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地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西方的寓言故事,得到了一些启示,接下来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看看又能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让一学生范读。
3.按节奏朗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教师点拨。
明确:
(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补充: ①之:的 ②氏:姓③而:连词,表顺接 ④溉汲:打水浇田 ⑤居:住,停留。⑥及:等到⑦其:代词,指“丁氏”⑧穿:挖,凿 ⑨得:得到,这里指“节省”
翻译: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劳力。”
(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补充: ①闻:听说②而:连词,表顺承③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 ④得:得到⑤道:讲述⑥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之事⑦闻:使听说,使知道⑧于:被
译文: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3)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补充: ①令:派②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③于:向 ④对:应答,回答⑤得:得到,这里指“节省”⑥之:的⑦使:使用,指劳动力⑧得:得到,获得⑨于:在⑩求:寻找⑪闻:传闻⑫若此:像这样⑬不若:不如⑭闻:听到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1.同桌之间复述课文大意,思考以下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5)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2.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教师点拨。
明确:
(1)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2)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5)①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③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④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
(6)①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六、课堂总结
《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丁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引发流言,最后流言被破除的故事,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切不可轻信、轻传、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七、作业布置
1.用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八、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丁氏说话
别人传话 不要以讹传讹
国君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