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获奖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二十四章 圆
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与圆的切线有关的计算或证明问题;
2.通过探究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过程,领会知识的延续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解决与圆的切线有关的问题时,学会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思考,学会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学会从反面去思考,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
4.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体验几何学习中“说理”的无穷乐趣,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相关的计算或证明问题.
难点:明确解决与圆的切线有关的问题时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环节一 创设情境 |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与圆的切线有关的计算或证明问题; 2.通过探究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过程,领会知识的延续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解决与圆的切线有关的问题时,学会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思考,学会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学会从反面去思考,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 4.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体验几何学习中“说理”的无穷乐趣,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
熟悉学习目标 |
通过学习目标让学生熟悉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着眼设计.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重点强调本节课要讲解的是直线和圆相切的问题.
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判断一条直线和圆相切呢? ① 定义法: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② 数量关系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d=r. 还有其它的方法能判断直线和圆相切吗?
|
回顾旧知
总结出直线和圆相切的判断方法
|
通过回顾旧知帮助学习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同时引出下面的问题:如何判断直线和圆相切.
通过上面复习的知识总结出直线和圆相切的判断方法,领会知识的延续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本节课要学习的切线的判定定理作铺垫.
| |
环节二 探究新知 |
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半径r
思考:你能由此得出圆的切线的又一判定方法吗?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
思考:这个定理中包含了哪些要素? ① 经过半径的外端 ② 垂直于这条半径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下雨天快速转动雨伞时飞出的水珠,在砂轮下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都是沿着圆的切线方向飞出的.
作法: (1)连接OA; (2)过点A作OA的垂线l,
① 定义法: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 ② 数量关系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d=r. ③ 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下列各直线是不是圆的切线?如果不是,
(1)不是,因为没有与半径垂直 (2)(3)不是,因为没有经过半径的外端点 思考:如图,在⊙O 中,如果直线 l 是⊙O 的切线,切点为 A,那么半径 OA与直线 l 是不是一定垂直呢? 证明:假设OA与直线l不垂直, 过点O作一条线段垂直于l,垂足为M, 由垂线段最短得:OM<OA, 即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小于⊙O的半径, 因此直线l与⊙O相交, 这与已知条件“直线l与⊙O相切” 矛盾, 则OA与直线l垂直.
思考:你能由此得出圆的切线的性质吗?
思考: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联系:交换切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可得到切线的性质定理. 区别:切线的判定定理在未知相切要证明相切时使用;切线的性质定理在已知相切而要得出其它结论时使用. |
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
认真完成表格
熟悉切线的判定定理及两个要素
试着举出生活中直线和圆相切的实例
认真思考并作出圆的切线
归纳切线的判定方法
独立完成练习
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认真完成表格
|
通过作图操作让学生感受“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中的数形结合.
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切线的判定定理,明确在运用切线的判定定理时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要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通过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熟悉直线和圆相切的情形,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过圆上一点作圆的切线”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切线的判定定理,同时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切线的几种判定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知:运用切线的判定定理时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
通过交换切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引出新的思考探究,为后面切线的性质定理作铺垫,同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反证法,从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切线的性质定理,同时要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让学生明确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
环节三 应用新知 | 【例1】如图,△ABC 为等腰三角形,O是底边BC的中点,腰AB与⊙O 相切于点D.求证:AC 是⊙O 的切线. 分组讨论: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整理证明过程; 3.学生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分析:不知直线和圆的公共点,则过圆心作AC的垂线,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可. 证明:如图,过点O作OE⊥AC,垂足为E, 连接OD,OA. ∵⊙O与AB相切于点D, ∴OD⊥AB. 又△ABC为等腰三角形,O是底边BC的中点, ∴AO是∠BAC的平分线. ∴OE=OD,即OE是⊙O的半径. 这样AC经过半径OE的外端E,并且垂直于半径OE,所以AC与⊙O相切.
【例2】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自主交流: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2.学生先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再与同桌讨论; 3.学生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分析:已知直线和圆的公共点C,则连接圆心和公共点,证明直线AB和过公共点的半径OC垂直即可. 证明:连接OC. ∵ OA=OB,CA=CB, ∴ OC是等腰△OAB底边AB上的中线. ∴ AB⊥OC. ∵ OC是⊙O的半径, ∴ AB是⊙O的切线. 证切线时常见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① 不知公共点,作垂直,证半径; ② 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
|
明确本题的做法
明确本题的做法
|
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直线和圆相切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当不知直线和圆的公共点时,则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证明距离等于半径即可,即“不知公共点,作垂直,证半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通过自主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直线和圆相切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当已知直线和圆有公共点时,则可添加过该点的半径,证明直线垂直于该半径即可,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例题归纳总结出证切线时常见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
环节四 巩固新知 |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经过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4)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5)过直径一端点且垂直于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2.如图所示,A是☉O上一点,且AO=5,PO=13,AP=12,则PA与☉O的位置关系是 . 3. 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直线AB是⊙O的切线,OC交AB于点C,且∠OCA=30°,则OC的长为_________ . 4.如图,△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边BC于P,PE⊥AC于E. 求证:PE是⊙O的切线. 答案: 1. (1)×; (2)×; (3)√ (4)√; (5)√ 2.相切 3.6 4. 证明:连接OP. ∵AB=AC,∴∠B=∠C. ∵OB=OP,∴∠B=∠OPB, ∴∠OPB=∠C. ∴OP∥AC. ∵PE⊥AC, ∴PE⊥OP. ∴PE为⊙O的切线.
|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
|
环节五 课堂小结 |
|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 通过小结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
环节六 布置作业 |
教科书第98页 练习第1、2题 第101页 习题24.2 第5题
|
课后完成练习 |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获奖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 圆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获奖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优秀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优秀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获奖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获奖第3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