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二)(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二) 宋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定风波 重阳苏 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注] ①翠微: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解析:选B B项,“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错。“江涵”“秋影”是一幅画面,是说秋景倒映在江水里。(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答: 解析:“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表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不必感伤,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文末用齐景公的典故说明人生无常,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这是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头上要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卜算子 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注] 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通“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B.“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C.“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D.“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解析:选B B项,“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之意。(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6分)答: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未被封侯,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被封爵列侯的典故,两相对比,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参考答案:①运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典故,并将骁勇善战然而未被封侯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被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朝廷的不公。②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千古扬名的李将军,能够在败军之际,受伤之时夺得匈奴的战马。李蔡的人品才干都极平常,却被封侯拜相!我在田里锄草,把老根挖扒,剖开竹筒,刮制成新的竹瓦。如朝廷诏令举荐“力田”,则非我莫属。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苏子瞻哀辞张舜民①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注] 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的噩耗,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被贬,墨石也因此而被冷落,“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了当时的世态炎凉。B.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朋友苏轼已去世,但“石尚存”,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深厚感情。D.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解析:选B B项,“可以让作者感到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2)请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你对“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的理解。(6分)答: 参考答案:苏轼屡遭贬谪,历经磨难,但乐观豁达,坚守忠贞的品质而不改变。墨石有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也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作者以石喻人,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和悼念之情。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B.“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C.“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度过。“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D.“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解析:选D A项,通读全词可知,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己。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蛾眉(古代女子多用青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参考答案: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③以乐景衬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远望寒山,青翠欲滴的山气很是长远。站在高处,感到凄凄凉凉。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伎一样楚楚动人。我将绿玉杯洗得干干净净,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为您(指吴见山)专门摘来的菊花,拿来您这儿,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清冷的秋色、凄凉的雁声,勾起我思乡的愁思;这一切都融在那斜阳里吧。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陈师道②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注] 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③小市:徐州地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B.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C.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D.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解析:选D D项,“青春年少”和“与……形成对比”错误,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对比。此句脱胎于杜甫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其中表达的感情也同杜诗的欢愉之情相似。(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 解析:从标题来看,这首是给寇十一写的和诗,所以写得潇洒自如,在欣喜之中略带轻松放旷的意绪,可以看出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另外要结合注释交代的背景,对每一联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然后推断相关的情感。根据注释②可以看出诗人因政局变化、旧友得以回乡而欣慰喜悦。尾联卒章显志,“本非”“安得”等字眼也透露了诗人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另外还要注意分点作答,一种情感对应一项分析,不能遗漏要点。参考答案:①诗人登楼观览的轻松愉快。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城门饱览山河风光,直到小市张灯才萌生归意,意兴盎然,轻松愉悦。②对政局变化、旧友回乡的欣慰喜悦。颈联写元祐党人喜逢新政被召回,被流放贬谪的朋友终于能重回故乡,诗人为此感到喜悦。③想要归隐江湖又不甘心退出仕途的矛盾心情。尾联写明知自己与富贵无缘,却又不能忘怀功名,自由自在归隐江湖。重重高阁与楼观相对耸立,山环水绕的徐州自来雄镇一方。直待到小市张起明亮灯火,我这才萌生了归去的愿望。身穿薄薄衣衫站立在当门,晚风吹来只觉得分外悠长。远放的孤忠旧臣白了头发,幸喜看到如今新的政令更张,贬在天涯的游子趁着春光,正好返回久别的故乡。富贵本不是我们享有的事情,但羁身于仕宦之途,既不能建功立业,又不能归隐江湖,自由自在。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9分)宿芥塘佛祠①贺 铸青青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注] 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最后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解析:选A A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无中生有,诗人只是点明时节。(2)尾联中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6分)答: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诗人暂时忘却行役之倦的原因,应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首联点明时节,此时诗人正是阅田劳倦的时候,故投宿古寺,可以暂时摆脱繁忙的公事,暂离疲倦;颔联写了寺庙的幽僻,颈联写了寺庙的清幽宁静,让人心神自在,这种外在环境氛围让诗人忘却疲倦;尾联写自己看到了故人题字,十分欣慰,因而忘却疲倦。参考答案:①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②寺处幽僻之地,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净;③见到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大麦青青正要抽芒,入夜东风风势很大。沿着小路,跨过断桥,寻找古寺,短篱边,高树下,门前横着池塘。进入庭院,满地堆积着飘落的杨花,殷勤寺主忙着煮茗焚香。禅院清幽我已忘怀日间劳顿,清晨话别忽见故人题字满长廊。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水调歌头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解析:选C C项,“朦胧凄迷之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答: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故国”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分析诗歌抒发的情感。参考答案: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这些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④离别故土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夕阳西斜,我手持酒杯,临秋风感慨相问。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暮色渐起,远望无边的江面,浓重的离愁笼罩,以至于南飞的鸿雁都无处栖身。暮色苍茫,唯有栏杆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栏杆,愁怀难遣似醉仍醒。我客游他乡千里万里,浪迹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我的一生如寄寓天地一般,但我还想着田园生活。试问谁是当世英豪?无奈,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回首故国山河,无限眷恋,此种心意不能匆匆而生啊。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午 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 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而去,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C.颔联写出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诗人从这勃勃生机中汲取了力量,感到欣慰。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解析:选B B项,应是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 解析:根据注解①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于新法被废除后,所以诗人的内心是痛苦和惋惜的。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点明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参考答案: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致力一生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午饭后就枕朦胧睡去,虽然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已有百年之久。往事如烟,悠悠而去,我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野草开花凋落是自然的规律,鸣鸠相互喂食也相互唱和。旧路埋没了就再开辟新路,红色大门歪斜倒塌就要兴建新的画楼。想要痛快地喝杯酒,可惜没有知心的伴侣;眼下国家的兴废,却是除新布旧,真是愁煞人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一)(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二)(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练习:专题六“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 (普通高中适用)(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