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62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中华文明的繁荣与鼎盛第三四单元
展开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阶段检测二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中华文明的繁荣与鼎盛第三四单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四单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阶段检测二 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中华文明的繁荣与鼎盛(第三、四单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齐齐哈尔高三三模]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 )
A.事权分化,皇权加强B.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军政统一,效率提升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2.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
A.削弱宰相权力B.结束藩镇割据
C.防止权臣乱政D.提高行政效率
3.宋人自称“立国在乎台谏”。台谏官是御史、谏官合一的统称,由皇帝直接任命,为“百职之中,期任最重”。宋仁宗时,主随等四人任宰执而少有作为,被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职。此后台谏弹罢官员屡见不鲜。这表明宋代( )
A.吏治腐败问题严重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监察制度效能提升D.台谏官员职权扩大
4.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是因为( )
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
B.吸取了唐代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
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
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
5.[2023·漳州市高三联考]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
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
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6.[202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金史》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制( )
A.推动金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7.[2023·重庆二模]宋代湖州出产的一些铜镜(照子)上铭刻制镜店铺的名号,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石家念二叔是当时的制镜名家。这说明当时( )
A.手工业质量管理严格
B.铜镜制作技术的先进
C.湖州是制镜业的中心
D.民众消费观念影响生产
8.[2023·聊城市二模]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
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
9.[2023·南通市高三四模]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 )
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
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
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10.[2023·江苏泰州四模]下表是一位学者对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地域分布所做的统计,有人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这一分析过程( )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表
朝代 | 中原 | 长江中下游 | 东南沿海 | 其他 |
唐朝 | 73% | 11% | 6% | 10% |
北宋 | 63% | 17% | 10% | 10% |
南宋 | 6% | 26% | 65% | 3% |
A.严谨解读了材料的内容
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11.[2023·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测]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 )
A.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
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
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
12.[2023·浙江嘉兴月考]清朝某王公言:“国家宠幸黄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藉仗其徒,使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正《王制》所谓‘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这一论述( )
A.说明了册封“班禅”的政治目的
B.论证了对各民族地区的分而治之
C.揭示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
D.折射出康熙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
13.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内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 )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推动了监察机制的完善
C.扩大了御史权力
D.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转型
14.[2023·成都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康熙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 )
A.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
B.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
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
15.[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 )
A.商品经济发展B.农业发展迟滞
C.生产技术落后D.奢侈习俗风靡
16.[2023·南昌市高三三模]王阳明对理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程朱理学的理论“革命”来实现的:一是“心理合一”,变“摄理人心”为“从心求理”;二是“物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这一“革命”旨在( )
A.立足探究宇宙万物的本原
B.实现穷理从内化型到外烁型
C.推动儒学道德教化的转型
D.强调对程朱理学的彻底否定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潍坊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表为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
| 唐朝 | 宋朝 |
考试频率及录取人数 | 每年一举,每举一二十人为常 | 每四年一举,太宗时每举常一二百人,后来增至四五百人 |
考试及录取方式 | 进士考试不弥封,不糊名,考官可凭试卷并参考举子平日的声誉录取 | 自真宗(一说太宗)时定糊名制后,考官只能凭举子试卷录取 |
进士及第方式 | 经礼部录取后即为及第 | 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及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
出仕方式 | 及第后,出仕要经吏部再定期考选,“吏部之选,十不及一” | 一经及第,即行授职,名次高的可以得到通判、知县或其他同等级官职 |
材料二 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力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以上材料均据张荫麟《两宋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 宋代 | 明代 |
地方 行政 | 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司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 |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
监察 制度 |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 |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
材料二'清朝前期,政府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控制思想。康熙时敕修、雍正时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
——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8分)
19.[2023·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治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史·百官志》
至是(元昊时)始立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苑、曰磨勘司、曰文思院。……其制多与宋同。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为之。而其专授蕃职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藩号名之。
——《西夏书事》
(1)根据材料,概括辽、西夏官制的特点。(6分)
(2)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影响重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予以说明。(6分)
20.[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儒商和儒商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随之出现;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开始复兴;明清时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成为主流商业文化。传统儒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法则相整合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传统儒商文化为当代儒商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材料二 传统儒商奉行儒家仁学思想,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对其加以阐发,以仁道和仁爱作为商业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儒商特别重视义利之辨,主张在以义为先和为本的基础上取利和求利,强调公利优先,反对唯利是图。宋代以后诚信作为儒者的德行要求开始被商人吸收内化,对其加以发展并付诸实践,成为规范商业经营的伦理准则。儒家经典《大学》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充分体现出儒家勇于追求和锐意创新的精神,这种思想为传统儒商所吸收和秉持,形成儒商本于天道的创新进取和永不言败的职业精神。儒商“好儒重文,倜傥有儒者风范;其人孝友礼让,仁义慈善,重族谊、乡里、故旧,恤孤弱,厚人伦,好善乐施,急公好义,热心社会公益活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国利《中国古代儒商发展历程和传统儒商文化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儒商文化复兴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商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说明儒商文化的现实意义。(8分)
阶段检测二 宋辽夏金元至明清中华
文明的繁荣与鼎盛 (第三、四单元)
1.解析:根据材料“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事权分工明确,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军权并不独立,中央是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不容易形成割据,排除B项;根据材料“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可知,宋代的军政是分离的,影响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宋代中央的分权,没有涉及重文轻武,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枢密使一职在唐后期至五代时权力非常大,“权倾将相”,到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并且“专掌军政”,大大缩小了其权力范围,防止其专权乱政,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枢密使权力范围的缩小,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枢密使属于中央权臣,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枢密使权力的缩小,使得其不能够“权倾将相”,“与宰相分权”,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主随等四人任宰执而少有作为,被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职”这件事体现了台谏官的功能强大,说明宋朝对官员的监察功能增强,故选C项;“主随等四人任宰执而少有作为”指政绩平平,不是腐败,排除A项;“皇帝直接任命,为‘百职之中,期任最重’”体现了皇权的强化,但不能说明达到顶峰,其顶峰的标志是清代的军机处设立,排除B项;“被左司谏韩琦连疏其过,四人竟同日被罢职”说明谏官的职责是上疏,任免官员并不是他们所为,其职权并没有变化,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辽在草原民族居住地区设立了节度使,排除B。D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使得各民族分布的地区都能获得发展和更好的治理,这有利于维护其统治,故选C。
答案:C
5.解析:据材料“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可知,宋朝的商品多手工业产品,而辽方多牧业产品,说明双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开放榷场及双方交换的商品,但并无管理措施,排除B项;交易商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较多,排除C项;榷场获得了官方认可,属于合法的商品贸易场所,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由材料可知,猛安谋克将平民平时的生产活动和军事结合在一起,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故选C项。猛安谋克制是金建立后实施的,排除A;猛安谋克是金的制度创新,并不是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猛安谋克制是金的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与加强汉族间的交往交融无关,排除D。
答案:C
7.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兴盛,市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在消费中注重品牌,生产商家也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识,在产品上特别标注店铺名号,强调真品,以区分假冒伪劣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体现手工业质量管理严格,未涉及铜镜制作技术,排除A、B项;题干材料内容只是湖州一个地方的制镜业信息,不能反映湖州是制镜业的中心,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据材料“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福建路山多田少,‘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可知,秀州农村的小农家庭出售布匹、粮食、鸡、狗、猪等,福建路山多田少,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依赖广东粮食供给,说明农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宋朝时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破产沦为佃户,材料中未体现农民破产,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两浙西路和福建路两地农村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经济重心南移是指南方的户口、粮食生产、商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排除C项;材料中只说明了福建路广泛种植瓜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依赖供给,无法体现全国种植结构是否失衡,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根据“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城乡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一同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而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有所松弛,而非更加严厉,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得不出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灭亡后,北方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南宋政权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文化发展的重心也随之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显然忽视了政治因素对文化重心南移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这一分析过程忽视了政治因素对文化重心南移的影响,不是对材料的严谨解读,不是唯物史观准确运用的结果,排除A、B项;依据的史实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思考的角度过于片面,从而得出了不严谨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题干中元朝由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到元仁宗时,由于“田禾多不收”而开始主动将“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反映出元朝民族本位的原则逐步调整,统治者更多着眼于重农政策和维护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
答案:A
12.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国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进行管理,不改变当地的风俗信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故选C项;清朝册封“班禅”的政治目的是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排除A;清朝时期边疆地区民族管理的特点是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非分而治之,排除B;从材料看不出康熙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排除D。
答案:C
13.解析:材料中禁止巡视御史见客、收书、参与宴会等规定,有利于保证监察的公正,提升监察效果,推动了监察机制的完善,故选B项;材料与增加财政收入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巡视御史行为的限制,没有扩大御史的权力,排除C项;防止御史贪污并不能促进封建制度的转型,排除D项。
答案:B
14.解析:根据材料“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坚持中国对台湾的所有权,这说明康熙不允许台湾任何形式独立,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当时不归清朝所有,得不出强化中央政府对台湾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康熙坚持中国对台湾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主权方面,并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统一台湾,并不能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排除D项。
答案:A
15.解析:据材料“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可知,江南地区粮食生产不足,需要依靠湖广地区的供给,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发达,说明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江南地区是经济重心,农业发展迟滞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晚明时期江南手工业发达,故生产技术落后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社会习俗奢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中江南地区粮食作物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A
16.解析:根据材料“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儒学完成了变革,实现了理论化和思辨化,尤其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说法,体现了儒学更加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故选C项。
答案:C
17.解析:材料一主要将唐宋时期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考试频率及录取人数”“考试及录取方式”“进士及第方式”“出仕方式”,可以看出在宋朝时期,不论在通过科举所录取的人数、考试流程、及第方式、出仕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唐朝时期要严格很多;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宋朝时期的“恩荫制度”,据其内容中“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力特别大”可以看出宋朝官吏“任子”的权力特别大,据此可知,宋朝的立国特色是注重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在具体阐述阶段,一般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形成这种立国特色的原因何在、这种特色在宋朝有何表现、这种特色对宋朝的影响是什么;就“原因”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武将势力强大,出现了“藩镇林立”局面,并且,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兵变”的方式(“陈桥兵变”)登上皇帝位的,在他建立宋朝之后,就要竭力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其方法就是重用文人;就“表现”而言,据材料一“录取人数”“录取方式”以及材料二中的“恩荫制度”等相关内容可知,通过诸多途径扩大文人的数量、权力,使得文人对朝廷感恩戴德;就“影响”而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立国特色能够巩固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出现了“二冗”(冗官、冗费)局面。
答案:从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的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2分)
评述:从宋朝建立背景及建立方式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形成的背景;(3分)从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及扩大士大夫政治特权的角度说明其实现立国特色的路径;(3分)从有利于巩固统一及导致冗官、冗费局面出现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的影响。(4分)
18.解析:第(1)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得出都分散地方的权力;根据材料一“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都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不同点:根据材料一“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得出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根据材料一“各省设三司”“分封子孙为王”得出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根据材料一“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明代监察体系更加完善。第(2)问,第一小问动机,根据材料二“整理文化遗产”可知,传承中华文化;根据材料二“销毁禁书,控制思想”等信息可推测出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第二小问影响,从传承文化角度可得出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从加强思想控制角度可得出,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3分)
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明代监察体系更加完善。(3分)
(2)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4分)
影响: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4分)
19.答案:(1)特点:借鉴中原王朝的官制;因俗而治;吸纳汉人进入官僚系统。(6分)
(2)示例 角度:宋朝对辽夏金文化的影响。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与宋朝的交流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学习儒家文化,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加快了自身的社会进步。(6分,围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其他可从农耕、互市、战争与议和等角度作答)
20.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开始复兴”得出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由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随之出现”结合古代商业的发展得出商人群体扩大,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提高;由材料一“明清时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成为主流商业文化”得出重农贱商的观念和社会风气有所改变;由材料一“宋代儒商得到新生,儒商文化开始复兴”结合两宋时期理学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得出儒学复兴,理学兴起,为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儒商文化提供思想基础;由材料一“明清时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成为主流商业文化”结合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史实得出大量士人“弃儒就贾”,促成了儒士与商人的结合。第(2)问,第一小问共同特征,由材料二“以仁道和仁爱作为商业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得出恪守仁道的商业核心价值观;由材料二“儒商特别重视义利之辨,主张在以义为先和为本的基础上取利和求利”得出以义为本,义利兼顾;由材料二“宋代以后诚信作为儒者的德行要求开始被商人吸收内化,对其加以发展,并付诸实践,成为规范商业经营的伦理准则”得出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由材料二“充分体现出儒家勇于追求和锐意创新的精神”得出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职业精神;由材料二“好儒重文,倜傥有儒者风范”得出亦儒亦商,好儒重文;由材料二“恤孤弱,厚人伦,好善乐施,急公好义,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得出热心公益慈善的家国情怀。第二小问现实意义,由材料二“以仁道和仁爱作为商业或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得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由材料一“传统儒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商把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法则相整合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得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由材料二“好儒重文,倜傥有儒者风范;其人孝友礼让,仁义慈善”得出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由材料二“传统儒商文化为当代儒商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得出推动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答案:(1)背景: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人群体扩大,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提高;重农贱商的观念和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儒学复兴,理学兴起,为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儒商文化提供思想基础;大量士人“弃儒就贾”,促成了儒士与商人的结合。(任答3点6分)
(2)共同特征:恪守仁道的商业核心价值观;以义为本,义利兼顾;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职业精神;亦儒亦商,好儒重文;热心公益慈善的家国情怀。(任答4点4分)
现实意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4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6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国家与秩序的需要,儒家的礼,仪式,什么是“儒”?“吾与史,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从礼到法的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