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PPT+教案+练习(原卷+解析卷)+导学案+素材
物理人教版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人教版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物理八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PPTpptx、人教物理八上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设计doc、引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mp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mv、物距大于2倍焦距avi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八 年级 物理 教学设计主备人 学科物理时间 课题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规律和实事求是的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分
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教具准备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焦距不同的透镜两个、光屏。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观察法、演示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同是凸透镜,但成的像都不一样,有大小、正倒和虚实的差异:照相机:物体
离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物体离镜头比较近,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放大镜:物体离镜头很近,成放大的、正
立的虚像。为什么所成的像各不同?与什么有关系?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新课学习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设计实验:1.实验方案: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凸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
2.两个物理量: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简称为物距,用符号u表示。(如图所示)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符号v表示。3.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光具座。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2.调整凸透镜、蜡烛(烛焰的中心)、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步骤:(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同时测出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量物距u和像距v。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f<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量物距u和像距v。
(4)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看能否成像。
(5)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此时成虚像,应从光屏这侧向透镜里观察蜡烛的像,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像与物距的关系 凸透镜的焦距: f= 10 cm实验次数物距u
cm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cm虚实大小正倒130u > 2f实像缩小倒立15220u = 2f实像等大倒立203152f >u >f实像放大倒立30410u =f不成像
7u <f正立放大虚像 分析与与论证分析上表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3.像的倒正: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成实像时,物像在透镜的什么位置?虚像呢?4.像的放大与缩小的条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5.像的大小变化:当物体成实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时,像距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当物体成虚像时,物体逐渐靠近透镜,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6.实像和虚像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归纳: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4.u>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可以是缩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记忆口诀】一倍焦点分虚实,二倍焦点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物距像距和在变。课堂小结物 距 (u)像 距 (v)像的倒正像的大小像的虚实像与物的位置主要应用u > 2ff<v<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照相机u = 2fV=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 2f >u >fv>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投影仪u = f 不成像获得平行光u < f 正立放大虚像同侧放大镜课堂练习 1.(2020 北京)某同学利用焦距为y1的凸透镜做了三次实验,透镜、蜡烛、光屏所在位置以及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情况如图所示。
(1)由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知:随着物距的不断变小,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2)在图乙所示的实验中,只将凸透镜换为焦距为f1的凸透镜(f1< y1),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侧移动。【答案】 (1). 都变大 (2). 左【解析】(1)[1]观察甲、乙、丙三个图的实验现象发现,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靠近凸透镜时,即物距缩短,光屏远离凸透镜,即像距变大,且光屏上成的像变大。(2)[2]由图乙可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且小于两倍焦距,像距大于两倍焦距,即:
只将凸透镜换为焦距为f1的凸透镜(f1< y1),焦距变小了,相当于物距变大,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左移动。2.(2020 广东省)如图所示,点燃的蜡烛及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要在光屏上承接到烛焰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需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时间后, 蜡烛变短了,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像会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
【答案】 (1). 倒立 (2). 右 (3). 上【解析】[1]由图知,物距为: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此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应大于
,故需将光屏向右移动。[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蜡烛变短了,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像会向上移。3.(2020 黑龙江龙东地区)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该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当物距为15cm时,可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答案】 (1). 10 ; (2). 放大【解析】[1]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时,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倍焦距,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物距的一半为10cm。[2]当物距为15cm时,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020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可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答案】 (1). 15 ; (2). 缩小【解析】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知蜡烛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了,则该凸透镜焦距为15cm;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 4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 (2020贵港市)将凸透镜和蜡烛、光屏安装到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光屏上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B. 此时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成像原理左右C.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右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当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时,这个像一定是缩小的像D.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左移动蜡烛,则光屏一定要向左调整位置才能得到清晰的像【答案】D【解析】AB.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即: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AB错误;C.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保持凸透镜不动,向右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适当的位置,当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时,像将变大,故C错误;D.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向左移动蜡烛,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需要将光屏也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D。5.(2020 河北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应用在照相机上 C.在贴近凸透镜的左侧放置一眼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该镜片对光起发散作用 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答案】D【解析】A、由图可知u=50cm﹣30cm=20cm,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实像,则u=2f=20cm,解得f=10cm,故A错误;B、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物体处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C、贴近凸透镜的左侧放置一眼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说明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故C错误;D、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透镜,物距=20cm,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D。6.(2020 河南省)小明和小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目的:______;(2)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像的大小将变______;(3)小亮认为:凸透镜成实像时,不但像与物上下是颠倒的,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方法验证小亮的观点______。【答案】 (1). 确保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 左 (3). 变小 (4). 将蜡烛换成字母“F”的LED灯【解析】(1)[1]三心同高的目的是确保蜡烛火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2][3]物远像近像变小,所以光屏左移,像变小。(3)[4]将蜡烛换成字母“F”的LED灯,光屏上可以呈现上下左右都相反的像,即可证明。7.(2020 黄石市)实验: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便于观察,该实验的环境光线应该较______(选填“暗”“亮”)为好;(2)调节好蜡烛、凸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与此时成像原理相同;
(3)把蜡烛稍稍竖直上移,光屏上烛焰的像会竖直______(选填“上”“下”)移;【答案】 (1). 暗 (2). 照相机 (3). 下 (4). 左端零刻度线 (5). 左 (6). 右 (7). 32 (8). 38.4 (9). 1.2×103【解析】(1)[1]凸透镜成像时,烛焰比较亮,实验环境应该比较暗,这样对比度比较大,蜡烛的像会更加清晰。(2)[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且光屏上能成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3)[3]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像和物体的移动方向恰好相反,把蜡烛稍稍竖直上移,光屏上烛焰的像会竖直下移。板 书 设 计第3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实验原理:光的折射三.实验器材:光具座(带刻度尺)、蜡烛、光屏、火机、凸透镜(f=10cm)四.实验步骤:五.实验结论: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 .
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2f3、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4、当u=f时 不能成像.
5、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v>u6、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增大。布置作业【必做题】 教材第9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4题.。【选做题】 教材第9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5、6题. 课后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老师可先在教室里演示一遍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再到实验室做实验,进行实验的验证。虽然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但是由于凸透镜成像探究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多、记录的数据多、操作过程复杂,还有相关的概念多,如焦距、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操作及数据分析历来是教学难点。在“分析与论证”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实验记录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寻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大部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像距所满足的关系”,但是学生很难发现“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利用口诀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透镜完美版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物理八上51透镜课件PPTpptx、人教物理八上51透镜教学设计doc、凸透镜会聚阳光wmv、凸透镜取火wmv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第5节 光的色散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物理八上45光的色散课件PPTpptx、人教物理八上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doc、3-视频-06-色光的混合2wmv、光的色散wmv、红外线和紫外线wmv、色光的混合wmv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节 光的折射公开课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物理八上44光的折射课件PPTpptx、人教物理八上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doc、光从水射向空气mpg、光从玻璃射入空气wmv、光从空气射向水mpg、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改变夹角wmv、橡皮的重现wmv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