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每天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他们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
A. 蔬菜、水果 B. 花生、芝麻 C. 米饭、馒头 D. 鱼、瘦肉
2. 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吸烟对下列哪种器官的危害最大( )
A. 小肠 B. 心脏 C. 肺 D. 大脑
3. 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青春期不提倡的是( )
A. 生活要有规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B. 与异性正常交往,男女相处有礼有节
C. 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声带发生病变 D. 面对心理困惑,拒绝向任何人倾诉
4. 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下列有关急救措施应遵循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5. 将一支加入了一定量糨糊和唾液的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后取出,再加入一滴碘液,糨糊变蓝,根据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A. 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B. 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 淀粉已经不存在了 D. 试管内有淀粉存在
6. 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你认为下列不是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是( )
A. 长5~6m和小肠绒毛壁薄 B. 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C. 有毛细胞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
7.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血浆可以运载血细胞 B. 白细胞可以运输二氧化碳
C. 血小板可以吞噬病菌 D. 红细胞能促进止血和凝血
8. 如图表示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其中通过扩散作用实现气体交换的过程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肾在人体的位置是( )
A. 胸腔后壁的两侧 B. 腰部脊柱的两侧 C. 膀胱的两侧 D. 胃部的两侧
10. 某学生掏耳垢时,不小心戳坏耳朵中某结构导致耳聋,该结构最可能是( )
A. 外耳道 B. 鼓膜 C. 咽鼓管 D. 半规管
11. 某同学患有近视,其眼球中晶状体可能的状态以及配戴的眼镜分别是( )
A. 曲度过大;凸透镜 B. 曲度过大;凹透镜 C. 曲度过小;凸透镜 D. 曲度过小;凹透镜
12. 如果不小心击打着人的“后脑勺”,很容易使人致死,原因是损伤到了下列中的( )
A. 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 B. 小脑
C. 颅骨 D. 躯体运动中枢
13. 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的是( )
A. 谈虎色变 B. 看完电影后泪流满面
C.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 吃酸梅时分泌唾液
14. 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分析错误的是( )
A. 胃黏膜、胃酸属于第一道防线 B. 花粉过敏者吸入的花粉属于抗原
C. 注射新冠疫苗预防新冠属于特异性免疫 D. 免疫系统不能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
15.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预防艾滋病日”。调查显示,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 )
A. 吸毒人群经常聚餐 B. 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器
C. 吸毒人群经常一起游泳 D. 吸毒人群经常一起工作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16.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应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⑧表示人体内相关生理过程,字母A、B、C、D分别表示心脏四腔。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芳同学早餐食用了馒头、鸡蛋和豆浆,鸡蛋的主要营养物质最终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 ______ 。
(2)如果小肠绒毛吸收一个葡萄糖分子,要经 ______ 层细胞进入到血液运输到达身体各处器官的组织细胞。
(3)如果肾脏没有任何问题,经过⑧过程流出的尿液中出现了葡萄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分泌不足。
(4)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作排泄,图中属于排泄现象的有 ______ (填图中的序号)。
(5)某人患有肠炎,在用药之前,要抽取患者的血液进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他血液中 ______ (填一种血细胞)明显增多。医生给他手臂静脉注射药物,该药物至少经过 ______ 次心脏才到达患肠炎之处(填字母)。
17. 如图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位置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睡眠令”,以扭转目前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局面。睡眠不足会导致图中的[ ______ ]分泌的 ______ 激素减少,影响人体生长。
(2)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分泌的激素,能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
(3)小芳一家三口都患有“大脖子病”,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 ______ 引起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分泌的激素过少导致的。
(4)为了治疗糖尿病,降低病人的血糖浓度,通常给病人 ______ (“注射”或“口服”)某种激素。
18. 红灯停,绿灯行。日常生活中蕴含许多生物学知识,请你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释:
(1)骑行者看见红灯停车的反射过程:红灯→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停车,此感受器位于眼球结构(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骑行者具有“红灯停,绿灯行”的反应属于 ______ (选填“简单反射”或“复杂反射”),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______ 。
(2)骑行者骑行中,听见鸣笛声会避开让路,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图中的[ ______ ] ______ 。
(3)由于骑行不稳,⑨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同时神经冲动沿着图中的⑦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说明脊髓具有 ______ 的功能。
(4)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骑行者加快骑车速度,呼吸、心跳随之加快,血压升高。这一系列的反应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神经调节,但也受到 ______ 调节的影响。
19.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含有大量的流感病毒。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含有大量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流感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小孩更容易患流感。
(1)病毒在人体内以 ______ 的方式进行大量繁殖。
(2)假设你们班上的同学A得了流感,从而引起了一小部分同学也患上了流感,则同学A属于传染病中的 ______ 环节,他能散播该病毒。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一些卫生习惯,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不要对着别人”,从预防传染病措施看,属于 ______ 。
(4)有些家长在冬季流感流行之前就给孩子注射了流感疫苗,注射的流感疫苗属于 ______ 。
(5)流感病毒主要通过 ______ 传播,针对这一特点,请你提出一项阻断这种传染病在校园传播的具体做法 ______ 。
20. 为了研究免疫的产生,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取六只小白鼠做实验,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步骤二:取活的肺炎球菌注入甲组的小白鼠体内;取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注入乙组的小白鼠体内,过两周后取活的肺炎球菌分别注入甲、乙两组小白鼠体内.
步骤三:观察实验结果.甲组的小白鼠死亡,乙组的小白鼠存活.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 ______ 是实验组, ______ 是对照组.
(2)在步骤一中,六只小白鼠的健康状况是否要一样? ______ .为什么? ______ .
(3)乙组实验中,小白鼠产生了抵抗肺炎球菌的能力,这种免疫类型为 ______ .
(4)将流感病毒注入乙组的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会不会得病? ______ .为什么? ______ .
(5)在人类的计划免疫中,如接种卡介苗,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发育中的儿童需要每天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他们应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是瘦肉和蛋、奶、鱼等.
故选:D.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蛋白质主要从瘦肉、鱼、奶、蛋、豆类和谷类等食物中获得.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蛋白质的作用和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的了解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解: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吸烟首先危害呼吸系统,易患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故选:C。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
掌握吸烟的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青春期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以每天应获得合理、充足的营养。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声带发生病变,生活要有规律,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与异性正常交往,男女相处有礼有节。面对心理困惑,要肯于向家长、老师敞开心扉,主动征得师长的帮助和指导。以便使自己成长更快、成熟更快。
故选:D。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征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易冲动并富于幻想,性意识萌动并表现为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等正常的心理变化。
熟记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卫生。特别注意掌握青春期的卫生清洁问题,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项变化,寻求父母、老师等的帮助,树立正确的观念。
4.【答案】C
【解析】解:当你遇到某人因溺水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时,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急救车到达前,根据病情和伤情,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做人工呼吸时,①使病人仰卧,头向后仰,有利于气体进入;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有利于呼吸道畅通和胸部的扩张;如果③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异物和污物,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然后再②进行口对口的吹气。
故选:C。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要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科学的自救办法,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是常用的两种急救措施。
掌握人工呼吸以及胸外心脏挤压这两种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5.【答案】D
【解析】解: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将一支加入了一定量糨糊和唾液的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后取出,再加入一滴碘液,糊糊变蓝,说明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还有淀粉存在,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6.【答案】D
【解析】解: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与其相适应的特点是: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壁内有小肠腺与消化有关与其吸收功能无关系,这是与消化功能相适应的。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应结合者小肠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7.【答案】A
【解析】解:A、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正确。
B、白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错误。
C、血小板主要作用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错误。
D、红细胞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A。
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
8.【答案】D
【解析】解:过程②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④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过程②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故选:D。
如图是人体呼吸的示意图,全过程包括: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表示组织间气体交换四个连续的过程。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及其原理。
9.【答案】B
【解析】解:人体有两个肾脏,位于人体腰部脊柱的两旁的位置,肾脏形似蚕豆,呈红褐色,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形成尿液的场所。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
10.【答案】B
【解析】解:某人用尖锐的器具掏挖‘耳屎’,这个过程只会在外耳道,外耳道与中耳的交界处是鼓膜,不小心戳穿鼓膜,导致声音不能引起鼓膜的震动或震动减弱,致使听力下降导致耳聋。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鼓膜的位置和作用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鼓膜的作用。
11.【答案】B
【解析】解:据分析可见: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故选:B。
(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
(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
12.【答案】A
【解析】解: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不小心击打着人的“后脑勺”,容易使人致死,原因是人脑的脑干的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受到损伤,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脑干中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
掌握脑干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谈虎色变、看完电影后泪流满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属于条件反射;而吃酸梅时分泌唾液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故选:D。
(1)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14.【答案】D
【解析】解:A、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胃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它能分泌胃酸。A正确。
B、花粉过敏者吸入的花粉属于抗原。B正确。
C、注射新冠疫苗能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只针对新冠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
D、免疫系统能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属于免疫功能中的免疫监视。D错误。
故选:D。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以及免疫的类型。
15.【答案】B
【解析】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吸毒人群经常共用注射器。
故选:B。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空气、饮食、普通接触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6.【答案】氨基酸 2 胰岛素 ①⑦⑧ 白细胞 2
【解析】解:(1)鸡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最初在胃中被消化,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2)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主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因此如果小肠绒毛吸收一个葡萄糖分子,要经两层细胞进入到血液中。
(3)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的浓度,如果血糖浓度过高的话,有可能会导致尿中出现葡萄糖。因此泌尿系统正常,但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过少导致。
(4)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图示中①⑦⑧分别表示了人体的三条排泄途径。
(5)体内有炎症时,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多。手臂静脉注射药物,药物到达小腿经过的路线是上肢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小腿的毛细血管→病灶,因此该药物最少需2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肠炎部位。
故答案为:(1)氨基酸;
(2)2;
(3)胰岛素;
(4)①⑦⑧;
(5)白细胞;2。
图中①为呼气、②吸气,③④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⑤表示吸收;⑥为食物残渣被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遗,不属于排泄;⑦为排汗;⑧为排尿。图中心脏中,A为右心房,B为右心室,C为左心房,D为左心室。
熟练掌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途径、排泄的概念及途径等知识是答题关键。
17.【答案】① 生长 ⑥ 卵巢 碘 ② 甲状腺 注射
【解析】解:(1)教育部要求必须充分保障中小学学生的睡眠时间,是因为人体在睡眠状态时,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较多,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可见,睡眠不足会导致图中的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减少,影响人体生长。
(2)⑥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状,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能能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还能激发并维持促使女性出现第二性征。
(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人体必须从外界获取一定量的碘。缺碘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以补充碘,故可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可见,小芳一家三口都患有“大脖子病”,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碘引起图中的②甲状腺分泌的激素过少导致的。
(4)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因为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如果口服,进入消化道后会在胃内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会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从而失去疗效。
故答案为:
(1)①;生长
(2)⑥卵巢
(3)碘;②甲状腺
(4)注射
图中,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①垂体、②甲状腺、③胸腺,④肾上腺、⑤胰岛、⑥卵巢、⑦睾丸。
本题考查了人体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③ 视网膜 复杂反射 反射弧 ⑥ 耳蜗 反射和传导 激素
【解析】解:(1)骑行者看见红灯停车的反射过程是红灯→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停车,③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此感受器位于眼球结构③视网膜。条件(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骑行者具有“红灯停,绿灯行”的反应有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因此属于条件(复杂)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所以骑行者骑行中,听见鸣笛声会避开让路,接受声音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图中的⑥耳蜗。
(3)脊髓能对各种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并传导到大脑,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的功能。由于骑行不稳,⑨受到碰撞,引起膝跳反射,同时神经冲动沿着图中的⑦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说明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4)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神经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骑行者加快骑车速度,呼吸、心跳随之加快,血压升高。这一系列的反应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神经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故答案为:
(1)③视网膜;复杂反射;反射弧
(2)⑥耳蜗
(3)反射和传导
(4)激素
题图中:①是晶状体,②是角膜,③是视网膜;④是鼓膜,⑤是前庭,⑥是耳蜗;⑦是上行传导神经纤维,⑧是下行传导神经纤维,⑨是感受器,⑩是传入神经,⑪是传出神经,⑫是效应器。
掌握反射弧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自我复制 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抗原 空气、飞沫 佩戴口罩(保持通风良好;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
【解析】解:(1)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以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后代。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果某同学A得了流感,从而引起了一小部分同学也患上了流感,则同学A是传染源,他能散播病毒。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一些卫生习惯,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不要对着别人”,这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4)注射的流感疫苗属于抗原,疫苗(失活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抗体,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该抗体与流感病毒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5)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因此可以通过佩戴口罩,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等方法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故答案为:
(1)自我复制。
(2)传染源。
(3)切断传播途径。
(4)抗原。
(5)空气、飞沫;佩戴口罩(保持通风良好;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乙组;甲组;要一样;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应该相同;特异性免疫;会;因为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取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
【解析】解:(1)实验组是指作为探究实验的一组,对照组是没有做相关的探究实验过程,只是起对照作用.本题是探究免疫的产生,所以实验中能产生抗体,有免疫功能的乙组为实验组,没有免疫功能的甲组为对照组.
(2)要探究一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就要以该因素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实验中八只小白鼠的健康状况一致就是为了控制变量的唯一.
(3)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乙组实验中小白鼠产生的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并且只对肺炎球菌有作用,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4)乙组小白鼠体内只具有抵抗肺炎球菌的抗体,抵抗肺炎球菌的抗体对流感病毒无作用,这是因为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因此将流感病毒注入乙组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仍然会得流感.
(5)接种是指注射疫苗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病,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该实验中的步骤二“乙组的小白鼠取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注入体内”就相当于人类的接种疫苗.
故答案为:(1)乙组 甲组
(2)要一样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应该相同
(3)特异性免疫
(4)会 因为特异性免疫具有专一性
(5)取加热杀死的肺炎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
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保证实验的对照性,并且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其余的条件都要尽可能相同.特异性免疫是在人体出生后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2023-2024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