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题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暮去朝来颜色故D.凄凄不似向前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色衰(姿色)
B.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
C.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
D.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马之千里者
B.铮铮然有京都声 沛公然其计,从之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大、广阔
B.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B.江州司马青衫湿
C.使快弹数曲D.妆成每被秋娘妒
6.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
8.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
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
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9.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10.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不可等闲视之。
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2.《琵琶行 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
C.“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
D.“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琵琶行
戴复古
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
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
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
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
白乐天,白乐天,
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
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
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
13.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李贺《三月过行宫》)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4.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他有什么见解?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汇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颖师弹琴》起调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用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做比,让人联想到他们在切切私语、谈笑、倾诉。
B.“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声音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C.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时,诗人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
D.李诗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16.试比较《琵琶行并序》《听颖师弹琴》两首诗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一)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二)
琵琶行(节选)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下列对《夜筝》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表现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有很强的画面感。
B.首句写明月,借月点明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明净美好,衬托了弹筝女子的形象。
C.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
D.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
18.请比较两首诗,分析二者在描写内容上的异与同。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
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她的歌唱和哭立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
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
20.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B.“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C.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当时生活极度贫穷困窘。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琵琶行》
唐 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①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②,扫空眼底蓁③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④乍雨初晴。
注:①张伯淳,由宋入元的士子,早年科举仕进;宋亡后,出任元朝杭州儒学教授之职。此词写于元初。②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③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④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3.下面是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实为琵琶女借乐曲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便可看出。
B.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音渐歇的过程,“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声音激越雄壮达到高潮。收拨一划,声音婉转悠长,清脆悦耳。
C.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的曲调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季节,孤冷心绪也被“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D.《琵琶行》整首诗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都赞叹琵琶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同时也通过音乐传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24.《琵琶行》选文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下片中都有琵琶演奏的描写,请分析二者在描写手法上的差异。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神子·癸亥陈和叔会于赏心亭①
张舜民
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阑。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颜。抹幺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②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注)①此词为词人南贬途中与友人会于金陵赏心亭时所作。②鸾胶:据《武帝外传》中“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两头遂相著,终日射不断,武帝大悦,名续弦胶”。
25.“无处问长安”中的“长安”代指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感情。
26.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蟾宫曲
卢 挚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27.以下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是本曲的宫调。宫调可以表明音乐的各种调式,其作用相当于词中的词牌,比如《窦娥冤》中的“仙吕”“点绛唇”,“仙吕”即为宫调名。
B.本曲内容极富乡村气息。例如一句“两腿青泥”,给读者扑面吹来了一股泥土气息,刚捞完虾,又热又渴,于是坐在杨柳荫下磕破西瓜而食,场景极有乡村特点。
C.小二哥吃不到西瓜“昔涎刺塔”的样子,富于农村少年的特征,很有滑稽感戏剧性。作者抓住瞬间神态,使人物显得栩栩如生。
D.本曲的环境描写有着烘托人物的作用,例如“荞麦开花,绿豆生芽”两句,不但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使人物活动的环境更加典型。
28.本曲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9.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昭君村在荆门,诗人在夔州白帝城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B.颔联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用了对比的手法。
C.颈联写汉元帝从图画里认识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昭君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D.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30.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九)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3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细捻轻拢”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
3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在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听宋宗儒擿阮①歌(节选)
黄庭坚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
寒虫催织②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③放十年,汉宫佳人④嫁千里。
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
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⑤舟在葭苇。
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tì):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鹏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
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
34.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锦堂春·锦堂春慢
[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宦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注)此词为宋神宗变法后,司马光退居洛阳时所作。
35.从格式看,这首词的词牌是( )。
A.苏幕遮B.水龙吟C.雨霖铃D.锦堂春
36.对上片景物描写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刻画庭院中光影变化,体物入微。
B.以工笔细腻描绘烟霭,色彩鲜明。
C.虚写蝴蝶绕阶寻花,衬托春色之美。
D.实写残红风中飘舞,笔调婉约动人。
三、语言表达
37.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只写序号)
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
(1)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
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 ⑤笔诤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38.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叫“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39.下面这幅图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插图,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图片中的情景。要求:语言鲜明、生动,50字左右。
40.语言综合运用。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琵琶音乐的千古绝唱,更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的真实写照。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之“良久立”,不啻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请围绕“良久立”及其前后细节,写一段琵琶女内心倒海翻江、情感变化复杂难陈的文字。
要求:(1)从琵琶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来写;(2)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有心理和动作描写,富于感染力;(3)不少于2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情景默写,选择题,古代诗歌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达标测试,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堂检测,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字词,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