怎么玩的,好玩在哪里。能从某一方面来写即可。
②在写作中,要注意分清详略,重要的内容详细介绍。另外,要注意“段前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等格式要求。
(3)模板示例。
①点明玩具:我最喜欢的玩具是( )。
②介绍玩具的外形美/色彩美/形状美。
③介绍玩法:我的玩具可好玩了!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
④抒发喜爱之情:这就是我的( )玩具,它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爱我的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又是什么呢?
7.出示写话示例,引导学生体会写话的格式,学习示例的写法。
8.学生在方格纸上写话,教师鼓励学生多写几句,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9.大屏幕投影学生的写话稿,师生共同评议,教师从书写格式和语句是否通顺等方面加以指导。
10.学生修改写话作品,全班推选优秀写话作品,颁发“最佳小作家”奖状。
四、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学习内容,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2.自主交流写话作品,课后再尝试写话。
1.能从不同角度积累好词佳句,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朗读、背诵《小儿垂钓》。
3.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抗战小英雄王二小和敌人斗智斗勇而英勇献身的故事。
一、展示台
1.出示“展示台”中的词语和名言,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评。
2.学生读一读第一张积累卡,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描述的是哪一类景物。
3.读一读第二张积累卡,同桌之间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1)说说这一组词语描写的是什么。(描写的是春景。)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把它们补充在积累卡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4.学习高尔基关于读书的名言。
(1)读一读,记一记。
(2)说说自己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预设:引导学生理解“阶梯”的含义。“阶梯”能让我们爬得更高,而书籍也能让每个人拥有更多的知识,也就能促进个人的进步、人类的进步了。
二、日积月累
1.板书古诗课题,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诗题的意思。
小儿:小孩子。 垂钓:钓鱼。
2.教师范读或播放古诗朗读录音,学生注意断句、重音。
3.学生练习朗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4.理解古诗大意。
(1)交流难懂的字词。
【蓬头】 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 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 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 一种小草。 【苔】 苔藓植物。
【映】遮映。 【借问】 向人打听。
【应】 回应,答应。
(2)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他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孩子坐在河边的草丛中学钓鱼。有一个路人向他问路,他招了招手,不敢答应,怕吓跑了水中的鱼儿。)
5.熟读成诵。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再想象画面读。
6.提出质疑。
针对“路人借问遥招手”一句,小孩“遥招手”,是让问路人不要向他问路,还是示意问路人走近后他再告诉问路人路况?小组内自由讨论,教师不给出答案,学生自主探讨。
三、我爱阅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结合拼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标上“?”,标出自然段序号。
(2)边读边想:文章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2.请学生分别读课文的5个自然段,其他学生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交流、讨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4.小组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给他们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看见王二小,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不知道王二小是替八路军放哨的。)
(2)王二小是怎样把敌人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的?(他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降低敌人的戒心,顺利地把敌人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
预设:可通过动作示范让学生理解“顺从”的意思,帮助学生揣摩王二小的心理,从中体会出王二小的机智与勇敢。
(3)为什么称他为“小英雄”?(他年纪小,很勇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他自己却牺牲了。)
(4)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5.教师播放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出示歌词,让学生听完后交流自己的感想。
四、课堂总结
1.师生共同回顾本课时所学内容。
2.读一读关于小孩的古诗,再背一背。
本次教学,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自主读书、自主识字、比较、交流和汇报,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区分同音字的教学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区分同音字的方法,举一反三,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同时,我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