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整体教学教案(表格式)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整体教学教案(表格式),共46页。
小学单元教案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备课时间
11.
教材解读
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只有一个地球》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扎根晋西北十五年,执着种树的感人事迹。《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示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学情分析
遵循小学高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引导尤为重要。需要了解孩子身心特点的老师来帮助孩子做学习规划,帮助孩子提分,补齐弱势科目,优课的课程设置完全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课程中尊重孩子,授课风格符合六年级孩子特点,授课内容也是结合孩子特点设置不同的环节,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掌握方法,收获乐趣。班级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科书的课文作最好的示范阅读文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班里的优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透彻,对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很到位,并能灵活地将在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去。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技能目标
能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德育目标
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教学重点
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章节(篇目)
教学方法与策略
课时安排
18.古诗三首
1. 利用课件出示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句描述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
19.只有一个地球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观点。
3.分析重点段落,学习说明方法。
2
20* 青山不老
抓住“青山不老”这个关键句子,分析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和老人所处的“小环境”,进而了解老人的无私胸怀。
1
21* 三黑和土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句子,想象三黑的生活环境,体会翻身农民热爱土地的感情
1
口语交际
学生看示例,学习换位思考,态度平和地与人交际。
1
习作
以倡议书为例,讲解格式,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写倡议书。
1
语文园地六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2
作业目标
1.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3、 了解倡议书的用途,学习写倡议书的正确格式。
4、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浪淘沙(其一)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典诗词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
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
2.课件出示诗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
4.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现存诗800余首。
二 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
曲:qū qǔ 九曲黄河万里沙(qū)
簸:bò bǒ 浪淘风簸自天涯(bǒ)
(3)指导写“涯”:要注意“厂”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厂”里面是两个“土”,不是“士”。
2.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齐读。
3.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疏通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三 想象画面,感受气势
1.品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朗读,思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点拨:“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
②出示“九曲黄河”图,直观感受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
③提问:“万里沙”是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导:都说诗中有画,诗中还有声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①指名交流。
②想象说话: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奔腾激荡的声音,这真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啊!
(4)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点拨:读第一、二句诗,语速要放慢,语调沉稳有力,读出九曲黄河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雄伟气势。
②指名读,齐读。
(5)小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板书:气势雄伟)
2.品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过渡:诗中不仅有画面,有声音,还有故事呢!这首诗中,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了哪个民间故事呢?(指名读)
(2)引导:五年级我们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谁来简单地讲一讲?
(3)提问:诗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补充资料:《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4)引发感悟:读了上述资料,你对“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诗人先是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生发出“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感慨。
(5)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
②教师点拨: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
(6)方法小结:古诗中隐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的印记,有神奇的故事传说,有悠久的历史事件,还有名人的名言名句。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 总结方法,积累古诗
1.齐读古诗。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预设:直接描写,写了黄河的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
2.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学生默写。
4.拓展阅读。
(1)出示李商隐的《嫦娥》,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2)提问:诗人联想到了哪个传说故事?(嫦娥奔月)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抄写古诗及背诵古诗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收集相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2021.11 上课时间:
课题
《江南春》(第二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莺”字。
2.有感情地朗读《江南春》,背诵《江南春》。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赏景读诗,导入诗题
1.赏图入境:课件出示伴有美妙音乐的江南美景图。
2.联想诗句: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着这些江南美景时,你的脑海中想到了哪些诗词呢?
3.学生背诵诗词。课件出示诗词,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4.导入诗题: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再一次领略江南的春天美景。(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诗题:“江南春”中“江”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
6.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世称他为“杜紫微”。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练读,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边读边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3.学生交流。预设:
(1)景物: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
相机指导写“莺”: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看起来平衡、稳定。
(2)诗的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三 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1.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老师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预设: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想象声色美。
①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引导质疑:诗人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景物吗?能听见“千里”之外的鸟鸣吗?
③引导理解:莺在哪儿啼?“绿映红”是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景明朗绚丽、铺展千里的声色之美。“千里”稍微读得长一些,“绿映红”则可以读得稍短一些。
(2)预设:读“水村山郭酒旗风”,想象其动态美。(指名读诗句)
①引导想象:“酒旗风”是怎样的画面?(风吹来,“酒旗”随“风”飘动,整个画面都在动)
②指导朗读: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飘飘,好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请读出欢快、明朗之感!
(3)预设:读“多少楼台烟雨中”,想象朦胧美。
①指名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引导想象:在江南的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引发思考: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明确:这也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很多座寺庙,并且各种各样。
④补充资料。(指名读)
四 回归整体,感悟诗情
1.小组讨论:《江南春》前两句写晴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色。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
预设:江南大地千里之内的天气景色各不相同;诗人把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浓缩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神往。
2.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读:读出地域的辽阔,读出景色的明丽,读出色彩的斑斓,读出烟雨迷蒙的美感。
(2)教师引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三首
江南春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抄写古诗及默写古诗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古诗配一副画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2021.11 上课时间:
课题
《书湖阴先生壁》(第三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之美。
3.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退休闲居的恬谈心境,以及胡阴先生朴实、勤劳极其富有情趣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环保的态度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
体会诗人退休闲居的恬谈心境,以及胡阴先生朴实、勤劳极其富有情趣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环保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读诗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古诗。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谈话: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叫“题壁诗”。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提示学生读准节奏:书/湖阴先生壁)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湖阴先生是谁?(他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5.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
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1)提示字音:“畦”读qí,“闼”读tà。
(2)理解字义。
①提问:“畦”“排闼”各是什么意思?
②指名读注释。
③出示插图,指名学生指出“畦”“排闼”在图中的位置。
3.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
4.感知诗意: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预设:院内,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翠色送到了眼前。
三 想象画面,发现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
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湖阴先生简朴的茅屋经常被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成行成垄,好不整齐。庭院外,一条溪流环绕,像是用手保护着农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
3.品读第一、二句。
(1)点拨:“长”是指经常、常常;“手”指的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
(2)提问:湖阴先生的院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从庭院的清洁幽雅,能感受到湖阴先生的勤劳、爱整洁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
4.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学生交流。
①预设:对仗的运用。
a.对对子:“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
b.女生读第三句,男生读第四句。
明确:上下句一一对应。
c.学生说类似诗句。想一想:还有哪些诗词里有这样的手法?
出示诗词,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王维《画》
d.小结:在诗歌中,对仗是很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预设:拟人化的表达。
a.提问:诗句中哪些词语使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护田、排闼、送青来)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了一条小溪的曲折身姿和两座青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溪流、青山以动感和人的情意,仿佛青山绿水对居住在此的人们表现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
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体会到诗人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b.指导朗读: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指名读,齐读)
c.简介典故,体悟意蕴。
《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而“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
d.小结:我们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了解了诗中所运用的典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品读、体悟诗歌的意蕴。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 统整古诗,梳理学法
1.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2.梳理学法: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
3.小结: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外阅读古诗时,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意。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完成同步练习册18课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19 .只有一个地球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2.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环境保护教育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数据,一层一层地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
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播放太空行星运行视频,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2.引导交流: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谁能用一句话夸夸咱们的地球?(指名回答)
预设: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3.导入课文题目: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抓住“只有”“一个”发散思维)
预设: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大致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2.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相机正音。
(2)根据字形结构归纳特点,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慷”“裹”“基”的书写。
提示:“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裹”是形声字,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基”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3.抓住关键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提示:抓住关键句来梳理内容。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交流指导。
①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联系关键句,思考: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小结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读懂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 研读课文,感受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1~2自然段,用“__”画出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
2.交流反馈。
(1)预设:感受地球的美丽。
①交流: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课件出示: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②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预设:通过“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等描写,可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③指导朗读:地球这么美,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预设:感受地球的渺小。
①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a.实例比较: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当作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它也许是一粒尘土,也许是我们手中铅笔的笔尖。总之,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
b.补充资料: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
课件出示:
一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路程。一架普通客机飞一光年,要花上约122万年;一架火箭飞一光年,要花上约3万年。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
交流要点: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而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直径相当于0.0000000013光年。
c.提炼方法:通过比较和数字的陈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作比较、列数字。
②探究:“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一句里的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预设:“只有”“这么”“不会”“再”。
3.引导交流: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如此美丽壮观,却又那么渺小。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说?(指名交流)
4.课件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齐读)
四 研读课文,深化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资源的有限?圈出关键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反馈。
(1)通过数字体会资源的有限。
①从“几百万年”“几亿年”等数据,联系对身边熟悉的古建筑或动物、植物化石的认知经验,体会矿产资源形成的时间之漫长。
②明确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
(2)通过人类行为体会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等词和短语中,体会人类对资源的破坏行为。
(3)通过资源的现状体会地球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加速枯竭、不能再生、生态灾难、严重威胁等情境中,体会地球上资源现状的危机之严重。
3.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让学生注意加点的连词。
课件出示: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比较:去掉加点的连词,与原句作比较,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明确:“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到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其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但是”“因为”“不但”“还”说明了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给地球的自然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恶果,重申了可再生资源破坏后人类面临的危机,从而给人们以警示。
4.对比思考:地球给了人类什么?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
补充介绍地球上资源的各种类型与丰富储量,突出地球“慷慨地提供”“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特点,与当前地球面临的资源危机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读懂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出示句子,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6.设置悬念: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9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作业设计与布置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书写生字及词语
鼓励性作业(选择)
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主题手抄报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19 .只有一个地球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2.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护,那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地球的重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懂得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 复习回顾,领悟观点
1.回顾朗读。
(1)教师引读: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女生接读第1自然段,男生接读第2自然段。
(2)教师引读: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全班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导入新课:美丽可爱的地球这么容易破碎,那么,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3.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人类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的理由,并简要概括,小组交流。
交流指导:
(1)提炼不能移居的两个原因:一是有可能移居的星球距离地球太远;二是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还未能实现。
(2)联系第三单元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的内容,补充说明不能移居的其他原因。
4.抒发情感:是的,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是幸运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美丽壮观、可爱渺小,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的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 再读课文,梳理论证
1.课件出示关键语句,学生快速浏览,思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是怎么一步步得出的?
课件出示:
a.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b.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d.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e.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f.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理清关系:观点a、b、c、d、e与观点f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合作探讨:a、b、c、d、e、f这几个观点能否颠倒顺序进行说明?
不能。“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容易破碎”与“保护地球”之间是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促使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2.联系课文语句,发现前后的关联 。
(1)示例关联:地球的“可爱”与它的“破碎”是并存的。所以,作者引用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明确关联:如果在下面的每一行关键词句中间加上一个关联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
即使 也 如果 就 但是 因为 所以
美丽壮观 渺小,不再长大
无私慷慨 (但是) 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群星璀璨 若遭破坏,不能移居
(所以)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
(3)深入关联:作者是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请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升华认知:因此,作者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 结合实际,设计宣传语
1.发出号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心声,更是我们的行动。
2.迁移运用: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呢?
(1)思考:指名读句子,你脑海里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乱砍滥伐、往河里乱扔垃圾等)
(2)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破坏生态环境或浪费资源的现象,相互交流并补充。
(3)运用: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设计一条宣传语。
①出示宣传语,让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②交流反馈,评选出“最优宣传语”,推荐“地球形象代言人”。
③拓展阅读《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3.课堂总结,升华感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人类别无去处!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精心保护地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9、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完成19课同步练习册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自己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20* 青 山 不 老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环境保护教育,信念教育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梳理问题:为什么说“青山不老”?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二 初识老人,了解故事
1.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填写信息表。
课件出示:
人物
老人 年龄:81岁
外貌特征: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
主要事迹 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3.借助卡片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4.小结:本文可采用“人物+事件+关键词”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 聚焦“环境”,感受“奇迹”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__”画出相关句子。
·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用“ ”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点拨: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思考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重点关注哪些语段。
3.引导交流: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奇迹)
课件出示: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思考:读着这段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学生交流对数字的理解)
(2)联系生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350多个操场那么大。
(3)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苍翠。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奇迹吧!
(4)过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青山?(板书:青山)
课件出示: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①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郁郁葱葱、茫茫林海、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巨树参天、绿波翻涌……)
②联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绿洲”。(板书)
③教师指名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4.合作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条件 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关键词句
山沟的大环境
(险恶) 地理环境 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历史记载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院子的小环境
(艰苦) 生活条件 三间房,一个人。(简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俭朴、单调)
三个典型事例
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去城里享福,他不走。
(2)引导推测:十五年了,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止这三件事!他还会遇到怎样的事?(指名学生交流)
(3)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
(4)指名交流。教师点拨: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老人创造奇迹之难。
5.小结:是啊,就是这样一位瘦弱的老人,在大环境如此之险恶、小环境如此之艰苦的情况下,坚守了十五年,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创造出了一块绿洲,这位了不起的老人,创造出了伟大的奇迹!
四 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1.昔今对比,读懂“青山不老”的含义。
(1)教师引读: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男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补充关于土地沙漠化的相关资料。
(3)思考:你由此想到哪些词语?(黄土高坡、狂风肆虐、沙尘满天、寸草不生、毫无生机……)
(4)教师引读:如今,这又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女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
(5)教师引导:你想说点什么?
(6)出示课文结尾,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7)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8)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
预设:①“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②“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教师相机板书:精神永存。
2.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预设:
(1)结合课文内容,从老人品格的角度来谈题目的妙处。
(2)结合表达方法,从借景命题的角度来谈这个题目的妙处。
点拨:“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3.回归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2)男生读单元主题,女生读文前阅读提示的句子。
(3)总结: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让我们学习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常驻每一个人的心中!(齐读课题)
4.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编者的用意。
(2)阅读:《我是大山的儿子》《克鲁伦河畔的植树老人》。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20* 青山不老
青山 奇迹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精神永存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完成同步练习册35-36页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这是一篇真实的报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搜集、阅读相关的报道,写下自己的感想或是做一份手抄报。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11· 上课时间:
课题
21* 三黑和土地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句,体会三黑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农民翻身成主人的喜悦心情,以及他们和诗人对土地家园的热爱、眷恋之情。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爱国主义教育
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懂得珍惜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抓住关键句,体会三黑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农民翻身成主人的喜悦之情,以及他们和诗人对土地家园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谈话:土地,对农民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背景资料,教师指名读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不得不租佃地主的土地,被地主剥削,过着卑微的生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运动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希望。
3.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二 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思考:①每小节写了什么?②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3.整体感知。
(1)提问: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写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
明确:诗歌第一部分(第1~3节)从总体上写了农民得到土地之后的喜悦。第二部分(第4~15节)写了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欣喜之情。
(3)提问:第二部分写了三黑的哪几件事?请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件事。
(4)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相机板书:翻地耙土回忆过去畅想未来) (畅想未来)
5.学生讨论: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
明确:三黑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所有的农民都像三黑一样,热爱土地,向往追求美好的新生活。
三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朗读诗歌,思考: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请用“__”画出有关句子。
·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出示关键语句。
课件出示: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引导:你们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兴奋、喜悦)你们从哪里体会到三黑有了土地的兴奋和喜悦?
(1)预设:“耙地”。引导:①三黑是怎么耙地的?指名读第4小节,感受三黑耙地时的专注与细致。②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5~6小节,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爱。③教师引读第7~9小节,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
(2)预设:回忆逮蝈蝈儿。男女生对读第11、12小节,感受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生活。
(3)预设:展望新生活。从三黑的两个想法——“跟人合伙”“买头小毛驴”,感受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3.情感升华:在三黑的心里,土地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土地就是三黑的命根子;土地就是三黑的心肝宝贝;土地就是生命,是希望和未来……
4.交流发现:诗歌中哪一句能概括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板书:把生命投入土地)
课件出示: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5.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呵护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 拓展阅读,练笔表达新感受
1.教师范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诵。
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出示“阅读链接”,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这种“梦想和希望”?
(1)指名交流。
(2)男女生对读诗歌。
3.畅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什么新的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提示: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表达对土地的新感受。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21* 三黑和土地
翻地耙土
回忆过去 把生命投入土地
畅想未来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完成同步练习册37-38页
鼓励性作业(选择)
为三黑老人画一张画像,注意选一下背景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11. 上课时间:
课题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2.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过程与方法: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仇恨别人,要静下心来,学会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教学重点
讨论问题时能够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创设情境:最近,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位同学戴智能手表,昨天某某同学还把手机带到了学校。大家对此有什么意见呢?
预设:
(1)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表和手机,这行为不对。
(2)有智能手表或手机的同学,是为了方便放学后和家长联系。
2.导入新课: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确,生活中的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就会有分歧。当意见不同时怎么办?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就来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 角色体验,学习协商
1.谈话:生活中很多事情,大家意见会有分歧,需要协商才能解决。比如,遇到下面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2.出示课件,播放事例录音。
课件出示:
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贺新年。噼里啪啦的爆竹、五彩缤纷的烟花,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但也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一些城市在燃放鞭炮方面的政策也在不断摇摆。那么,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呢?
3.提问:对这个事例,大家的意见有什么分歧?
预设:“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好处;“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坏处。“不断摇摆”指对此问题有争议、态度不坚定。
4.角色体验:这件事的相关方各有谁?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方,对燃放烟花爆竹是支持还是反对?理由是什么?
(1)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相关方:普通市民 消防队员 环卫工人 鞭炮厂工人……
(2)学生交流:指多名学生选择角色谈观点和理由。(板书:有理有据)
(3)提出问题:大家的身份不同,关于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也不同。该怎么协商呢?
(4)示范交际:播放学习小伙伴的对话录音。
课件出示:
状状:春节如果不燃放烟花爆竹,就太没年味了!我们小朋友也少了很多乐趣。
元元:我赞同你的意见,放鞭炮确实能增加喜庆气氛,但是鞭炮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如引发火灾、伤人,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权衡利弊,在城市里还是不宜燃放烟花爆竹。
状状:你说得很有道理,可以开展其他民俗活动来增强春节的喜庆气氛,也可以购买电子鞭炮。
①引导:听了他俩的对话,你知道意见不同时该怎么协商了吗?
②小结:意见不同时,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三 小组讨论,练习协商
1.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
活动提示
·请看书上两个事例,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则事例讨论。
·由组长主持,组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这个角色的立场出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讨论时,做到态度平和、换位思考,以理服人。
·倾听时,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小组展示。教师指名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学生评议。(出示评价标准)
课件出示:
·说: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听: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四 入情入境,讨论协商
1.创设情境:刚才同学们分小组就课本中的两则材料进行了讨论,还给出了解决方案。现在,我们要现场录制一个名叫“有事好商量”的节目。老师是主持人,我们邀请了一些嘉宾,将就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1)准备工作:搬几张桌椅到教室前方,呈弧形摆放。
(2)邀请学生上前表演,可小组推荐,也可毛遂自荐。
(3)为学生分发嘉宾卡,如“普通市民”“环卫工人”“环保局局长”“消防队员”“眼科医生”“鞭炮厂工人”等。
2.现场采访。(教师作为节目主持人,要把握好节奏,贯穿起整个讨论会。)
(1)引发讨论。
主持人:现场嘉宾对燃放烟花这件事有什么不同意见?
普通市民:春节燃放烟花,热闹喜庆。
消防队员:燃放不当,容易引起火灾,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增加了消防工作压力。
环卫工人:给清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鞭炮厂工人:多生产烟花,大家的收入才能增加。
眼科医生:因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儿童眼部致伤的比例是平常的两倍以上,炸伤眼睛将会给伤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2)引导协商。
主持人:听了各方的观点,现在你们对“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怎么看?
预设:采访市民、采访鞭炮厂工人。
市民:听了消防队员、环卫工人以及眼科医生的观点之后,换位思考,觉得禁放有一定道理。
鞭炮厂工人:如果完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们就失业了。
主持人:请各方代表想一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预设:春节期间不要在城市大规模地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可以去离城市较远、人口密集程度较低的郊区燃放;父母要陪同孩子一起燃放;厂家要开发一些污染小的产品等。
3.讨论协商。
(1)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调整,对“要路还是要树”再次讨论协商,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2)小组汇报。
4.课堂小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当意见不同时,我们不仅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还要做到态度平和,不冲动,要懂得换位思考,通过友好协商,最后达成共识。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听:准确把握对方观点
说:尊重不同意见
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 以理服人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布置课文中的事例二作为作业,教师总结。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10.6 上课时间:
课题
习作:学写倡议书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2.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过程与方法:发现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通过交流掌握倡议书的具体内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结合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了解,写一篇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打造美好的家园作一份贡献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激励性语言,从倡议的内容选题出发进行小结,表扬关心社会问题的同学,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己关心的其他问题写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教学难点
借助教材例文指导学生,让学生感悟习作方法,突破习作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回顾旧知,引起思考。
导语:《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这三篇有关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这几篇课文带给你的触动和体会吧!(学生发言)
2.小组交流,进行资料展示。
(1)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谈一谈身边环境污染的情况。
(2)教师展示准备的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图片。
小结:通过展示和汇报可以看出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能变得好起来。今天,我们结合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了解,写一篇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打造美好的家园作一份贡献。(板书:学写倡议书)
二、研读范例,交流方法。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范例,明确倡议书的格式。
(1)教师引入自学,提出要求。
(2)检验自学效果,完成自学检测卡。
自学检测卡
①填一填:
写倡议书,一般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法。
写倡议书有一定的格式:根据倡议书的内容先写标题,再写称呼,然后写倡议的具体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
②说一说:倡议书与书信、演讲稿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辨一辨:指出下面的倡议书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给六年级同学的倡议书
同学们:
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为了你们的健康,学校已经开始将课间操改为跑操,有的同学怕累,故意想出各种理由不进行锻炼。为了你们每天坚持跑操,我倡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无论什么天气都要跑操。
2.不许以任何理由不跑操。
3.跑操过程中不准说话。
同学们,冬季跑操这段时间,我要求你们都参加锻炼,增强你们的体质!
董老师
2019年12月1日
预设:让学生通过读、画、想、说等形式了解倡议书的正确格式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倡议书的格式。
2.学生发言后,教师就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小结。
(1)标题。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可以写出所倡议的内容,如“×××倡议书”;也可以直接写“倡议书”。标题要鲜明,有概括性。
(2)称呼。换行顶格写,写清楚向谁提出倡议。
(3)正文。写倡议的具体内容,如果有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分点来写。一般来说,可以阐明提出倡议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使倡议的对象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倡议的合理性。接着将要倡议的内容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条理分明。倡议要具体、明白、可行。最后可用号召性的语言来呼吁大家支持自己的倡议。
(4)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5)语言。语言要委婉,因为是倡议,所以不要使用命令、要求、必须等字眼,以免使语言太过生硬,而起不到倡议书应有的效果。
三、习作范文
佳作示例一。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
同学们: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村里的一员,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野生动物不是商品,更不应该成为食品。少数人为了一时口舌之欲,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得不偿失。现在,市场上仍有不少人进行着野生动物的交易。再这样下去,世界上的生物会逐渐消失,到那时人类后悔也来不及呀!为此,我们六(2)中队向全校同学发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
1.告诉身边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要和平共处,互不伤害。
2.自己坚决不吃任何“野味”,告诉家人不要买卖大雁、穿山甲等任何野生动物。
3.制作“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等宣传牌。于本周末,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进入菜市场等场所宣讲《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危害等。4.录制宣讲视频,在校园电视台播放。
一份倡议,声声呼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交易,拒绝野味,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
实验小学六(2)中队
12月8日
佳作示例二。
“减少白色垃圾”倡议书
同学们:
我们走在路上总能见到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及其他废旧塑料制品,它们随风飘荡,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这些白色垃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为太平常,所以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事实是,这些白色垃圾埋在土里300年也不会腐烂,反而会严重影响土地质量。为消灭这些白色垃圾,我们六(6)中队向全校少先队员提出倡议:
1.保证自己不随意丢弃塑料袋及其他废旧塑料制品。
2.积极宣传白色垃圾污染的危害,劝说家长不乱丢白色垃圾。
3.劝说家长购买东西时不要使用塑料袋。
4.利用休息日,全校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到公共场所(如街道、广场、公园等)拾废旧塑料,进行一次消灭白色垃圾的实际行动。
同学们,减少白色垃圾,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行动起来吧!
实验小学六(2)中队
10月16日
四、交流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思考倡议书的内容,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个人发言。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倡议书的格式和主要内容。下面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有哪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倡议?
2.集体交流,谈一谈倡议的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同桌间相互交流。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真不少,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要找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你们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了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4.确立习作提纲。(以白色污染为例)
写清存在的问题(指出白色污染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分点罗列)——提出倡议和希望。
5.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倡 议 书
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学生写倡议书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6 上课时间:
课题
语文园地六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过程与方法:运用一些方法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欣赏诗歌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优秀文化,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平台——梳理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
依次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齐背《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课件相机出示诗句)
2.对照古诗,交流学法。
(1)引导: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古诗,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3)全班交流,分享经验。
预设:
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③看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4)教师总结,相机板书。(板书:借助注释想象画面……)
3.阅读“交流平台”,梳理学法。
(1)引导: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课件出示课本第95页“交流平台”内容。
(3)指名交流。
①课件出示要点。
课件出示: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体会。
·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②学生齐读。
4.课堂练习,运用学法。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课件出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交流方法
1.结合注释来理解:鸡黍 郭 轩 场圃
2.通过想象来体会: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
斜”,联想到“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连
绵不断”,画面感特别强。
3.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阳节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
欣赏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1.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了解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
3.留心标题,领悟情感
4.了解古诗中惯用意象的寓意
5.留心诗中景物色彩,体会情感
6.寻找诗眼
二、 日积月累——了解传统文化
1.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说说你的发现。
(1)出示课件。 (2)指名交流。(这些诗句都含有“五”)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含有“五”的成语?
预设:五谷丰登、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体投地、五脏六腑……
3.读一读,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
课件出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shǔ)、菽(shū)、稷(jì)
·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指名认读。
(3)教师提示:“五行”的“行”读作xínɡ。“五音”中的“角”读作jué,不要误读作jiǎo。“黍”“菽”“徵”是翘舌音。
4.多种方法,疏通字义。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汉字溯源)
比如“火”的古文字是木柴燃烧时火光的样子。
课件出示:
五谷:五种谷物,即稻、麦、黍、菽、稷。“黍”,去皮后称黄米;“菽”,豆的总称;“稷”,又称“粟”,去皮后称“小米”。在传统文化中,是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实物观察)
五音: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哆do、来re、咪mi、索sol、拉la,少去了西方音乐中半音递升的“发fa”和“西si”。(音乐课学习体验)
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5.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师生合作读。教师问,学生答。
(2)分小组接读,全班齐读。
(3)同桌互背;看关键词,全班齐背。
6.同类延伸,丰富积累。
(1)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说一说。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方:东、西、南、北、中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脏:心、肝、脾、肺、肾
(3)小结: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现象,不仅仅是“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积累积累,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来学习,而是把“交流平台”与“日积月累”放在了一起学习,因为这两个板块中提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相关。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我们得读懂、读透、读出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们只是从数字“五”中窥到了一点精彩之处,还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积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传承文化的重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读古诗词 了解传统文化常识
借助注释 想象画面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背诵日积月累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搜集更多关于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数字词语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语文园地六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段的主要观点。
2.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根据提供的图片、文字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过程与方法: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取重点信息, 解决生活问题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解决生活问题
提取重点信息, 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学会提炼信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要点阅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 、词句段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回顾旧知,复习方法。
(1)联系《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复习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2)交流讨论:哪些句子是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3)进一步讨论:概括一段话的方法有哪些?(摘引法、提取法、合并法……)
2.运用方法,实践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语段)自由读文段,注意读准字音。相机正音:关注“绒、黏液、蔓延”等字词的读音。
(2)默读文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
预设:
第1句说明种花草树木的目的是使生活环境更舒适。第2、3句将树木花草比喻成“绿色卫士”“城市之肺”。第4句解释树木花草能成为“城市之肺”、使得环境舒适的原因。
(3)小组讨论:文中哪一句是关键语句?为什么?
①指名交流。
②教师点拨:要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找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说的。可以运用“合并法”,抓住第一句的“为了”和第四句的“因为”,“为了”是说明目的,“因为”是解释原因。第二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4)引导交流:请根据关键句,想一想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①指名交流。(花草树木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②教师小结:抓住关键句,可以把握一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
3.拓展练习,巩固方法。
(1)结合课内语段,尝试抓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
语段一:课本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2自然段。
语段二:课本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自然段。
(2) 汇报交流。
二 阅读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过渡:同学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自己乘坐公交车来上学的吗?(学生举手示意。)能跟大家说说你每天是怎么乘坐公交车的吗?请把乘车时间、路线跟大家说清楚。
2.阅读课本第2小题中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重点信息。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课件出示:
阅读材料: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上9点以前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他怎样乘车最合适?
(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关键词:“温泉镇”“早上9点以前”“宋家洼”。
(2)理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要求:一是地点——从温泉镇到宋家洼;二是时间——早上9点以前到达。
2.看懂站牌,获取信息。
(1)以86路公交车站牌为例,读懂站牌上标注的信息。
①公交车:86路公交车。②行驶方向:从常家岭开往西山口。③停靠站点和站点数。
依次停靠常家岭、商品城、四通桥、银枫、小李村、桐荫街、宋家洼、光明巷、和平路、西山口共10个站点。(提醒关注泡泡框中的提示:一般来说,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④首班车、末班车的发车时间。
首班车时间为6:00,末班车时间为21:00。(提醒学生关注泡泡框:首班车时间是指最早一班车的发车时间,末班车时间是指最晚一班车的发车时间。)
⑤票价。(不管坐到哪一站,票价都是一元。)
(2)看65路、763路站牌,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
(1)讨论:如果需要转乘,怎么选择可以转乘的公交车?(关注共同停靠的站点,如“四通桥”“桐荫街”。)
(2)小组合作: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有哪几种乘车方案?
方案一:乘763路公交,坐五站直达宋家洼。但首班车开车时间是早上9点。
方案二:乘65路公交,坐四站,到四通桥;换乘86路公交,坐四站到宋家洼。
方案三:乘65路公交,坐五站,到桐荫街;换乘86路公交,坐一站到宋家洼。
4.比较分析,选择最佳。
(1)讨论交流:何为最佳方案?最方便、最快捷、最省钱,符合实际需求:“早上9点以前”。
(2)比较分析:三个方案的优缺点。
方案一:最方便、最快捷,但不符合实际需求,因为首班车发车时间晚,9:00以前到不了外婆家。
方案二:能满足9:00以前到的要求,但需要转乘,还要停靠八站,坐车时间比较长。
方案三:能满足9:00以前到的要求,停靠站点最少,需要的时间最短,比方案二更快捷、省时。
运用排除法,确定方案三为最佳乘车选择。
5.创设情境,实践运用。
(1)提问:下午4:00,小林要从外婆家返回,怎样乘车最合适?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出行时选择最佳乘车方案的经历。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不算多,却很实用。我们今天学的两个内容都与提炼信息有关,也就是抓住重点去解决问题。运用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我们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不仅仅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对我们阅读课外书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告诉我们阅读时不能囫囵吞枣,不挑重点,一定要抓住重点的句子去读。阅读公交站牌看似简单,却也有不少学问呢!我们要多动动脑,仔细观察,就能更加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下次再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你们可以试着选择乘坐公交车,乘车方案则由大家来规划,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做好!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抓住关键句 把握主要观点
提取重点信息 解决生活问题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鼓励性作业(选择)
同学之间在交流选择公交车乘坐方案的基础上,可以交流乘坐地铁、火车的注意事项。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单元教案
单元
第六单元
主备人
备课时间
11.
教材解读
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只有一个地球》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扎根晋西北十五年,执着种树的感人事迹。《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示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学情分析
遵循小学高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引导尤为重要。需要了解孩子身心特点的老师来帮助孩子做学习规划,帮助孩子提分,补齐弱势科目,优课的课程设置完全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课程中尊重孩子,授课风格符合六年级孩子特点,授课内容也是结合孩子特点设置不同的环节,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掌握方法,收获乐趣。班级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科书的课文作最好的示范阅读文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班里的优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透彻,对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很到位,并能灵活地将在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去。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技能目标
能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德育目标
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教学重点
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章节(篇目)
教学方法与策略
课时安排
18.古诗三首
1. 利用课件出示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句描述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
19.只有一个地球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观点。
3.分析重点段落,学习说明方法。
2
20* 青山不老
抓住“青山不老”这个关键句子,分析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和老人所处的“小环境”,进而了解老人的无私胸怀。
1
21* 三黑和土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句子,想象三黑的生活环境,体会翻身农民热爱土地的感情
1
口语交际
学生看示例,学习换位思考,态度平和地与人交际。
1
习作
以倡议书为例,讲解格式,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写倡议书。
1
语文园地六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2
作业目标
1.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3、 了解倡议书的用途,学习写倡议书的正确格式。
4、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浪淘沙(其一)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典诗词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
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同学们平时积累了许多诗词,你还记得哪些描写黄河的诗词?(指名背诵)
2.课件出示诗句,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黄河的古诗。[板书课题:浪淘沙(其一)]
4.学生齐读课题。
5.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现存诗800余首。
二 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
曲:qū qǔ 九曲黄河万里沙(qū)
簸:bò bǒ 浪淘风簸自天涯(bǒ)
(3)指导写“涯”:要注意“厂”的竖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厂”里面是两个“土”,不是“士”。
2.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齐读。
3.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疏通诗意:九曲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三 想象画面,感受气势
1.品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朗读,思考: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点拨:“九”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泛指多次或多数。
②出示“九曲黄河”图,直观感受黄河弯弯曲曲的形态。
③提问:“万里沙”是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导:都说诗中有画,诗中还有声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①指名交流。
②想象说话: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奔腾激荡的声音,这真是一条气势磅礴的黄河啊!
(4)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点拨:读第一、二句诗,语速要放慢,语调沉稳有力,读出九曲黄河的绵延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的雄伟气势。
②指名读,齐读。
(5)小结:抓住关键的数字,从画面和声音联想开去,我们就能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来。(板书:气势雄伟)
2.品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过渡:诗中不仅有画面,有声音,还有故事呢!这首诗中,诗人由眼前的黄河联想到了哪个民间故事呢?(指名读)
(2)引导:五年级我们学过《牛郎织女》的故事,谁来简单地讲一讲?
(3)提问:诗人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补充资料:《汉书》中称“汉使穷河源”,就是说张骞曾经到达过黄河的源头;此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个传说,称有人乘着小木筏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还曾经与牛郎织女会面。后来这两种记载发生了混合,说是黄河与天河相通,张骞追溯黄河源头时曾经抵达银河,甚至见到了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在张骞回家时,还送给他一块支撑织布机的石头呢!
(4)引发感悟:读了上述资料,你对“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明确:诗人先是表示自己要逆流而上,到黄河的源头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诗人由黄河联想到传说中的银河,进而生发出“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感慨。
(5)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
②教师点拨: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第四句,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
(6)方法小结:古诗中隐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的印记,有神奇的故事传说,有悠久的历史事件,还有名人的名言名句。多了解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 总结方法,积累古诗
1.齐读古诗。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预设:直接描写,写了黄河的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
2.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学生默写。
4.拓展阅读。
(1)出示李商隐的《嫦娥》,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2)提问:诗人联想到了哪个传说故事?(嫦娥奔月)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三首
浪淘沙(其一)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抄写古诗及背诵古诗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收集相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2021.11 上课时间:
课题
《江南春》(第二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莺”字。
2.有感情地朗读《江南春》,背诵《江南春》。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赏景读诗,导入诗题
1.赏图入境:课件出示伴有美妙音乐的江南美景图。
2.联想诗句: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着这些江南美景时,你的脑海中想到了哪些诗词呢?
3.学生背诵诗词。课件出示诗词,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4.导入诗题: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江南春》,再一次领略江南的春天美景。(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5.理解诗题:“江南春”中“江”特指长江。“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地区。
6.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世称他为“杜紫微”。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在诗歌创作上,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
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练读,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节奏。
课件出示:
·边读边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江南的春天?请用“__”把这些写景物的词语画出来。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3.学生交流。预设:
(1)景物:莺、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寺、楼台、烟雨。
相机指导写“莺”: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鸟”,使整个字看起来平衡、稳定。
(2)诗的大意: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三 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1.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老师读诗歌,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预设: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想象声色美。
①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引导质疑:诗人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景物吗?能听见“千里”之外的鸟鸣吗?
③引导理解:莺在哪儿啼?“绿映红”是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春景明朗绚丽、铺展千里的声色之美。“千里”稍微读得长一些,“绿映红”则可以读得稍短一些。
(2)预设:读“水村山郭酒旗风”,想象其动态美。(指名读诗句)
①引导想象:“酒旗风”是怎样的画面?(风吹来,“酒旗”随“风”飘动,整个画面都在动)
②指导朗读: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飘飘,好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江南春景图!请读出欢快、明朗之感!
(3)预设:读“多少楼台烟雨中”,想象朦胧美。
①指名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引导想象:在江南的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引发思考: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
明确:这也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很多座寺庙,并且各种各样。
④补充资料。(指名读)
四 回归整体,感悟诗情
1.小组讨论:《江南春》前两句写晴朗之景,后两句写烟雨之色。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
预设:江南大地千里之内的天气景色各不相同;诗人把江南春景的不同特色浓缩在一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神往。
2.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读:读出地域的辽阔,读出景色的明丽,读出色彩的斑斓,读出烟雨迷蒙的美感。
(2)教师引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 古诗三首
江南春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抄写古诗及默写古诗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古诗配一副画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2021.11 上课时间:
课题
《书湖阴先生壁》(第三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之美。
3.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退休闲居的恬谈心境,以及胡阴先生朴实、勤劳极其富有情趣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环保的态度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
体会诗人退休闲居的恬谈心境,以及胡阴先生朴实、勤劳极其富有情趣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注重环保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读诗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古诗。引导: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谈话: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叫“题壁诗”。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提示学生读准节奏:书/湖阴先生壁)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湖阴先生是谁?(他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5.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
二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1)提示字音:“畦”读qí,“闼”读tà。
(2)理解字义。
①提问:“畦”“排闼”各是什么意思?
②指名读注释。
③出示插图,指名学生指出“畦”“排闼”在图中的位置。
3.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
4.感知诗意: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预设:院内,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翠色送到了眼前。
三 想象画面,发现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
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湖阴先生简朴的茅屋经常被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他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成行成垄,好不整齐。庭院外,一条溪流环绕,像是用手保护着农田;两座青山,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绿的秀色送入眼帘。
3.品读第一、二句。
(1)点拨:“长”是指经常、常常;“手”指的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
(2)提问:湖阴先生的院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从庭院的清洁幽雅,能感受到湖阴先生的勤劳、爱整洁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
4.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学生交流。
①预设:对仗的运用。
a.对对子:“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
b.女生读第三句,男生读第四句。
明确:上下句一一对应。
c.学生说类似诗句。想一想:还有哪些诗词里有这样的手法?
出示诗词,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王维《画》
d.小结:在诗歌中,对仗是很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预设:拟人化的表达。
a.提问:诗句中哪些词语使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护田、排闼、送青来)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既写出了一条小溪的曲折身姿和两座青山相对的态势,又赋予溪流、青山以动感和人的情意,仿佛青山绿水对居住在此的人们表现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
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体会到诗人对湖阴先生品格、性情的欣赏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b.指导朗读: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指名读,齐读)
c.简介典故,体悟意蕴。
《书湖阴先生壁》中的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而“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
d.小结:我们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了解了诗中所运用的典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品读、体悟诗歌的意蕴。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 统整古诗,梳理学法
1.整体阅读: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1)三首诗都是写景诗。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三首诗都隐含了古代文化知识。《浪淘沙》(其一)和《书湖阴先生壁》都隐含了典故。
2.梳理学法:学完这三首诗,我们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注释。可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诗意。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诗的意思。
3.小结: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外阅读古诗时,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诗意。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古诗三首
书湖阴先生壁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完成同步练习册18课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19 .只有一个地球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2.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环境保护教育
本文列举了大量事实数据,一层一层地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点
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莹、裹”等12个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2.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课件出示:播放太空行星运行视频,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2.引导交流:这个美丽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家园——地球。谁能用一句话夸夸咱们的地球?(指名回答)
预设:地球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3.导入课文题目: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抓住“只有”“一个”发散思维)
预设: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 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大致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美丽但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2.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相机正音。
(2)根据字形结构归纳特点,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慷”“裹”“基”的书写。
提示:“慷”最后四笔是点、提、撇、捺,不要写成“水”;“裹”是形声字,中间的“果”要写得小一些、扁一些,与下面的部件穿插避让,以免整个字太长;“基”上面的部件撇捺要舒展,包住下面的“土”。
3.抓住关键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提示:抓住关键句来梳理内容。在说明文中,往往有一些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们多位于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处。
(2)交流指导。
①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联系关键句,思考: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4.小结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读懂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
三 研读课文,感受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1~2自然段,用“__”画出描写地球美丽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
2.交流反馈。
(1)预设:感受地球的美丽。
①交流: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课件出示: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②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预设:通过“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等描写,可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③指导朗读:地球这么美,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预设:感受地球的渺小。
①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a.实例比较:如果把我们的教室当作宇宙,那么地球可能是什么呢?(它也许是一粒尘土,也许是我们手中铅笔的笔尖。总之,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
b.补充资料: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大?
课件出示:
一光年,即光在真空中一年内所走过的路程。一架普通客机飞一光年,要花上约122万年;一架火箭飞一光年,要花上约3万年。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
交流要点: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其直径约920亿光年,甚至更大。而地球半径约为6371千米,直径相当于0.0000000013光年。
c.提炼方法:通过比较和数字的陈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作比较、列数字。
②探究:“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一句里的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预设:“只有”“这么”“不会”“再”。
3.引导交流: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如此美丽壮观,却又那么渺小。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母亲说?(指名交流)
4.课件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齐读)
四 研读课文,深化对比
1.自主学习。
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课文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资源的有限?圈出关键词,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反馈。
(1)通过数字体会资源的有限。
①从“几百万年”“几亿年”等数据,联系对身边熟悉的古建筑或动物、植物化石的认知经验,体会矿产资源形成的时间之漫长。
②明确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科学。
(2)通过人类行为体会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滥用”等词和短语中,体会人类对资源的破坏行为。
(3)通过资源的现状体会地球资源的有限。
预设:从加速枯竭、不能再生、生态灾难、严重威胁等情境中,体会地球上资源现状的危机之严重。
3.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1)课件出示语段,指名读,让学生注意加点的连词。
课件出示: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比较:去掉加点的连词,与原句作比较,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明确:“本来”一词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到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其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但是”“因为”“不但”“还”说明了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给地球的自然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恶果,重申了可再生资源破坏后人类面临的危机,从而给人们以警示。
4.对比思考:地球给了人类什么?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
补充介绍地球上资源的各种类型与丰富储量,突出地球“慷慨地提供”“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特点,与当前地球面临的资源危机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读懂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出示句子,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6.设置悬念: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9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作业设计与布置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书写生字及词语
鼓励性作业(选择)
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主题手抄报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19 .只有一个地球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课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说明这个观点的。
2.能结合实际,设计环保宣传语,并与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这么一个地球,如果不精心加以保护,那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地球的重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懂得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实际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 复习回顾,领悟观点
1.回顾朗读。
(1)教师引读: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女生接读第1自然段,男生接读第2自然段。
(2)教师引读: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全班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导入新课:美丽可爱的地球这么容易破碎,那么,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3.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人类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的理由,并简要概括,小组交流。
交流指导:
(1)提炼不能移居的两个原因:一是有可能移居的星球距离地球太远;二是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还未能实现。
(2)联系第三单元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的内容,补充说明不能移居的其他原因。
4.抒发情感:是的,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是幸运的。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个美丽壮观、可爱渺小,同时又太容易破碎的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 再读课文,梳理论证
1.课件出示关键语句,学生快速浏览,思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观点是怎么一步步得出的?
课件出示:
a.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b.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c.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d.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e.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f.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1)理清关系:观点a、b、c、d、e与观点f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合作探讨:a、b、c、d、e、f这几个观点能否颠倒顺序进行说明?
不能。“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容易破碎”与“保护地球”之间是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先从地球的美丽与渺小谈起,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的情感。接着指出自然资源有限,而人类又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促使读者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保护地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由此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2.联系课文语句,发现前后的关联 。
(1)示例关联:地球的“可爱”与它的“破碎”是并存的。所以,作者引用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明确关联:如果在下面的每一行关键词句中间加上一个关联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
即使 也 如果 就 但是 因为 所以
美丽壮观 渺小,不再长大
无私慷慨 (但是) 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群星璀璨 若遭破坏,不能移居
(所以)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
(3)深入关联:作者是从这三个方面说明自己的主要观点的。请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升华认知:因此,作者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合作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 结合实际,设计宣传语
1.发出号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心声,更是我们的行动。
2.迁移运用: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呢?
(1)思考:指名读句子,你脑海里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乱砍滥伐、往河里乱扔垃圾等)
(2)交流:说说自己知道的破坏生态环境或浪费资源的现象,相互交流并补充。
(3)运用: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设计一条宣传语。
①出示宣传语,让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②交流反馈,评选出“最优宣传语”,推荐“地球形象代言人”。
③拓展阅读《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3.课堂总结,升华感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人类别无去处!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呼吁:精心保护地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9、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完成19课同步练习册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自己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20* 青 山 不 老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环境保护教育,信念教育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梳理问题:为什么说“青山不老”?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二 初识老人,了解故事
1.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填写信息表。
课件出示:
人物
老人 年龄:81岁
外貌特征: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生活地区:中国晋西北
主要事迹 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3.借助卡片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4.小结:本文可采用“人物+事件+关键词”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 聚焦“环境”,感受“奇迹”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__”画出相关句子。
·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用“ ”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点拨: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思考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重点关注哪些语段。
3.引导交流: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奇迹)
课件出示: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思考:读着这段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学生交流对数字的理解)
(2)联系生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350多个操场那么大。
(3)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苍翠。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奇迹吧!
(4)过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青山?(板书:青山)
课件出示: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①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郁郁葱葱、茫茫林海、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巨树参天、绿波翻涌……)
②联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绿洲”。(板书)
③教师指名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4.合作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条件 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关键词句
山沟的大环境
(险恶) 地理环境 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历史记载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院子的小环境
(艰苦) 生活条件 三间房,一个人。(简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俭朴、单调)
三个典型事例
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去城里享福,他不走。
(2)引导推测:十五年了,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止这三件事!他还会遇到怎样的事?(指名学生交流)
(3)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
(4)指名交流。教师点拨: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老人创造奇迹之难。
5.小结:是啊,就是这样一位瘦弱的老人,在大环境如此之险恶、小环境如此之艰苦的情况下,坚守了十五年,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创造出了一块绿洲,这位了不起的老人,创造出了伟大的奇迹!
四 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1.昔今对比,读懂“青山不老”的含义。
(1)教师引读: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男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补充关于土地沙漠化的相关资料。
(3)思考:你由此想到哪些词语?(黄土高坡、狂风肆虐、沙尘满天、寸草不生、毫无生机……)
(4)教师引读:如今,这又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女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
(5)教师引导:你想说点什么?
(6)出示课文结尾,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7)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8)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
预设:①“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②“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教师相机板书:精神永存。
2.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预设:
(1)结合课文内容,从老人品格的角度来谈题目的妙处。
(2)结合表达方法,从借景命题的角度来谈这个题目的妙处。
点拨:“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3.回归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2)男生读单元主题,女生读文前阅读提示的句子。
(3)总结: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让我们学习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常驻每一个人的心中!(齐读课题)
4.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编者的用意。
(2)阅读:《我是大山的儿子》《克鲁伦河畔的植树老人》。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20* 青山不老
青山 奇迹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精神永存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完成同步练习册35-36页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这是一篇真实的报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搜集、阅读相关的报道,写下自己的感想或是做一份手抄报。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11· 上课时间:
课题
21* 三黑和土地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句,体会三黑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农民翻身成主人的喜悦心情,以及他们和诗人对土地家园的热爱、眷恋之情。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爱国主义教育
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懂得珍惜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抓住关键句,体会三黑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农民翻身成主人的喜悦之情,以及他们和诗人对土地家园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谈话:土地,对农民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背景资料,教师指名读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不得不租佃地主的土地,被地主剥削,过着卑微的生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运动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希望。
3.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二 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学生自读诗歌。(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思考:①每小节写了什么?②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3.整体感知。
(1)提问:全诗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它们分别写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
明确:诗歌第一部分(第1~3节)从总体上写了农民得到土地之后的喜悦。第二部分(第4~15节)写了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的欣喜之情。
(3)提问:第二部分写了三黑的哪几件事?请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括每件事。
(4)学生交流,出示课件。(相机板书:翻地耙土回忆过去畅想未来) (畅想未来)
5.学生讨论: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
明确:三黑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所有的农民都像三黑一样,热爱土地,向往追求美好的新生活。
三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朗读诗歌,思考: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请用“__”画出有关句子。
·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出示关键语句。
课件出示: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引导:你们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兴奋、喜悦)你们从哪里体会到三黑有了土地的兴奋和喜悦?
(1)预设:“耙地”。引导:①三黑是怎么耙地的?指名读第4小节,感受三黑耙地时的专注与细致。②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5~6小节,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爱。③教师引读第7~9小节,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
(2)预设:回忆逮蝈蝈儿。男女生对读第11、12小节,感受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生活。
(3)预设:展望新生活。从三黑的两个想法——“跟人合伙”“买头小毛驴”,感受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3.情感升华:在三黑的心里,土地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土地就是三黑的命根子;土地就是三黑的心肝宝贝;土地就是生命,是希望和未来……
4.交流发现:诗歌中哪一句能概括三黑对土地的感情?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板书:把生命投入土地)
课件出示: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5.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呵护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 拓展阅读,练笔表达新感受
1.教师范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课件出示诗句,全班齐诵。
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出示“阅读链接”,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这种“梦想和希望”?
(1)指名交流。
(2)男女生对读诗歌。
3.畅谈体会: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什么新的感受?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提示: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表达对土地的新感受。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21* 三黑和土地
翻地耙土
回忆过去 把生命投入土地
畅想未来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完成同步练习册37-38页
鼓励性作业(选择)
为三黑老人画一张画像,注意选一下背景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11. 上课时间:
课题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2.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过程与方法: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仇恨别人,要静下心来,学会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教学重点
讨论问题时能够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创设情境:最近,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位同学戴智能手表,昨天某某同学还把手机带到了学校。大家对此有什么意见呢?
预设:
(1)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表和手机,这行为不对。
(2)有智能手表或手机的同学,是为了方便放学后和家长联系。
2.导入新课: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确,生活中的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就会有分歧。当意见不同时怎么办?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就来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 角色体验,学习协商
1.谈话:生活中很多事情,大家意见会有分歧,需要协商才能解决。比如,遇到下面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2.出示课件,播放事例录音。
课件出示:
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贺新年。噼里啪啦的爆竹、五彩缤纷的烟花,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但也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一些城市在燃放鞭炮方面的政策也在不断摇摆。那么,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呢?
3.提问:对这个事例,大家的意见有什么分歧?
预设:“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好处;“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是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坏处。“不断摇摆”指对此问题有争议、态度不坚定。
4.角色体验:这件事的相关方各有谁?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方,对燃放烟花爆竹是支持还是反对?理由是什么?
(1)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相关方:普通市民 消防队员 环卫工人 鞭炮厂工人……
(2)学生交流:指多名学生选择角色谈观点和理由。(板书:有理有据)
(3)提出问题:大家的身份不同,关于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也不同。该怎么协商呢?
(4)示范交际:播放学习小伙伴的对话录音。
课件出示:
状状:春节如果不燃放烟花爆竹,就太没年味了!我们小朋友也少了很多乐趣。
元元:我赞同你的意见,放鞭炮确实能增加喜庆气氛,但是鞭炮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问题,如引发火灾、伤人,同时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权衡利弊,在城市里还是不宜燃放烟花爆竹。
状状:你说得很有道理,可以开展其他民俗活动来增强春节的喜庆气氛,也可以购买电子鞭炮。
①引导:听了他俩的对话,你知道意见不同时该怎么协商了吗?
②小结:意见不同时,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三 小组讨论,练习协商
1.组内交流。
课件出示:
活动提示
·请看书上两个事例,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则事例讨论。
·由组长主持,组员分别选择一个角色,从这个角色的立场出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讨论时,做到态度平和、换位思考,以理服人。
·倾听时,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2.小组展示。教师指名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学生评议。(出示评价标准)
课件出示:
·说: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听: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四 入情入境,讨论协商
1.创设情境:刚才同学们分小组就课本中的两则材料进行了讨论,还给出了解决方案。现在,我们要现场录制一个名叫“有事好商量”的节目。老师是主持人,我们邀请了一些嘉宾,将就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1)准备工作:搬几张桌椅到教室前方,呈弧形摆放。
(2)邀请学生上前表演,可小组推荐,也可毛遂自荐。
(3)为学生分发嘉宾卡,如“普通市民”“环卫工人”“环保局局长”“消防队员”“眼科医生”“鞭炮厂工人”等。
2.现场采访。(教师作为节目主持人,要把握好节奏,贯穿起整个讨论会。)
(1)引发讨论。
主持人:现场嘉宾对燃放烟花这件事有什么不同意见?
普通市民:春节燃放烟花,热闹喜庆。
消防队员:燃放不当,容易引起火灾,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增加了消防工作压力。
环卫工人:给清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鞭炮厂工人:多生产烟花,大家的收入才能增加。
眼科医生:因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儿童眼部致伤的比例是平常的两倍以上,炸伤眼睛将会给伤者带来很大的伤害。
(2)引导协商。
主持人:听了各方的观点,现在你们对“春节到底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怎么看?
预设:采访市民、采访鞭炮厂工人。
市民:听了消防队员、环卫工人以及眼科医生的观点之后,换位思考,觉得禁放有一定道理。
鞭炮厂工人:如果完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们就失业了。
主持人:请各方代表想一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预设:春节期间不要在城市大规模地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可以去离城市较远、人口密集程度较低的郊区燃放;父母要陪同孩子一起燃放;厂家要开发一些污染小的产品等。
3.讨论协商。
(1)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调整,对“要路还是要树”再次讨论协商,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2)小组汇报。
4.课堂小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当意见不同时,我们不仅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还要做到态度平和,不冲动,要懂得换位思考,通过友好协商,最后达成共识。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听:准确把握对方观点
说:尊重不同意见
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 以理服人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布置课文中的事例二作为作业,教师总结。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10.6 上课时间:
课题
习作:学写倡议书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2.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过程与方法:发现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通过交流掌握倡议书的具体内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结合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了解,写一篇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打造美好的家园作一份贡献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培养社会责任感。
通过激励性语言,从倡议的内容选题出发进行小结,表扬关心社会问题的同学,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己关心的其他问题写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教学难点
借助教材例文指导学生,让学生感悟习作方法,突破习作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回顾旧知,引起思考。
导语:《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这三篇有关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这几篇课文带给你的触动和体会吧!(学生发言)
2.小组交流,进行资料展示。
(1)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谈一谈身边环境污染的情况。
(2)教师展示准备的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图片。
小结:通过展示和汇报可以看出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确实越来越严重。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能变得好起来。今天,我们结合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了解,写一篇倡议书,呼吁身边的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为打造美好的家园作一份贡献。(板书:学写倡议书)
二、研读范例,交流方法。
1.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习作范例,明确倡议书的格式。
(1)教师引入自学,提出要求。
(2)检验自学效果,完成自学检测卡。
自学检测卡
①填一填:
写倡议书,一般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法。
写倡议书有一定的格式:根据倡议书的内容先写标题,再写称呼,然后写倡议的具体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
②说一说:倡议书与书信、演讲稿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辨一辨:指出下面的倡议书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给六年级同学的倡议书
同学们:
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为了你们的健康,学校已经开始将课间操改为跑操,有的同学怕累,故意想出各种理由不进行锻炼。为了你们每天坚持跑操,我倡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无论什么天气都要跑操。
2.不许以任何理由不跑操。
3.跑操过程中不准说话。
同学们,冬季跑操这段时间,我要求你们都参加锻炼,增强你们的体质!
董老师
2019年12月1日
预设:让学生通过读、画、想、说等形式了解倡议书的正确格式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倡议书的格式。
2.学生发言后,教师就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小结。
(1)标题。写在第一行的中间,可以写出所倡议的内容,如“×××倡议书”;也可以直接写“倡议书”。标题要鲜明,有概括性。
(2)称呼。换行顶格写,写清楚向谁提出倡议。
(3)正文。写倡议的具体内容,如果有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分点来写。一般来说,可以阐明提出倡议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使倡议的对象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倡议的合理性。接着将要倡议的内容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条理分明。倡议要具体、明白、可行。最后可用号召性的语言来呼吁大家支持自己的倡议。
(4)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5)语言。语言要委婉,因为是倡议,所以不要使用命令、要求、必须等字眼,以免使语言太过生硬,而起不到倡议书应有的效果。
三、习作范文
佳作示例一。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
同学们: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村里的一员,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野生动物不是商品,更不应该成为食品。少数人为了一时口舌之欲,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得不偿失。现在,市场上仍有不少人进行着野生动物的交易。再这样下去,世界上的生物会逐渐消失,到那时人类后悔也来不及呀!为此,我们六(2)中队向全校同学发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
1.告诉身边人,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要和平共处,互不伤害。
2.自己坚决不吃任何“野味”,告诉家人不要买卖大雁、穿山甲等任何野生动物。
3.制作“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等宣传牌。于本周末,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进行,进入菜市场等场所宣讲《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危害等。4.录制宣讲视频,在校园电视台播放。
一份倡议,声声呼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交易,拒绝野味,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
实验小学六(2)中队
12月8日
佳作示例二。
“减少白色垃圾”倡议书
同学们:
我们走在路上总能见到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及其他废旧塑料制品,它们随风飘荡,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这些白色垃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为太平常,所以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事实是,这些白色垃圾埋在土里300年也不会腐烂,反而会严重影响土地质量。为消灭这些白色垃圾,我们六(6)中队向全校少先队员提出倡议:
1.保证自己不随意丢弃塑料袋及其他废旧塑料制品。
2.积极宣传白色垃圾污染的危害,劝说家长不乱丢白色垃圾。
3.劝说家长购买东西时不要使用塑料袋。
4.利用休息日,全校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到公共场所(如街道、广场、公园等)拾废旧塑料,进行一次消灭白色垃圾的实际行动。
同学们,减少白色垃圾,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行动起来吧!
实验小学六(2)中队
10月16日
四、交流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思考倡议书的内容,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个人发言。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倡议书的格式和主要内容。下面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有哪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倡议?
2.集体交流,谈一谈倡议的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同桌间相互交流。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真不少,发现了问题,我们就要找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你们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了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4.确立习作提纲。(以白色污染为例)
写清存在的问题(指出白色污染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分点罗列)——提出倡议和希望。
5.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倡 议 书
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学生写倡议书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6 上课时间:
课题
语文园地六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2.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过程与方法:运用一些方法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欣赏诗歌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优秀文化,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归纳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平台——梳理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
依次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齐背《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课件相机出示诗句)
2.对照古诗,交流学法。
(1)引导: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习古诗,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2)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3)全班交流,分享经验。
预设:
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③看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4)教师总结,相机板书。(板书:借助注释想象画面……)
3.阅读“交流平台”,梳理学法。
(1)引导: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学习小伙伴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课件出示课本第95页“交流平台”内容。
(3)指名交流。
①课件出示要点。
课件出示: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体会。
·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②学生齐读。
4.课堂练习,运用学法。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课件出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交流方法
1.结合注释来理解:鸡黍 郭 轩 场圃
2.通过想象来体会: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
斜”,联想到“村边绿树环绕,城外青山连
绵不断”,画面感特别强。
3.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重阳节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
欣赏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1.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了解诗人的经历、时代背景
3.留心标题,领悟情感
4.了解古诗中惯用意象的寓意
5.留心诗中景物色彩,体会情感
6.寻找诗眼
二、 日积月累——了解传统文化
1.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齐读下面这些诗句,说说你的发现。
(1)出示课件。 (2)指名交流。(这些诗句都含有“五”)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含有“五”的成语?
预设:五谷丰登、五湖四海、五彩缤纷、五体投地、五脏六腑……
3.读一读,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
课件出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shǔ)、菽(shū)、稷(jì)
·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指名认读。
(3)教师提示:“五行”的“行”读作xínɡ。“五音”中的“角”读作jué,不要误读作jiǎo。“黍”“菽”“徵”是翘舌音。
4.多种方法,疏通字义。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汉字溯源)
比如“火”的古文字是木柴燃烧时火光的样子。
课件出示:
五谷:五种谷物,即稻、麦、黍、菽、稷。“黍”,去皮后称黄米;“菽”,豆的总称;“稷”,又称“粟”,去皮后称“小米”。在传统文化中,是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实物观察)
五音:中国古乐的基本音阶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哆do、来re、咪mi、索sol、拉la,少去了西方音乐中半音递升的“发fa”和“西si”。(音乐课学习体验)
五彩:原指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泛指各种颜色。
5.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1)师生合作读。教师问,学生答。
(2)分小组接读,全班齐读。
(3)同桌互背;看关键词,全班齐背。
6.同类延伸,丰富积累。
(1)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用“五”来概括事物类别或种类的词语?依照课本中的例子说一说。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方:东、西、南、北、中
·五味:酸、甜、苦、辣、咸
·五脏:心、肝、脾、肺、肾
(3)小结:数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有趣现象,不仅仅是“五”,其他数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从一到十,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积累积累,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没有严格按照课本上的顺序来学习,而是把“交流平台”与“日积月累”放在了一起学习,因为这两个板块中提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相关。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那么简单,我们得读懂、读透、读出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今天我们只是从数字“五”中窥到了一点精彩之处,还有更多更精彩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积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传承文化的重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读古诗词 了解传统文化常识
借助注释 想象画面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背诵日积月累
鼓励性作业(选择)
挑战性作业(选择)
搜集更多关于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数字词语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小学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11. 上课时间:
课题
语文园地六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会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段的主要观点。
2.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根据提供的图片、文字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过程与方法: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取重点信息, 解决生活问题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解决生活问题
提取重点信息, 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和关键信息,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学会提炼信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要点阅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 、词句段运用(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回顾旧知,复习方法。
(1)联系《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复习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2)交流讨论:哪些句子是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3)进一步讨论:概括一段话的方法有哪些?(摘引法、提取法、合并法……)
2.运用方法,实践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99页“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语段)自由读文段,注意读准字音。相机正音:关注“绒、黏液、蔓延”等字词的读音。
(2)默读文段,思考: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
预设:
第1句说明种花草树木的目的是使生活环境更舒适。第2、3句将树木花草比喻成“绿色卫士”“城市之肺”。第4句解释树木花草能成为“城市之肺”、使得环境舒适的原因。
(3)小组讨论:文中哪一句是关键语句?为什么?
①指名交流。
②教师点拨:要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找这段话主要围绕哪句话说的。可以运用“合并法”,抓住第一句的“为了”和第四句的“因为”,“为了”是说明目的,“因为”是解释原因。第二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4)引导交流:请根据关键句,想一想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①指名交流。(花草树木是城市的“绿色卫士”)
②教师小结:抓住关键句,可以把握一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
3.拓展练习,巩固方法。
(1)结合课内语段,尝试抓关键句概括主要观点。
语段一:课本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2自然段。
语段二:课本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第2自然段。
(2) 汇报交流。
二 阅读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过渡:同学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有自己乘坐公交车来上学的吗?(学生举手示意。)能跟大家说说你每天是怎么乘坐公交车的吗?请把乘车时间、路线跟大家说清楚。
2.阅读课本第2小题中的图文,读完后用笔圈画出重点信息。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课件出示:
阅读材料:小林同学家住温泉镇,他希望早上9点以前赶到在宋家洼的外婆家,好跟舅舅一起去爬山。他怎样乘车最合适?
(1)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关键词:“温泉镇”“早上9点以前”“宋家洼”。
(2)理清小林同学的乘车要求,交流关键字词和信息。
明确要求:一是地点——从温泉镇到宋家洼;二是时间——早上9点以前到达。
2.看懂站牌,获取信息。
(1)以86路公交车站牌为例,读懂站牌上标注的信息。
①公交车:86路公交车。②行驶方向:从常家岭开往西山口。③停靠站点和站点数。
依次停靠常家岭、商品城、四通桥、银枫、小李村、桐荫街、宋家洼、光明巷、和平路、西山口共10个站点。(提醒关注泡泡框中的提示:一般来说,停靠的站点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④首班车、末班车的发车时间。
首班车时间为6:00,末班车时间为21:00。(提醒学生关注泡泡框:首班车时间是指最早一班车的发车时间,末班车时间是指最晚一班车的发车时间。)
⑤票价。(不管坐到哪一站,票价都是一元。)
(2)看65路、763路站牌,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
(1)讨论:如果需要转乘,怎么选择可以转乘的公交车?(关注共同停靠的站点,如“四通桥”“桐荫街”。)
(2)小组合作:从温泉镇到宋家洼,有哪几种乘车方案?
方案一:乘763路公交,坐五站直达宋家洼。但首班车开车时间是早上9点。
方案二:乘65路公交,坐四站,到四通桥;换乘86路公交,坐四站到宋家洼。
方案三:乘65路公交,坐五站,到桐荫街;换乘86路公交,坐一站到宋家洼。
4.比较分析,选择最佳。
(1)讨论交流:何为最佳方案?最方便、最快捷、最省钱,符合实际需求:“早上9点以前”。
(2)比较分析:三个方案的优缺点。
方案一:最方便、最快捷,但不符合实际需求,因为首班车发车时间晚,9:00以前到不了外婆家。
方案二:能满足9:00以前到的要求,但需要转乘,还要停靠八站,坐车时间比较长。
方案三:能满足9:00以前到的要求,停靠站点最少,需要的时间最短,比方案二更快捷、省时。
运用排除法,确定方案三为最佳乘车选择。
5.创设情境,实践运用。
(1)提问:下午4:00,小林要从外婆家返回,怎样乘车最合适?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出行时选择最佳乘车方案的经历。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不算多,却很实用。我们今天学的两个内容都与提炼信息有关,也就是抓住重点去解决问题。运用抓住关键句来把握主要观点的阅读方法,我们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不仅仅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对我们阅读课外书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告诉我们阅读时不能囫囵吞枣,不挑重点,一定要抓住重点的句子去读。阅读公交站牌看似简单,却也有不少学问呢!我们要多动动脑,仔细观察,就能更加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下次再和爸爸妈妈出去玩,你们可以试着选择乘坐公交车,乘车方案则由大家来规划,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做好!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抓住关键句 把握主要观点
提取重点信息 解决生活问题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鼓励性作业(选择)
同学之间在交流选择公交车乘坐方案的基础上,可以交流乘坐地铁、火车的注意事项。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记录
教
学
反思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