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95361/0-16921074067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95361/0-169210740677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695361/0-169210740680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共7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分)(本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3分)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6分)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6分)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8分)(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原上的日出[英]多丽丝·莱辛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象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飞奔、喊叫,无拘无束,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C.小鹿垂死挣扎暗示着小男孩内心的天真自负与现实的残酷无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上的痛苦和恐惧。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草原是主人公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作者通过对外部典型环境的烘托洁染,使小男孩性格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B.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C.小说以两个问句结尼,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D.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8.(6分)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9.(6分)“草原上的日出”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27分)(本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贼。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若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后因校尉袁雄自首,乘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后羽讨樊城,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B.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C.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D.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渡,指渡水而南,还指南迁,历史上晋、宋曾渡黄河迁于南方建都,称南渡。B.拜,通过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与之相近的有除、授、举、起、征等。C.国事,国家重大事件,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尤指与政治相关的事。D.耆老,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小时候,为改变命运,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下去打仗,邓当发现后斥责他,但未能阻止他;后来他还说服了母亲,最终走上从军之路。B.邓当手下小吏因为吕蒙年少而轻视他,认为他不能做什么大事,吕蒙对此非常愤怒,就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躲藏起来。C.吕蒙认为鲁肃责任重大,应先备好策略,可鲁肃回答随意,吕蒙提醒他关羽能力出众,务必提前谋划,并提出相应策略,得到了鲁肃认可。D.成当等三将死后,孙权想把他们的兵马交给吕蒙,他坚决推辞,多次上书,认为三人操劳国事,子弟虽小,也应交给他们,孙权最终同意。13.(12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因校尉袁雄自首,乘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14.(6分)吕蒙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平定荆州,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孤雁许浑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日的池塘上阳光弥漫,大雁也曾与同伴上下翻飞,首联描写的场景形象生动。B.孤雁因力不从心不想再在霄汉飞翔,想要满足温饱的愿望在现实中也无法实现。C.“芦洲”“榆塞”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对孤雁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D.全诗围绕“孤”字,以今昔之间、现实与愿望之间等多重对比刻画物象的特征。16.(6分)诗中孤雁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共6分)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
(2)《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广泛学习并不断检省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认为,造化所为,非吾所有,不可强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尽情享用。六、选择+简答(共18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的村委会院外,有一口水窖,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滑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像士兵一样穿着迷彩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白天里,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稀疏地叫着,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但到了晚上,蛤蟆齐鸣,那声音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晩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麦子就要成熟了。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18.(3分)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对偶、比喻、拟人B.对比、夸张、比喻C.比喻、拟人、夸张D.比喻、拟人、通感19.(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呈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在我住的村委会院外。”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葡萄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水果。葡萄皮可充当膳食纤维重要来源,葡萄皮中,花色素有延缓衰老、抗氧化功效,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单宁具有抗过敏的功效。因此建议, ① ,但在吃葡萄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籽葡萄,有传言说无籽葡萄是用了转基因技术,食用后可能会使人出现变异。那么, ② ?事实是,现在的葡萄还没有运用转基因技术,无籽葡萄很正常,也很安全。目前常见的无籽葡萄有“无核翠宝”“夏黑”“阳光玫瑰”等。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水果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皆代表人们美好的意愿。葡萄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葡萄因其成串且多籽,作为装饰放在家里, ③ ,是比较传统的吉祥象征。除此之外,葡萄还寓意做事情能事半功倍。在国画创作中,葡萄代表着丰收、富裕、高贵,成串的葡萄,寓意多多益善、果实累累。一株葡萄能结出串串葡萄果实,还有一本万利的寓意,希望事业成功,祝愿财源滚滚和生意兴隆。葡萄树生命力顽强,也意味着自强、坚信和自信。20.(3分)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茌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21.(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七、材料作文(共60分)22.(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是《孤勇者》的部分歌词,唐恬是这首歌词的作者,2012年她患鼻咽癌,历经十年病痛,2021年她在写这首歌词前,就打定了主意:“我希望它是一首‘实燃’的歌,不宣讲漂亮的态度,不为了勇敢而勇敢。这首歌里致敬的英雄,是那些抬头走夜路的人,是那些内心有殿堂的人。”有人说“对弈平凡”是时代出给人的难题,对此你怎么看?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期模拟检测(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鲁迅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期模拟检测(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