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五四版历史第一册教学设计全册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共4页。
第 7 课时【内容∕段落】完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侧重目标】1、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2、通过学习社会 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4、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 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评价任务】独立完成作业本页23-25练习【学习过程】一、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 新课教学1、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春秋诸侯颇多,力量相对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的兼并其他国家,所以前期只能争霸而非灭国统一。 【学习过程】战国明显的就是国家数量的减少,七雄吞并了大量其他小的诸侯,军事力量已经远远超过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灭其他国家统一天下的趋势与资本了。2、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战国“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一)桂陵之战(齐-魏)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二)马陵之战(齐-魏)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三)长平之战(秦-赵)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4、概括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①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②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③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御。5、乱悠悠使得“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结束战乱、一统天下。6、知识拓展:(1)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影响?①兼井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②兼并战争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交融。③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战国的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的对比?相同点:
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
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不同点:
①战争性质不同: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之间战争的性质;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
②战争目的不同:战国兼并战争是为了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的目的;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为了争夺霸主地位。7、为了在混乱的时势下称雄争霸,七国纷纷实行变法,谋求富国强兵,其中魏国、楚国、齐国、秦国、韩国、燕国、赵国先后崛起,最终只有秦国笑到最后,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富强的呢?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改革、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8、读材料,根据材料说说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材料一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 昔我穆公……东平晋乱……西霸戎狄(dí),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三 (魏、楚等东方六国)皆以夷狄遇秦(大意:当作蛮夷来对待秦国),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诸侯国都想在兼并战争中取胜。9、知识拓展: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商鞅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商县)地,所以又称商鞅。他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立志革新政治,先到魏国做事,但未受重用,后到秦国,向秦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革政治主张,得到信任和重用,开始进行变法。10、读课文35页内容说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1、商鞅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课文35页第2节)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2、商鞅的变法成功吗?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秦孝公的支持;得民心、诚信;符合时代历史的发展。13、合作探究: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①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②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③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④改革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1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商鞅变法深入民心,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国的战斗力大大提高。15、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由哪些工程组成?课文36页第2节16、李冰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 ? 因为那个地方经常发洪水,年年都祸害百姓,李冰为防水患顺便造福百姓,就在那个地方修了都江堰。17、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有什么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防洪。同时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18、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充足灌溉的水源,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同时使周边地区免受水患灾害,变害为利,造福农桑,从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三、 课堂练习(练习题略)四、 课堂小结五、 布置作业1、 复习本课堂教学内容2、 独立完成作业本23-25页练习【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