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步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同步导学案
展开导学案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六 | 课题 | 22.文言文二则 | 主备人 |
| 课时 | 2 | |
辅备人 |
| |||||||||
【学习目标】 1.基础性目标:会写“哉、巍、弦”3个字。 2.挑战性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挑战性目标: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 “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 ||||||||||
【学习重难点、关键】 1.背诵《伯牙鼓琴》是重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 “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是难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关键。 | ||||||||||
【课前预设】 本节课教学思路: 1.自主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2.借助注释,展开想象,品读重点句,读懂课文。 3.结合“资料袋”,联系生活经验,交流阅读感受。 | ||||||||||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 【课上生成】 | |||||||||
【自主学习】 一、问题一:自主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阅读文言文,读准字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3.根据句意、文意,读好停顿,读出重音。 二、问题二: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 三、问题三:结合“资料袋”,理解最后一句话。 【合作探究】 一、反复朗读,读好课文 1.根据句意、文意,引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出重音。 ①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②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③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创设伯牙和锺子期相遇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感和神态。 ①前三句:学生变换角色反复朗读,以体味两人相逢相知的欣喜。 ②引导学生想象、表达伯牙遇到知音后的喜悦,增加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3.熟读课文,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背诵课文。 二、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1.借助注释理解关键词。如,“少选”,形容时间极短。 2.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句子意思。 ①“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联系生活经验,联想“泰山”“流水”的画面,理解“巍巍乎”指巍峨高耸,“汤汤乎”指水流大而急。 ②展开想象,揣摩音乐所描述的画面,或者伯牙可能会弹奏什么样的音乐,感受音乐的表现力。 ③朗读子期听到音乐之后由衷的赞叹的语句,想象伯牙听到子期的话语后的心情,理解“知音”相遇的喜悦。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展示交流】 一、多样式朗读课文 1.分角色读。 ①分角色读。 ②前三句变换角色读。 2.表演读。 二、结合“资料袋”,交流对最后一句话的感受 1.阅读“资料袋”,了解“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和故事的历史背景。 2.交流感受。 ①“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孤独与决绝。 ②失去“知音”之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③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 【达标检测】 一、写字 1.哉,半包围结构,写好关键部件“戈”,先“撇”后“点”,保证字的重心稳定。 2.巍,上下结构,注意写好“禾”的点和“女”的撇点。 二、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三、说出对最后一句话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说出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
|
| |||||||||
【课后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