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文言文比较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共42页。
专题07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2022春·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有宦闽者,携双鹦鹉归江右,两禽晨夕相依如昆季①。宦者以一赠陈子右骅②,韩子人谷亦得其一。陈、韩固亲串③,过从无间,鹦鹉时互相问“哥哥好”。未几,陈子斋中有异物搏鹦鹉死,陈子痛之甚,既除地▲瘗④之,又语人谷赋诗吊之。诗成,人谷持告。其家羽⑤辄腾踯架上,曰:“哥哥死!哥哥死!”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二子广乞名词,为之志述。江右、三吴诸词人皆有作,因汇为一集,颜曰《羽声合刻》。邓子左之为之序,序亦凄恻肆动。物固多情如此!
【乙】
又吾梁山货店市肆,养鹦鹉甚惠,东关口市肆,有“料哥”亦能言。两店携二鸟相较。鹦鹉歌一诗,“料哥”随和,音清越不相下。“料哥”再挑与言,不答一字。人问其故,曰:“彼音劣⑥我而黠胜我,开口便为所窃矣。”臬司有爱子病笃⑦,购以娱之。贾人⑧笼之以献,鹦鹉悲愁不食,自歌曰:“我本山货店中鸟,不识台司衙内尊。最是伤心怀旧主,难将巧语博新恩。”五日,苦口求归,乃返之山货店,垂颈气尽。万历年间事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昆季:兄弟。②陈子右骅:人名,即陈右骅。子,尊称。③亲串:亲戚。④瘗(yì):埋葬。⑤家羽:此指鹦鹉。⑥劣:比……差,不如。⑦病笃:病重。⑧贾人:商人。
1.词语解释。
(1)运用表格中提供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需解释的词
方法
示例
释义
陈、韩固亲串
勾连课文
子固非鱼也(《庄子》二则)
①固:_________
养鹦鹉甚惠
联系成语
秀外惠中(成语)
②惠:_________
贾人笼之以献
关注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③笼: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归】①五日,苦口求归________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
2.填入文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 B.其 C.以 D.与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彼音劣我而黠胜我,开口便为所窃矣。
5.【甲】【乙】两文中的鹦鹉形象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2春·浙江台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乙】
芙蕖
[清]李渔
以芙蕖①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③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芙蕖:荷花。②徂(cú):往,到。③能事:擅长的本领。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芙蕖则不然 佁然不动(《小石潭记》)
B.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
C.则莲实与藕 选贤与能(《礼记·虽有佳肴》)
D.是芙蕖也者 是鱼之乐也(《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7.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及 其 茎 叶 既 生 则 又 日 高 一 日 日 上 日 妍
8.我们可以把乙文看作是说明文,请梳理说明思路,完成下面导图。
9.甲诗乙文写莲花的意图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2春·浙江嘉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
靳天顺
①在敦煌莫高窟的沙漠中旅行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条通体血红的蜥蜴。其时,这个身长不足十厘米,当地人又称做四脚蛇的小生灵,正仰头张口趴伏在一丛荆科植物下,两只小眼睛炯炯地盯视着叶片上一颗欲滴未滴的露珠。
②“好可怜啊!”我叹息一声,伸出长长的遮阳伞,想去敲落那颗露珠。
③“不可以!”导游是一位维吾尔族姑娘,她轻声制止了我,“你好心帮它,会害了它。”
④“怎么会呢?”我们一片迷惑。
⑤“这颗露珠是夜间的湿雾形成的。大家看,方圆几平方公里内仅有这一棵植物,这棵植物上也仅有这四五片叶子,而且仅有这片叶子上有这么一颗露珠。如果敲落它,蜥蜴很难接在口中,这是其一。其二,蜥蜴一旦受到惊吓,定会仓皇逃命。这么大的沙漠,它又能去哪里找第二颗露珠呢?”
⑥“那它就这么干等着?”我惊讶地问。
⑦“是呀,就这么等着。”导游说,“等待着轻风吹落露珠。”
⑧“那露珠就一定会滴落在它的口里吗?”
⑨“应该会的。想必它的爸爸妈妈或它自己就经常在这个地方接饮露珠呢。”
⑩“万一接不到呢?”
⑪“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即使接不住,明天还可以再接,只要有希望、有期待,生命就可以支撑下去!”
⑫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三个小时后,我们从沙漠中原路返回。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那个小生命依然纹丝不动地趴伏在那里,依然张口仰头盯视着那片叶子,但叶片上的露珠哪里去了呢?我们凑近一看,天!火辣辣的太阳早把露珠烤干了,即使是那片叶子,也萎缩、衰颓地失去了先前的生机呢!
⑬失望、伤心笼罩在每个人的脸上。我掏出喝光了的矿泉水瓶,努力地向遮阳伞的伞尖上抖落了几滴水珠,然后轻轻地将伞伸向了蜥蜴。十厘米、三厘米、一厘米,可直到伞尖伸入口中,蜥蜴兀自一动不动。
⑭“难道它死了?”导游说。
⑮果真是死了。我轻轻地把它捏了起来,它依然仰头张口、举目向上。“我要把它留作标本。”我说着,含泪把它放进了矿泉水瓶中。
⑯但是,半夜间一阵细小的声音把我惊醒了。循声望去,矿泉水瓶中的蜥蜴竟然活了,它四处爬动着,寻找外出的路径。看来,是瓶中湿润的空气和残留的水珠让它起死回生了。我默默盯视着它,心中激动、感叹不已,为它在人类眼中曾经的愚憨,为它面对渺茫的希望而曾经执迷,也为它不逃不避、勇敢面对的生存态度,更为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
⑰翌日一早,我们要乘车离去了。我轻轻地把瓶子放在地上,任由蜥蜴爬出瓶子,欢快地爬向了沙漠,爬跑中,蜥蜴满身的血红渐渐褪去,很快与沙漠融成了一色。
周处
《世说新语》
周处①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②,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①周处(240—299年)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西晋大臣、将领,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②二陆:指陆机、陆云两兄弟,当时著名的学者。下文“平原”指陆机,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清河”指陆云,因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0.《复活》一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请依据情节,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蛟或浮或没
(2)具以情告
(3)且人患志之不立
12.结合语境,品味句子,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两题作答)
(1)文章中有两处详细描写蜥蜴接饮露珠的样子,你觉得这样写有何作用?
(2)方圆几平方公里内仅有这一棵植物,这棵植物上也仅有这四五片叶子,而且仅有这片叶子上有这么一颗露珠。(句子中连用三个“仅有”,有何用意?)
(3)《周处》一文中的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13.回答下列问题。
(1)有同学认为《复活》的结尾段一段去掉也未尝不可,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周处》一文中,陆云是怎样说服他的?
14.阅读两文后,你对“复活”一词的内涵有了怎样的认识?
(四)(2022春·浙江湖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同学们发现古人遇到人生挫折时,常通过寄情山水,在自然中寻求和谐,来达到心灵的释怀。但对柳宗元被贬永州的心境有着不同看法。请你参与辩论,解惑释疑。
(一)愚溪诗序①(节选)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②,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③,混希夷④,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二)夏初雨后寻愚溪
〔唐〕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⑤,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⑥,啸歌静炎燠⑦。
【注释】①愚溪:水名。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参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谪居于此,改其名为愚溪。②龂龂(yín)然:争论不休的样子。③鸿蒙: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个时代,传说在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④希夷:指虚寂玄妙的境界。⑤霁(jì):指雨后或雪后转晴。⑥营营:谋求。⑦炎燠(yù):炎是指天气极热;燠也是指热。
15.在研读资料时,同学们产生了疑问,请你帮助他们填写《研读疑难汇总表》。
柳宗元《愚溪诗序》《夏初雨后寻愚溪》研读疑难汇总表
释义
(1)或曰( ) (2)故谓之冉溪( )
(3)今予家是溪( ) (4)而适类于予( )
断句(限断3处)
(5)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_____________
16.同学们针对“柳宗元是否在自然中达到了内心的平和”展开辩论。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帮助他们论证观点。正方:我方认为柳宗元在自然中达到了内心的平和。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用诗文描摹自然之美。诗歌中“___________”两句也体现出他在自然中平息燥郁之气。我方对这两句诗作出如下解读:___________。
反方:我方认为柳宗元没有在自然中达到内心的平和。柳宗元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集团的诽谤和攻击。我方结合《愚溪诗序》和《小石潭记》相关内容,进行阐述:_______________。因此他看似超脱,实则是以“愚”自嘲,表达内心的不满。
(五)(2022春·浙江绍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甲】
蕙之与兰,犹芍药之与牡丹,相去皆止一间耳。而世之贵兰者必贱蕙,皆执成见、泥成心①也。人谓蕙之花不如兰,其香亦逊。吾谓蕙诚逊兰,但其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犹芍药之逊牡丹者,亦不在花与香而在梗。牡丹系木本之花其开也高悬枝梗之上,得其势则能壮其威仪,是花王之尊,尊于势也。芍药出于草本,仅有叶而无枝,不得一物相扶,则委而仆于地矣,官无舆从,能自壮其威乎?蕙兰之不相敌②也反是。芍药之叶苦其短,蕙之叶偏苦其长;芍药之叶病其太瘦,蕙之叶翻病其太肥。当强者弱,而当弱者强,此其所以不相称,而大逊于兰也。
兰蕙之开,时分先后。兰终蕙继,犹芍药之嗣③牡丹,皆所谓兄终弟及,欲废不能者也。善用蕙者,全在留花去叶,痛加剪除,择其稍狭而近弱者,十存二三;又皆截之使短,去两角而尖之,使与兰叶相若,则是变蕙成兰,而与“强干弱枝”之道合矣。
(选自[清]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泥成心:与“执成见”同义,这里指“抱有成见”。②敌:动词,对等,相当。③嗣:动词,继承。这里指“接替”。
【乙】
咏幽兰
[清]爱新觉罗·玄烨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①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注释】①纫:动词,用线穿(针),缝缀。
17.用现代汉语解释表中加点字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而世之贵兰者必贱蕙
语境猜测法
(1)________
相去皆止一间耳
成语迁移法:相去悬殊
(2)________
去两角而尖之
课内迁移法:凄神寒骨
(3)________
官无舆从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4)________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壮 丹 系 木 本 之 花 其 开 也 高 悬 枝 梗 之 上
1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当强者弱,而当弱者强,此其所以不相称,而大逊于兰也。
20.结合【甲】【乙】两则材料,简要概述“兰”这一植物的特点。
21.因花及理,由花及人。请结合材料分别阐述【甲】【乙】两则材料的作者所要传达之意。
(六)(2022春·浙江宁波·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甲】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鞭贾
[唐]柳宗元
市之鬻①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②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③然若挥虚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余乃召僮爚④汤以濯之,则遬然枯⑤,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⑥,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⑦若粪壤,无所赖者。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⑧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
【注释】①鬻(yù):卖。②蹇仄:卷曲,歪斜。③翲(piāo):轻。④爚(yuè):煮。⑤遬然枯:立刻就变得枯萎了。⑥踶(dì):用蹄子踢、踏。⑦理:质地。⑧曷(hé):为什么。
22.积累文言字词。
文言词句
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2)______
执策而临之
(3)______
其贾宜五十
(4)______
2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今 之 桅 其 貌 蜡 其 言 以 求 贾 技 于 朝 者 当 其 分 则 善。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
25.结合两文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两文均采用(1)_______的手法。然而,两文所托之物不同,讽刺对象也不同。甲文所托之物为千里马,隐喻真正的人才,将讽刺对象直指(2)_______;而乙文所托之物为(3)_______,作者从鞭首、握柄、质地、鞭节与纹理等方面描绘其特征,并用手掐、烧汤洗濯来揭穿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隐喻(4)_______。
(七)(2022春·浙江绍兴·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天下之肥也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①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②,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③,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节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肥:强壮;富足。②相正:互相匡正。③考:考察交往。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
(3)肤革充盈( )
(4)大臣法( )
27.乙文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28.《桃花源记》中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描写。甲文中与此句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29.阅读甲乙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儒家描绘的“大同”“大顺”社会有何共同之处。
(八)(2022春·浙江宁波·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
【乙】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①而弃;使女工缫②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③,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④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⑤也,昆吾⑥之金而铢父⑦之锡,使干越⑧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
【注释】①腐蠹(dù):腐蚀。蠹,蛀蚀树木、器物的虫子。②缫(sāo):从茧中抽丝合并成生丝。③世士:社会上知名人士。④驵(zǎng):牲畜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市场经纪人。⑤砺:磨刀石,作动词用时指磨。⑥昆吾:山名,出铜铁,可以制刀剑。⑦铢(zhū)父:地名,又作诛父,产锡。⑧干越:即吴越,出产利剑。
3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3处)。
磨 之 以 砻 砺 加 之 以 黄 砥 则 其 刺 也 无 前 其 击 也 无 下。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
32.虚词不虚。参照示例,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矣”在句中的作用
【示例】其此之谓乎!
其……乎,是“大概……吧”的意思,表示推测的语气,委婉地表达教学相长的观点。
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
33.【甲】文以“嘉肴”和“至道”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开头则以________和________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34.【甲】【乙】两文都谈到教和学的关系,请说说它们各自观点有何不同。
(九)(2022春·浙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甲】
会大旱,不雨。县有方山,自太湖西南望。上有黑龙湫,冬夏水不竭。民言先时祷雨,多应。余遂往至山下,欲上山。民皆叩头言:“山陡险不可上,先至此祷雨,皆望祀,无登者。”余曰:“为祷雨来,畏险,非诚也。”又曰:“赤日烈甚,无草木之蔽。徒步上下,近三四十里,暍①不可登也。”余曰:“为祷雨来,畏暍,非诚也。”遂披荆棘而行,或侧径②仅置半武③。
(选自归有光《长兴县城隍神灵应记》,有删改)
【乙】
盖鼎,三代之传器也。圣人取以为卦,其辞曰:“君子以正位凝命④。”此其为王者之事矣,然又以象三公⑤者,何也?诚以天下非人主所能独运,而所藉者辅相⑥也。故鼎,天子饰以黄金,诸侯以白金。三足以象三台,三足一体,犹三公承天子也。以主烹饪,不失其和。金玉铉之,不失其所⑦。读《鼎》之辞,可以见君臣一体之义,而人臣辅相之道备矣。
(选自归有光《梦鼎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暍(yē):中暑。②侧径:路窄。③武:相当于现在的一步。④凝命:使教令严整。⑤三公: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下文中的“三台”同义。⑥辅相:泛指大臣,下文中的“辅相”指辅助。⑦不失其所:不离失本分。
35.安吉小组围绕长兴历史名人归有光开展研习。以上两文是他担任长兴县令时所作,请你和小组解决字词疑问。
(1)存异:甲文中的“皆”是“全、都”的意思,下列加点字和它不同义的选项是( )
A.悉如外人 B.并怡然自乐 C.咸来问讯 D.具答之
(2)求同:“然又以象三公者”和“罔不因势象形”中的“象”意思相同。请给乙文中的“象”释义:______
36.通过查字典,学生得知乙文中的“武”是一计量单位,请在该小组制作的表格中填写相应内容。
计量单位
属性
原句
句意
单位作用
石
容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_____
极言千里马食量大,反衬食马者的不知马。
分
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
强调核舟的小,同时表现了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武
长度
或侧径仅置半武。
(2)______
(3)________
37.比较阅读是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请运用这一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甲文和《桃花源记》
相同点:运用(1)_________描写(根据下列不同点判断)
不同点:
《桃花源记》中渔人和村人的“三问三答”,或有问无答或有答无问,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也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甲文写了作者与民的“两劝两答”,作用是(2)_______________
乙文和《马说》
相同点:借物寓意
不同点:
《马说》中伯乐喻指知人善任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通过人才和识才者的关系阐述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作者对不被赏识的人才的同情,对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
乙文(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从鼎和三足的关系思考寓意)
(十)(2022春·浙江杭州·八年级统考期末)跟着诗文去旅行。小滨同学跟随文人足迹,共游黄山,感受大美祖国。
【甲】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路又绝矣。过百步云梯,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尚相峙。山高寒甚,端午犹被重裳拥火。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②。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有白练③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解银散绝,良久浑成一片。当“海马”负时,冲突急走,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其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本文有删改)
【乙】
百步云梯
明·唐世靖
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
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
行客携筇④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
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上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②垂趾二分在外:指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③白练:白绢;④筇(qióng):用竹子做成的拐杖。
38.请你用所学方法,完成下表,帮助小滨了解黄山。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泉甘且冽
课内迁移法: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______
(2)路绝矣
语境推测法: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______
(3)他松类是者多
查阅字典法:①种类,类别②类似,像③类比,类推
______(填序号)
(4)不可胜记
参考成语法:美不胜收
______
39.请用“/”给下面这句话划分节奏,限断三处。
石 似 活 似 中 空 故 能 伏 匿 其 中 而 与 之 相 化
40.黄山处处皆有胜景,然自古以来无人能尽登,小滨和小文同学联系【甲】文和【乙】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滨:我认为这是因为黄山(1)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甲文中多次提到“路绝”,需要攀登云梯,穿过奇石而上,可见登山之艰难。
小江:的确如此,另外还可能是因为黄山诸峰过于挺拔高峻,如甲文先是运用(2)______的手法,写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又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3)_________________体现海拔之高。
小滨:我发现乙诗也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黄山之“高险”,如(4)________。
41.黄山景区将进行云旅游直播,请你参照示例,结合句意理解,帮助小滨写一段“黄山松”的景点推广词,吸引游客。
【示例】云铺海: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推广词:“云铺海”初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一般,许久之后又浑然凝成一片。美不胜收、奇幻无穷的云海,可谓是魅力无限,令人神往!
【景点】黄山松: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42.云旅深度游需“找到每个地域的文化脉搏”。诗文不仅可以带我们云游黄山美景,更能让我们感受其人文意蕴,请结合诗文内容,体味古人登临黄山时的情思。
(十一)(2022春·浙江舟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这些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甲)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翠微:这里代指山。②酩酊:醉得迷迷糊糊。暗用陶渊明醉酒典故,具体参读【链接材料】。③牛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人终有一死而落泪悲泣。
【链接材料】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选自《宋书·陶潜传》)
(乙)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钉①果实,如石榴籽、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选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②)
【注释】①掺钉(dìng):堆放(食物)。②《东京梦华录》:该著作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生活情景,以及城市风俗人情和民风时尚。
43.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九月九日无酒
(2)值弘送酒至
(3)有酒辄设
(4)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4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以 粉 作 狮 子 蛮 王 之 状 置 于 糕 上 谓 之 “狮蛮”。
45.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画线句子陶渊明这种反常行为的理解。
46.甲乙两篇诗文都与重阳节有关,写到了重阳节赏菊、登高的风俗,但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文加以分析。
(十二)(2022春·浙江金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4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
(3)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
48.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9.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馀荫,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桃花源记》(节选)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参考答案:
1.本来 同“慧”,聪明 用笼子装 返回,回去 女子出嫁 2.C 3.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 4.它说话的本领不如我,但是狡猾却胜过我,我一开口就被它偷学去了。 5.【甲】【乙】两文中的鹦鹉都重情重义,【甲】文中的鹦鹉因同伴死而绝食自尽,【乙】文中的鹦鹉因思念旧主而悲伤致死。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义。
①结合题干所给的勾连课文法,可先解释所给示例的词语意思,再勾连到本句中。“子固非鱼也”译为:你本来就不是鱼。固:本来。题干句子“陈、韩固亲串”译为:陈、韩陈、韩两人原本就是关系很好的亲戚。固:本来。
②结合题干所给的联系成语,“秀外慧中”意思是形容女子外表清秀,内心聪慧。惠:同“慧”,聪慧。“养鹦鹉甚惠”译为:养的鹦鹉十分聪明。惠:同“慧”,聪明。
③结合题干提示的“关注活用”,可知“策之不以其道”译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他。策:名词活用为动词,鞭打。故题干句子“贾人笼之以献”译为:山梁货店的老板用笼子装鹦鹉,献给了他。笼: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笼子装。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五日,苦口求归”译为:鹦鹉在臬司家中待了五天,苦苦哀求回去。归:回去。
“男有分,女有归”译为: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原句“既除地▲瘗之”译为“便扫出一块地用来埋葬它”,以:用来。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
句意:哀伤不已,并且不再进食,过了一天也死了。句子省略了主语“此鹦鹉”,所以后面都是鹦鹉发出的动作,找关键词谓语“伤惋”“不食”“蜕去”即可断句,“遂”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故断句为: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
4.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有:彼:那个,指另一只鹦鹉。劣:差。黠:狡猾。为……所:被。窃:偷取。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中“两禽晨夕相依如昆季”可知两只鹦鹉感情很好,后来一只被“异物搏死”,另一只就“伤惋不胜遂不食越日亦蜕去”,哀伤不已,并且不再进食,过了一天也死了。人们都“凄恻肆动”,不禁感慨“序亦物固多情如此”,可见鹦鹉重情重义;
【乙】文“我本山货店中鸟,不识台司衙内尊。最是伤心怀旧主,难将巧语博新恩”译为我本是山货店中鸟,不认识尊贵的臬司大人。我最怀念我的老主人,无法用精妙的语言波的新主人你的喜爱。可知这只鹦鹉对旧主情感深厚,时刻惦记,最后“返之山货店,垂颈气尽”,也气尽而亡,可见其重情重义。
【参考译文】
【甲】
有一位在福建做官的人,带着两只鹦鹉回到江西。两只鹦鹉朝夕相依,像亲兄弟一样。他把其中一只送给了陈右骅,另一只则送给了韩人谷。陈、韩两人原本就是关系很好的亲戚,经常相互来往。两只鹦鹉每次陪同主人见面的时候,总是互相问候“哥哥好”,非常融洽。可是没过多久,陈右骅养的那只鹦鹉在书斋中被一种奇怪的动物搏杀。陈右骅非常痛惜,便将它安葬,请韩人谷赋诗哀悼它。诗写好后,韩人谷拿着诗前来拜访,他养的那只鹦鹉知道了这个消息,便不停地在架上跳叫着:“哥哥死!哥哥死!”哀伤不已,并且不再进食,过了一天也死了。两位好友因此广为征集名家诗章,追念这两只鹦鹉,江西、三吴一带有名的文人都很感动,写下了不少诗文。两人将这些诗文汇集成书,名为《羽声合刻》,邓左之为此书作序。原来动物之间的情谊,竟也如此的深厚。
【乙】
山梁货店养的一只鹦鹉十分聪明。东关口店铺有一只料哥,也会说话。两家店拿这两只鸟作比较:鹦鹉吟了一首诗,料哥也说了同样的一首,声音清越与鹦鹉不相上下。料哥又说了些,鹦鹉却不说了,别人问鹦鹉为何这样,鹦鹉说,他说话的本领不如我,却十分狡猾,我一开口他就偷学去。臬司的爱子,病的很重,买下鹦鹉作为消遣,山梁货店的老板把鹦鹉用笼装上,献给了他。鹦鹉悲愁不肯吃食,自言道:“我本是山货店中鸟,不认识尊贵的臬司大人。我最怀念我的老主人,无法用精妙的语言波的新主人你的喜爱。”鹦鹉在臬司家中待了五天,哀求回去,最后终于得到自由,回到山货店中,可是一到那里就垂颈而亡了。这是明万历年前的事情。
6.D 7.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 8.(1)娇姿欲滴(或飘飖之态、袅娜之姿、亭亭独立等)(2)清香异馥(或荷叶清香、荷花异馥)(3)可用 9.甲诗借花写人,罗裙与荷叶一样绿,脸庞与荷花一样红,荷花丛中不见人影只闻歌声,这些描写将采莲少女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花人相映,人花共美,情趣盎然,意境深远。乙文单纯写芙蕖,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方面写它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盛赞芙蕖的种植之利,开拓了芙蕖美的内涵,抒发了对芙蕖的酷爱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不同,然:这样/……的样子;
B.不同,自:从/自己;
C.不同,与:和,跟/同“举”,选拔;
D.相同,是:两个都是代词,“这”的意思;
故选D。
7.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可据此断句为: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
8.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乙文第二段中的“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亭亭独立”可得:娇姿欲滴(或飘飖之态、袅娜之姿、亭亭独立等)
第二空:根据乙文第二段中的“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可得:清香异馥(或荷叶清香、荷花异馥)
第三空:根据乙文第二段中的“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和第三段中的“不备家常之用者也”可得:可用。
9.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开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闻歌始觉有人来”,正当他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这一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与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乙文:根据乙文末段中的“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可知,本文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方面写它可目、可鼻、可口、可用。联系“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可知,作者盛赞芙蕖的种植之利。“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开拓了芙蕖美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强烈的喜爱之意。
【参考译文】
【乙】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10.①导游阻止我敲打水珠帮助蜥蜴 ②失望伤心 ③蜥蜴在空矿泉水瓶中复活 11.(1)有时 (2)详细 (3)担忧 12.示例:(1)两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蜥蜴坚守等待露珠时专注的样子,既突出了蜥蜴对水珠的强烈渴望,也突出了蜥蜴坚毅顽强的品质。
(2)“仅有”是只有的意思,三个仅有连用,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突出了沙漠地区的贫瘠干旱,植物叶片稀少,表现了蜥蜴生活环境的恶劣,也为下文蜥蜴“死去”做了铺垫。
(3)乡里的人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于是互相庆祝。这句话叙写了乡人对周处的厌恶态度,侧面烘托了周处平时凶强作恶之严重,也为下文他改过自新作了铺垫。 13.(1)例1:我认为可以去掉。因为在倒数第二段,作者通过抒情议论赞美了蜥蜴不逃不避勇敢面对的生活态度,以及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已经点明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例2:我认为不可。因为文章结尾这样写,真正体现蜥蜴复活了,生命得到了延续,进一步突出了复活的主题,也与文章的开头呼应,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2)①讲述“闻道”的重要意义:“古人贵朝闻夕死”。②替周处分析前途,对他进行鼓励,“君前途尚可”。③指出周处已经立志,一定能达到目的,坚定其信心。 14.示例:不仅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复生的意思。也是指蜥蜴执著、勇敢的生存态度以及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蜥蜴本来死了,在得到水珠后又能死而复生;同样,也指灵魂的复活,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周处“凶强侠气”,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死了,但他勇于改过自新,在人们心目中又复活,成为忠臣孝子。
【解析】10.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心生迷惑”可定位到第④段,结合第②段“我叹息一声,伸出长长的遮阳伞,想去敲落那颗露珠”和第③段“‘不可以!’导游是一位维吾尔族姑娘,她轻声制止了我”可得:导游阻止我敲打水珠帮助蜥蜴。
结合“露珠烤干,蜥蜴已死”可定位到第⑫-⑮段,结合第⑬段“失望、伤心笼罩在每个人的脸上”可得:失望伤心。
结合“激动叹息”可定位到第⑯段,结合本段“但是,半夜间一阵细小的声音把我惊醒了。循声望去,矿泉水瓶中的蜥蜴竟然活了,它四处爬动着,寻找外出的路径。看来,是瓶中湿润的空气和残留的水珠让它起死回生了”可得:蜥蜴在空矿泉水瓶中复活。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或:有时。
(2)句意为: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具:详细。
(3)句意为: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患:担忧。
12.(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①段,“仰头张口趴伏”“两只小眼睛炯炯地盯视着”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结合第⑥段“那它就这么干等着?”,第⑩段“万一接不到呢?”,第⑪段“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即使接不住,明天还可以再接,只要有希望、有期待,生命就可以支撑下去!”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蜥蜴坚守等待露珠时专注的样子,既突出了蜥蜴对水珠的强烈渴望,也突出了蜥蜴坚毅顽强的品质。第⑫段“依然纹丝不动地趴伏在那里,依然张口仰头盯视着那片叶子”中两个“依然”同样表现了蜥蜴蜥蜴对水珠的强烈渴望,表现了蜥蜴的锲而不舍的顽强。为下文写它的起死回生做铺垫。
(2)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理解其语境义。“仅有”是只有的意思,三个“仅有”连用,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的作用是突出强调,结合“方圆几平方公里内”“仅有这一棵植物”“仅有这四五片叶子”“一颗露珠”可知,强调突出了沙漠地区的贫瘠干旱,植物叶片稀少,表现了蜥蜴生活环境的恶劣,结合第⑮段“果真是死了。我轻轻地把它捏了起来,它依然仰头张口、举目向上”可知,为下文蜥蜴“死去”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句子作用。“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意思是乡里的人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于是互相庆祝。结合“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可知,这句话叙写了乡人对周处的厌恶态度,从乡人的角度来写,属于侧面描写,烘托了周处平时凶强作恶之严重,结合“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可知,为下文他改过自新作了铺垫。
13.本题考查最后一段的作用。
结合第⑯段“我默默盯视着它,心中激动、感叹不已,为它在人类眼中曾经的愚憨,为它面对渺茫的希望而曾经执迷,也为它不逃不避、勇敢面对的生存态度,更为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可知,作者通过抒情议论赞美了蜥蜴不逃不避勇敢面对的生活态度,以及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已经点明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因此,第⑰段可以删去。
结合第⑰段“任由蜥蜴爬出瓶子,欢快地爬向了沙漠,爬跑中,蜥蜴满身的血红渐渐褪去,很快与沙漠融成了一色”可知,文章结尾这样写,真正体现蜥蜴复活了,生命得到了延续,进一步突出了复活的主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与第①段“在敦煌莫高窟的沙漠中旅行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条通体血红的蜥蜴”呼应,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14.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结合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回答。《复活》一文中,结合第⑯段“但是,半夜间一阵细小的声音把我惊醒了。循声望去,矿泉水瓶中的蜥蜴竟然活了,它四处爬动着,寻找外出的路径。看来,是瓶中湿润的空气和残留的水珠让它起死回生了”可知,表层含义是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复生的意思。深层含义,结合第⑯段“它不逃不避、勇敢面对的生存态度,更为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可知,指蜥蜴执著、勇敢的生存态度以及它衰而不竭、顽强再生的能力。结合《周处》一文中“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可知,周处“凶强侠气”,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死了,结合“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可知,他勇于改过自新,成为忠臣孝子。因此“复活”还指一个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复活。
【参考译文】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孝子。
15.有人 叫做 这 恰好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6.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这两句写柳宗元“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他与愚溪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柳宗元放下了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 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从“寂寥而莫我知”的慨叹中,不难体味出浓重的失意的悲凉和苦涩,以及作者内心的愤慨和不平。在《小石潭记》中,作者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勾起贬谪生活寂寞凄苦的心情。综合可见寄情山水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忧伤抑郁才是情感的主调。
【解析】15.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断句能力。
(1)句意为:有人说。或:有人;
(2)句意为: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谓:叫做;
(3)句意为: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是:这;
(4)句意为:正好像我。适:恰好。
(5)句意为: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般愚蠢的人了。“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点名事件的原因,所以第一处在“理”后断开,“悖于事”与“违于理”是并列关系,所以第二处在“事”后断开,“故凡为愚者”表明自己的态度,所以第三处在“者”后断开。按照题干限断三处的要求可划分为: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夏初雨后寻愚溪》是由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柳宗元所写,作品格外豁达、乐观,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意思是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体现出他在自然中平息燥郁之气;
第二空,“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营营是谋求的意思;炎燠是指天气极热。这两句中的“幸”字和“静”字,特别耐人寻味。“幸”字是“有幸、幸运”的意思。写他“有幸”来到这里休养生息,应该大声唱着歌谣来对付特别炎热的天气。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动求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诗中所创设出来的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由于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而对世俗的淡漠,来自于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的结果。因而,他能够心无挂碍,和世俗事务暂时绝缘,本着一种超功利、超现实的心境,从自然中体会到了禅意,又以禅意去体味人生,从而达到了与自然与人生合一的闲散悠然的境界,放下争逐之心、功利之念,甚至觉得脱离了局促的社会政治樊篱,贬谪南荒对他倒是一件幸事。所以,他觉得必须高高兴兴地去面对未来,敢于大声地唱着歌去迎接“炎夏”的挑战。据此总结作即可;
第三空,联系文章中“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无法进去;幽深浅显狭窄,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作者自己。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据此可知,在柳宗元的眼中,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和品质的天涯知己。联系文章中“寂寥而莫我知也”的内容可知,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联系《小石潭记》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内容可知,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而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据此可知,寄情山水而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忧伤抑郁才是作者情感的主基调。
【参考译文】
一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将家安在这里。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得不改名了,就把它定名为愚溪。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无法进去;幽深浅显狭窄,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这是聪明人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看起来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般愚蠢的人了。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如玉色光洁清澈,能像金石一样铿锵作响,能使愚蠢的人眷恋,喜爱得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写些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二
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用拐杖试探荒野中泉水的深浅,解下带子把嫩竹围起。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徘徊沉吟,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我的追求。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
17.看重,以……为贵 距离 使……尖 车 18.牡丹系木本之花/其开也/高悬枝梗之上。 19.应当强的弱,应当弱的强,这是它看起来不相称,并且比兰逊色很多的原因。 20.从乙文“婀娜花姿碧叶长”及甲文“又皆截之使短,去两角而尖之,使与兰叶相若,则是变蕙成兰”中看出叶子细长的特点。从乙文中“风来难隐谷中香”及甲文“人谓蕙之花不如兰,其香亦逊”中看出兰幽香清雅的特点。 21.(1)甲文通过对兰、蕙比较,指明蕙比兰逊色的原因是“强枝弱干”,从而引出变惠为兰的方法是“痛加剪除”“强干弱枝”,道出了人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敢于舍弃、顾全大局、扬长避短的道理。(2)乙文中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戴装饰而自贵,即使无人欣赏之时也自发芬芳,不趋俗、不喧哗,为自己而开,绽放真实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像幽兰一样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人的赞赏。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而世之贵兰者必贱蕙”句意为:世上看重兰花的人一定轻视蕙。根据“贱蕙中的“贱”是轻视的意思,结合“蕙之与兰”相比较来谈的语境,可知“贵”是看重或以……为贵之意;
“相去皆止一间耳”句意为:只有一点点差距。根据成语“相去悬殊”中“去”为距离之意,推测该句中的“去”也为距离的意思;
“去两角而尖之”句意为:剪掉两个角让它变得尖尖的。根据“凄神寒骨”中的“凄”“寒”是使动用法,推测该句中的“尖”也是使动用法,使……尖(变尖);
“官无舆从”句意为:当官的人如果没有车马随从。根据“舆”的甲骨文字形像众手造车之形,推测应是车(或车马)的意思。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牡丹系木本之花其开也高悬枝梗之上”句意为:牡丹属木本花卉,花开的时候,高高地悬在枝梗之上。“牡丹系木本之花”主谓结构,应在“花”后停顿;“其开也”主谓结构,应在“也”后停顿;故断句为:牡丹系木本之花/其开也/高悬枝梗之上。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当强者弱:应当强的弱。而:表并列。当弱者强:应当弱的强:此:这。其:代词,指芍药和牡丹。所以:……的原因。逊:逊色。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皆截之使短,去两角而尖之,使与兰叶相若,则是变蕙成兰”和【乙】文“婀娜花姿碧叶长”可知,“兰”具有叶子细长的特点;
根据【甲】文“人谓蕙之花不如兰,其香亦逊”和【乙】文“风来难隐谷中香”可知,“兰”具有香气浓郁(或幽香清雅)的特点;
21.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根据【甲】文“吾谓蕙诚逊兰,但其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犹芍药之逊牡丹者,亦不在花与香而在梗”可知,蕙比兰逊色的原因是“不在花与香而在叶”,把变蕙成兰的方法是“痛加剪除,择其稍狭而近弱者,十存二三;又皆截之使短,去两角而尖之,使与兰叶相若”,这样就“与‘强干弱枝’之道合矣”,因此,作者要传达之意是:做人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敢于舍弃、顾全大局、扬长避短。
根据【乙】文“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的意思“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人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可知,以花喻人,花即使无人欣赏之时也自发芬芳,不趋俗、不喧哗,为自己而开,绽放真实的色彩;人也要像幽兰一样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人的赞赏。
【参考译文】
【甲】
蕙和兰,就像芍药和牡丹,只有一点点差距。然而世上看重兰花的人一定轻视蕙,这些人都是抱有成见的。这些人认为蕙的花不如兰花,它的香味也不如兰花。我认为蕙虽然比花要稍逊一筹,但是原因不在花和香气,而在叶,就像芍药不如牡丹,原因也不在花和香气,而在枝梗。牡丹属木本花卉,花开的时候,高高地悬在枝梗之上,有了气势,就能够形成一种威严的仪态。牡丹花之所以有花王的尊贵地位,就尊贵在它的气势上。芍药是草本植物,只有叶子而没有枝干,如果没有东西扶持,就只能倒在地上了。当官的人如果没有车马随从,能够自己形成威严的仪态吗?蕙比不上兰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芍药的叶子苦于太短,蕙的叶子偏苦于太长;芍药的叶子太瘦窄,蕙的叶子太肥宽。该强的弱,该弱的强,所以它会看起来不相称,这就是蕙比兰逊色的原因。
兰与蕙开的时间有个先后的顺序。兰花谢了蕙花才开,就像芍药接替牡丹一样,都是所谓的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想废也不行。善于种植蕙的人,技巧全在于保留花,去掉叶子,忍痛进行剪除,选择那些稍微细长的小叶,十片只留两三片,把它们裁得很短,剪掉两个角让它变得尖尖的,和兰的叶子相似,这样就把蕙变成了兰,与“强干弱枝”的审美标准吻合了。
22.同“饲”,喂 用鞭子驱赶 面对 同“价”,价钱 23.今 之 桅 其 貌 / 蜡 其 言 / 以 求 贾 技 于 朝 者 / 当 其 分 则 善。 24.(1)只是在奴仆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有位富家子弟,去集市买鞭子,花了五万,拿来向我炫耀。 25.托物寓意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鞭子 腹内空空却追名逐利的 庸才。
【解析】22.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1)句意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同“饲”,喂;(2)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鞭子驱赶;(3)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4)句意为:他的鞭子价钱应该只值五十;贾:同“价”,价钱。
23.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要考虑句子的意思,句意为:当今那些伪装自己的外貌、粉饰自己言论,以求在朝廷推销自己的人,适合官员的能耐就还好。故断句为:今之桅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当其分则善。
24.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祗:同“衹”,只,仅。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以:用。 称:出名。(2)适:到。持以夸余:拿着鞭子向我夸耀。“夸”字后省略了介词“于”。
2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运用。《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所托之物为千里马,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将讽刺对象直指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鞭贾》也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所托之物为鞭子。由第二段“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可知作者从鞭首、握柄、质地、鞭节与纹理、用手掐等方面描绘其特征,并在第三段“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遬然枯,苍然白。”烧汤洗濯来揭穿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隐喻外表的光鲜而没有真才实学,腹内空空却追名逐利的庸才。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干预之情。全文虽只是以卖鞭人为题,实际上不仅讽刺了“鬻鞭者”“富者子”,而且更无情地揭露了那些“贾技于朝”的奸官,并间接指斥和告诫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市场上(有个)卖鞭子的人,别人问价,他的鞭子价钱只值五十,(他)必定说是五万。还价五十,就(假装)笑弯了腰;还五百,就(假装)一点恼火;还五千,就(假装)大怒;必须要以五万的价钱才行。
有个富家子,到市场买鞭子,出五万(买了他的鞭子),拿着来向我夸耀。看那鞭子的顶端,卷曲不舒展;看那手握的地方,歪斜不直;鞭子的纹理,前后衔接不和谐流畅;它的节朽败还没有纹理;用指甲掐感觉指甲陷进去,却没有尽头(缺乏韧性的反作用力);举起它,飘飘然如同无物。
我说:“你怎么买这样的鞭子却不可惜那五万啊?”(他回答)说:“我喜欢它的黄色和光泽,并且卖的人说……”我便叫童仆烧热水来洗那鞭子,马上就收缩并枯萎,苍然发白。原来的黄色是染的,光泽是上了蜡。富人不高兴,但是还用它用了三年,后来(有一天)从东郊出城,在长乐坡下与人争道。马互相踢,于是拼命甩鞭子,鞭子折断成五六节。马互相踢打不断,摔倒在地上,受了伤。看那鞭子里面是空空如也,它的质地如粪土,无所依赖。
当今那些伪装自己的外貌、粉饰自己言论,以求在朝廷推销自己的人,适合官员的能耐就还好,一旦错给了职位超过其能耐就开心,只是适合他们的能耐的官职他们就反而会恼怒地说:“我为什么不能当高官?”这样而官到公卿的还真多啊。
26.同“举” 伤害 满 守法 27.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妻和顺,是家庭的富足。 28.男有分,女有归。 29.共同之处:①从甲文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太平安定,乙文“天下之肥”,可知国家昌盛、百姓和乐;②从甲文“讲信修睦”,乙文“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可知社会和睦,讲究诚信;③从甲文“男有分,女有归”,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乙文自天子至百姓等社会各阶层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可知人人各司其职。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同“举”。(2)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贼:伤害。(3)句意:肌肤丰满。盈:满。(4)句意:大臣守法。法:守法。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均为并列短语,“家之肥”是达到的目的,“也”表判断;注意重点词的理解:笃,坚定深厚;睦,和睦;和,和顺;家之肥,指家庭的富足。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展现的是人们各司其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与甲文“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意思相近。
2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乙文“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可知,君臣各尽其职,国家昌盛、百姓和乐;根据甲文“讲信修睦”,乙文“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可知,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和睦相处,讲究诚信;根据甲文“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 人们没有私心,各司其职,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根据乙文“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可知,天子至百姓等社会各阶层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人人各司其职。据此概括相同点即可。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一个人的身体强健。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妻和顺,是家庭的富足。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富足安定。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礼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和平安定。这些(合在一起)就叫作大顺。
30.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 31.(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让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把他变成社会上知名人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敢不尊敬他的。 32.矣,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表示感叹语气。表达了感慨“磨砺”与“不磨砺”二者的区别之大,从而说明“砥砺其身”的重要性。 33.茧; 人 34.甲文强调“教”和“学”相互促进,即“教学相长”;乙文强调不管“学”还是“教”都需要反复磨砺,坚持不厌倦,只有这样才能“治己”、“治人”。
【解析】30.考查断句。句意为:如果用粗磨石开磨,再用细磨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用它侧击,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磨之以砻砺”与“加之以黄砥”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其刺也无前”与“其击也无下”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2)使,让;教,教诲;以为,让他成为;则,那么;莫敢,不敢。
32.考查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句意为: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矣”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表示感叹语气。联系句意可知,“矣”强调了“砺之”与“弗砺”二者区别之大,有强烈的感慨意味。“其相去远矣”说明了“砥砺其身”的重要性。
33.考查比较阅读。乙文“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意为: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蠢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先说蚕茧要经过女工缫丝治理,才可以做成漂亮的织锦。再说人,只有像蚕茧一样,接受教育与学习,才能成为天下的名士。由蚕及人,所以乙文开头是运用类比手法,以蚕茧和人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34.考查比较阅读。甲:根据文中的“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甲文作者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即教学相长。乙:根据文中的“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可知,乙文强调的是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也就是不管是教还是学,都需要反复磨砺,坚持不厌倦,只有这样才能“治己”、“治人”。
【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蠢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之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既使是昆吾的铜、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石开磨,再用细磨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用它侧击,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35. D 模拟 36. (它)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有时狭窄的路只有半步宽。 极言路的狭窄,体现了路途的艰难,可见作者的诚心。 37. 对话或语言; 写出了作者一心要上山求雨,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解难的真诚之心,这样写也增强了真实性和现场感,使内容显得更加完整详细,令人信服。 乙文中的鼎喻指王权、君主,三足喻指大臣。作者认为“三足一体,犹三公承天子也”,即鼎和三足是统一的整体,阐明了自己对于君主和臣子之间关系的朴素认知,强调了“君臣一体”的思想,表达了自己想要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愿望。
【解析】35.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1)A.句意:与桃花源以外的人全都一样。悉:全、都;
B.句意:(老人和小孩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并:全、都;
C.句意:都来打听消息。咸:全、都;
D.句意: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具:详细;
故选D。
(2)“罔不因势象形”意思是:全能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雕刻那些事物的形状。象:模似,仿照。“然又以象三公者”与“罔不因势象形”中的“象”意思相同,据此可知乙文中的“象”释义:模似,仿照。
36.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是:(它)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一食:吃一次;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②“或侧径仅置半武”意思是:有时狭窄的路只有半步宽。或:有时;侧径:路窄;武: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③从路只有半步宽可知,写出了路的狭窄。而且结合【甲】文“披荆棘而行”可知路途既狭窄又难行,由此可看出路途的艰难。但作者仍要去祷雨,由此可看出作者的诚心。
37.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①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根据不同点判断。不同点是《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和村人的“三问三答”,甲文写了作者与民的“两劝两答”,都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描写,据此可知,这是运用对话或语言描写。这是两文的相同点。
②结合【甲】文“山陡险不可上,先至此祷雨,皆望祀,无登者”可知,民劝说作者说山路十分陡峭艰险,无法上去,没有人登上去,希望作者望祀即可;而作者回答“为祷雨来,畏险,非诚也”,从中可看出作者为了给百姓求雨,不畏艰险;结合“赤日烈甚,无草木之蔽。徒步上下,近三四十里,暍不可登也”可知,民劝说作者太阳太猛烈了,山上没有草木遮蔽,徒步上下将近三四十里,会中暑,不要登山;而作者回答“为祷雨来,畏暍,非诚也”,从中可看出作者为了给百姓求雨,不畏酷暑;结合以上内容可看出作者不畏路途艰险、天气炎热,一心要为百姓求雨,由此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解难的真诚之心。另外,通过对话的方式,可以让读者如临其境,感觉是听到了百姓和作者之间在对话,增强了真实性和现场感,让人更能信服。
③根据题干可知,本题可从鼎和三足的关系思考寓意。结合【乙】文“故鼎,天子饰以黄金,诸侯以白金”可知,大鼎,天子用黄金来装饰,诸侯用白金来装饰;即“大鼎”喻指着王权、君主。结合“三足以象三台,三足一体,犹三公承天子也”可知,三条脚用来象征三台,三足为一体,就像三公辅助天子;即“三足”喻指大臣。从“三足一体,犹三公承天子也”可知作者认为,鼎和三足是统一的整体。结合“读《鼎》之辞,可以见君臣一体之义”可知作者认为即君主和大臣也应该是强调了“君臣一体”的思想,从“而人臣辅相之道备矣”表达了自己想要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愿望。
【参考译文】
【甲】适逢大旱,天又没有下雨。县城有一座山,从太湖向西南而望。上面有一个黑龙湫,冬季夏季水都不会枯竭。百姓说以前到上面去求雨,大多都能求到雨。我于是去到山脚下,想要上山。百姓都叩头说:“山路陡峭艰险,不可以上去,以前到这来求雨,都是望着这山来祭祀,没有人能登上去。”我说:“我是为求雨而来的,害怕艰险,这不是诚心的表现。”百姓又说:“太阳的光线太猛烈了,没有任何草木遮蔽。徒步上下,近三四十里的路程,会中暑,不可以攀登上去。”我说:“我是为了求雨而来的,害怕中暑,这不是诚心的表现。”于是拨开荆丛,砍掉荆棘前行,有时狭窄的路只有半步宽。
【乙】大鼎是几代流传下来的器物。圣贤的人用它来算卦,它的解释说:“君子摆正位置,凝聚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这大概是君王的事情吧!但是又用它来象征三公,是为什么呢?确实是因为天下不是君王独自所能够运转的,而要借助辅相的帮助。所以大鼎,天子用黄金来装饰,诸侯用白金来装饰;三条脚用来象征三台,三足为一体,就像三公辅助天子。依据君主来行事,不会有失和谐;用金子和玉器来抬鼎,不会有失它的地位;臣子仁爱贤明,是天子圣贤清明的征兆。读大鼎的解释,可以发现君臣一体的道理,臣子辅佐的道理也具备了。
38.清凉;冷冽 断绝 ② 尽,完全 39.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40. 地势险要 正面描写 山峰之上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 描写猿猴被惊吓得上不了山,鸟也被惊吓到飞不起来而只能在藤条处落下,突出山势高险。(或侧面描写来往行人和山中僧人都走得胸口起伏、战战兢兢,突出山势高险) 41.立雪台上有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这奇美挺秀的黄山松真是独具风采,不容错过! 42.甲文:①高峰下临无底之深谷,当僧人怕袁枚掉下去,用手挽他时,袁枚却充满风趣地回答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掉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再活一些时。”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豁达、开朗、乐观的真性情。②如果“海马”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袁枚认为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也太胆小了。不如把性命交付给他们,任凭他走到哪里,身体已经飘飘欲仙。这正体现了他的自由随性,洒脱酣畅。
乙诗③诗人极力表现黄山地势险峻,猿、鸟等动物和行人山僧都有所畏惧,但诗人借对奇松独立于山巅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不畏山之高险,也想攀登险境的神往之情。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根据题干的方法提示,“泉甘且冽”的“冽”与“水尤清冽”的“冽”意思一直,“水尤清冽”的意思为:潭水格外清凉。“冽”是清凉、冷冽的意思,所以此处的“冽”也是清凉、冷冽的意思。
(2)根据题干提示分析语境,此处写“行至云巢”“蹑木梯而上”表示走到云巢就更换了行进方式,换成了踩木梯,可想而知此时已经没有可以徒步的道路了,据此可以推断“路绝矣”的意思是路断绝了。“绝”就应该是断绝的意思。
(3)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尝试将查字典获得的意思分别代入句子,句意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可知,“类”在此处解释成“类似,像”更恰当,所以应该选②。
(4)根据题干提示,“不可胜记”的“胜”和“美不胜收”的“胜”意思一致,“美不胜收”的意思是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完。此处的“胜”是尽,完全的意思。所以此处的“胜”也是尽,完全的意思。
3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子的意思是: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断句时注意句式结构和文言断句标志,“似活”和“似中空”都是对石头的形容,结构相同,所以中间应断开;“故”和“而”也是明显的断句标志,据此进行断句即可。
4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根据【甲】文“此山径仄险”的内容和多次提到的“路绝”内容可知,黄山具有山路狭窄危险的特点,所以这里应该填“地势险要”。
(2)【甲】文“过百步云梯,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尚相峙”的意思是:经过百步云梯,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是直接写黄山的高俊,所以运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所以这里应填“正面描写”。
(3)【甲】文“山高寒甚,端午犹被重裳拥火”的意思是:山非常高,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是通过写人们的感受而衬托山高,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所以此处可填“山峰之上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
(4)【乙】诗“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的意思是:猿猴被惊吓得上不了山,鸟也被惊吓到飞不起来而只能在藤条处落下。是通过描写猿猴和飞鸟都难以上山来衬托山高,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所此可填“描写猿猴被惊吓得上不了山,鸟也被惊吓到飞不起来而只能在藤条处落下,突出山势高险”。
或者“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的意思是:行人住着拐杖爬山常常胸口起伏,山上的僧侣穿着木屐每次登临也都战战兢兢。是通过来往行人和山中僧人登山的感受来突出山高,也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诗句,所以此处也可填“侧面描写来往行人和山中僧人都走得胸口起伏、战战兢兢,突出山势高险”。
41.本题拟写广告词,需要仿照材料内容,进行仿写。
材料给出的示例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示例中给出的文言例句的翻译,第二部分是推荐词,据此对“黄山松”进行广告词拟写。
先理解“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句子的意思,即立雪台上有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然后根据特点拟写推荐词,重点在于强调“黄山松”的秀丽挺拔,值得游人观览。
42.本题考查对文章诗歌情感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僧人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文章第二段“僧惧,挽之”反应了僧人的胆怯和畏惧,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文中“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其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的表述则是作者对“海马”是否失足后的豁然表达,并未因害怕“海马”的失足而胆怯,反而更加随性,任其潇洒酣畅的前行,体现了作者的真性情。
【乙】诗运用大量的侧面描写,描写猿猴、飞鸟难以登山,描写行人僧侣行路艰难,层而衬托出黄山地势险要。但尾联“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上层”一句却表达对奇松的赞美,可以独立在黄山之上。所以此诗表现了作者不畏黄山险要,想要如奇松一般登临高峰的气度。
【参考译文】
【甲】
癸卯四月二日,我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走到立雪台,有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完全加以记述。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路又断了。经过百步云梯,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山高且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始信峰顶,脚趾头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掉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再活一些时。”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当“海马”背着我时,向前直冲,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如果叫“海马”走慢一点,自己觉得也太胆小了。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
43.(1)曾经(2)正值,遇到(3)陈设,安排(4)只,只有 44.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45.说明陶渊明只追求弹琴的意趣,而不是弹琴的形式。表现了他恬淡自适、随性洒 的人生志趣。 46.甲诗表现了作者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和通达的人生态度,以及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乙文表现了作者对于京都重阳节盛景的赞叹与追忆之情。
【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曾经九月九日却没有酒。尝,曾经。
(2)句意:忽碰上王弘送酒来。值,正值,恰好。
(3)句意:有酒就设宴。设,陈设,安排。
(4)句意:只有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惟,只,只有。
44.考查断句。句意:又用粉面做狮子蛮王的形状,放在蒸糕上,叫做“狮蛮”。“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与“置于糕上”在语义上有先后关系。“谓之‘狮蛮’”交代其名称。故断句为: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45.考查词句赏析。链接材料中画线句意为: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陶渊明曾有诗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由此可知,陶渊明并不在意弹琴的形式,在意的是领会琴中的乐趣。不在形式,而在情趣。这一看似反常的行为,却正体现了陶渊明恬淡自适,超凡脱俗,随性洒脱的人生态度。
46.考查比较阅读。
甲诗: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颔联为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颈联与颔联都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
乙文:乙文描写了重阳时节,京都百姓赏菊的胜景,各种各样的菊花“无处不有”,“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还有僧人举办法会,讲经说法,“游人最盛”。表达了作者对京都繁华景象的赞叹和追忆之情。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曾经九月九日却没有酒,只好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乙:九月重阳节,京都的人们都出来赏菊,菊花有数种。那呈黄白色花蕊,形如莲房的叫做“万龄菊”,粉红色的叫做“桃花菊”,白色有檀香的叫做“木香菊”,黄色呈圆形的叫做“金龄菊”,纯白色较大的叫做“喜容菊”。到处都有。酒家都用菊花做成如洞口一样的门户。京都人大多去郊外登高,在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欢聚畅饮。重阳前一两天,各自用粉面蒸糕相互赠送,上同插上用纸剪的彩色小旗,其上堆放各种果子。比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的。又用粉面做狮子蛮王的形状放在蒸糕上,叫做“狮蛮”。各个禅寺都有斋会,只有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僧人们都坐在狮子上,开法会说法,此时游人最多。
47.整齐的样子 田间小路 以……为子 憎恨 48.(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0.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1)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子:动词,以……为子。
(4)财物,憎恨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恶:憎恨。
4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并:都。
(2)与:同“举”,推举;修:培养。
4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的意思是桑竹茂盛,垂下一片浓荫,庄稼按照节气来种植,这句诗描绘了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与选文中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绘画面类似。
50.本题考查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细读两文,正确理解语句后即可作答。示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表现了没有战争、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生活,与“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表现一致,都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0: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共25页。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共31页。
这是一份专题04: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共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