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习题
展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精练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3.“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南边的诸侯国是( )
A.楚 B.齐 C.秦 D.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
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
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
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6.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7.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不断,下列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官渡之战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是( )
A.甲骨文开始用于记事 B.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诸子百家,思想大争鸣
9.请仔细观察《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
A.晋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10.《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1.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交战65次,其战果如下表。这一战果取得的直接原因是秦国( )
秦军战绩 | 全胜 |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 败北 |
次数 | 58次 | 3次 | 4次 |
A.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D.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赐地
12.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它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耕织 D.确立县制
13.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哪些人能够受到政府的奖励( )
①勤奋苦读的人 ②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③军功卓著的人 ④经商致富的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5.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
农业继续发展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
各国进行变法 |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6.春秋时期,大的诸候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西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 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 D.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18.《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 )
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1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20.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都江堰修建于 2200 多年前,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主持修建此项工程的是( )
A.商鞅 B.李冰 C.祖冲之 D.贾思勰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王耀海《商鞅变法研究》
材料三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结合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1)材料一是我国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该水利工程主要由哪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2)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赞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它的修建有何重要意义?
(4)上述材料中这个水利工程曾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精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统治,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王问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称霸的故事;卧薪尝胆是春秋后期长江中下游吴越争霸的故事;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兼并的历史,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项;ACD在题干中成语不能体现,排除AC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处于最南方的诸侯国是楚国,故选A项;其他方位均不正确,排除BCD项。
4.【答案】B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与战国是两个时期,而不是两个国家,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齐国是战国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故选B项;排除ACD项。
5.【答案】C
【精析】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描述的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的局面,故选C项;周王室、分封制和兴修水利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D项。
6.【答案】B
【精析】据“战国七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可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故选B项;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A项;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整体“地主阶级”增强不符,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思想上的变化,排除D项。
7.【答案】C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彼此之间的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围魏救赵出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牧野大战发生在商朝末年,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涿鹿之战发生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故选C项;涿鹿之战发生在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排除A项;牧野之战发生在商朝和西周交界处的前1046年,排除B项;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排除D项。
8.【答案】A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是东周时期,甲骨文开始用于记事是从商朝开始的,A符合题意,故选A项;BCD都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9.【答案】A
【精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联系已学知识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故选A项;齐国、楚国、秦国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排除BCD项。
10.【答案】C
【精析】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我们区分这些派别的主要依据是看其代表人物的政治主张。本题中商君在政治上主张“内立法度”,因此可推断商君即商鞅应属于法家。故本题选择C。
11.【答案】D
【精析】据题干可知,本题的关键词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C
【精析】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国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题中受到政府的奖励的是②和③。所以本题答案应该为C项。
14.【答案】B
【精析】据题干主旨可知,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内容,B项说法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故选B项;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题干中均已涉及,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C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中取胜。各国在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故选C项;夏商周时期的使用是青铜器,排除A项;西周时期使用分封制巩固统治,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
16.【答案】D
【精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每个分裂时期的后期,割据政权数目减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长,都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方便且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故D正确;A.B.C题干中未体现,故错误。综上故选D。
17.【答案】A
【精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十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反映了这一内容。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故本题答案为A。
18.【答案】D
【精析】据“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叙述表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D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排除A;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排除B;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故选D。
19.【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大增,军队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新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因此“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故选B项;商鞅变法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被旧贵族势力反对,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
20.【答案】B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采取了中流作堰 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样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灾,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修建于2200多年前,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主持修建此项工程的是李冰。
二、综合题
21.【答案】
(1)铁器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服兵役,多立军功。
(3)齐桓公;“尊王攘夷”。
(4)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精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可知,铁器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促使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
(2)措施:根据材料“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可知,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材料“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可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途径: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人物:根据材料“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及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
口号: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4)影响:根据材料“……民勇于公战……秦人富强”及所学可知,可以从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角度作答。
(5)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推动力等角度作答。
22.【答案】
(1)都江堰;渠首和灌溉网。
(2)李冰;他主持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防洪、灌溉、水运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4)规模大、效益好、历时久;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精析】
(1)第一小问,根据示意图中的信息:内江、外江、宝瓶口、飞沙堰可知,这是都江堰的构成部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分成两大工程,即渠首和灌溉网。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将李太守与大禹相提并论,可知,李太守在水利方面的贡献巨大,根据所学可知,此李太守正式修建都江堰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人民赞誉他是因为他主持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知,都江堰的功能包括防洪,灌溉;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还有水运的功能。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的意义体现在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并且至今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4)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此项工程是一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规模大,综合效益高,历史悠久;同时都江堰作为当时的先进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精品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优秀练习题: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优秀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