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练习题
展开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质量检测习题一、选择题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1368 年”“称帝”“应天府”这些关键词语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朱元璋 B.赵匡胤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他先忍辱为地主放牛谋生,后剃度为僧托钵流浪,但凭借智慧和努力,最终他逆袭成功,于 1368 年建立了新政权,定都应天府。他是( )A.赵匡胤 B.忽必烈 C.朱元璋 D.皇太极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 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4.我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是( )A.丞相导致王朝灭亡 B.丞相不尽心尽职C.丞相平庸,形同虚设 D.丞相专权,威胁君权明太祖曾作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导致诗中状况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 )A.罢黜百家 B.设置行省制度 C.废除丞相 D.实行八股取士7.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官民的监视( )A.锦衣卫 B.三司 C.军机处 D.六部“消息传了出去,在朝中又有点小轰动。本朝立国以来,下诏狱不算稀罕,但像方应物竟然连续换了三个地方,厂卫衙门全部经历一遍的情况实属破天荒。”这部小说中的“本朝”是( ) A. 唐 B.宋 C. 明 D. 清明史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下图为《举子看榜图》,其中一位考生因为没有按照“八股文”的形式答题而落榜。请你判断该图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⑥葡萄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③⑤⑥“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唱出了浓 浓的中国风。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你知道下列瓷器中,哪一件是“传世的青花瓷”吗 (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分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包括财政)、司法和军务。三个机构彼此独立,互相牵制,都直接隶属朝廷指挥,便于中央的控制。——摘编自《明史十讲》材料二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有人告发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的谋反行动,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的罪名将他抄家灭族,宣布撤销中书省,罢除丞相,并相应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 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史十讲》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地方政府组织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央政府组织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着画一幅明代政治结构示意图;结合该示意图,归纳明代政治结构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改革官制,立竿见影】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二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监视臣民,恐怖统治】材料三 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了哪几位客人?”宋濂一一 如实回答。明太祖笑着说:“说得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他拿出了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3)明太祖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八股取士,为害甚巨】材料四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答案 A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答案 C 由“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可知,地方权力被分散;由“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可知,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故选 C。答案 D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答案 D 由题干材料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是丞相专权,威胁君权。在中央,明太祖为进一步集 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答案 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锦衣卫,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太祖授权锦衣卫兼管对官民的监视。故选择 A 项。答案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监视,故选 C。答案 A 仔细阅读材料后,未发现关于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的有关信息。故选 A。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八股文”为解题的关键词。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 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故选 D 项。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故选 C。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题中四幅图片依次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宋朝哥窑生产的瓷器、明朝的青花扁壶。故选 D。二、非选择题答案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废除中书省,罢除丞相,权分六部。(3)示意图:特点: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解析 第(1)问材料一中“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分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包括财政)、司法和军务”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确定答案。第(2)问材料二中“宣布撤销中书省,罢除丞相,并相应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可得出答案。第(3)问依据前面的两问,可画出示意图;由材料一、二的内容,“三个机构彼此独立,互相牵制,都直接 隶属朝廷指挥,便于中央的控制”“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可得出明朝政治结构的特点。答案 (1)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做法: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弊端:行省长官权力很大,手握重权。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 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因为明太祖设置了锦衣卫,监视官民的言行。东厂。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 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解析 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时,抓住材料一中的“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政治动乱的根 源;第二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材料二反映了行省长官权力很大,手握重权,由此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 第二、三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4)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达标测试,共7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二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综合训练题,共7页。
历史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练习,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