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共42页。
第六单元·舐犊情深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3篇课文,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慈母情深
文章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
抓住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对“我”的爱。
2课时
父爱之舟
文章围绕“父爱”这一中心,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品味文中表现父爱的场景和细节,感受父爱的深沉以及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2课时
“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感受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1课时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借助三则小故事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与母爱,感受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积极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选材恰当,尊重对方。
1课时
习
作
我想对您说
借习作的机会,把平时想对某人说的话写下来,与他们真心“交谈”。
了解和把握书信的特点,学会运用书信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并学会运用;体会课文中的几种结尾方法;回忆生活中的“第一次”,写出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积累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第一次”。
日积月累
理解并积累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18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
“连续、广播”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重点)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重点)
4.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难点)
1.认识“魄、抑”等10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知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视频《画荻教子》,出示相关的图片,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母亲关爱子女的深情。
导语:母亲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也是最懂我们的人。对于母亲而言,子女是她的一切,她为子女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她从不言悔,从不说累。她的举手投足无不体现着对孩子的爱,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同学们,你是否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呢?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体验。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导入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感悟很深刻。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慈母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是慈母的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晓声的一篇作品——《慈母情深》,体会那令人沉醉的母爱!
4.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慈母情深。)
思考:
(1)理解“慈母”的含义,“慈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慈母情深”中的“情”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过渡:理解了“慈母情深”,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讲述的故事,更深刻地体会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
梁晓声 1949年生,当代作家。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青年近卫军》 一部讲述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20世纪60年代曾风靡全国,至今仍是畅销书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时的注意事项。
易读错的字音: “辞、噪”都是平舌音的字;“挣”是翘舌音的字;“耽”读作“dān”,不要读成“d uān”。
易写错的字形: “抑”的右边是“”,不要写成“卯”;“酸”的左边是“酉”,不要写成“西”;“脊”的上面不是“火”,不要写错。另外,还要注意区别“噪、燥、操”,以免混淆。
(3)教师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失魂落魄 广播 辞退 低矮 压抑
颓败 忙碌 耽误 酷暑 噪声 震耳欲聋
脊背 口罩 衣兜 皲裂 陷入 状态
权利
4.学生默读课文,交流预习收获。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什么事,谈一谈自己预习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述是否有序、简洁,并适时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主题。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明确: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的劝阻,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
(3)这件事突出地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明确: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无私、伟大。
(4)本文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慈母情深”的呢?
提示: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学生可以知道作者克服了家境的贫困,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作者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买书
是一件小事,但是当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到作者当时的家境时,我们不难感受到母亲在做出给作者买“价格不菲”的书的决定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无数艰辛的。这本看起来很普通的书,在作者的心里的分量却是那么重,因为它是母亲对自己的爱好的支持,饱含着浓浓的深情。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但家境贫寒,愿望难以实现。可是对于书的强烈渴望还是让“我”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小工厂。
第二部分(第6~34自然段):写“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
第三部分(第35~38自然段):写“我”拿到钱没有买书,却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但母亲又给“我”凑钱买了书。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深沉的、伟大的。买书是件小事,但背后蕴藏的爱却催人泪下。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课文,再去体会这位贫穷的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
(2)学生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1.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和段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2.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内容,感悟母爱。
导语:同学们,课文中的母亲是那么朴实平凡,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却感受到了这位母亲是那么的可亲可敬。
(1)请你说一说这位母亲可亲可敬的原因。
明确:尽管家境贫苦,母亲却毫不吝啬地拿钱给“我”买书,实现“我”的心愿,因而母亲可亲又可敬。
(2)假如要你用一句话来赞颂这位可亲可敬的母亲,你会说什么呢?
提示:可以是赞颂母亲的名言,如“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也可以是歌颂母亲的古诗词,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这位母亲的赞颂之情。只要表述通顺,饱含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2.指名说说课文是如何表现母亲崇高的形象的。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母亲的工作环境是不是非常恶劣?可母亲对“我”的关爱却是那样的无私、特别,这些是不是已经深深地打动了你们?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她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以至于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许多年以后仍刻骨铭心地记得。这对母子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深情呢?下面我们将深入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
2.师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情感。
问题一: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1)学生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与同桌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体会到“我”的家境贫寒。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家境贫寒?
明确:①从“书价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一元多钱对当时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②“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表现了“我”很迫切地想要这本书,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买书成了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我”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③“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连破收音机都要卖了换钱,直接表现了“我”的家境贫寒。
(3)体会作者描写自己家境贫寒的用意。
明确: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凸显母亲勤劳的形象以及表现母亲对“我”的爱做铺垫。
问题二: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对子女的爱。
过渡:“我”太想拥有《青年近卫军》这本书了,于是“我”第一次来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环境的恶劣,看到了母亲工作时的样子,“我”深受震动。“我”还有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吗?最终,“我”买书的愿望实现了吗?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6~34自然段,我们一起来学习。
(1)感受母亲的工作环境的恶劣。
(课件出示。)
明确:①“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犹如身在蒸笼”(这些描写表现出环境很恶劣。)
②“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从“凑到、烤着”体会环境的恶劣。)
(2)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及对“我”的爱。
①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读,感受母亲的形象。
A.从“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
B.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揉得皱皱的”说明母亲把钱带在身上很长时间了,这些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靠劳动得来的。通过“皲裂”一词可以看出母亲的(艰辛)。
C.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四个“立刻”感受到母亲的(辛劳),她为了生计而争分夺秒地工作。
D.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母亲给“我”钱时,母亲却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可以体会到这位母亲虽然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这鲜明的对比中饱含着(深沉的母爱)。
②学生抒发感受。
提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机点评,在交流中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③感悟作者的写法。
提示:教师通过分析文本不难总结出课文正是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表现出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问题三:感受“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1)教师引导学生标出关键语句,学生讨论交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2)指名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①两个“第一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母亲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变化的是“我”的感受。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母亲是多么辛劳,从中“我”明白了更多的事理,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热爱之情。
②“我”为什么要用那来之不易的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表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了解了母亲的辛劳,体谅母亲的不易,心疼母亲,因此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书,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孝敬母亲,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③“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为什么?
明确:“我”不能用这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一方面是因为这钱确实来之不易,已经为给母亲买水果罐头受到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母爱体现在生活里的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课文中,当“我”拿到母亲递过来的钱时,“鼻子一酸”。这个细节就饱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回想一下,写一写。
1.情景激趣,引发联想。
提示: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有关母爱的感人瞬间。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片,联想生活中类似的画面。
教师总结:这一幅幅感人的图画展示了世界上最纯真、最高尚的爱,这一个个瞬间必将定格在我们的心中。每当脑海中浮现出这一幕幕时,我们都将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荡漾起对伟大母爱的崇敬之情。
2.联系实际,抒发真情。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鼻子一酸”的经历,仔细品味当时的心理活动,思考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
3.练习“小练笔”。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慈母情深》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分解了教学目标任务,分成两个课时,每课时各有侧重点,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一、我坚持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去阅读感悟,思考品味。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使其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从而产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二、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赚钱的艰难,感悟慈母对子女的深沉的爱。这种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我还在教学中插入背景介绍、课堂练笔,并进行课后延伸,升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母爱的伟大。
19 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
报考”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重点)
3.理解课文题目和关键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难点)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理解题目的含义。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歌曲《父亲》,出示父亲与子女相处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
导语:如果说母爱像和煦的春风,抚摸着我们的脸颊;那么父爱就像火热的冬炉,温暖我们的周身。如果说母爱像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就像巍巍高山,托起我们的志向。上一课,我们从作家梁晓声那里体会到了“慈母情深”。这一课,我们将随画家吴冠中去品味那深沉的父爱!
2.板书课题,初步理解其含义。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其国画代表作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识字方法:“蚕”是平舌音的字,“栈、嘲”是翘舌音的字,“钉、枉、榜”是后鼻韵母的字,要读准。“蚕、席”等字可结合图片、动画来理解,“考、嫁”等字可结合其形近字来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读课题我们了解到本文主要写的是父爱,从文章第1自然段我们又了解到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来回忆与父亲有关的故事的。那么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与父亲有关的梦境呢?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场景的变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边读边思考,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明确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过渡:刚刚我们找到了文中提示场景变换的句子,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最能体现出父爱的事情了。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1)父亲养蚕卖茧给“我”买枇杷。(2)父亲送“我”上学住便宜客栈,心疼“我”被虫咬要换房。(3)逛庙会,父亲给“我”买豆腐脑自己却不吃;父亲给“我”做万花筒。(4)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5)父亲给“我”凑学费,送“我”上学,给“我”铺床。(6)父亲送“我”报考师范学校。(7)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4.梳理文章结构,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刚从梦中醒来。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写“我”回忆过往艰难求学的经历,表现了深深的父爱。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再次写“我”梦醒,照应开头。
5.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标题,思考课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 课件出示。)
明确: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虚实结合,化抽象为具体。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④“父爱之舟”蕴含的情感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课文中的父爱既深沉又细微。在那样极端困苦的岁月里,父亲仍支持“我”去报考和求学,不怕辛苦,不畏艰难。那深沉的父爱令人敬佩,那细致入微的父爱又涓涓入心。下节课我们就去文中深入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2.通过赏析文中描写场景和细节的语段,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3.进一步理解父爱的伟大、真挚,激发对父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蚕茧 报考 掀开 席子 庙会 纸屑
启迪 钉鞋 丝绸 陪嫁 毕业 兼做
2.回顾梦境,梳理主要场景。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梦境中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看一看谁能既快又准确地回答出来。
3.指名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父亲的那条小船是那么简陋,行驶缓慢,可是它盛满了父亲无尽的关爱。是父亲亲自摇着小船把“我”送到一个个人生港湾,“我”在船里安稳舒适,真是酣梦难醒呢!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踏入那艘“父爱之舟”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分析文章开头的特点。
过渡:在初读课文时已经有很多同学注意到文章的开头很独特,那么这样开头好在哪里呢?有何表达效果?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课件出示。)
2.师生共读第2~9自然段,品味作者的梦境。
场景一:父亲添桑叶,买枇杷。
交流:(1)从“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辛劳的人。(2)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疼爱。(3)从“总”这个字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教师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起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开启了对深沉的父爱思念的闸门。同时,这一场景对“我”的家境做了暗示:这是一个勤劳但生活充满艰辛的家庭。
场景二:父亲送“我”上学,心疼“我”被虫咬,要换房间。
提示: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学生交流感悟父亲的爱子深情。
阅读要求:①圈画: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②思考:一向生活节俭的父亲为什么动心要换价格更贵的房间?
③反思:父亲要换房间的想法被“我”拒绝了,假如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④品读:从父子俩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做出批注。
(1)学生默读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交流学习的效果。
①表现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
②当“我”被臭虫咬得满身疙瘩时,一向节俭的父亲的做法是心疼“我”,愿意花更多的钱换较好的房间。父亲的做法体现了浓浓的爱子之情。
③当父亲提出要换较好的房间时,“我”的反应是不肯再加钱换房间,“我”的做法表明了“我”体谅父亲的不易。
场景三:父亲带“我”逛庙会,买豆腐脑,做万花筒。
(1)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矛盾的心理。“我”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第一,“我”的家境贫寒,父亲靠着辛勤劳动勉强支撑着这个家;第二,父亲的生活一向节俭,从来不愿意花一分冤枉钱。可见“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体贴父亲,所以即使很馋,也不愿意让父亲乱花钱。
②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明确:这里的细节描写和上文父亲心疼“我”而换较好的房间遥相呼应,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爱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生活再苦,父亲也不愿苦着孩子,而是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3)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读一读有关父亲给“我”做万花筒的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
感悟示例:买不起玩具,父亲就自己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家境贫困,父亲不能给“我”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他给孩子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他的爱启迪了“我”对美的感悟,为“我”以后走上绘画道路奠定了基础。
场景四:父亲雨天背“我”上学。
(1)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动作描写的作用。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明确: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刻画出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同时也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场景五: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过渡:文中的父亲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就是要“我”好好读书,将来在外面当一个教员。“我”也很努力地学习,从来不缺课,不逃学。当“我”读完初小,顺利地考取了高小以后,“我”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对本就贫寒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是父亲没有任何怨言,想尽办法供“我”读书,这深深地感动了“我”。同学们自读第6自然段,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声。
(1)师生总结前几个场景的学习方法。
明确:读文——圈画重点词句——交流感悟人物品质——体会情感。
(2)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释疑。
①为了凑够钱供“我”上学,父亲是怎么做的?(父亲为了给“我”凑齐学费,粜稻,卖猪,把钱都花在了“我”身上。)
②“我”偷偷哭了的原因是什么?(“我”当寄宿生以后,上学需要的费用更高了,这使原本贫寒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我”因心酸而哭泣。)
③如何理解“我”这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以往大不一样?(这“哭”里面包含着复杂的滋味,既为家里的窘况而哭,也为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而哭,也为父母的艰辛而哭,也为自己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哭。)
(4)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本段。
场景六:父亲送“我”报考师范学校。
过渡: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我”顺利地从高小毕业,即将到遥远的地方报考师范学校了,父亲再次借了姑爹的小渔船送“我”。这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将学习下一个场景。
(1)教师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指导学生概括“我”的求学经历。
明确:“我”的求学经历是:初小——鹅山高小——无锡师范。
(2)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课件出示。)
明确:这是因为家里为了“我”上学几乎倾其所有,“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这次去报考师范学校,如果考取就能实现父亲要“我”当一个教员的愿望,反之,则愧对父亲的殷切希望以及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所以“我”没有心情去领略路途中的诗画意境。
(3)教师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体贴父母。
场景七: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过渡: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时,我们总能联想到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今天,相似的情景将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我”考取了无锡师范以后,父亲再次摇着小船送“我”去学校。在途中,“我”看到了父亲亲手为“我”缝补棉被,这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
(2)学生自读课文,与教师的范读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3)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理解语段。
①回顾前文,说一说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
明确:文中一共四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
②作者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写摇船、船上做饭?
明确:这只破旧的小渔船承载着一位朴实的父亲对孩子深切的期望和浓厚的爱,是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了人生的一个个驿站。作者对这些场景一次次的描绘一步步地紧扣了文题,进而深化了中心。
③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文字好在哪里?
明确:①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真情。父亲“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表现出细腻、深沉的父爱,自然流露出“我”内心的感动。②虚实结合。父亲的背影让人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一虚一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③叙述与抒情相结合。抒情穿插在叙述中,强调了父爱的分量,突出了内心的感动。
3.品读结尾,感悟作用。
明确:作者这样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和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4.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总结。
小结:课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实则结构严谨。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小事,但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在写作手法上,文章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上学、送“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中间穿插其他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又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再加上对人物的精彩描写,都烘托出父爱的深沉和让人难忘。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课文第9自然段写道:“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赞美深沉的父爱的。现在,让我们一起阅读其中的精彩片段。
1.教师示范朗读《背影》精彩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选自朱自清《背影》
2.学生阅读与交流。
(1)吴冠中和朱自清在文中都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父亲的背影。)
(2)两位作者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动作描写。)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作者笔下的父亲是这样的,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1.展示有关父亲疼爱子女的图片。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关于父爱的小故事。
3.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父爱的小故事写下来。
小练笔:你从生活中的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呢?给我们讲讲吧!
提示:讲父爱故事,要真实感人,绘声绘色,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写“小练笔”,要注重细节,要有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节描写,所选事件要尽量小,以小见大,通过小事表现父爱的伟大。
4.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五、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搜集、积累颂扬父爱的名句或诗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坐渔船、去报考,父亲亲自摇船
住客栈、遭虫咬、欲换房
看庙会、吃粽子、喝豆腐脑、糊万
雨雪天背“我”上学
高小:缴学费、铺床
初小
无锡师范:摇船送“我”报考,缝补棉被
父爱深深
难忘感激
父爱之舟
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漂入他的梦境。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这“润物细无声”的父爱。
另外,我尝试着抓住课文重点,让学生品读交流体会。如对课文标题的理解,进而拓展指出文章标题的一些特点和作用。如找出文中围绕小渔船所写的场景、细节和所叙的事件,从中体会作者对父亲形象的刻画和对父爱一步步的揭示。对于文中涉及的一些写法,因为比较特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但就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只是略微提点,让学生了解一下。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誊、励”等6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重点)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难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诵读,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新课。
导语:我们读了这首小诗,就会明白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的人生道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确如此,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不信,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一看。有一个叫巴迪的小朋友童年时写了一首小诗,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正是在这两种不同评价的共同作用下,他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思考: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3.寻找“评价”:在文中圈画出描写父母的不同评价的句子。
提示:紧扣课文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同桌间进行交流。依据相关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两种不同评价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我”的影响。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件出示。)
(2)师生共同探讨文章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我”八九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在父母那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几年后“我”认可了父亲对那首诗的评价;成年后,“我”理解了父母两种评价中包含的爱,以及这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3.教师指导学生读后思考并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写了“我”(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4.根据划分的层次朗读课文,教师小结。
小结:我们在阅读本文时学习了一种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然后弄清是分成几部分写的,每一部分写了什么,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同学们要善于把它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我”童年的故事,理解两种评价对“我”的影响,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
①自读课文:默读第1~14自然段,分别找出母亲和父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评价。
②揣摩心理:找出描写巴迪心理变化的句子,分析其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③启发思考: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交流感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感悟父母的评价虽然截然不同,但是都出自对巴迪的爱。
(1)品读描写母亲的句段,思考母亲的话对巴迪有怎样的影响。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①学生读句子,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多美”和“精彩极了”是母亲对“我”的诗的赞美。
②教师示范朗读母亲的话,引导学生体会“?”和两个“!”的作用。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以及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③学生体验“我”听到母亲的表扬后的反应。
明确:听了母亲的表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与坏,有些不好意思;“得意扬扬”写出了“我”听到母亲对自己的夸奖和肯定后的骄傲心理。
(2)品读描写巴迪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巴迪迫不及待的心情。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学生读句子,边读边体会“我”急切的心情。
②学生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品读描写父亲的句段,思考父亲的话对巴迪有怎样的影响。
①理解父亲对待巴迪的诗的态度。
·父亲开始读诗。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明确:父亲看见了巴迪的诗,并没有盲目地赞美,而是仔细地读,体现了父亲对巴迪要求严格,他要认真地读后再发表看法,这与母亲的态度截然不同。
②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巴迪听到父亲的评价后的反应。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明确:父亲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想到父亲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4)思考母亲和父亲为什么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教师展示总结。
(课件出示。)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中蕴含的不同的爱。
思考: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都对儿子的成长有利,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一种爱就可以了?如果只有某一种爱,会不会出现不利的情况呢?对这两种爱的力量需要怎样理解呢?
6.阅读“后来的认识”,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成长的催化剂。
过渡: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八九岁的巴迪所不明白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迪长大了,他又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的呢?
(1)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2)全班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①在朗读中体会“我”的幸运体现在哪里,慈祥的母亲给了“我”什么,严厉的父亲给了“我”什么。
小组交流后明确:巴迪的幸运体现在他有个慈祥的母亲,还有个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使他在写作上有了力量和自信;父亲严厉的批评是一种防止他误入歧途的平衡力量,是一种警告和激励。在父母双方的共同影响下,巴迪终于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取得了成功。
②理解“我”成年后认识到父母的爱。
A.父亲的评价与童年时有什么变化?“我”又有什么变化?
明确:父亲虽然严格要求巴迪,但也给了他一些自信,从“写得不怎么样,但也不是毫无希望”中可以体会出来。从“我”不再痛哭而是学着进行修改中,能看出未满十二岁的“我”已经变得谦虚了。
B.“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因为“我”拥有母亲慈祥的爱,它是“我”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我”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它时常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我”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
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明确:“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可联系句子来理解句意。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种不同的爱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提示:在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父母的爱时,要引导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有序地说,适当地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运用人物的语言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或者运用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感受等。
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小时候不能完全理解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体会到是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母的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四、指导写法,学以致用
1.组织学生自由读描写父母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体会情感。
2.小组讨论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及写作方法。
明确:本文的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通过对不同时间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变化的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练习说话,活学活用。
取得成绩时,母亲常常会说:“精彩极了。”沾沾自喜时,父亲皱着眉头说:“糟糕透了。” 时,母亲 说:“ ”时,父亲 说:“ ”
教师小结: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写作时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去反映人物的思想,表达人物的情感。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上,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罢,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学会在生活中评价他人:当他人没有自信时,我们要用“精彩极了”之类的话鼓励他;当他人沾沾自喜时,我们要促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使他能更上一层楼。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懂得了!
要求:通过回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由不理解到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过程。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所记叙的事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可以自行或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和领悟到作者的心理和感悟。因此,本节课中我重在让学生自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在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但学生最终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明白不管是什么评价,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出自对孩子的爱。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我相信今后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和同学互相讲一讲。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回顾课文,切入话题
1.展示本单元一组课文,包括课题和每课的主要内容,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读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后的收获吧!
2.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提示:学生以“父母的爱是 (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先是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自由表达见解。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片段、某一个细节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了解要点,发表见解
过渡:是呀,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三则小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1.教师可让学生先自由跟同桌交换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的看法进行简要记录。最后,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2.教师出示片段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
·李强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当。考得不好就训斥李强,会使李强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爸爸应该帮助李强找出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李强爸爸的爱是严厉的爱,他希望这样能让孩子记住考不好的后果,争取下次成绩能有所提高。但是我觉得李强的爸爸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像我爸爸一样,在我没考好的时候总是批评我,这样我就会灰心丧气。
3.教师出示片段二,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
·王小雅的妈妈的关爱有点过度,她帮王小雅做了许多事,反而使王小雅养成了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她应该有意识地锻炼王小雅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觉得王小雅的妈妈的爱是溺爱,她什么都不让王小雅做,只会害了王小雅,等王小雅长大后就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4.教师出示片段三,引导同桌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示例:陈敏的爸爸和孩子相处得很好,他引导陈敏培养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在有益的活动中使陈敏得到锻炼。这种教育方式应该被提倡。
5.教师小结。
小结:针对这三个片段,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这样很好。我们就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既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爱,也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联系实际,深入感悟
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1.小组合作,讲述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待父母的爱的。
明确要求:条理清楚,叙述完整。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
明确要求:观点明确;尊重他人的观点;听完他人的发言后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3.教师总结交流过程。
小结:同学们能够完整、流畅地说出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还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正确评价,表现真不错!
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过渡:同学们,父母这么爱我们,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引导学生诉说心语。
(1)向父母讲述文中的故事,并与他们交流看法。
(2)将这节课上的收获写到日记中,给父母看一看。
(3)学会感恩,为父母做几件事。
(4)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的食物,做令他们高兴的事。
(5)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6)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学生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五、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1.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积累方法。
2.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有哪些不足。
3.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本次口语交际先是读故事片段发表见解,因为有三个不同的故事,所以学生可有选择地进行交流,都有话可说。当讲述自己遇到的类似的经历时,学生们都各自进入了角色,可说的话就多了,有的同学讲得可谓是激情飞扬。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不足,如缺乏故事性、语言不够生动等。对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按时间顺序来说;(2)把最主要、最生动的部分讲清楚;(3)加上必要的表情和动作;(4)在讲述之前,可先草拟一个发言提纲,做到有序表达。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学习,相信在以后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会表现得更棒。
习作 我想对您说
教学目标
1.选择倾诉对象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里话。
2.了解书信的格式、内容和书信表达的好处,激发写书信的兴趣。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学生: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法;和同学交流内心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谈话导入。
过渡: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并从他们的身上受到某些影响。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呢?你可以给他们写一封信,表达一下自己的心里话。
2.引导学生了解书信,激起学生运用书信表达情感的兴趣。
思考:在电脑和手机发明、使用之前,人们用什么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呢?
明确:书信。在我国,人们用书信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历史相当悠久。即使在电脑和手机被频繁使用的当下,书信仍是人们用来表达见解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具体的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明白这次习作是要我们和某个人“谈心”,即和他们说一说心里话。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对某人说的话,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向父母或好朋友倾诉,可以回忆往事,也可以表达看法,还可以关注他们的生活,向他们提出建议。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倾诉,可以叙述他们的事迹,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感激。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最后一段话,明确是以写信的方式和他们谈心。
(4)师生共同探究此次习作要点。
明确:①和父母或好朋友讲难忘的事,要写出具体的事例。事例的叙述要清楚、具体、完整。②发表对某件事或者某种做法的看法,也要以具体的事例为基础,不能“空口无凭”。发表看法时语气要委婉,要以理服人。③给父母或好朋友提建议,要交代清楚某种习惯的利与弊,所提建议要条理清楚。④表达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情感要真挚。
2.学生结合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本次习作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
三、了解书信,运用书信
1.了解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
明确:书信一般由六个部分构成,即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它们有着不同的格式要求。
①称呼。写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然后再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有话要说。②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③正文。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落笔。④祝福语。祝福语是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应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注意在写与“此致”或“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等一类表示祝福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⑤署名。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你的同学”“你的好友”“您的学生”等。⑥日期。日期写在署名的下一行,居于右下角。
(2)书信结构简图。
×××(称呼):
(问候语)
(正文)
(祝福语)
×××(署名)
×月×日(日期)
2.引导学生运用书信表达对某人想说的话。
四、指导思路,下笔成文
1.引导学生回忆《慈母情深》中的句子,体会写法。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2.学生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语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师小结:要想把情感表达得具体、感人,我们就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教师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改。
评议重点:(1)书信格式是否正确;(2)正文表达是否通顺明白,情感是否突出;(3)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的标点;(2)改正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1)书信格式规范;(2)正文选材精当,叙事具体;(3)情感真挚感人。
4.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六、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生总结用书信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处。
示例:(1)直抒感情。书信用的是第一、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比其他文体更容易打动对方。(2)书信体作文的结构比其他文体更容易把握。(3)内容丰富多彩,记人叙事、表达感情、提出建议等均可。(4)可使用各种写作技巧。(5)方便交流。信写成后,投寄、发电子邮件皆可。寄出信件,也是寄出一份情感。
针对学生习作叙事空洞、表达感情牵强等问题,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本次习作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真挚的情感。通过品读课文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情达意离不开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从而使习作记事真实,描写具体,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当了解了书信,学会运用书信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后,学生便会爱上这种写作形式。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时让学生尝试运用书信写作,丰富作文的表达形式。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学生:1.摘抄一些有特点的结尾,和同学交流。
2.搜集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体会好的结尾都有些什么特点,掌握写好结尾的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也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来感受一下。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引出对场景和细节的介绍。
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情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中的文字,意识到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
生:《父爱之舟》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了作者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可见作者的感情有时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
生:《慈母情深》中的这个句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作者的羞愧和自责。可见作者的情感有时是蕴藏在文章的细节中的,需要我们在读中细细品味。
4.师生合作交流,明确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概念及特点。
(1)结合片段一来探究场景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明确:场景是一些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的画面。每个场景中作者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只有真正融入了作者某种情感的场景描写才是具有感染力的。
(2)鼓励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结合片段二来探究细节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可以起到表达主题思想、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了解到。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留心文章中的那些精彩片段和有特点的句子。慢慢地,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就会很快和作者产生互动,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一)
1.体会好的结尾的特点,学会写好文章的结尾。
(1)教师谈话导入,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结尾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写好结尾的兴趣。
导语:文章的开头被称作“凤头”,主体被称作“猪肚”,结尾则被称作“豹尾”。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好的结尾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是一篇好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的结尾,体会其特点和好处。
①学生自读,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结尾的特点和好处,在小组内交流。
②教师检测学生的交流成果,总结写好结尾的方法。
(课件出示结尾1)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件叙述完了,文章也随之结束。这种结尾方法朴实自然,于朴素中见真情,是一种很实用的结尾方法。
(课件出示结尾2。)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是在篇末再次强调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也照应文章的题目。运用这种方法来结尾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课件出示结尾3。)
明确:作者在结尾处总结得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实都源于父母的爱,这也是课文的主旨。这种结尾的方法叫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它有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结尾方式。这种结尾给人以简洁、清楚的感觉。
(3)教师适当拓展,介绍更多、更有特点的结尾方法。
①引用佳句结尾,丰富文章内容。
明确:顾名思义,这种结尾方法即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这种结尾的方法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内容,使文章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示例: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都能把握住今天,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②以疑问结尾,引人深思。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是在结尾处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这种结尾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
示例:写《我的语文老师》可以这样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③结尾处展开联想,升华主题。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就是在结尾处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示例:《花》的结尾可以这样写:“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教师提供一些作文题目,引导学生采用联想法写结尾。)
题目:《金黄的秋天》
结尾:
题目:《童年趣事》
结尾:
题目:《当我长大以后》
结尾:
(4)教师对写好文章的结尾进行总结。
教师小结:筐篓编得再细密、结实,如果口收得不好,就会影响筐篓的质量。写文章亦然,好的结尾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写好结尾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具体的写作中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不可教条地搬用。同学们要想写出好的结尾,就得在平时多看、多读、多练。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运用。
2.创设情境,体会场景描写的好处。
(1)引导学生回顾在“交流平台”中学习的有关场景描写的知识,品读课本中提供的场景描写片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看电影、看电视时看的什么?看的是一个个镜头下的画面。那些景色优美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会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画面其实就是场景。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画面,它们被称为场景描写。精彩的场景描写会对作者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表达情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段场景描写,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中场景描写的片段一,学生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段话是课文《慈母情深》中的片段。朗读这些语句,我们的脑海中会显现出母亲在这种环境下忙碌的情景。这里的场景描写突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母亲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恶劣的环境和母亲的劳动报酬形成对比,和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形成对比,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深情。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中场景描写的片段二,学生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课文《父爱之舟》中的片段。读这段话,我们仿佛也走进了那富有江南特色的庙会。庙会是那样热闹,各种吃的应有尽有,勾引着“我”的馋虫。但“我”理解父亲的不易,不忍心叫父亲买,由此我们体会到在那贫苦的岁月里,父子之间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
教师小结:在叙事性文章中,场景描写是围绕人物和事件展开的。其作用有多种,如营造氛围意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显示时代特征、揭示文章主题、表达情感等。当然,一段场景描写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一种,精彩的场景描写往往具有多种作用。在理解文段时,我们要综合考虑。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的内容真丰富,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收获多多。在讨论交流中,我们明白了怎样通过分析文中有特点的句子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懂得了文章精彩结尾的几种方法,体会到文中场景描写的作用有哪些。这之中虽然也有难点存在,但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都能迅速而透彻地领悟,真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试着写一写你在成长中遇到的“第一次”。
2.理解并积累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一、词句段运用(二)
1.引导学生回味“第一次”,说给同桌听。
导语:同学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是那么的特别,又是那么的让人难忘,所以,那些“第一次”总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把你的“第一次”说给同桌听一听,看他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
2.读他人的“第一次”,写自己的“第一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上他人的“第一次”,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交流示例:
生:第一句是课文《慈母情深》中的语句,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也说明“我”的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崇敬、热爱之情。
生:第二句是课文《父爱之舟》中的语句。这句话通过对比写出了“我”的哭与以前的不一样。这里的心酸是“我”人生中尝到的新滋味,说明“我”长大了,明白了家里经济困难,并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2)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第一次”。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点评要点:记事具体、完整,有恰当的描写和修辞语句,突出“第一次”的意义,语段精短。
二、日积月累
1.谈话引出本次“日积月累”的主题——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导语:同学们,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一传统仍不可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先辈留给我们的几条名言,从中体会节俭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查阅资料或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再讲解。
(课件出示。)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自《尚书》。意思:在国家大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成语“克勤克俭”即源于此。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意思: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意思: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常用来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有自勉、警世之意。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用纯的《朱子治家格言》。意思:看到一瓢粥,一粒饭,要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看到半条丝,半根线,也要想到物资获得的艰难。劝人要常思农事的艰难、物品得来的不容易,做到勤俭节约。
3.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魏征、司马光、朱用纯的资料,结合背景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主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填入合适的句子。
(2)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在摘抄本上做积累。
(3)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个板块的内容——写写自己的“第一次”、理解几句名言的含义。内容不多,但收获颇丰。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重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与语文知识的拓展、积累与运用,还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在“词句段运用”的学习中,我们围绕好的结尾和细致的场景描写回顾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好段。通过读、品、练,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也有了表达的欲望。在“日积月累”中,我们不仅仅掌握了句子的含义,更关注了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因此懂得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这两节课内容充实,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六单元·舐犊情深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3篇课文,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慈母情深
文章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
抓住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重点语句和段落,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对“我”的爱。
2课时
父爱之舟
文章围绕“父爱”这一中心,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品味文中表现父爱的场景和细节,感受父爱的深沉以及作者对父亲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2课时
“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感受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1课时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借助三则小故事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与母爱,感受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积极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选材恰当,尊重对方。
1课时
习
作
我想对您说
借习作的机会,把平时想对某人说的话写下来,与他们真心“交谈”。
了解和把握书信的特点,学会运用书信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的,并学会运用;体会课文中的几种结尾方法;回忆生活中的“第一次”,写出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积累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第一次”。
日积月累
理解并积累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18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
“连续、广播”等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重点)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重点)
4.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难点)
1.认识“魄、抑”等10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知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视频《画荻教子》,出示相关的图片,适时引导学生感悟母亲关爱子女的深情。
导语:母亲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也是最懂我们的人。对于母亲而言,子女是她的一切,她为子女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她从不言悔,从不说累。她的举手投足无不体现着对孩子的爱,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同学们,你是否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呢?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体验。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导入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感悟很深刻。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慈母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是慈母的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晓声的一篇作品——《慈母情深》,体会那令人沉醉的母爱!
4.板书课题,理解课题。(板书:慈母情深。)
思考:
(1)理解“慈母”的含义,“慈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慈母情深”中的“情”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过渡:理解了“慈母情深”,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作者讲述的故事,更深刻地体会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
梁晓声 1949年生,当代作家。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青年近卫军》 一部讲述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20世纪60年代曾风靡全国,至今仍是畅销书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时的注意事项。
易读错的字音: “辞、噪”都是平舌音的字;“挣”是翘舌音的字;“耽”读作“dān”,不要读成“d uān”。
易写错的字形: “抑”的右边是“”,不要写成“卯”;“酸”的左边是“酉”,不要写成“西”;“脊”的上面不是“火”,不要写错。另外,还要注意区别“噪、燥、操”,以免混淆。
(3)教师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失魂落魄 广播 辞退 低矮 压抑
颓败 忙碌 耽误 酷暑 噪声 震耳欲聋
脊背 口罩 衣兜 皲裂 陷入 状态
权利
4.学生默读课文,交流预习收获。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什么事,谈一谈自己预习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在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述是否有序、简洁,并适时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主题。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明确: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的劝阻,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
(3)这件事突出地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明确: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无私、伟大。
(4)本文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慈母情深”的呢?
提示: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学生可以知道作者克服了家境的贫困,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作者的成功与母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买书
是一件小事,但是当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到作者当时的家境时,我们不难感受到母亲在做出给作者买“价格不菲”的书的决定时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无数艰辛的。这本看起来很普通的书,在作者的心里的分量却是那么重,因为它是母亲对自己的爱好的支持,饱含着浓浓的深情。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但家境贫寒,愿望难以实现。可是对于书的强烈渴望还是让“我”走进了母亲工作的小工厂。
第二部分(第6~34自然段):写“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
第三部分(第35~38自然段):写“我”拿到钱没有买书,却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但母亲又给“我”凑钱买了书。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深沉的、伟大的。买书是件小事,但背后蕴藏的爱却催人泪下。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课文,再去体会这位贫穷的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
(2)学生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1.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和段落,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2.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内容,感悟母爱。
导语:同学们,课文中的母亲是那么朴实平凡,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却感受到了这位母亲是那么的可亲可敬。
(1)请你说一说这位母亲可亲可敬的原因。
明确:尽管家境贫苦,母亲却毫不吝啬地拿钱给“我”买书,实现“我”的心愿,因而母亲可亲又可敬。
(2)假如要你用一句话来赞颂这位可亲可敬的母亲,你会说什么呢?
提示:可以是赞颂母亲的名言,如“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也可以是歌颂母亲的古诗词,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还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这位母亲的赞颂之情。只要表述通顺,饱含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2.指名说说课文是如何表现母亲崇高的形象的。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母亲的工作环境是不是非常恶劣?可母亲对“我”的关爱却是那样的无私、特别,这些是不是已经深深地打动了你们?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她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以至于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许多年以后仍刻骨铭心地记得。这对母子之间究竟有怎样的深情呢?下面我们将深入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
2.师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情感。
问题一: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1)学生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与同桌讨论: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体会到“我”的家境贫寒。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家境贫寒?
明确:①从“书价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一元多钱对当时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②“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表现了“我”很迫切地想要这本书,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买书成了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我”的愿望迟迟不能实现。③“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连破收音机都要卖了换钱,直接表现了“我”的家境贫寒。
(3)体会作者描写自己家境贫寒的用意。
明确:交代故事的背景,为下文凸显母亲勤劳的形象以及表现母亲对“我”的爱做铺垫。
问题二: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对子女的爱。
过渡:“我”太想拥有《青年近卫军》这本书了,于是“我”第一次来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环境的恶劣,看到了母亲工作时的样子,“我”深受震动。“我”还有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吗?最终,“我”买书的愿望实现了吗?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6~34自然段,我们一起来学习。
(1)感受母亲的工作环境的恶劣。
(课件出示。)
明确:①“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犹如身在蒸笼”(这些描写表现出环境很恶劣。)
②“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从“凑到、烤着”体会环境的恶劣。)
(2)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及对“我”的爱。
①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解读,感受母亲的形象。
A.从“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
B.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揉得皱皱的”说明母亲把钱带在身上很长时间了,这些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靠劳动得来的。通过“皲裂”一词可以看出母亲的(艰辛)。
C.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四个“立刻”感受到母亲的(辛劳),她为了生计而争分夺秒地工作。
D.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母亲给“我”钱时,母亲却说“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可以体会到这位母亲虽然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这鲜明的对比中饱含着(深沉的母爱)。
②学生抒发感受。
提示: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机点评,在交流中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③感悟作者的写法。
提示:教师通过分析文本不难总结出课文正是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表现出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问题三:感受“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1)教师引导学生标出关键语句,学生讨论交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2)指名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①两个“第一次”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母亲的样子并没有改变,变化的是“我”的感受。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母亲是多么辛劳,从中“我”明白了更多的事理,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热爱之情。
②“我”为什么要用那来之不易的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表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了解了母亲的辛劳,体谅母亲的不易,心疼母亲,因此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书,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孝敬母亲,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③“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为什么?
明确:“我”不能用这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一方面是因为这钱确实来之不易,已经为给母亲买水果罐头受到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母爱体现在生活里的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课文中,当“我”拿到母亲递过来的钱时,“鼻子一酸”。这个细节就饱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回想一下,写一写。
1.情景激趣,引发联想。
提示: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有关母爱的感人瞬间。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片,联想生活中类似的画面。
教师总结:这一幅幅感人的图画展示了世界上最纯真、最高尚的爱,这一个个瞬间必将定格在我们的心中。每当脑海中浮现出这一幕幕时,我们都将情不自禁地在心中荡漾起对伟大母爱的崇敬之情。
2.联系实际,抒发真情。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鼻子一酸”的经历,仔细品味当时的心理活动,思考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想法。
3.练习“小练笔”。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慈母情深》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分解了教学目标任务,分成两个课时,每课时各有侧重点,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一、我坚持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去阅读感悟,思考品味。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使其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从而产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二、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赚钱的艰难,感悟慈母对子女的深沉的爱。这种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我还在教学中插入背景介绍、课堂练笔,并进行课后延伸,升华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母爱的伟大。
19 父爱之舟
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
报考”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重点)
3.理解课文题目和关键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难点)
1.认识“茧、栈”等16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理解题目的含义。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歌曲《父亲》,出示父亲与子女相处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
导语:如果说母爱像和煦的春风,抚摸着我们的脸颊;那么父爱就像火热的冬炉,温暖我们的周身。如果说母爱像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就像巍巍高山,托起我们的志向。上一课,我们从作家梁晓声那里体会到了“慈母情深”。这一课,我们将随画家吴冠中去品味那深沉的父爱!
2.板书课题,初步理解其含义。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其国画代表作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识字方法:“蚕”是平舌音的字,“栈、嘲”是翘舌音的字,“钉、枉、榜”是后鼻韵母的字,要读准。“蚕、席”等字可结合图片、动画来理解,“考、嫁”等字可结合其形近字来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准备讨论。
过渡:同学们,通过读课题我们了解到本文主要写的是父爱,从文章第1自然段我们又了解到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来回忆与父亲有关的故事的。那么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与父亲有关的梦境呢?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场景的变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边读边思考,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检测学习效果。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明确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过渡:刚刚我们找到了文中提示场景变换的句子,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最能体现出父爱的事情了。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1)父亲养蚕卖茧给“我”买枇杷。(2)父亲送“我”上学住便宜客栈,心疼“我”被虫咬要换房。(3)逛庙会,父亲给“我”买豆腐脑自己却不吃;父亲给“我”做万花筒。(4)父亲雨雪天送“我”上学。(5)父亲给“我”凑学费,送“我”上学,给“我”铺床。(6)父亲送“我”报考师范学校。(7)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4.梳理文章结构,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刚从梦中醒来。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写“我”回忆过往艰难求学的经历,表现了深深的父爱。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再次写“我”梦醒,照应开头。
5.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标题,思考课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 课件出示。)
明确: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虚实结合,化抽象为具体。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④“父爱之舟”蕴含的情感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课文中的父爱既深沉又细微。在那样极端困苦的岁月里,父亲仍支持“我”去报考和求学,不怕辛苦,不畏艰难。那深沉的父爱令人敬佩,那细致入微的父爱又涓涓入心。下节课我们就去文中深入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2.通过赏析文中描写场景和细节的语段,体会父亲的一片深情。
3.进一步理解父爱的伟大、真挚,激发对父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蚕茧 报考 掀开 席子 庙会 纸屑
启迪 钉鞋 丝绸 陪嫁 毕业 兼做
2.回顾梦境,梳理主要场景。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梦境中出现的几个重要场景,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看一看谁能既快又准确地回答出来。
3.指名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父亲的那条小船是那么简陋,行驶缓慢,可是它盛满了父亲无尽的关爱。是父亲亲自摇着小船把“我”送到一个个人生港湾,“我”在船里安稳舒适,真是酣梦难醒呢!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踏入那艘“父爱之舟”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分析文章开头的特点。
过渡:在初读课文时已经有很多同学注意到文章的开头很独特,那么这样开头好在哪里呢?有何表达效果?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课件出示。)
2.师生共读第2~9自然段,品味作者的梦境。
场景一:父亲添桑叶,买枇杷。
交流:(1)从“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辛劳的人。(2)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疼爱。(3)从“总”这个字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教师小结:在这一段中,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起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开启了对深沉的父爱思念的闸门。同时,这一场景对“我”的家境做了暗示:这是一个勤劳但生活充满艰辛的家庭。
场景二:父亲送“我”上学,心疼“我”被虫咬,要换房间。
提示: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指导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学生交流感悟父亲的爱子深情。
阅读要求:①圈画: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
②思考:一向生活节俭的父亲为什么动心要换价格更贵的房间?
③反思:父亲要换房间的想法被“我”拒绝了,假如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④品读:从父子俩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做出批注。
(1)学生默读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交流学习的效果。
①表现父亲生活节俭的词句:“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
②当“我”被臭虫咬得满身疙瘩时,一向节俭的父亲的做法是心疼“我”,愿意花更多的钱换较好的房间。父亲的做法体现了浓浓的爱子之情。
③当父亲提出要换较好的房间时,“我”的反应是不肯再加钱换房间,“我”的做法表明了“我”体谅父亲的不易。
场景三:父亲带“我”逛庙会,买豆腐脑,做万花筒。
(1)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我”矛盾的心理。“我”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第一,“我”的家境贫寒,父亲靠着辛勤劳动勉强支撑着这个家;第二,父亲的生活一向节俭,从来不愿意花一分冤枉钱。可见“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体贴父亲,所以即使很馋,也不愿意让父亲乱花钱。
②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明确:这里的细节描写和上文父亲心疼“我”而换较好的房间遥相呼应,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爱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生活再苦,父亲也不愿苦着孩子,而是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3)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读一读有关父亲给“我”做万花筒的文字,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
感悟示例:买不起玩具,父亲就自己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家境贫困,父亲不能给“我”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他给孩子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他的爱启迪了“我”对美的感悟,为“我”以后走上绘画道路奠定了基础。
场景四:父亲雨天背“我”上学。
(1)学生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动作描写的作用。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明确: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刻画出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同时也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场景五:父亲为“我”凑学费,铺床铺。
过渡:文中的父亲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就是要“我”好好读书,将来在外面当一个教员。“我”也很努力地学习,从来不缺课,不逃学。当“我”读完初小,顺利地考取了高小以后,“我”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对本就贫寒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是父亲没有任何怨言,想尽办法供“我”读书,这深深地感动了“我”。同学们自读第6自然段,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声。
(1)师生总结前几个场景的学习方法。
明确:读文——圈画重点词句——交流感悟人物品质——体会情感。
(2)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引导释疑。
①为了凑够钱供“我”上学,父亲是怎么做的?(父亲为了给“我”凑齐学费,粜稻,卖猪,把钱都花在了“我”身上。)
②“我”偷偷哭了的原因是什么?(“我”当寄宿生以后,上学需要的费用更高了,这使原本贫寒的家庭再次陷入困境,“我”因心酸而哭泣。)
③如何理解“我”这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以往大不一样?(这“哭”里面包含着复杂的滋味,既为家里的窘况而哭,也为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而哭,也为父母的艰辛而哭,也为自己第一次远离父母而哭。)
(4)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本段。
场景六:父亲送“我”报考师范学校。
过渡: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我”顺利地从高小毕业,即将到遥远的地方报考师范学校了,父亲再次借了姑爹的小渔船送“我”。这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将学习下一个场景。
(1)教师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指导学生概括“我”的求学经历。
明确:“我”的求学经历是:初小——鹅山高小——无锡师范。
(2)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课件出示。)
明确:这是因为家里为了“我”上学几乎倾其所有,“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这次去报考师范学校,如果考取就能实现父亲要“我”当一个教员的愿望,反之,则愧对父亲的殷切希望以及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所以“我”没有心情去领略路途中的诗画意境。
(3)教师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体贴父母。
场景七:父亲为“我”缝补棉被。
过渡:每当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时,我们总能联想到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今天,相似的情景将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我”考取了无锡师范以后,父亲再次摇着小船送“我”去学校。在途中,“我”看到了父亲亲手为“我”缝补棉被,这一刻,“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
(2)学生自读课文,与教师的范读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把握作者的情感。
(3)教师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理解语段。
①回顾前文,说一说作者在文中几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
明确:文中一共四次写到姑爹的小渔船。
②作者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写摇船、船上做饭?
明确:这只破旧的小渔船承载着一位朴实的父亲对孩子深切的期望和浓厚的爱,是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了人生的一个个驿站。作者对这些场景一次次的描绘一步步地紧扣了文题,进而深化了中心。
③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文字好在哪里?
明确:①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真情。父亲“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表现出细腻、深沉的父爱,自然流露出“我”内心的感动。②虚实结合。父亲的背影让人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一虚一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③叙述与抒情相结合。抒情穿插在叙述中,强调了父爱的分量,突出了内心的感动。
3.品读结尾,感悟作用。
明确:作者这样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和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4.教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总结。
小结:课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感激。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实则结构严谨。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从选材方面看,文章所选取的都是些平凡小事,但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之伟大与深沉。在写作手法上,文章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上学、送“我”报考学校这一重点,中间穿插其他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又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再加上对人物的精彩描写,都烘托出父爱的深沉和让人难忘。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课文第9自然段写道:“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也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赞美深沉的父爱的。现在,让我们一起阅读其中的精彩片段。
1.教师示范朗读《背影》精彩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选自朱自清《背影》
2.学生阅读与交流。
(1)吴冠中和朱自清在文中都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父亲的背影。)
(2)两位作者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动作描写。)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作者笔下的父亲是这样的,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1.展示有关父亲疼爱子女的图片。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关于父爱的小故事。
3.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关于父爱的小故事写下来。
小练笔:你从生活中的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呢?给我们讲讲吧!
提示:讲父爱故事,要真实感人,绘声绘色,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写“小练笔”,要注重细节,要有对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节描写,所选事件要尽量小,以小见大,通过小事表现父爱的伟大。
4.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五、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搜集、积累颂扬父爱的名句或诗歌。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坐渔船、去报考,父亲亲自摇船
住客栈、遭虫咬、欲换房
看庙会、吃粽子、喝豆腐脑、糊万
雨雪天背“我”上学
高小:缴学费、铺床
初小
无锡师范:摇船送“我”报考,缝补棉被
父爱深深
难忘感激
父爱之舟
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漂入他的梦境。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这“润物细无声”的父爱。
另外,我尝试着抓住课文重点,让学生品读交流体会。如对课文标题的理解,进而拓展指出文章标题的一些特点和作用。如找出文中围绕小渔船所写的场景、细节和所叙的事件,从中体会作者对父亲形象的刻画和对父爱一步步的揭示。对于文中涉及的一些写法,因为比较特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但就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只是略微提点,让学生了解一下。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誊、励”等6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重点)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难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诵读,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新课。
导语:我们读了这首小诗,就会明白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的人生道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确如此,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不信,我们就到课文中去看一看。有一个叫巴迪的小朋友童年时写了一首小诗,却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正是在这两种不同评价的共同作用下,他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思考: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3.寻找“评价”:在文中圈画出描写父母的不同评价的句子。
提示:紧扣课文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同桌间进行交流。依据相关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两种不同评价的具体内容及其对“我”的影响。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件出示。)
(2)师生共同探讨文章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写“我”八九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却在父母那儿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几年后“我”认可了父亲对那首诗的评价;成年后,“我”理解了父母两种评价中包含的爱,以及这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3.教师指导学生读后思考并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课文写了“我”(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4.根据划分的层次朗读课文,教师小结。
小结:我们在阅读本文时学习了一种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然后弄清是分成几部分写的,每一部分写了什么,最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同学们要善于把它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我”童年的故事,理解两种评价对“我”的影响,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
①自读课文:默读第1~14自然段,分别找出母亲和父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评价。
②揣摩心理:找出描写巴迪心理变化的句子,分析其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③启发思考: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交流感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父母不同的评价标准,感悟父母的评价虽然截然不同,但是都出自对巴迪的爱。
(1)品读描写母亲的句段,思考母亲的话对巴迪有怎样的影响。
·“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①学生读句子,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多美”和“精彩极了”是母亲对“我”的诗的赞美。
②教师示范朗读母亲的话,引导学生体会“?”和两个“!”的作用。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以及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③学生体验“我”听到母亲的表扬后的反应。
明确:听了母亲的表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与坏,有些不好意思;“得意扬扬”写出了“我”听到母亲对自己的夸奖和肯定后的骄傲心理。
(2)品读描写巴迪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巴迪迫不及待的心情。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①学生读句子,边读边体会“我”急切的心情。
②学生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品读描写父亲的句段,思考父亲的话对巴迪有怎样的影响。
①理解父亲对待巴迪的诗的态度。
·父亲开始读诗。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明确:父亲看见了巴迪的诗,并没有盲目地赞美,而是仔细地读,体现了父亲对巴迪要求严格,他要认真地读后再发表看法,这与母亲的态度截然不同。
②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巴迪听到父亲的评价后的反应。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明确:父亲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想到父亲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4)思考母亲和父亲为什么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母亲和父亲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教师展示总结。
(课件出示。)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中蕴含的不同的爱。
思考: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都对儿子的成长有利,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一种爱就可以了?如果只有某一种爱,会不会出现不利的情况呢?对这两种爱的力量需要怎样理解呢?
6.阅读“后来的认识”,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成长的催化剂。
过渡: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八九岁的巴迪所不明白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迪长大了,他又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评价的呢?
(1)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2)全班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①在朗读中体会“我”的幸运体现在哪里,慈祥的母亲给了“我”什么,严厉的父亲给了“我”什么。
小组交流后明确:巴迪的幸运体现在他有个慈祥的母亲,还有个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使他在写作上有了力量和自信;父亲严厉的批评是一种防止他误入歧途的平衡力量,是一种警告和激励。在父母双方的共同影响下,巴迪终于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取得了成功。
②理解“我”成年后认识到父母的爱。
A.父亲的评价与童年时有什么变化?“我”又有什么变化?
明确:父亲虽然严格要求巴迪,但也给了他一些自信,从“写得不怎么样,但也不是毫无希望”中可以体会出来。从“我”不再痛哭而是学着进行修改中,能看出未满十二岁的“我”已经变得谦虚了。
B.“我”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因为“我”拥有母亲慈祥的爱,它是“我”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我”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它时常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我”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
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明确:“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可联系句子来理解句意。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种不同的爱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提示:在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父母的爱时,要引导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有序地说,适当地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运用人物的语言来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或者运用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感受等。
教师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小时候不能完全理解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体会到是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母的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四、指导写法,学以致用
1.组织学生自由读描写父母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体会情感。
2.小组讨论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及写作方法。
明确:本文的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通过对不同时间人物的不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变化的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练习说话,活学活用。
取得成绩时,母亲常常会说:“精彩极了。”沾沾自喜时,父亲皱着眉头说:“糟糕透了。” 时,母亲 说:“ ”时,父亲 说:“ ”
教师小结: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我们可以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写作时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去反映人物的思想,表达人物的情感。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上,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罢,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学会在生活中评价他人:当他人没有自信时,我们要用“精彩极了”之类的话鼓励他;当他人沾沾自喜时,我们要促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使他能更上一层楼。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小练笔:爸爸(妈妈),我懂得了!
要求:通过回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出由不理解到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过程。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所记叙的事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可以自行或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和领悟到作者的心理和感悟。因此,本节课中我重在让学生自读,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学生在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但学生最终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明白不管是什么评价,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出自对孩子的爱。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我相信今后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口语交际 父母之爱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和同学互相讲一讲。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回顾课文,切入话题
1.展示本单元一组课文,包括课题和每课的主要内容,利用课文切入话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读了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后的收获吧!
2.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提示:学生以“父母的爱是 (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自由地交流阅读感受。先是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自由表达见解。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片段、某一个细节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了解要点,发表见解
过渡:是呀,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三则小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1.教师可让学生先自由跟同桌交换看法,然后在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的看法进行简要记录。最后,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2.教师出示片段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
·李强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当。考得不好就训斥李强,会使李强对考试产生畏惧心理。爸爸应该帮助李强找出失败的原因,并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李强爸爸的爱是严厉的爱,他希望这样能让孩子记住考不好的后果,争取下次成绩能有所提高。但是我觉得李强的爸爸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像我爸爸一样,在我没考好的时候总是批评我,这样我就会灰心丧气。
3.教师出示片段二,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
·王小雅的妈妈的关爱有点过度,她帮王小雅做了许多事,反而使王小雅养成了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她应该有意识地锻炼王小雅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觉得王小雅的妈妈的爱是溺爱,她什么都不让王小雅做,只会害了王小雅,等王小雅长大后就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4.教师出示片段三,引导同桌互动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示例:陈敏的爸爸和孩子相处得很好,他引导陈敏培养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在有益的活动中使陈敏得到锻炼。这种教育方式应该被提倡。
5.教师小结。
小结:针对这三个片段,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这样很好。我们就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既能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爱,也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联系实际,深入感悟
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1.小组合作,讲述在生活中体会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自己是怎样看待父母的爱的。
明确要求:条理清楚,叙述完整。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
明确要求:观点明确;尊重他人的观点;听完他人的发言后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3.教师总结交流过程。
小结:同学们能够完整、流畅地说出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还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正确评价,表现真不错!
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过渡:同学们,父母这么爱我们,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引导学生诉说心语。
(1)向父母讲述文中的故事,并与他们交流看法。
(2)将这节课上的收获写到日记中,给父母看一看。
(3)学会感恩,为父母做几件事。
(4)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的食物,做令他们高兴的事。
(5)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6)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学生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五、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1.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积累方法。
2.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有哪些不足。
3.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本次口语交际先是读故事片段发表见解,因为有三个不同的故事,所以学生可有选择地进行交流,都有话可说。当讲述自己遇到的类似的经历时,学生们都各自进入了角色,可说的话就多了,有的同学讲得可谓是激情飞扬。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不足,如缺乏故事性、语言不够生动等。对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按时间顺序来说;(2)把最主要、最生动的部分讲清楚;(3)加上必要的表情和动作;(4)在讲述之前,可先草拟一个发言提纲,做到有序表达。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学习,相信在以后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会表现得更棒。
习作 我想对您说
教学目标
1.选择倾诉对象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里话。
2.了解书信的格式、内容和书信表达的好处,激发写书信的兴趣。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学生: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法;和同学交流内心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谈话导入。
过渡: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并从他们的身上受到某些影响。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呢?你可以给他们写一封信,表达一下自己的心里话。
2.引导学生了解书信,激起学生运用书信表达情感的兴趣。
思考:在电脑和手机发明、使用之前,人们用什么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呢?
明确:书信。在我国,人们用书信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历史相当悠久。即使在电脑和手机被频繁使用的当下,书信仍是人们用来表达见解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具体的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明白这次习作是要我们和某个人“谈心”,即和他们说一说心里话。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对某人说的话,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向父母或好朋友倾诉,可以回忆往事,也可以表达看法,还可以关注他们的生活,向他们提出建议。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倾诉,可以叙述他们的事迹,表达对他们的敬佩和感激。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最后一段话,明确是以写信的方式和他们谈心。
(4)师生共同探究此次习作要点。
明确:①和父母或好朋友讲难忘的事,要写出具体的事例。事例的叙述要清楚、具体、完整。②发表对某件事或者某种做法的看法,也要以具体的事例为基础,不能“空口无凭”。发表看法时语气要委婉,要以理服人。③给父母或好朋友提建议,要交代清楚某种习惯的利与弊,所提建议要条理清楚。④表达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情感要真挚。
2.学生结合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本次习作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
三、了解书信,运用书信
1.了解书信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
明确:书信一般由六个部分构成,即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它们有着不同的格式要求。
①称呼。写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然后再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有话要说。②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③正文。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落笔。④祝福语。祝福语是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应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注意在写与“此致”或“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等一类表示祝福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⑤署名。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你的同学”“你的好友”“您的学生”等。⑥日期。日期写在署名的下一行,居于右下角。
(2)书信结构简图。
×××(称呼):
(问候语)
(正文)
(祝福语)
×××(署名)
×月×日(日期)
2.引导学生运用书信表达对某人想说的话。
四、指导思路,下笔成文
1.引导学生回忆《慈母情深》中的句子,体会写法。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2.学生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语句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师小结:要想把情感表达得具体、感人,我们就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教师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改。
评议重点:(1)书信格式是否正确;(2)正文表达是否通顺明白,情感是否突出;(3)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的标点;(2)改正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重点:(1)书信格式规范;(2)正文选材精当,叙事具体;(3)情感真挚感人。
4.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六、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生总结用书信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处。
示例:(1)直抒感情。书信用的是第一、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比其他文体更容易打动对方。(2)书信体作文的结构比其他文体更容易把握。(3)内容丰富多彩,记人叙事、表达感情、提出建议等均可。(4)可使用各种写作技巧。(5)方便交流。信写成后,投寄、发电子邮件皆可。寄出信件,也是寄出一份情感。
针对学生习作叙事空洞、表达感情牵强等问题,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本次习作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真挚的情感。通过品读课文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情达意离不开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从而使习作记事真实,描写具体,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当了解了书信,学会运用书信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后,学生便会爱上这种写作形式。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时让学生尝试运用书信写作,丰富作文的表达形式。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学生:1.摘抄一些有特点的结尾,和同学交流。
2.搜集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名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体会好的结尾都有些什么特点,掌握写好结尾的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也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来感受一下。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引出对场景和细节的介绍。
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情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中的文字,意识到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
生:《父爱之舟》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了作者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可见作者的感情有时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
生:《慈母情深》中的这个句子是一个细节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作者的羞愧和自责。可见作者的情感有时是蕴藏在文章的细节中的,需要我们在读中细细品味。
4.师生合作交流,明确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概念及特点。
(1)结合片段一来探究场景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明确:场景是一些人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的画面。每个场景中作者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只有真正融入了作者某种情感的场景描写才是具有感染力的。
(2)鼓励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结合片段二来探究细节描写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可以起到表达主题思想、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了解到。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文章时,留心文章中的那些精彩片段和有特点的句子。慢慢地,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就会很快和作者产生互动,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一)
1.体会好的结尾的特点,学会写好文章的结尾。
(1)教师谈话导入,引导学生理解好的结尾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写好结尾的兴趣。
导语:文章的开头被称作“凤头”,主体被称作“猪肚”,结尾则被称作“豹尾”。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好的结尾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是一篇好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中的结尾,体会其特点和好处。
①学生自读,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结尾的特点和好处,在小组内交流。
②教师检测学生的交流成果,总结写好结尾的方法。
(课件出示结尾1)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件叙述完了,文章也随之结束。这种结尾方法朴实自然,于朴素中见真情,是一种很实用的结尾方法。
(课件出示结尾2。)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是在篇末再次强调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也照应文章的题目。运用这种方法来结尾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课件出示结尾3。)
明确:作者在结尾处总结得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实都源于父母的爱,这也是课文的主旨。这种结尾的方法叫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它有揭示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结尾方式。这种结尾给人以简洁、清楚的感觉。
(3)教师适当拓展,介绍更多、更有特点的结尾方法。
①引用佳句结尾,丰富文章内容。
明确:顾名思义,这种结尾方法即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这种结尾的方法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内容,使文章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示例: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都能把握住今天,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②以疑问结尾,引人深思。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是在结尾处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这种结尾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
示例:写《我的语文老师》可以这样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③结尾处展开联想,升华主题。
明确:这种结尾方法就是在结尾处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示例:《花》的结尾可以这样写:“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地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教师提供一些作文题目,引导学生采用联想法写结尾。)
题目:《金黄的秋天》
结尾:
题目:《童年趣事》
结尾:
题目:《当我长大以后》
结尾:
(4)教师对写好文章的结尾进行总结。
教师小结:筐篓编得再细密、结实,如果口收得不好,就会影响筐篓的质量。写文章亦然,好的结尾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写好结尾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具体的写作中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来确定,不可教条地搬用。同学们要想写出好的结尾,就得在平时多看、多读、多练。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运用。
2.创设情境,体会场景描写的好处。
(1)引导学生回顾在“交流平台”中学习的有关场景描写的知识,品读课本中提供的场景描写片段。
过渡:同学们,我们看电影、看电视时看的什么?看的是一个个镜头下的画面。那些景色优美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会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些画面其实就是场景。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画面,它们被称为场景描写。精彩的场景描写会对作者刻画人物、叙述事件、表达情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两段场景描写,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中场景描写的片段一,学生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段话是课文《慈母情深》中的片段。朗读这些语句,我们的脑海中会显现出母亲在这种环境下忙碌的情景。这里的场景描写突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母亲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恶劣的环境和母亲的劳动报酬形成对比,和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形成对比,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了母亲对“我”的深情。
(3)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中场景描写的片段二,学生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课文《父爱之舟》中的片段。读这段话,我们仿佛也走进了那富有江南特色的庙会。庙会是那样热闹,各种吃的应有尽有,勾引着“我”的馋虫。但“我”理解父亲的不易,不忍心叫父亲买,由此我们体会到在那贫苦的岁月里,父子之间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
教师小结:在叙事性文章中,场景描写是围绕人物和事件展开的。其作用有多种,如营造氛围意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显示时代特征、揭示文章主题、表达情感等。当然,一段场景描写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一种,精彩的场景描写往往具有多种作用。在理解文段时,我们要综合考虑。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的内容真丰富,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收获多多。在讨论交流中,我们明白了怎样通过分析文中有特点的句子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懂得了文章精彩结尾的几种方法,体会到文中场景描写的作用有哪些。这之中虽然也有难点存在,但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都能迅速而透彻地领悟,真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试着写一写你在成长中遇到的“第一次”。
2.理解并积累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
一、词句段运用(二)
1.引导学生回味“第一次”,说给同桌听。
导语:同学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是那么的特别,又是那么的让人难忘,所以,那些“第一次”总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把你的“第一次”说给同桌听一听,看他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
2.读他人的“第一次”,写自己的“第一次”。
(1)引导学生朗读课本上他人的“第一次”,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交流示例:
生:第一句是课文《慈母情深》中的语句,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两个“第一次”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也说明“我”的内心对母亲充满了崇敬、热爱之情。
生:第二句是课文《父爱之舟》中的语句。这句话通过对比写出了“我”的哭与以前的不一样。这里的心酸是“我”人生中尝到的新滋味,说明“我”长大了,明白了家里经济困难,并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2)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第一次”。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点评要点:记事具体、完整,有恰当的描写和修辞语句,突出“第一次”的意义,语段精短。
二、日积月累
1.谈话引出本次“日积月累”的主题——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导语:同学们,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一传统仍不可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先辈留给我们的几条名言,从中体会节俭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查阅资料或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再讲解。
(课件出示。)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自《尚书》。意思:在国家大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成语“克勤克俭”即源于此。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意思: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意思: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常用来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有自勉、警世之意。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自明末清初朱用纯的《朱子治家格言》。意思:看到一瓢粥,一粒饭,要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看到半条丝,半根线,也要想到物资获得的艰难。劝人要常思农事的艰难、物品得来的不容易,做到勤俭节约。
3.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魏征、司马光、朱用纯的资料,结合背景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生自主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填入合适的句子。
(2)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在摘抄本上做积累。
(3)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两个板块的内容——写写自己的“第一次”、理解几句名言的含义。内容不多,但收获颇丰。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老师感到很欣慰。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重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与语文知识的拓展、积累与运用,还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在“词句段运用”的学习中,我们围绕好的结尾和细致的场景描写回顾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好段。通过读、品、练,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也有了表达的欲望。在“日积月累”中,我们不仅仅掌握了句子的含义,更关注了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因此懂得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这两节课内容充实,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