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5)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展开(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临江仙
晃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8.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书喜
[南宋]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10.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颔联。
11.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
2.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极耐咀嚼,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
上片写词人与友人在酒筵欢会,却说“就中欢事常稀”,使欢乐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乐事稀少,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终结;因为怕欢事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由此便将自己得知要与友人离别后的心理活动真切细腻地描述了出来。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词人对生活的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样便把词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想要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以景结情,“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
3.答案:D
解析: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4.答案:①通过议论与抒情直接抒发闲适的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两句将繁华尘世比作“空花”,把浮名比作“昨梦”,放下心中曾经牵挂的东西,心情轻松;“身闲心太平”则直抒胸臆。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写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
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菱歌遥闻,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
5.答案:A
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6.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 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7.答案:C
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
8.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引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迁移理解文外观点(审美监赏与创造);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渠香袅”,灵动明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思想内容鉴赏;首联写诗人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仙境。诗人头枕船舷,归意弥清,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行在蓬瀛仙界。诗人隐居湖边,少了世俗的忧虑,表现出澄清的心境、逍遥的姿态。颔联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寺倚云峰”,景物悠然,时值秋天,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沉浸在夕阳晚照之中,格外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晚霞的沐浴,委婉地写出诗人内心幽静安闲,并不急于回家的状态。颈联由远及近,转而描写归鸟和红荷,雨后初晴,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被诗人的船桨惊动,振翅回避。湖面微风轻拂,荷花姿态婀娜,清香馥郁,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如见避”“似相迎”以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翠鸟、红荷的状态,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尾联写船儿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诛茅地,远远地听到鸡鸣、犬吠之声。靠近目的地,诗人心境愈发恬淡。
9.答案:B
解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错误。诗歌颈联上句写当时没有盗匪,亭鼓止息,社会安定,下句写易于收取(并非“踊跃交纳”)社钱开展秋祭活动,二者为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10.答案:示例一:视听结合。“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
示例二:叠字运用。“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
示例三:动静结合。“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
示例四:虚写(想象)。颔联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才景,所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根据诗歌首联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是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出现“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景象。由此可以推断诗歌颔联是虚写。颔联虚写了夏日田间桑麻茂盛、屋内织机繁忙的景象,这是诗人看到春耕得时而产生的想象。其中,上句是对田间小路景物的静态描写,“暗”写出了田间小路由于桑麻茂盛而显得幽暗的视觉感受;下句是对农人劳作的动态描绘,“轧轧”和“鸣”则是对农妇织布的听觉描写。故颔联使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作物长势茂盛、农人辛勤劳作的喜人景象。其中的叠字“阴阴”和“轧轧”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诗歌朗朗上口。
11.答案: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闲居山阴老家时所作。首联描绘了雨水充沛、雨过天晴后农人忙于春耕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颔联写由于看到春耕得时,诗人想象出夏日田间桑麻茂盛、屋内织机繁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颈联则展开了诗人想象中的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由于社会安定、丰收可待而产生的欣喜之情。“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盗匪,亭中示警的鼓声也止息了;“社钱易敛庆秋成”说明农人秋收丰厚,家家都有余粮或余钱,很容易缴足社钱以举办祭祀庆祝活动。尾联写诗人感叹身在战乱不止的南宋,在暮年还能有幸看到“太平”景象,这足以感到“喜”,蕴含了诗人在暮年欣逢太平的喜悦之情。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8)写作(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8)写作(含答案解析),共21页。
(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这是一份(5)古代诗歌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古代诗歌鉴赏: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古代诗歌鉴赏:五年(2019-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解析版),共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