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1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16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1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206/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23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25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2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4-1692106757285/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1006/14692464/1-16921067300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花城版五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课件+教案
展开花城版四上第9课第2课时《马赛曲》《喀秋莎》教学设计
课 时:1课时
课 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在学习本课的两首歌曲时,因为这两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洁,旋律朴实流畅,其中出现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号需要学生去认识着重了解,教师采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去帮助学生掌握,在节奏和旋律练习中去解决多种问题。
教材分析:《马赛曲》原是一首战斗进行曲,创作于1792年4月24日,歌词和曲调都是驻防在莱菌河边法国东部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的一支革命军队中的工兵上尉鲁日・德李尔创作的。《喀秋莎》是一首二战时期的前苏联歌曲。歌曲为2/4拍,小调式。歌词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但也随着龄增长,在课堂上表现也不如以前活跃,甚至有部分学生由于害羞原因不愿在课堂表现自己,平时的音乐课堂上对音乐知识的讲解尽量避免枯燥乏味,必要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的爱学愿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学生用具:课本
课题 | 《马赛曲》《喀秋莎》 | 第二课时 | 学科 | 音乐 | 年级 | 五年级 |
教学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欣赏法国军乐曲《马赛曲》,了解其历史背景并能哼唱乐曲的主题音乐; 学会演唱一首前苏联歌曲——《喀秋莎》; 了解《喀秋莎》音乐特点及其表达的感情,了解其被广泛传唱的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正确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和附点等多种音乐记号的演唱,会唱歌曲《喀秋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聆听《马赛曲》简单了解法国历史背景,通过学唱《喀秋莎》体验前苏联的音乐文化与俄罗斯民族风情。 | |||||
重点 | 能够理解《马赛曲》的背景;正确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和附点等多种音乐记号的演唱,会唱歌曲《喀秋莎》 | |||||
难点 | 想象歌曲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智多星”抢答赛:巴黎\从左至右依次为蓝、白、红三色旗\巴黎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马赛曲》 | 学生抢答:法国首都\法国国旗\法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法国国歌 | 激发学生兴趣,积累知识。 |
讲授新课 《马赛曲》 | 1、作品介绍:教师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地位。
2、乐曲欣赏:师播放音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 情绪:激动、激情、战斗 演奏乐器:铜管、木管、小军鼓 3、听听走走:《马赛曲》是法国军队的象征。
4、听听唱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歌谱。
5、唱唱、比比:和我国国歌相比,两首旋律都是铿锵有力、激发人英勇战斗的进行曲,起到了向上推动的力量。 | 1、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述。
2、学生欣赏并回答: 乐曲的情绪?乐曲的演奏乐器有哪些?
3、请随节奏模仿法国军队趾高气扬、战无不胜的样子,分组在教室规定的路线来回踏步。 4、请同学翻开书本,用眼看、口唱、手击拍的方式进行唱谱。 5、中国的国歌相比,节奏有什么相同处?起到了什么作用? | 1、了解法国的相关历史,丰富知识。 2、学生对乐曲有个初步印象。
3、体会歌曲的进行曲特点。
4、对主题旋律印象加深。
5、通过两首国歌的对比,体会国歌的特征。 |
讲授新课 《喀秋莎》 | 1、欣赏歌曲:边欣赏边介绍歌曲背景故事。
2、复听歌曲思考问题。 歌曲的情绪:美好、温存; 歌曲由4个乐句组成; 歌曲主音是6;小调。 3、教师范唱: 听听、拍拍
4、听听唱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击拍唱谱,注意附点与切分节奏的唱法。
5、听听、唱唱:教师伴奏学唱第一段歌词,教师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地方进行示范。特别是〝喀秋莎站在〞这两小节。注意歌词中十六分音符的唱法。 6、指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力度等要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介绍歌曲背景,同时感受歌曲的旋律特点。 2、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歌曲主音是什么?是大调还是小调? 3、学生在听老师范唱的时候按歌曲的节拍打节奏。 4、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唱歌谱,不准的地方多加练习。 5、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一起分段唱歌词,难点的地方用模唱法。
6、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边伴奏边唱一唱。 | 1、初步对歌曲的背景及旋律有个印象。 2、认真欣赏和分析后有助于歌曲的学唱。
3、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节拍。
4、加强音准的训练。
5、把握好歌词和旋律的对应关系,唱会为止。
6、节奏准确性的练习。 |
拓展延伸 |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练习好之后进行合作表演。 | 按弹、唱、跳、演分成小组,选择你最合适的角色表演给大家。 | 检验学习成果,将课堂推向高潮。 |
课堂小结 | 今天我们欣赏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学唱俄罗斯民歌《喀秋莎》,体验了外国民歌的地域风采,收获真多!老师也收同样获了你们优美的歌声与微笑! |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 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