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历史第二册教案整册
历史第二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第二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共4页。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知道人口增长的史实。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朝人口的增长问题的了解,认识人口的增长给整体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重点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状况。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清乾隆年间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图片、《姑苏繁华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导入新课【导入一】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自主探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导入二】清军入关后,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战争延续了20多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残酷景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封建剥削的顺利进行,逐步调整了统治政策。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呢?●新课讲解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概况,分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3.6亿。材料二 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已成为商品。材料三 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分之八九。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芦苇一样。材料四 康熙帝对兴修水利极为重视。亲政以后,他把“三藩”、河工和漕运列为首先要解决的三件大事。康熙帝曾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督察对黄河的治理,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参与治理黄河达30多年,收到显著成效。不仅畅通了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区的水患威胁。康熙时,还组织民工修浚永定河,为了防止海潮侵害农田,还多次修筑海宁、海盐的海塘。师: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得出:材料一反映了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长。材料二反映了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材料三反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材料四反映了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2.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归纳得出。材料一 清军入关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为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材料三 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材料四 清代的经济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材料五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学生讨论得出:材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材料二: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材料三: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材料四:前代的基础材料五:人民的辛勤劳动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清朝前期的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教师总结:(1)鼓励商人开矿。顺治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时,政府鼓励商人开矿,矿冶业迅速发展。云南的铜矿,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有500余处。(2)南京、广州等地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了苏州。广州的丝织业发展也很迅速,到乾隆时有织工数万人,所产纱绸之精良已远胜于南京及苏州,博得了“广纱甲天下”的盛誉。(3)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扩大。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末清初曾遇到严重破坏,后来逐步恢复,到雍乾时期该镇已“广袤数十里,业陶数千户”,重新恢复了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地位。(4)边疆少数民族的手工业也发展起来。2.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表现:(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2)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师: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两个世纪之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之所以如此缓慢,是因为它遇到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三、人口的增长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找出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带来的问题。(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概况: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2)带来的问题:①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②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2.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域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材料二 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师:(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3)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材料一反映了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粮食问题突出。材料二反映了人地相争的现象。(2)清初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后又实行摊丁人亩;人口增长过快。(3)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但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四、课堂小结清初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稳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4.要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在教师为学生收集到大量的素材,让学生直观地进行学习的同时,也确实感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潜在的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展示了新时期初中生的风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难点分析,问题解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