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表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表格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作者及背景,朗读诗歌,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主备人闫莉审核人初二语文组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1 课时课题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教法及教具讨论法、朗读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二、作者及背景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今甘肃),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在蜀中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出蜀,远游长江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本诗即写于出蜀至荆门时)。 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具有独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三、朗读诗歌1、读准语音、停顿。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回顾 学生介绍李白及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2、重点释义 渡:乘船过水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结: 构成、形成 仍:还 怜:喜欢四、文本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由三峡山蜀,沿长江东行,长期在各地漫游。《渡荆门送别》是他初次离开家乡,踏上旅途之际写的。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这两句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后所见到壮阔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____的感受。“____”和“____”极具表现力。“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仿佛使人感到江水流入碧空原野,意境壮阔。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表现了诗人奇特的____和____之情。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五、总结这首五言律诗是李白的出蜀之作,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_____的胸怀和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释义 学生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背诵诗歌课外作业完成习题教学札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我寄愁心与明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我问你答,你问我答,渡:横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摘录,课标分解,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