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连江黄如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2021-2022学年连江黄如论中学高一生物下学期月考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考试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浅海海域生活着海藻、节肢动物、软体动物鱼类、微生物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答案】B
【解析】
【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A、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这里指所有生物,A错误;
B、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故这些生物构成了群落,B正确;
C、生态系统还要包括无机环境,这里只是指生物,C错误;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群落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2.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下列叙述不属于细胞学说内容的是( )
A.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B. 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C.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D. 除病毒外,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内容是: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A正确;
B、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这是魏尔肖对细胞学说的补充,B正确;
C、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C正确;
D、病毒必需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故病毒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细胞,D错误。
故选D。
3. 某兴趣小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农作物种子中的糖类、脂肪或蛋白质。下列选项中,前项为农作物中含有的有机物,中项为检测所用的化学试剂,后项为反应所产生的对应颜色,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淀粉、碘液、灰绿色
B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C.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D.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而不是灰绿色,A错误;
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B正确;
C、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C正确;
D、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A。
4. 下列有关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B. 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只含有C、H、O、N
C. 人体内的氨基酸必须全部从食物中获取
D. 每种氨基酸至少具有一个氨基和两个羧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A正确;
B、有些氨基酸除含有C、H、O、N四种元素以外,还含有S元素,B错误;
C、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需从食物中获取,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体内转化而来,C错误;
D、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D错误。
故选A。
5. 下图为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是内质网,它是细胞的“消化车间”
B. ③是细胞膜,对细胞起支持与保护作用
C. ④是中心体,只分布在动物细胞中
D. ⑦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①是核糖体,②是内质网,③是细胞膜,④是中心体,⑤线粒体,⑥高尔基体,⑦是细胞核。
【详解】A、②是内质网,它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及脂质的合成场所,细胞的“消化车间”是溶酶体,A错误;
B、③是细胞膜,细胞壁对细胞起支持与保护作用,B错误;
C、④是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C错误;
D、⑦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D。
6. 下列细胞结构中,RNA是其结构组分的是
A. 细胞膜 B. 核糖体 C. 高尔基体 D. 溶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是对RNA的分布和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的考查,回忆细胞中RNA的分布和不同细胞器的组成成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细胞膜中不含有RNA,A错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B正确;高尔基体中不含有RNA,C错误;溶酶体中不含有RNA,D错误。
【点睛】注意:细胞中RNA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和细胞核;而DNA分布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7. 下图是磷脂分子的示意图。下列细胞结构中,含有磷脂分子的是( )
A. 中心体 B. 叶绿体 C. 核糖体 D. 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磷脂分子的示意图,其是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详解】A、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A错误;
B、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含有磷脂分子,B正确;
C、核糖体无膜结构,不含磷脂分子,C错误;
D、细胞壁不具有膜结构,不含磷脂分子,D错误。
故选B。
8. 下列材料中,常用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是( )
A. 人口腔上皮细胞
B.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C.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D.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有:①必须是活细胞;②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必须有浓度差;③植物细胞必须有大的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
【详解】AB、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人口腔上皮细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都不含细胞壁,没有原生质层,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B错误;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大液泡,无原生质层,不能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有紫色大液泡和细胞壁,当外液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D正确。
故选D。
9. 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这说明该酶具有的特性是( )
A. 稳定性
B. 高效性
C. 专一性
D. 作用条件较温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催化淀粉水解,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水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合物水解,这一事实说明该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故选C。
10. 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下列有关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ATP合成的过程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
B. ATP末端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C. 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活细胞在正常条件下,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1、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2、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远离A那个特殊化学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 Pi,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TP就转化成了 ADP。
【详解】A、ATP合成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水解的过程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能量用于几乎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
B、ATP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容易水解释放能量,B正确;
C、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C正确;
D、活细胞内的ATP含量很少,在正常条件下,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以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D正确。
故选A。
11. 某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小鼠放在不同的密封、恒温的钟罩内,实验处理方案如下表,小鼠最先死亡的一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条件
A
小鼠+绿色植物
光照
B
小鼠
光照
C
小鼠+绿色植物
黑暗
D
小鼠
黑暗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和小鼠放在光下,小鼠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
【详解】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即使密封的钟罩内氧气消耗完全,小鼠的有氧呼吸也可以继续进行;小鼠不管是在光照条件下还是在黑暗条件下,都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密封钟罩中相同的氧气;小鼠和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均只进行有氧呼吸,消耗密封钟罩中相同的氧气,该组的氧气最先被消耗完,即小鼠最先死亡,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B. 光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
C. 暗反应阶段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
D. 暗反应阶段,光能被转化成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详解】ABC、光合作用过程是由一系列化学反应组成的。通常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将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光合作用的酶,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ABC正确;
D、光反应阶段,光能被转化成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转变形成有机物中能量,D错误。
故选D。
13. 下图所示的细胞变化过程称为
A. 细胞分化 B. 细胞生长 C. 细胞分裂 D. 细胞凋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以图形示过程考查细胞分化,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实质的理解及读图能力。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图示为全能干细胞经一系列分化形成了红细胞
【详解】经过图示变化过程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细胞分化,A正确;细胞生长是细胞体积有适度长大,其结构不会明显变化,B错误;细胞分裂,细胞数目会增加,C错误;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D错误;故选A。
14. 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测交是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类型个体之间的杂交。。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基因型为YyRr个体能够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并且比例为1:1:1:1;双隐性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只能产生yr一种配子,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Rr:Yyrr:yyRr:yyrr=1:1:1:1,因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4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 若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亲本aaBb和AaBb杂交,子代表型与双亲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 1/4 B. 1/2 C. 3/4 D. 5/8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
【详解】若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亲本aaBb和AaBb杂交,可拆解为aa和Aa、Bb和Bb杂交,aa×Aa→Aa:aa=1:1,Bb×Bb→BB:Bb:bb=1:2:1,子代表型与双亲相同的个体为aaB_和A_B_,比例为1/2×3/4+1/2×3/4=3/4,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 下图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的名称是( )
A. 卵原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极体 D. 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A、卵原细胞中应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初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应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极体胞质均等分裂,而图中胞质分裂不均等,C错误;
D、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图示细胞胞质分裂不均等,对应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D正确。
故选D。
17. 人类在正常情况下,女性的体细胞中常染色体的数目和性染色体为( )
A. 22,X B. 22,Y C. 44,XX D. 44,XY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人体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其中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
【详解】正常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有46条,包括44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X,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8. 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蝇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在Y染色体上无该基因的同源区段,即该性状为伴X遗传。对于杂交组合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因此该杂交组合可以通过性状鉴定性别。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可表现为红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红眼果蝇的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XaXa)× 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白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白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B错误;
C、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 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白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能通过眼色判断性别,D正确。
故选D。
19. 决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 )
A.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 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决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A正确。
故选A。
20.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四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
B.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C. DNA分子复制开始时,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解开
D. 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该过程称为转录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是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四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A正确;
B、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B正确;
C、DNA分子复制开始时,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解开,暴露出碱基,C正确;
D、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该过程称为翻译,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D错误。
故选D。
21.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子代
B. 基因突变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C. 人工诱导可以使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D.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旺盛的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遗传性:①若发生在配子中,可能传递给后代。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有些植物体细胞的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
【详解】A、亲代的突变基因发生在配子中可能传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不一定能传递给子代,A错误;
B、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的产生,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
C、人工诱导可以使基因突变率提高,但不能发生定向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不只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旺盛的时,D错误。
故选B。
22. 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细胞中多了一个染色体组,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23. 下列关于表观遗传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
B.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C. 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D. 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表观遗传现象很少见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现象。
2、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调节。(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ABC、生物表观遗传是指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现象,因此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ABC正确;
D、表观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D错误。
故选D。
24.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 生物个体的基因发生突变 B. 个体基因型的改变
C.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种群基因定向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群补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性的,但一旦产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不断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从而定向地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基因频率的改变必然导致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故选C。
25.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协同进化的叙还中,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B.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协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是间接使用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A正确;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并不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还可以通过种间互助等种间关系实现,B错误;
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
26. 下表是细胞中各种常见糖类的种类及功能,请填充完整。
种类
常见种类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组成RNA
_____
组成DNA
六碳糖
葡萄糖
____
果糖
能源物质
半乳糖
能源物质
_____
蔗糖
能水解成两分子的单糖而供能
麦芽糖
乳糖
多糖
_____
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
_____
糖原
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____(又称壳多糖)
支撑身体的骨架及对身体起保护作用
【答案】 ①. 脱氧核糖 ②. 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③. 二糖 ④. 淀粉 ⑤.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⑥. 几丁质
【解析】
【分析】根据水解程度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可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包括单糖和麦芽糖、乳糖等。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参与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五碳糖。
【详解】①DN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②葡萄糖是单糖,可以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
③能被水解成两分子的单糖的糖为二糖;
④多糖中储能物质主要有糖原和淀粉,其中淀粉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⑤纤维素是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⑥壳多糖又称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具有支撑身体的骨架及对身体起保护作用。
27. 刺丝泡是原生动物细胞中一种特殊的细胞器,在防御、捕食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原生动物受到刺激时,其细胞内的Ca2+浓度会发生改变,使刺丝泡膜上的载体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以促进刺丝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引起刺丝泡发射,释放其中的蛋白质内容物。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刺丝泡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刺丝泡膜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的_____________特性。
(2)刺丝泡膜属于原生动物生物膜系统的一部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核膜等结构。
(3)刺丝泡中的蛋白质最初是在________上合成的。为研究其在细胞中合成和加工的途径,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原生动物通过细胞膜上的Ca2+载体蛋白逆浓度积累Ca2+,则细胞吸收Ca2+的方式是________
【答案】(1) ①. 蛋白质和脂质 ②. 流动性
(2) ①. 细胞膜 ②. 细胞器膜
(3) ①. 核糖体 ②. 同位素标记法
(4)主动运输
【解析】
【分析】1、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
2、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小问1详解】
刺丝泡膜能与细胞膜融合,其成分与细胞膜相似,因此刺丝泡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刺丝泡膜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小问2详解】
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结构。
【小问3详解】
刺丝泡中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研究其合成和加工的途径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
【小问4详解】
原生动物通过细胞膜上的Ca2+载体蛋白逆浓度积累Ca2+,消耗能量,说明细胞吸收Ca2+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8.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某兴趣小组学习做馒头,他们先把面粉、温水、酵母菌按比例混合,揉成面团,再放置一段时间进行发酵。发酵完成后,掰开面团,发现中间有很多小孔;若发酵时间过长,还会产生淡淡的酒味。下图是酵母菌发酵过程的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1)面团制作初期,由于有氧气存在,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__。第一阶段是在酵母菌的_________中进行的,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NADH及少量的能量)。接着,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在多种酶的催化下生成了_________(同时产生大量的NADH和少量的能量)。这是面团发酵后变得膨大松软,且内部有许多小孔的原因。
(2)上述过程中产生的NADH最终和_________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
(3)冬天如果保温做得不到位,面团发酵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原因是_________
(4)面团发酵时间过长会产生淡淡酒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有氧呼吸 ②. 细胞质基质 ③. CO2(或二氧化碳)
(2)氧(氧气或O2)
(3)低温降低(影响)了酶的活性
(4)面团内的氧气被消耗,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乙醇)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小问1详解】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气且充足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该过程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NADH,并产生少量能量。
【小问2详解】
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生成的NADH,在第三阶段和O2反应生成水。
【小问3详解】
冬天温度低,降低了有氧呼吸酶的活性,有氧呼吸速率降低,产生CO2的速度降低,面团发酵时间较长。
【小问4详解】
面团发酵时间过长,面团内的氧气被消耗,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乙醇)。
29. 下图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顺序已打乱),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细胞结构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图中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
(3)图A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_条,与其他各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引起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研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最好的时期是图中的___________,此时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__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之处表现为__________和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一分为二的方式不同。
【答案】(1) ①. 细胞板 ②. 纺锤体 ③. 染色体
(2)C→E→D→A→B→F
(3) ①. 12 ②. 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相同的染色体
(4) ①. D ②. 1:2:2
(5)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解析】
【分析】图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根据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可判断:C为间期,E是前期,D是中期,A是后期,B是末期,F是末期(末期结束已形成两个子细胞)。
【小问1详解】
B细胞处于末期,其中1是细胞板;D细胞处于中期,其中3是纺锤体,3是纺锤体,4是染色体。
【小问2详解】
图乙中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C(有丝分裂间期)→E(有丝分裂前期)→D(有丝分裂中期)→A(有丝分裂后期)→B(有丝分裂末期)→F(有丝分裂末期)。
【小问3详解】
图A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一共是12条,此时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相同的染色体。
【小问4详解】
研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最好的时期是图中的D,即中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此时着丝粒未分裂,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1:2:2。
【小问5详解】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之处表现为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和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一分为二的方式不同。
30.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正确的实验材料、思路和研究方法往往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发现两大遗传定律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__________。选用纯合的高和矮茎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的测交三组实验,其中,对假说进行验证阶段完成的实验是_________。最后,得出的遗传定律是基因的______________定律。
(2)从1909年开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杂交、测交等方法,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______________(实验方法),分别用______________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最后,证明了______________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1) ①. 假说一演绎法 ②. F1的测交 ③. 分离
(2)基因在染色体上 (3) ①. 同位素标记法 ②. 35S、32P ③. DNA(或“脱氧核糖核酸”)
【解析】
【分析】1、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2、赫尔希和蔡斯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 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这两种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小问1详解】
孟德尔发现两大遗传定律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假说一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孟德尔选用纯合的高和矮茎豌豆作亲本,分别设计了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的测交三组实验,其中,对假说进行验证阶段完成的实验是F1的测交。最后,得出的遗传定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从1909年开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选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杂交、测交等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35S、32P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现32P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说明DNA在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1. 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某患儿缺乏酶________(填序号)患上苯丙酮尿症,此病诊断的方法是患儿的尿液是否含有过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该图有人认为缺少酶①时,一定会患白化病。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4)若控制酶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会引起多个性状改变;尿黑酸症(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使人尿液中含有尿黑酸)与图中几个基因都有代谢联系。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① ②. 苯丙酮酸 ③. 不正确 ④. 体内虽然不能由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但是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在酶⑤的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因此,缺乏①不会导致白化病 ⑤. 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⑥. 一个基因可控制多个性状,一种性状也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考生可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根据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如果人体细胞中缺少酶①,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为酪氨酸,只能转变为苯丙酮酸,苯丙酮酸随尿排出,会患苯丙酮尿症;所以此病诊断的方法是患儿的尿液是否含有过多的苯丙酮酸。
(2)缺少酶①,体内虽然不能由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但是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在酶⑤的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因此,缺乏①一般不会导致白化病,此人的观点不正确。
(3)由题图及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4)据图可知,若控制酶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会引起多个性状改变;黑尿症与图中几个基因都有代谢联系。这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基因可能控制多个性状,一种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平潭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州市时代华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州市时代华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4页。
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无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