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案】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3 颜色变化 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4694195/0-16921072343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同步教案】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3 颜色变化优秀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3 颜色变化优秀当堂检测题,共3页。
课题:颜色变化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紫甘蓝法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遇中性物质不变色。知道白糖加热后颜色的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科学思维:通过对物质的一些颜色变化进行分析、归纳,知道利用颜色变化可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探究实践:通过开展紫甘蓝汁变色、白糖加热变色等等实验,能够观察、描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态度责任:认识一些常见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能够对探究紫甘蓝汁变色、白糖加热变色等现象表现出兴趣。能够观察、描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利用颜色变化可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学难点:完成紫甘蓝汁检测酸碱度和白糖加热的实验,并通过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教学准备:紫甘蓝、白醋、小苏打水、白色的纸花、香蕉片、苹果片、滴管、蒸发皿、小喷壶、榨汁机、白糖、酒精灯、三角架、火柴、淀粉溶液、白纸、碘酒、毛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用喷壶往纸上喷碘酒,纸会显现出字迹吗?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一:播放视频:剥开或切开后的香蕉和马铃薯,放置一段时间后,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1.学生汇报观察现象。2.讨论:香蕉变色说明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呢?实验二:紫甘蓝汁遇不同的物质会发生怎样的颜色变化?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切碎后加入热水浸泡一会儿,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里,再倒入滴瓶。2.教师边做边演示:做一朵白色的纸花,用毛笔蘸一些白醋(酸性)抹在“花瓣”上,再在“叶片”上抹一些小苏打水(碱性)。放置一会儿后,往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观察出现的现象。3.学生汇报观察现象。4.教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遇到中性物质不变色。实验三:1.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汁滴在刚切的香蕉片和苹果片等物体上,观察并解释出现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呢?实验四:加热白糖1.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白糖放到蒸发皿里加热,观察白糖发生的颜色变化。2.教师提醒:加热后的蒸发皿很烫,不能用手去摸。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现象。5.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6.教师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出现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或形成沉淀等现象,这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白糖加热后变热等;另一类变化仅仅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如蜡烛熔化、水结冰、弹簧被拉伸等。三、拓展与应用。1.认识危险化学物品。学生阅读书本第12面,了解危险化学物品的危害。学生讲述危险化学物品的危险。下面是一些常见危险品标志。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危险品的标志。 四、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 淀粉遇碘酒变蓝色 产生了 紫甘蓝汁遇酸性物质变红色 新物质 紫甘蓝汁遇碱性物质变绿色 白糖加热后变成黑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3 颜色变化精品课堂检测,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5 植物的光合作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上册4 植物的简单分类精品巩固练习,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