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708916/0-16921819303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708916/0-16921819303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708916/0-169218193039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708916/1-16921819322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708916/1-169218193226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708916/1-16921819322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A卷·知识通关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2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A卷·知识通关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2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A卷·知识通关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教师版doc、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22·重庆·高二期末)科学家通过对化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一共发生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开始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主要原因是地球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总是使生物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的方向发展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D.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答案】A
【解析】A、人类活动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群落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A错误;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正确;
C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在人类参与下,自然环境越来越来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D正确。
故选A。
2.(2022·广东高二期末)我国第7次人口调查显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现,人口的增长已满足不了我国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孩政策”。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调查常常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B.之前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C.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我国的人口已经走向衰退了,所以提出了“三孩政策”
D.出生率低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一定会出现出生率<死亡率的现象
【答案】B
【解析】A、人口调查常常采用的是人口逐一调查的方法,A错误;
B、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B正确;
C、虽然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是增长率很低,再加上老龄化严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成为稳定型,“三孩政策”提高了出生率,确保了我国在一定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仍处于增长型,C错误;
D、性别比例失调不是出生率导致的,而是社会、理念等多个因素,未来几年我国也不会出现出生率<死亡率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3.(2022·湖北省高二期末)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B.“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A、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B错误;
C、落红化作春泥变成植物的肥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C正确;
D、流萤是一种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发出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物理信息),以此来吸引异性,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B。
4.(2023·全国·高二专题练习)“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是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
B.碳循环指CO2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答案】B
【解析】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中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的生态系统依靠自身能实现,A正确;
B、碳循环是指C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B错误:
C、实现“碳中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数量,提高生产者对二氧化碳的消耗,C正确;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产生导致海平面的上升,D正确。
故选B。
5.(2022·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东北豹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喜独居,成年每胎产仔2~3只,主要捕食中小型猎物。每只东北豹体表的条纹或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人类的指纹一样。以此为依据,2015年中俄两国科学家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东北豹的全球数量进行了监测调查,发现东北豹的全球数量仅为84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豹种群数量很少,与其繁殖力较低有重要关系
B.上述中俄两国科学家调查东北豹时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C.每只东北豹体表独特的条纹或斑纹与DNA分子的特异性有关
D.就地建立东北豹国家公园,属于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答案】B
【解析】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故东北豹种群数量很少,与其繁殖力较低有重要关系,A正确;
B、结合题意“每只东北豹体表的条纹或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及“科学家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东北豹的全球数量进行了监测调查”可知,上述中俄两国科学家调查东北豹时采用的是精确计数的方法,B错误;
C、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每只东北豹体表独特的条纹或斑纹与DNA分子的特异性有关,C正确;
D、就地建立东北豹国家公园,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正确。
故选B。
6.(2022·内蒙古·高二期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这与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密不可分,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下列关于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而信息往往是双向传递的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D.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易地保护主要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就地保护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C错误;
D、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都是直接价值。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7.(2022·北京·高考真题)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建立,以植物易地保护为重点开展工作。这些工作不应包括( )
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
B.从多地移植濒危植物
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
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
【答案】D
【解析】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可以为濒危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保护濒危植物,A正确;
B、将濒危植物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可以保护濒危植物,B正确;
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C正确;
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不是保护濒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错误。
故选D。
8.(2022·贵州·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期末)绿水青山有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稻屯洼湿地改造项目是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当地对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湿,改善水质,根据地形地貌,分段规划,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芦竹带、荷花带等湿地长廊。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地实行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B.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
D.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芦竹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A、该地实行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改善生物的生存坏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
B、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使该地发生次生演替,增加物种数目,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C正确;
D、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芦竹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9.(2022·江西·会昌高二期末)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得到了不断加固和拓展。近年来,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以年均约1980km2的速度将沙漠变为绿洲,在生态、经济、国土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沙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会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
C.栽种多种植被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沙漠治理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但不会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
【答案】D
【解析】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具体体现,A正确;
B、沙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加了绿化面积,能够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B正确;
C、栽种多种植被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并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继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沙漠治理,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同时也会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D错误。
故选D。
10.(2022·重庆·高二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正确处理人、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下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
B.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分析,洞庭湖湿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直接价值
C.常有人将从市场上买来的动物放归自然环境,这种“放生”行为一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应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A
【解析】A、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A正确;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间接价值,B错误;
C、“放生”行为不一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有人购买了不属于当地的物种放生,有可能因为生物入侵导致降低生物多样性,C错误;
D、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来的濒危野生物种,且部分濒危物种可能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生存,需要在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进行相应保护,D错误。
故选A。
11.(2022·浙江·高考真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行为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12.(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期中)“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人畜粪便、农田秸秆和废弃的农产品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
B.堆肥和沤肥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提高了有机物含量
C.有机肥料含有的有机物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无废弃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能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A、“无废弃物农业”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该过程中并没有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农田中的能量流动依然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随后沿着食物链进行单向流动,A错误;
B、堆肥和沤肥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通过分解者的作用之后,堆肥和沤肥总的有机物含量减少,无机物含量增加,B错误;
C、有机肥料含有的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只有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C错误;
D、“无废弃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D正确。
故选D。
13.(2022·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一模)绿色生活方式有益于增强体质,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列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践行低碳出行,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发生
B.积极圈养珍稀野生动物,以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C.开展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D.减少一次性泡沫、塑料使用,缓解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答案】B
【解析】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发生,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珍稀野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从而提高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更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B错误;
C、实施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实现物质再循环利用,减少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的污染,C正确;
D、一次性泡沫、塑料都有一定的毒性,丢弃后会污染土壤,所以减少一次性泡沫、塑料使用,缓解土壤污染恶化趋势,D正确。
故选B。
14.(2022·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高二期末)对下列谚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了植物的生长可能受温度影响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可体现植物间的竞争关系
D.“向阳石榴红胜火,背阴李子酸透心”,揭示了光照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A、“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影响,A正确;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植物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体现了间接价值,B错误;
C、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说明在茂林之下草木生长不利,大土块之间苗木生长不好,充分说明植物之间对光照的竞争,C正确;
D、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是指朝阳的一面向阳,树木枝叶茂盛,果子红,熟的比较透。背向的果实接受阳光少,不易成熟,特别是本性酸的李子那就酸了。反映了光照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5.(2022·河南·鹤壁高中三模)景观破碎化是指人为干扰等导致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的原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
B.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增大
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受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的影响,A错误;
B、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导致景观破碎化,故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减小,C错误;
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6.(2022·河北·高考真题)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错误的是( )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1∶1,个体数就达到K值
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A、稳定的种群在年龄组成稳定、性别比例为1:1时,能否达到K值,还要看环境条件是否发生变化,A错误;
B、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动态平衡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不变,B正确;
C、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功能平衡的特征,故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C正确;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
故选A。
17.(2022·辽宁·高考真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答案】A
【解析】①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
②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
③④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
⑥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空气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
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
故选A。
18.(2022·广东·模拟预测)生态学家对某个相对封闭的岛屿上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生物乙和野兔的数量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在最近的5年间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虚线表示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5年间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稳定型
B.从图中信息推测,乙生物与野兔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b~c段,野兔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断减小,但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D.若在该岛屿上种植野兔喜食的植物,可能会使野兔种群K值增加,也可能导致该岛屿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B
【解析】A、据图可知,野兔的数量在图中虚线附近上下波动,故虚线表示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5年间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稳定型,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乙生物与野兔之间是捕食关系,B错误;
C、b~c段,野兔种群种群数量逐渐达到最大值,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断减小,但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故表现为数量增加,C正确;
D、若在该岛屿上种植野兔喜食的植物,由于改善了野兔的生存环境,故可能会使野兔种群K值增加,但野兔数量增加可能导致其竞争者数量减少,故也可能导致该岛屿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
故选B。
19.(2022·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的“水中大熊猫”——白鳍豚已多年不见踪迹,为保护长江生态,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措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B.该措施可增大长江水域生态系统中白鳍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可建立白鳍豚繁育中心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
D.该措施使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即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一种措施,A正确;
B、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可以改善长江白鳍豚的生活环境,可增大长江水域生态系统中白鳍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建立白鳍豚繁育中心是一种易地保护措施,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20.(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 D.“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
【答案】D
【解析】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间的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A错误;
B、套种、间种和轮种是合理使用资源,体现协调原理,无物质循环的体现,B错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属于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体现整体原理,是生态工程范畴,C错误;
D、过腹还田是指将动物粪便施投到农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D正确。
故选D。
21.(2022·浙江·高二专题练习)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项目。研究显示,亚洲象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仅存300余头,分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照或摄像的方法
B.人类开垦农田、修建公路等活动可能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
C.对亚洲象受损栖息地开展修复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
D.可通过研究其活动轨迹构建生态廊道来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C
【解析】A、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可以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亚洲象是恒温动物,可以用此种方法调查它的种群数量,A正确;
B、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导致栖息地“碎片化”,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亚洲象受损栖息地开展修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C错误;
D、研究亚洲象活动轨迹构建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C。
22.(2022·河南·鹤壁高中三模)2022年,在福建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种昆虫新物种——天宝岩肿腿迷甲。同时发现的还有云南常见的费雷肿腿迷甲、江西常见的椰子羊肿腿迷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形态学观察可确定三种昆虫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B.若三种昆虫的DNA存在差异,则说明三种昆虫不属于同一物种
C.若三种昆虫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则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D.天宝岩肿腿迷甲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具有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A、生殖隔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通过形态学观察不可确定三种昆虫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所含的DNA也有所差异,因此若三种昆虫的DNA存在差异,不能说明三种昆虫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细胞色素C的可用于判定亲缘关系远近,若三种昆虫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则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正确;
D、天宝岩肿腿迷甲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间接价值,但对于生物进化研究具有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23.(2022·广东期末)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做出坚定承诺:绿色办奥,且环保细节处处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B.开幕式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臭氧层破坏和金属污染等问题
C.积极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国家速滑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答案】B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A正确;
B、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酸雨和金属污染等问题,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积极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国家速滑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办奥的理念,D正确。
故选B。
24.(2022·江苏常州·高二期末)生态浮岛技术是指将水生植物种植在能漂浮在水面的载体上,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及搭配生态浮岛上的植物时需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
B.生态浮岛主要利用植物分解并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
C.生态浮岛上一般种植沉水植物以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繁殖
D.生态浮岛上成熟的植物无需收割以利于物质循环的实现
【答案】A
【解析】A、选择及搭配生态浮岛上的植物时需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既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还需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A正确;
B、生态浮岛主要是利用了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从而对水质起到了净化作用,植物为生产者,没有分解作用,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可被分解者分解形成无机盐,B错误;
C、生态浮岛上一般种植挺水植物或浮水植物,通过遮蔽阳光与争夺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而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繁殖,C错误;
D、生态浮岛上成熟的植物若不收割,则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成熟的植物需要进行收割以带走水体中多余的N和P污染物,从而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D错误。
故选A。
25.(2022·江苏南京·高二期末)梭砂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是中草药炉贝,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具有绿色叶片的群体因为很容易被人类发现,被大量采挖,褐色的群体因与环境差异小而保留下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梭砂贝母的鳞茎可用于制备中草药炉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褐色梭砂贝母能隐身于周围的环境,生存的机会更多而得以繁衍后代
C.由于受到人类采挖的威胁导致具有绿色叶片的个体发生了适应性突变
D.人类适度地采挖梭砂贝母客观上改变了其种群基因频率,促进了进化
【答案】C
【解析】A、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因此梭砂贝母的鳞茎可用于制备中草药炉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褐色梭砂贝母能隐身于周围的环境,被采挖的概率下降,生存的机会更多更容易繁衍后代,B正确;
C、由于受到人类采挖的威胁,环境中有绿色叶子的个体被挖掘而减少,不是发生了适应性突变,C错误;
D、人类适度地采挖梭砂贝母,使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改变了其种群基因频率,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进化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50分)
26.(8分2022·甘肃·高二期末)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治理议题,回答下列问题:
(1)修复矿区生态系统关键在于制造表土、恢复植被。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等成分_____(回答两点即可);恢复植被时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稳定性。
(2)土壤生物群落对于土壤结构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土壤中的很多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
(3)采矿可能对土壤产生重金属污染,一般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越多,原因是______。
(4)矿坑修复后成为人工湖,从人工湖的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矿区修复后既能保持水土,又可供人们旅游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答案】(1)水、无机盐 抵抗力
(2)取样器取样法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在细胞代谢中分解,不易排出
(4)水平 直接和间接
【解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等成分水和无机盐等成分;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故恢复植被时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由于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在细胞代谢中分解,不易排出,故一般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越多。
(4)从人工湖的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矿区修复后既能保持水土,属于间接价值,又可供人们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7.(8分2022·广东·兴宁市齐昌中学高二期末)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是______。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原因是______。
(2)图中代表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
(3)植树种草是将CO2排放量吸收掉的一种方式,而相应物种应以当地为主,原因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基本原理。
(4)请写出符合“低碳生活”(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日常生活习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2) A ①=②+④+⑥+⑦+⑧
(3)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 协调
(4)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
【分析】据图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和D表示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④⑥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⑤表示捕食,⑦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⑧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1)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传递渠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A与CO2之间存在双箭头,表示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A代表。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②)、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④+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量(⑧)和煤、石油燃烧产生量(⑦),CO2的减少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量(①),而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2+④+⑥+⑦+⑧。
(3)由于外来物种可能影响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而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因此采用植树种草吸收掉CO2排放量时,应以当地物种为主,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基本原理。
(4)“低碳生活”是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习惯符合该理念。
28.(7分2022·湖南·高考真题)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样方法
(2)竞争
(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
(4)①③
(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解析】分析坐标图形:单独培养时,随培养时间增加,本地田螺生存率较高且持平,福寿螺生存率下降,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下降,福寿螺生存率上升。
分析表格,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总N量、总P量均增加。
(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
(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N量、总P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在K/2前防治,此时种群增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①③。
(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
29.(9分2022·山东·肥城市教学研究中心模拟预测)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高原,但西藏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等。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_____进行的。
(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其原因是____。
(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_____,“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4)西藏各地区也分布着很多湖泊。某一湖泊的食物网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_____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2)较低 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3)寄生 直接
(4)第二和第三 19.8%
【解析】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本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图中是能量流经各个营养级的流动情况:某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抵抗力稳定性的实质是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当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3)寄生是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故“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寄生。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而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松萝”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属于直接价值。
(4)裸鲤可以直接以浮游植物为食,故属于第二营养级;裸鲤还以浮游动物为食,故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量之比,由图可知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同化量为32630KJ/(m2•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和裸鲤)的同化量为5948+490=6470KJ/(m2•a),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6470÷32630×100%=19.8%。
30.(8分2022·湖南郴州期末)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人工基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净化。如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建造人工湿地时,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原理。
(2)某调查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够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流入上行池,在上行池中可以养殖一些鱼、虾等水生动物,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该调查小组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如图乙),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D代表______________,其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特点。
(4)该调查小组在调查该湿地后,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应对流入该人工湿地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控制,提出此建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协调
(2)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初级)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1)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在建造人工湿地时,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某调查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够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按照能量流动的方向可知,丙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故应对流入该人工湿地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控制。
31.(10分2022·河北·高二期末)“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曾是塞罕坝荒漠沙地的真实写照。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努力,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由该区域______共同组成,具有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2)与自然界的原始森林相比,塞罕坝人工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草原上草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的作用。昆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草原恢复初期的1~15年,物种多样性快速上升,15~20年,物种多样性略低于第15年,原因可能是______。群落演替达到顶极阶段的过程,能量输入总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
【答案】(1)群落和无机环境 间接
(2)人工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比较简单,所以动物的分层现象也比较简单
(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呼吸作 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流向分解者 流向下一营养级
(4)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 (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解析】1、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和其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所有的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由该区域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故塞罕坝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动物的分层现象,由于人工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比较简单,所以动物的分层现象也比较简单。
(3)草原上草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草与昆虫属于不同种,因此体现了信息传递具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昆虫吃草后,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流入下一营养级。
(4)在草原恢复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恢复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第15年,可能原因是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群落演替达到顶极阶段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直至稳定,能量输入总量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增大至稳定。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22·重庆·高二期末)科学家通过对化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一共发生五次大灭绝。第六次大灭绝开始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主要原因是地球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丧失。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总是使生物群落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的方向发展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
D.生物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答案】A
【解析】A、人类活动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群落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A错误;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正确;
C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在人类参与下,自然环境越来越来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D正确。
故选A。
2.(2022·广东高二期末)我国第7次人口调查显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率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显现,人口的增长已满足不了我国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孩政策”。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调查常常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B.之前在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C.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我国的人口已经走向衰退了,所以提出了“三孩政策”
D.出生率低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所以未来几年我国一定会出现出生率<死亡率的现象
【答案】B
【解析】A、人口调查常常采用的是人口逐一调查的方法,A错误;
B、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等,B正确;
C、虽然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是增长率很低,再加上老龄化严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成为稳定型,“三孩政策”提高了出生率,确保了我国在一定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仍处于增长型,C错误;
D、性别比例失调不是出生率导致的,而是社会、理念等多个因素,未来几年我国也不会出现出生率<死亡率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3.(2022·湖北省高二期末)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B.“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A、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B错误;
C、落红化作春泥变成植物的肥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C正确;
D、流萤是一种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发出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物理信息),以此来吸引异性,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B。
4.(2023·全国·高二专题练习)“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是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
B.碳循环指CO2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C.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利于“碳中和”提前实现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答案】B
【解析】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中和”是全球性的,不是单独的生态系统依靠自身能实现,A正确;
B、碳循环是指C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B错误:
C、实现“碳中和”,可以增加生产者的数量,提高生产者对二氧化碳的消耗,C正确;
D、过度的人工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产生导致海平面的上升,D正确。
故选B。
5.(2022·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东北豹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喜独居,成年每胎产仔2~3只,主要捕食中小型猎物。每只东北豹体表的条纹或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人类的指纹一样。以此为依据,2015年中俄两国科学家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东北豹的全球数量进行了监测调查,发现东北豹的全球数量仅为84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东北豹种群数量很少,与其繁殖力较低有重要关系
B.上述中俄两国科学家调查东北豹时采用的是估算的方法
C.每只东北豹体表独特的条纹或斑纹与DNA分子的特异性有关
D.就地建立东北豹国家公园,属于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答案】B
【解析】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故东北豹种群数量很少,与其繁殖力较低有重要关系,A正确;
B、结合题意“每只东北豹体表的条纹或斑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及“科学家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对东北豹的全球数量进行了监测调查”可知,上述中俄两国科学家调查东北豹时采用的是精确计数的方法,B错误;
C、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每只东北豹体表独特的条纹或斑纹与DNA分子的特异性有关,C正确;
D、就地建立东北豹国家公园,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正确。
故选B。
6.(2022·内蒙古·高二期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这与云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密不可分,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下列关于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而信息往往是双向传递的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易地保护就是将各种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D.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
C、易地保护主要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就地保护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C错误;
D、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都是直接价值。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从热带雨林植物中提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7.(2022·北京·高考真题)2022年4月,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建立,以植物易地保护为重点开展工作。这些工作不应包括( )
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
B.从多地移植濒危植物
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
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
【答案】D
【解析】A、模拟建立濒危植物的原生生境,可以为濒危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可以保护濒危植物,A正确;
B、将濒危植物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可以保护濒危植物,B正确;
C、研究濒危植物的繁育,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C正确;
D、将濒危植物与其近缘种杂交培育观赏植物,不是保护濒危植物的有利措施,D错误。
故选D。
8.(2022·贵州·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高二期末)绿水青山有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稻屯洼湿地改造项目是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当地对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湿,改善水质,根据地形地貌,分段规划,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芦竹带、荷花带等湿地长廊。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地实行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B.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
D.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芦竹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A、该地实行的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改善生物的生存坏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正确;
B、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使该地发生次生演替,增加物种数目,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C正确;
D、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芦竹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9.(2022·江西·会昌高二期末)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得到了不断加固和拓展。近年来,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以年均约1980km2的速度将沙漠变为绿洲,在生态、经济、国土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沙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会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
C.栽种多种植被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沙漠治理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但不会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
【答案】D
【解析】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具体体现,A正确;
B、沙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加了绿化面积,能够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B正确;
C、栽种多种植被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并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继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沙漠治理,通过采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的方法植树种草,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同时也会使其垂直结构复杂化,D错误。
故选D。
10.(2022·重庆·高二期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正确处理人、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下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
B.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分析,洞庭湖湿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直接价值
C.常有人将从市场上买来的动物放归自然环境,这种“放生”行为一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应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A
【解析】A、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A正确;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间接价值,B错误;
C、“放生”行为不一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有人购买了不属于当地的物种放生,有可能因为生物入侵导致降低生物多样性,C错误;
D、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其中保护的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保护区内,而不是接纳各地迁移来的濒危野生物种,且部分濒危物种可能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生存,需要在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进行相应保护,D错误。
故选A。
11.(2022·浙江·高考真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行为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12.(2022·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期中)“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植物,人畜粪便、农田秸秆和废弃的农产品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
B.堆肥和沤肥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提高了有机物含量
C.有机肥料含有的有机物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无废弃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能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A、“无废弃物农业”通过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该过程中并没有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农田中的能量流动依然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随后沿着食物链进行单向流动,A错误;
B、堆肥和沤肥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通过分解者的作用之后,堆肥和沤肥总的有机物含量减少,无机物含量增加,B错误;
C、有机肥料含有的有机物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只有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C错误;
D、“无废弃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D正确。
故选D。
13.(2022·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一模)绿色生活方式有益于增强体质,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列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践行低碳出行,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发生
B.积极圈养珍稀野生动物,以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C.开展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D.减少一次性泡沫、塑料使用,缓解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答案】B
【解析】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发生,A正确;
B、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珍稀野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从而提高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更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B错误;
C、实施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实现物质再循环利用,减少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的污染,C正确;
D、一次性泡沫、塑料都有一定的毒性,丢弃后会污染土壤,所以减少一次性泡沫、塑料使用,缓解土壤污染恶化趋势,D正确。
故选B。
14.(2022·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高二期末)对下列谚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了植物的生长可能受温度影响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可体现植物间的竞争关系
D.“向阳石榴红胜火,背阴李子酸透心”,揭示了光照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A、“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影响,A正确;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说明植物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体现了间接价值,B错误;
C、 “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说明在茂林之下草木生长不利,大土块之间苗木生长不好,充分说明植物之间对光照的竞争,C正确;
D、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是指朝阳的一面向阳,树木枝叶茂盛,果子红,熟的比较透。背向的果实接受阳光少,不易成熟,特别是本性酸的李子那就酸了。反映了光照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15.(2022·河南·鹤壁高中三模)景观破碎化是指人为干扰等导致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是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的原因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光照、地形变化的影响
B.景观破碎化的形成表明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增大
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A、斑块镶嵌体描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受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的影响,A错误;
B、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导致景观破碎化,故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景观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使物种生存空间减小,C错误;
D、景观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6.(2022·河北·高考真题)关于生态学中的稳定与平衡,叙述错误的是( )
A.稳定的种群具有稳定型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为1∶1,个体数就达到K值
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C.相对稳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A、稳定的种群在年龄组成稳定、性别比例为1:1时,能否达到K值,还要看环境条件是否发生变化,A错误;
B、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动态平衡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相对不变,B正确;
C、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功能平衡的特征,故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平衡的特征,C正确;
D、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D正确。
故选A。
17.(2022·辽宁·高考真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秆焚烧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答案】A
【解析】①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
②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
③④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
⑥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空气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
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
故选A。
18.(2022·广东·模拟预测)生态学家对某个相对封闭的岛屿上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生物乙和野兔的数量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在最近的5年间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虚线表示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5年间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稳定型
B.从图中信息推测,乙生物与野兔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b~c段,野兔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断减小,但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
D.若在该岛屿上种植野兔喜食的植物,可能会使野兔种群K值增加,也可能导致该岛屿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B
【解析】A、据图可知,野兔的数量在图中虚线附近上下波动,故虚线表示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5年间野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是稳定型,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乙生物与野兔之间是捕食关系,B错误;
C、b~c段,野兔种群种群数量逐渐达到最大值,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断减小,但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故表现为数量增加,C正确;
D、若在该岛屿上种植野兔喜食的植物,由于改善了野兔的生存环境,故可能会使野兔种群K值增加,但野兔数量增加可能导致其竞争者数量减少,故也可能导致该岛屿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
故选B。
19.(2022·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期末)仅产于长江中下游的“水中大熊猫”——白鳍豚已多年不见踪迹,为保护长江生态,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措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
B.该措施可增大长江水域生态系统中白鳍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可建立白鳍豚繁育中心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易地保护
D.该措施使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即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一种措施,A正确;
B、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可以改善长江白鳍豚的生活环境,可增大长江水域生态系统中白鳍豚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建立白鳍豚繁育中心是一种易地保护措施,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20.(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 D.“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
【答案】D
【解析】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间的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A错误;
B、套种、间种和轮种是合理使用资源,体现协调原理,无物质循环的体现,B错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属于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体现整体原理,是生态工程范畴,C错误;
D、过腹还田是指将动物粪便施投到农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D正确。
故选D。
21.(2022·浙江·高二专题练习)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项目。研究显示,亚洲象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仅存300余头,分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照或摄像的方法
B.人类开垦农田、修建公路等活动可能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
C.对亚洲象受损栖息地开展修复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
D.可通过研究其活动轨迹构建生态廊道来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答案】C
【解析】A、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可以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亚洲象是恒温动物,可以用此种方法调查它的种群数量,A正确;
B、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导致栖息地“碎片化”,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亚洲象受损栖息地开展修复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C错误;
D、研究亚洲象活动轨迹构建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
故选C。
22.(2022·河南·鹤壁高中三模)2022年,在福建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一种昆虫新物种——天宝岩肿腿迷甲。同时发现的还有云南常见的费雷肿腿迷甲、江西常见的椰子羊肿腿迷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形态学观察可确定三种昆虫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B.若三种昆虫的DNA存在差异,则说明三种昆虫不属于同一物种
C.若三种昆虫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则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D.天宝岩肿腿迷甲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和生物进化研究具有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A、生殖隔离是指两个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无法产生可育后代,通过形态学观察不可确定三种昆虫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所含的DNA也有所差异,因此若三种昆虫的DNA存在差异,不能说明三种昆虫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细胞色素C的可用于判定亲缘关系远近,若三种昆虫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则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正确;
D、天宝岩肿腿迷甲的发现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间接价值,但对于生物进化研究具有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23.(2022·广东期末)作为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向国际社会做出坚定承诺:绿色办奥,且环保细节处处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B.开幕式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臭氧层破坏和金属污染等问题
C.积极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国家速滑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答案】B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A正确;
B、焰火药剂中低硫、无重金属,可缓解酸雨和金属污染等问题,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积极植树造林,能够涵养水土,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国家速滑馆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与环境保护,符合绿色办奥的理念,D正确。
故选B。
24.(2022·江苏常州·高二期末)生态浮岛技术是指将水生植物种植在能漂浮在水面的载体上,以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及搭配生态浮岛上的植物时需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
B.生态浮岛主要利用植物分解并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
C.生态浮岛上一般种植沉水植物以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繁殖
D.生态浮岛上成熟的植物无需收割以利于物质循环的实现
【答案】A
【解析】A、选择及搭配生态浮岛上的植物时需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既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还需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A正确;
B、生态浮岛主要是利用了植物根系吸收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从而对水质起到了净化作用,植物为生产者,没有分解作用,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可被分解者分解形成无机盐,B错误;
C、生态浮岛上一般种植挺水植物或浮水植物,通过遮蔽阳光与争夺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而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繁殖,C错误;
D、生态浮岛上成熟的植物若不收割,则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成熟的植物需要进行收割以带走水体中多余的N和P污染物,从而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D错误。
故选A。
25.(2022·江苏南京·高二期末)梭砂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是中草药炉贝,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具有绿色叶片的群体因为很容易被人类发现,被大量采挖,褐色的群体因与环境差异小而保留下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梭砂贝母的鳞茎可用于制备中草药炉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褐色梭砂贝母能隐身于周围的环境,生存的机会更多而得以繁衍后代
C.由于受到人类采挖的威胁导致具有绿色叶片的个体发生了适应性突变
D.人类适度地采挖梭砂贝母客观上改变了其种群基因频率,促进了进化
【答案】C
【解析】A、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因此梭砂贝母的鳞茎可用于制备中草药炉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褐色梭砂贝母能隐身于周围的环境,被采挖的概率下降,生存的机会更多更容易繁衍后代,B正确;
C、由于受到人类采挖的威胁,环境中有绿色叶子的个体被挖掘而减少,不是发生了适应性突变,C错误;
D、人类适度地采挖梭砂贝母,使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改变了其种群基因频率,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进化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50分)
26.(8分2022·甘肃·高二期末)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矿区生态修复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治理议题,回答下列问题:
(1)修复矿区生态系统关键在于制造表土、恢复植被。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等成分_____(回答两点即可);恢复植被时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稳定性。
(2)土壤生物群落对于土壤结构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土壤中的很多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
(3)采矿可能对土壤产生重金属污染,一般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越多,原因是______。
(4)矿坑修复后成为人工湖,从人工湖的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矿区修复后既能保持水土,又可供人们旅游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答案】(1)水、无机盐 抵抗力
(2)取样器取样法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在细胞代谢中分解,不易排出
(4)水平 直接和间接
【解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等成分水和无机盐等成分;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故恢复植被时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分解者的功能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由于重金属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在细胞代谢中分解,不易排出,故一般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越多。
(4)从人工湖的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矿区修复后既能保持水土,属于间接价值,又可供人们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7.(8分2022·广东·兴宁市齐昌中学高二期末)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是______。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原因是______。
(2)图中代表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
(3)植树种草是将CO2排放量吸收掉的一种方式,而相应物种应以当地为主,原因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基本原理。
(4)请写出符合“低碳生活”(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日常生活习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2) A ①=②+④+⑥+⑦+⑧
(3)避免外来物种入侵,保证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 协调
(4)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
【分析】据图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和D表示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④⑥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⑤表示捕食,⑦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⑧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析】(1)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传递渠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A与CO2之间存在双箭头,表示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A代表。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②)、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产生量(④+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量(⑧)和煤、石油燃烧产生量(⑦),CO2的减少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量(①),而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2+④+⑥+⑦+⑧。
(3)由于外来物种可能影响本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而本地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因此采用植树种草吸收掉CO2排放量时,应以当地物种为主,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基本原理。
(4)“低碳生活”是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纸、骑自行车出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等习惯符合该理念。
28.(7分2022·湖南·高考真题)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样方法
(2)竞争
(3)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被污染
(4)①③
(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
【解析】分析坐标图形:单独培养时,随培养时间增加,本地田螺生存率较高且持平,福寿螺生存率下降,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下降,福寿螺生存率上升。
分析表格,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总N量、总P量均增加。
(1)由于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2)由坐标图形可以看出,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单独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与福寿螺无明显差异,混合培养时,本地田螺生存率明显下降,福寿螺生存率没有明显变化,两者属于竞争关系。
(3)据表中数据可见:随着福寿螺养殖天数增加,水体浊度增加,说明水质被污染,总N量、总P量增加,说明引起了水体富营养化。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福寿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本土强,更适应富营养化水体,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本土田螺数量减少,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如果治理需在种群数量在K/2前防治,此时种群增长率没有达到最高,容易防控,故选①③。
(5)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需要在引入以前需要考虑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有无敌害及对其他物种形成敌害,还需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
29.(9分2022·山东·肥城市教学研究中心模拟预测)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高原,但西藏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等。
(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_____进行的。
(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其原因是____。
(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_____,“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4)西藏各地区也分布着很多湖泊。某一湖泊的食物网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_____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2)较低 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3)寄生 直接
(4)第二和第三 19.8%
【解析】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本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图中是能量流经各个营养级的流动情况:某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二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抵抗力稳定性的实质是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当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3)寄生是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故“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寄生。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而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松萝”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属于直接价值。
(4)裸鲤可以直接以浮游植物为食,故属于第二营养级;裸鲤还以浮游动物为食,故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量之比,由图可知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同化量为32630KJ/(m2•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和裸鲤)的同化量为5948+490=6470KJ/(m2•a),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6470÷32630×100%=19.8%。
30.(8分2022·湖南郴州期末)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人工基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净化。如图甲为人工湿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建造人工湿地时,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原理。
(2)某调查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够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处理后的污水流入上行池,在上行池中可以养殖一些鱼、虾等水生动物,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该调查小组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如图乙),A、B、C、D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其中D代表______________,其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由图乙可知,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特点。
(4)该调查小组在调查该湿地后,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应对流入该人工湿地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控制,提出此建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协调
(2)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初级)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1)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在建造人工湿地时,根据污水中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地段,分别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某调查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挺水植物如香蒲、美人蕉等能够向水中分泌萜类化合物、类固醇等,抑制藻类的生长;也能开鲜艳的花,吸引昆虫,这一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按照能量流动的方向可知,丙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故应对流入该人工湿地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控制。
31.(10分2022·河北·高二期末)“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曾是塞罕坝荒漠沙地的真实写照。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努力,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由该区域______共同组成,具有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2)与自然界的原始森林相比,塞罕坝人工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3)草原上草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的作用。昆虫同化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草原恢复初期的1~15年,物种多样性快速上升,15~20年,物种多样性略低于第15年,原因可能是______。群落演替达到顶极阶段的过程,能量输入总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
【答案】(1)群落和无机环境 间接
(2)人工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比较简单,所以动物的分层现象也比较简单
(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呼吸作 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流向分解者 流向下一营养级
(4)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 (逐渐)增大直至稳定
【解析】1、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和其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1)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所有的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由该区域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故塞罕坝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动物的分层现象,由于人工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比较简单,所以动物的分层现象也比较简单。
(3)草原上草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草与昆虫属于不同种,因此体现了信息传递具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昆虫吃草后,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流入下一营养级。
(4)在草原恢复初期1~15年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恢复15~20年内,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第15年,可能原因是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使某些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群落演替达到顶极阶段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直至稳定,能量输入总量的变化趋势为逐渐增大至稳定。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