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1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2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3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共42页。

    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的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师应联系三年级“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的内容做进一步引导,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其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对于习作部分,教师要提前布置观察任务,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为习作准备素材。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文
    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以精练、优美的语句描写了诗人观察自然的所得、所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从自然中获得的深刻哲思。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
    2课时
    爬山虎的脚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发我们观察事物的兴趣。
    品析重点语句,了解课文的写法;学习作者连续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做好观察记录。
    2课时

    蟋蟀的住宅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蟋蟀洞穴的特点及其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能留心周围事物。
    2课时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
    保护视力
    通过开展活动,了解影响视力的原因,交流、讨论保护视力的方法,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
    小组讨论做到音量适当;不重复他人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1课时
    习作
    写观察日记
    运用本单元课文中介绍的观察方法,写观察日记。
    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法,培养留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课时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了解本单元课文所介绍的观察方法,体会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把握本单元课文所运用的观察方法;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体会表达的准确性;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了解动物的家的称谓;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词句段运用
    了解动物的家的称谓;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日积月累
    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
     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
     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重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暮江吟

    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暮江吟》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
    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这首美诗。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
    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过渡:“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吟”,即吟诗。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要注意其发音方法。“吟”是前鼻音,“瑟”是平舌音。另外,还可以结合其形近字进行识记,如“暮”就可以利用与其字形相近的字来识记。
    (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
    (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诗歌划分节奏。
    提示:要注意语调和重音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1)图上画了哪些人物、景物?(斜阳、江水、诗人、岸边的树和草。)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季。)
    (2)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残阳。)后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露珠、新月。)
    (3)古诗中哪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瑟瑟;红。)这种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夕阳斜照下江面上的绚烂景象,写出了景物之美。)
    (4)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
    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结合问题理解诗句。
    (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为什么?
    提示: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情境下,夕阳的情态是不同的。修饰夕阳的词语可以是: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等。要理解“铺”字在这里的表达效果,可以想象在平时的生活中“铺”都用在什么境况下,如“铺床”“铺路”等。诗句中的“铺”表明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铺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换成别的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提示: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示例:A.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直译,基本上表达出原诗句的意思。)
    B.一道残阳渐沉江中,江水半江碧绿半江艳红。(遵循原诗句的句式,但翻译不够完备。)
    C.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意译,生动地表现出原诗句中的画面美。)
    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
      (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形容人物心情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应该是形容词或副词。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诗句中寻找这样的词语,只有“可怜”一词符合。“可怜”在这里不是“值得怜悯”的意思,教材给出了注释,意为“可爱”。为什么“九月初三夜”可爱呢?当然是因为那时的风景之美,这就引出了下句“露似真珠月似弓”。
    (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两个“似”辨别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把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在写景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诗人才发出上句的赞美。
    (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
    露似(  )月似(  )。
    (  )似(  )(  )似(  )。
    (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
    3.教师再一次串讲前两句诗,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首诗进行复习。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明确:这是古诗词中表现秋日美景的优秀诗作,后两句更是经久流传。前两句中,诗人像一个卓越的摄影师,抓拍到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图片。而后两句则通过对“露”和“月”视觉的形象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用生动的比喻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句中,将一幅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展现在人们面前。前后两句各具佳景,又各显其妙,令人叫绝。
    4.读写结合,实践训练。
    过渡: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5.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给出意见。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个性背诵。
    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意,体悟诗境,还要背诵积累,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用时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语文素养。现在,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谁背得好,背得有感情。
    2.指名学生背诵,教师进行评鉴。
    关键词:流畅;生动;饱含感情;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积累其他写景的优美诗句。
    六、回顾内容,课堂总结
    教师简单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集中学习了古诗《暮江吟》,不仅了解了关于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对诗句的分析中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了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思考,明了诗意,想象画面,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了这次课堂学习。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剩下的两首诗,希望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精心准备哦!
    七、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题西林壁/雪梅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峰”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侧”是平舌音,“峰”是后鼻音,“庐”是边音,“缘”是前鼻音。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①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二句。
    A.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横看、侧看。)
    B.试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千姿百态。)
    C.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②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句。
    A.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B.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C.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D.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再来读一读吧,看大家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5.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提示:教师讲述“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及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诗名
    所写景物(事物)
    诗人的情感
    (揭示的哲理)
    《暮江吟》
    残阳、江水、
    露珠、新月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
    庐山
    赞美庐山的雄奇景象,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
    《雪梅》
    梅、雪
    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教师讲解哲理诗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累哲理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古诗因其体裁的特殊性,在教学时与一般的文章稍有不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古诗学习最重要的是诵,即吟诵、熟记并积累。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而留下来的精品,它们读来朗朗上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吟诵,叶圣陶先生有独到的认识,他曾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多读、熟读。但对于不同的诗,诵读也应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诵读,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对于本课中的三首诗,《暮江吟》应读出愉悦之情,《题西林壁》应读出抑扬顿挫之感,《雪梅》应读出妙趣。诵读基调把握准确了,有利于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古诗宜于吟诵,与之所选用的字词也是密切相关的。古诗的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赏析字词的精妙之处,除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学生的思维从固有的文字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多角度感知字词的深刻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可以借助斜阳映照江面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他们具体、直观地领悟“铺”字的精妙之处。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最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重点)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重难点)
    4.学写观察记录。(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教材词语表中的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
    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爬山虎)。对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爬山虎的脚)
    过渡: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那么植物也有脚吗?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同时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虎、茎、柄、萎、蜗”等字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来理解;“占、曲”是多音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辨别音、义;“嫩”字可以结合与其具有相反意义的字来理解;“叠、瞧”等字可以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具体理解。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了解字的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书写。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圈画出有疑问的词句。
    2.同桌交流朗读情况,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提示: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结合句子确定义项。“新鲜”在词典中的解释有四项,引导学生想象刚长出来的叶子的样子,则可确定“新鲜”在句中的含义。
    (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提示:引导学生想象石子丢进水中所产生的水波荡漾的景象,进而结合该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风的吹动下上下起伏。
    (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提示: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师可以演示东西被胶水粘住难以拉伸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状态才是“牢固”。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词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与思考:
    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
    B.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些内容?(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行的。)
    C.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
    D.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枝状;像蜗牛的触角;嫩红。)
    E.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爬山虎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
    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课文,根据题目寻找答题的关键词句。
    F.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一面墙上爬满了绿绿的爬山虎,风一吹,满墙的叶子起伏荡漾,这是多么美的景致呀!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动的文字将这种美呈现了出来。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具体探究这种美。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交流并积累从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划分层次的方法。
    (2)摘抄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连续观察周围的一种事物,再具体地写一写。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抽查检验。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作者细致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脚往上爬。它的脚究竟长在哪儿呢?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大后的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
    B.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C.用“○”圈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爬山虎的叶子具有什么特点?它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些词语揭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到长大后的颜色的变化过程。对长大了的叶子的描写集中在后面一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绿、整齐。
    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叶子被风吹拂的情景吗?)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从“风拂过”“漾起”中体会这句话是对爬山虎的叶子的动态描写。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其他动态,用流畅、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2)学生汇报品读爬山虎的脚外形特征的体会,教师进行点拨。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细致?)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后一句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其次,引导学生体会“像蜗牛的触角”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之所以细致,是因为细心观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层,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爬墙的全过程。
    A.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画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爬墙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分句的含义,把握爬墙的步骤,然后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每一个步骤。
    B.描写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句子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你发现了吗?请具体说说。
    明确:“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产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4)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与墙存在怎样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时,分别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提示: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梳理,分清“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的区别。结合“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的。
    (5)探究本课其他难点。
      A.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呢?
    明确:思维一,叶和脚是一个整体,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
    思维二,人们是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下面。
    思维三,爬山虎的叶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好,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
    B.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会“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提示:结合上下文,边看插图边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它的脚由直到弯,一拉一紧爬上去了。与它的脚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也自然地向下垂。
    叶子为了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均匀而不重叠地生长。
    3.回味课文,教师总结。
    小结: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静静地贴在墙上,绿着,生长着,没有妖娆的身姿,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叹。但叶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动的文字写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态,从而成就了一篇经典美文。如果我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何愁不能发现美呢?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去探索,
    去发现吧!
      1.开展“小练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练习片段写作。
    小练笔:自然界的动植物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连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提示: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它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它的叫声听起来像什么?它每天的变化是什么?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茎是什么形状的?叶子是怎样生长的?在生长过程中花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结什么样的果?
    2.学生写作片段,教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议。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单元的主题是“连续观察”,旨在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上。具体讲解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讲解的同时配以图片,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茎、叶、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位置,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理解了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特点后,我还注意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写清楚的,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比如,作者对叶子的观察就非常细致,不仅从颜色、排列等方面观察,还观察了叶子的静态和动态特点。对爬山虎的脚的观察不仅抓住了其特点,讲清楚了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还讲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我让学生将这一课中学到的观察、写作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11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认识“宅、隐”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3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个词语。
    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重难点)
    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重点)
    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1.认识本课“宅、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慎”等13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的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上,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
    2.师生一起理解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明确:什么是住宅呢?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才叫住宅,而动物住的地方一般叫窝、巢、穴等。蟋蟀是一种昆虫,作者却将它住的地方称为住宅,这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
    提问示例:蟋蟀的住宅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作者会如何描写蟋蟀的住宅?他对蟋蟀又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圣莱昂的一户农家,从小喜欢昆虫,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2.听音频朗读,边听边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特别留意比较难读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并识记。
    4.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本课生字较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理解。“宅、厅”等字,可以结合实物图片来理解;“临、择、址”等字,可以结合其形近字来理解;“卧、掘、抛”等字,可以通过做相应的动作来理解。
    (2)教师讲解每个生字的结构、笔顺、写法等,指导学生书写。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有疑问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间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提示:可采用找近义词或结合句子的方法理解词义。
    (2)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提示:可分别出示粗糙的物件和精致的物件,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词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蟋蟀的住宅”指的是什么?(蟋蟀住的地方,蟋蟀的洞穴。)
    B.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选址;外部;内部。)
    C.蟋蟀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动工;挖掘方式;修整。)
    提示:这几个问题重在从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有稍许难度。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再概括作答。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每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建造房子。它精心地_______,用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挖掘,______。房子建好后,还要对它进行整修。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真________啊!
    (2)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划分层次,并归纳出每一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接点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主要介绍了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你们也没有想到吧,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建造出如此复杂、精致的住宅,可以堪称建筑界的奇迹!蟋蟀柔弱的身躯里怎么有如此大的能量?它又是如何选址,建造出那么精美的住宅的呢?下节课上,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分组交流从这节课中学到的理解词义、给课文划分层次的方法。
    (2)摘抄并积累文中描写蟋蟀的精彩、生动的语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住宅的过程。
    2.感受蟋蟀的建筑才能,体会蟋蟀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3.了解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并能借鉴这种方法写话。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抽查检验。
    2.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说明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赞美了蟋蟀认真工作、艰苦劳动的精神。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看似柔弱的蟋蟀却有这么出色的建筑才能,真是让人佩服!它们凭借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创造了“伟大的工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蟋蟀究竟有什么奇特本领,这个“工程”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用单横线画出文中表现蟋蟀谨慎选择住址的句子。
    B.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蟋蟀的住宅的句子。
    C.用“△”标出描写蟋蟀修建住宅的动作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
    2.汇报展示,理解课文。
    (1)学生汇报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课文层次点拨重点词句。
    ·选址
      A.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几句话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分别写出了“别的昆虫”和“蟋蟀”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加点的“随遇而安”一词?)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说出前两句话和第三句话所写的内容,进而明白这几句话是将“别的昆虫”和“蟋蟀”进行对比;然后讲解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理解“随遇而安”这一词语,要结合前面的“不肯”,分析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在分析中体会这一词语对刻画蟋蟀形象的作用。
    B.在选址上,蟋蟀和其他的昆虫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其他的昆虫大多是很随意地找一处隐蔽的处所,只要能藏身就行,蟋蟀则不这样。它是慎重地选择排水优良、有阳光的地方,并且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挖掘,这样挖出来的洞穴才真正称得上是“住宅”。
    C.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教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句式的含义及各种句式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对号入座,明确这里是设问句。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设问句的作用。
    ·外部特点
      A.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是什么?
    明确:向阳——朝着阳光的堤岸;干燥——即使有骤雨,也立刻就会干;隐蔽——隐藏在青草丛中;有门,有平台——微斜的门口,收拾得很平坦的平台。
    B.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这一句是如何准确刻画蟋蟀住宅的深度和宽度的?)
    提示:先紧扣两个数量词“九寸”“一指”,明确列数字的好处,再体会“最多”一词的表达效果。
    C.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句话是如何描写蟋蟀的?表达了作者对蟋蟀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句话写得很动人,教师在讲解这句话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句子,在朗读中感受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这样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
    ·内部特点
      A.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是什么?
      明确:平整;简朴——没什么布置;清洁、干燥,很卫生。
      B.联系上一部分(外部特点)的内容,试着画出蟋蟀住宅的示意图。
      提示:抓住关键词,体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修建住宅
    A.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圈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运用这些动词的好处,并想象蟋蟀建造住宅的画面。)
    提示:动词是表示人或物的动作的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找出句中的动词,并分析运用一连串动词的作用。想象句子描绘的画面,重在品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挥想象,并结合句中的动词,感受蟋蟀挖洞的画面。
    B.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从这些带时间词的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怎样观察蟋蟀的吗?)
    明确:观察的时间从“十月”到“冬天”,一次观察“两个钟头”,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观察是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细致入微的。
    (2)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文中的其他知识点。
    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住宅称作“伟大的工程”
    明确:①蟋蟀的住宅向阳、隐蔽、能排水、大小适宜,从住所简朴、清洁、干燥、卫生等可以看出蟋蟀修建住宅的精心,让我们感受到它的聪明才智。②蟋蟀用来修建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样柔弱,那样简单,只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在这明显的反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
    (3)回味品读课文,感受蟋蟀的才能。
    小结:小小的蟋蟀,精心地选择住址,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出这么完美、精致的住宅,真令人惊叹!它不像别的昆虫随遇而安,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作者通过生动的描摹,展现了蟋蟀独特的才能,表达了对蟋蟀极大的赞赏,使我们感同身受。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让我们抒发对弱小生命的赞美之情吧!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自然界中有各种鲜活的生命,它们欢悦生动,卓越不凡。走
    近它们,聆听它们,我们能感受自然之趣,领悟生命之理。
      1.开展“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小昆虫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你观察过哪种昆虫?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注意要突出这种昆虫的特点。
      提示:这种小昆虫叫什么名字?它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它有哪些特别的行为?从它身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全班评议。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是一篇观察笔记,全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和富有情趣的语言,描写了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赞叹之情。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住宅”的含义,然后循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一步步地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及它是如何修建住宅的,从而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蟋蟀建造住宅真是“伟大的工程”,这样,情感的升华也就水到渠成了。课文的重点是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时我十分注重这种联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解读重点部分,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这样能使学生尽快把握重点,既适应了学生的需求,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
    2.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重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在班级做好调查,记录数据。
    2.整理关于保护视力的方法,并
     写出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师备课
    准备好教学课件。

    一、猜一猜,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谜语,引导学生猜一猜。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玩过猜谜语的游戏吧?估计很多同学还是猜谜语的高手呢!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生答:愿意)好,请看PPT。(PPT出示谜语,教师念:日日开箱子,夜夜关箱子,箱里一面小镜子,镜里一个小影子。〈打一人体器官〉)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同时引入本次口语交际主题。
    过渡:同学们,你们猜出来了吗?(生答:眼睛)不错,正是眼睛。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口,有了它,我们才能看清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你们爱护自己的眼睛吗?又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的呢?这次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看一看,领会要点
    1.教师出示关于学生近视情况的数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过渡:同学们,从上面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学生们的视力情况不容乐观,有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饱受近视的痛苦。请你们再仔细看看这组数据,从中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呢?
    思考:(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调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3)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给出的四幅图,并对它们进行评价。
    过渡:同学们,经过观察,相信你们已经发现我们班上也有同学佩戴了眼镜。你们注意过他们平时看书、写字时的姿势了吗?教材中的几幅图就很形象地展现了同学们平时的一些姿势,仔细观察一下,再来评一评。
    图一中的同学趴在床上看平板电脑,这是错误的,容易伤害眼睛。
    图二中的同学在做眼保健操,这是正确的,可以预防近视。
    图三中的同学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这是错误的,对眼睛不好。
    图四中的同学坐姿端正,认认真真地看书,这是正确的,这样才能真正保护眼睛。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通过对教材中几幅图片的分析,相信你们对如何保护眼睛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护视力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三、说一说,提出建议
    1.同桌之间交流保护视力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完毕,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生1: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眼保健操了,这样不仅可以去除眼睛疲劳,还可以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生2:避免在强烈的光线下看书或者写字,因为强烈的光线会刺痛眼睛。
    生3: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或玩电子游戏,这样对眼睛非常不好。
    生4:读书或者写字时间不宜过长,每隔50分钟左右要放松休息一下,伸伸懒腰或者眺望远处的绿色植物,这样能有效地保护视力。
    生5: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与大自然接触,这样可以放松眼肌,防止近视。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真精彩!通过你们的发言,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用眼不当的问题,也意识到了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是啊,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是眼睛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丽;是眼睛帮助我们驱走黑暗的孤独,让我们看见明媚的阳光;是眼睛帮助我们分辨是非,看清黑白,让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口,为了我们五彩的明天,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爱护我们的眼睛吧!
    四、做一做,行动实践
    1.教师引导学生把刚才发言的内容记录下来。
    2.学生自由分组,搜集一些关于保护视力的图片、名言等,做成爱护眼睛宣传手册,在同学间传阅。
    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爱护眼睛的宣传标语,张贴在教室里。
    4.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从生活中常见的不爱护眼睛的行为出发,探讨了这些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才能改掉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让眼睛真正明亮起来。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对自身存在的不爱护眼睛的行为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明确了如何才能保护视力。这对我们十分重要,只有保护视力,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学习。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将爱护眼睛的意识深植心中,时刻注意保护视力,享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对于本次口语交际,相信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不注意用眼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时,我提前让学生观察本班同学,看看有哪些同学存在近视情况、近视程度怎样,并让他们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原因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拓展思维,加深认识。本次口语交际,对近视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是基础,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明白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将这些建议落实到学习、生活中,真正培养爱护眼睛的好习惯。
    习作 写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重难点)
    2.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记录观察发现。
    2.给观察对象拍照、录视频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准备好教学课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教师出示一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讨论。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件中出示的作文片段,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
    思考:(1)这个片段中,小作者写出了自己观察中的新发现了吗?
    (2)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小狗的?写出了小狗怎样的特点?
    (3)从这个片段中,你们获得了哪些写作上的启示呢?
    3.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后,投影出示关于观察日记的知识,引出本次习作。
    明确:所谓观察日记,就是用眼、耳、鼻、舌等多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体会自然界中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观察日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2)观察发现要新,即以前没有明白或注意到的事,在这次观察中明白了或注意到了。
    过渡:观察日记究竟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
    二、回味课文,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思考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生1:从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中,我认识到,观察要有序,从上到下,从前往后等,这样文章才显得有条理。
    生2: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告诉我们观察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从而进行真实的记录。
    3.出示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
    明确:(1)从树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2)采用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3)抓住特点,从不同方面观察;(4)联想树在四季中的变化观察。
    4.教师总结归纳写观察日记的方法。
    小结:生活中可供观察的事物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有趣的植物、美丽的风景、心爱的物品等,写观察日记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确定后,就要对它进行全方位、细致的观察,这种观察要有序,主次要分明,这样写作时才能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三、精选素材,完成初稿
      1.引导学生翻看日记本,指名学生说说所记内容。
    观察日记示例:我观察的是蝈蝈。前几天妈妈带我上街,看到有位老爷爷卖蝈蝈,我就让妈妈买了一只。这只蝈蝈可真像个神气的大将军啊。它穿着一身翠绿色的盔甲,肚子很大,腿儿长长,鼓鼓的大眼睛像两颗透亮的宝石,挥舞着头顶上那两根长长的触须,英气抖擞。它的嘴边有两颗钳子一样的牙齿,啃咬我放进笼去的一串毛豆时,一双大钳利落地连连夹击,豆子很快就被啃光了。
    2.同桌之间交流听后感受,借鉴他人习作的优点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引导学生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并说说用哪些素材完成习作。
    明确:作文提纲就是写作时的构思,这是写作文的基础。作文提纲可以按事
    情发展的过程(开始、经过、结果)来拟定,也可以按时间的转折(早晨、中午、晚上)来拟定,或者按观察的顺序来拟定,等等。
    本次习作中可以用到的素材有:①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颜色的变化、形态的变化等。②动物——外形、生活习性、特殊本领等。③日常生活中变化着的事物。
    4.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初稿,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写出鉴赏意见。
    2.学生朗读完毕,全班进行点评。
    点评要点:(1)观察是否有序,记叙是否有条理;(2)是否突出观察对象的特点;(3)重点是否突出,主次是否分明;(4)语句是否通顺等。
    3.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尝试自己修改。
    4.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五、课堂总结,启发深化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写日记了。而本次习作把日记的范围缩小了点,要求我们写观察日记。写观察日记,重在“观察”二字。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是我们应该把握的重点。唯有如此,才能写“真”;唯有如此,才能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学会观察,培养时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这样我们的写作能力定能得到提升。

      写观察日记,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应该不是难事,但如何把观察日记写得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则是需要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从本单元的课文出发,引导学生把握观察及写作的方法,学以致用,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当然,这只是一种借鉴,学生要想写出优秀习作,还要有自己独到的写作思路和叙述视角。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回想观察某种事物的过程,并将之生动地记述下来。通过本次习作,学生养成观察的兴趣,能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那本次习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明白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难点)
    2.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重点)
    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难点)
    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重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初步把握“语文园地”各板块构成。
    2.提前做好“交流平台”中的阅读积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准备好教学课件。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从课文中摘录的语句,引导学生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的角度进行思考。
    过渡:同学们,认真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如何观察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读一读老师给出的几个句子,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讨论,推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生1:第一句在描写蟋蟀时,运用了很多动词,可见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因此才能将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描写得这么准确。
    生2:从第二句中的“不几天”一词中我了解到,观察需要耐心,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
    生3:第三句描写生动,画面优美,这是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使描写充满趣味性,我们在朗读时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3.教师出示几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写一写。
    A.夏蝉在树上叫。
    B.小鸡啄米。
    C.荷花盛开了,散发出淡雅的清香。
    4.学生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5.教师点拨,并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要想通过观察真正有所得,还是要讲究方法的。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重点了解了观察事物的多种方法,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借鉴。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有家,这个家温馨、有爱,我们都爱自己的家。你们知道吗?其实动物也是有家的。它们的家在哪儿?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该如何称呼它们的家呢?读一读教材中的题目,将动物和它们的家连起来。
    2.指名学生连一连,并说说他们在连线过程中的新发现。
    明确: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它们的家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但是有些动物的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比如“鸟窝”又可以叫“鸟巢”,“鼠窝”又可以称为“鼠洞”等。
    3.教师板书其他动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家。
    示例:鸡——舍、窝、 笼蚁——穴 蜂——窝、巢 龙——潭
    4.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内容,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
    5.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含义。
    明确:第一组中的“逐渐”一词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成灰色的,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第二组中的“最多”一词表明隧道的深、宽不是确定的,只是估计出来的情况,但是深不超过九寸,宽不超过一指。
    6.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强化认识。

    明确:第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大多”说明绝大部分昆虫是这样,但不是指所有的昆虫,表意更准确。第二组句子中的“大概”表示推测、不确定,他也可能不知道事情的结局。
    三、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谚语中的秋天。
    过渡: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天来了。秋天在哪儿呢?在雨后的空山中,在菊花盛开的篱边,还是在残霞映照的孤村里?秋天在古人的诗中,秋天也在劳动人民丰富的创作里。那些通俗、流畅的谚语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关秋天的谚语反映了秋天的特色。现在我们就来读读教材中给出的谚语,感受浓浓的秋意。
    2.指名学生朗读谚语,并能背诵、积累。
    3.教师讲解部分谚语的含义。
    4.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秋天的谚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次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交流平台”中,我们主要通过回忆课文内容,学习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词句段运用”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家的称谓,并辨析了副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在“日积月累”中,我们体会了一番谚语中的秋天,并积累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谚语。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再接再厉,有效利用课堂的分分秒秒,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吸收。
      语文学习不是填鸭式教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更是如此。“语文园地”的内容比较散,重在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考虑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摸索中吃透各个知识点。在“交流平台”这个板块,我注重启发学生把课文所运用的观察方法引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这两部分重在积累,我只是适当解读,由学生自己去摸索、理解词语的意义、作用,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但在这节课中,有些同学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争取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